泉州發現「鴿板」沉船水下遺址 揭示東印度公司在閩南活動
泉州區域水下考古陸地調查新收穫
荷蘭加利恩帆船模型圖 (資料圖片)
本報訊 (記者黃雅珊)在對泉州區域進行水下考古陸地調查活動中,考古人員在晉江調查時,獲知了一處名為「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揭示了東印度公司在閩南的活動。這是記者29日在東亞海洋考古學術研討會上獲知的消息。
中國水下考古隊隊員、泉州市博物館陳列部負責人呂睿參與了泉州區域水下考古陸地調查工作。29日他在作報告說,在晉江調查中獲知了一處名為「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在對線索提供者的進一步問詢中,其獲知,「鴿板」實為隔板,是甲板的諧音。「漁民們在偶然撈起的船板或器物上發現了外國文字,可惜的是因年代久遠,漁民沒有保存下相關證據。」在通過比對相關史料和出水器物特徵等,其推斷「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所沉沒的船隻,應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加利恩帆船,又譯蓋倫帆船,是至少有兩層甲板所構成的大型帆船。這種船在16世紀至18世紀期間被歐洲多國所採用。西班牙無敵艦隊大量使用這種船隻。明代也有記載,被稱為「夾板船」。
在沉船遺址的海域現場觀察後,考古人員發現「鴿板」沉船遺址所在海域離岸較近,附近沒有暗礁的存在,因此認為只有在惡劣天氣或者戰爭的影響下,船隻才可能沉沒。
呂睿進一步介紹,晉江海域是古泉州港的組成部分之一,當地自古以漁業為主,古今貨運航道都不經過「鴿板」沉船遺址,貨運中出事故可能性較小。而有外國木製船隻參與的海戰在該海域附近大量爆發的,只有明末清初中國明軍(鄭氏海商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系列戰鬥,特別是1633年鄭氏海商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爆發料羅灣海戰。當時的福建巡撫鄒維璉曾奏報戰績。東印度公司史料也有過相關記錄。
相關連結
荷蘭東印度公司
17世紀,荷蘭緊隨葡萄牙人開拓東印度的島嶼直到南方,開闢了荷蘭與印度的貿易航線,並於1602年組建了全世界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分別在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設立造船廠。其主要輸出、轉運貿易商品廣泛,目的是作為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與東南亞商業據點的樞紐,並壟斷當時馬尼拉(西班牙殖民地)與中國間的貿易。
(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