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現「鴿板」沉船遺址 揭示東印度公司閩南活動

2021-03-02 石井論壇

泉州發現「鴿板」沉船水下遺址 揭示東印度公司在閩南活動

泉州區域水下考古陸地調查新收穫

荷蘭加利恩帆船模型圖 (資料圖片)

本報訊 (記者黃雅珊)在對泉州區域進行水下考古陸地調查活動中,考古人員在晉江調查時,獲知了一處名為「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揭示了東印度公司在閩南的活動。這是記者29日在東亞海洋考古學術研討會上獲知的消息。

中國水下考古隊隊員、泉州市博物館陳列部負責人呂睿參與了泉州區域水下考古陸地調查工作。29日他在作報告說,在晉江調查中獲知了一處名為「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在對線索提供者的進一步問詢中,其獲知,「鴿板」實為隔板,是甲板的諧音。「漁民們在偶然撈起的船板或器物上發現了外國文字,可惜的是因年代久遠,漁民沒有保存下相關證據。」在通過比對相關史料和出水器物特徵等,其推斷「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所沉沒的船隻,應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加利恩帆船,又譯蓋倫帆船,是至少有兩層甲板所構成的大型帆船。這種船在16世紀至18世紀期間被歐洲多國所採用。西班牙無敵艦隊大量使用這種船隻。明代也有記載,被稱為「夾板船」。

在沉船遺址的海域現場觀察後,考古人員發現「鴿板」沉船遺址所在海域離岸較近,附近沒有暗礁的存在,因此認為只有在惡劣天氣或者戰爭的影響下,船隻才可能沉沒。

呂睿進一步介紹,晉江海域是古泉州港的組成部分之一,當地自古以漁業為主,古今貨運航道都不經過「鴿板」沉船遺址,貨運中出事故可能性較小。而有外國木製船隻參與的海戰在該海域附近大量爆發的,只有明末清初中國明軍(鄭氏海商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系列戰鬥,特別是1633年鄭氏海商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爆發料羅灣海戰。當時的福建巡撫鄒維璉曾奏報戰績。東印度公司史料也有過相關記錄。

相關連結

荷蘭東印度公司

17世紀,荷蘭緊隨葡萄牙人開拓東印度的島嶼直到南方,開闢了荷蘭與印度的貿易航線,並於1602年組建了全世界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分別在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設立造船廠。其主要輸出、轉運貿易商品廣泛,目的是作為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與東南亞商業據點的樞紐,並壟斷當時馬尼拉(西班牙殖民地)與中國間的貿易。

(來源:泉州晚報)

相關焦點

  • 晉江發現沉船 或見證中國大敗西方海軍首戰(1)
    後人模擬的當時料羅灣海戰的情景晉江海域有一處名叫「鴿板」的沉船水下遺址,漁民們曾在此打撈起帶有外國文字的船板和器物。水下考古人員結合史料和出水器物特徵,推斷沉船水下遺址所沉沒的船隻,應該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夾板船,且極有可能是在明朝料羅灣海戰中被擊沉的船隻!這些發現和推斷,似乎都指向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崇禎明荷海戰。明崇禎六年(1633年),以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為前鋒的明朝水師,與幾乎動用了自己在遠東地區所有血本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 這22處古蹟遺址,代表泉州申遺!
    10方碑文中記載的歷次參與祈風活動的市舶司官員共9人,泉州地方軍政要員共58 人,有18人為皇族。真武大殿為閩南傳統風格的合院式建築,其殿內塑像基座上保存有宋代官職「承信郎」的題記。6南外宗正司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考古探方俯視圖遺址出土文物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來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
  •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超6萬件宋代瓷器重見天光
    在廣東陽江「南海一號」博物館,考古工作者每天都要定時向沉船船體木質結構噴灑特製藥水加以保護。 從考古學角度來看,對沉船船體的研究意義甚至大於船上的這些南宋瓷器。     來源:新華網   經過7年的保護挖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艙內超過6萬件南宋瓷器重見天日。這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沉船,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存。
  • 泉州水下考古取得新進展 已發現近20處沉船疑跡點
    過山龍圖案 閩南網6月22日訊 10多年前打撈起的清朝青花瓷,或許將幫助我們找到一段泉州灣底沉船。  昨日,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隊在晉江英林走訪發現,這塊青花瓷當年出水之處,眾多村民都曾發現過各式各樣的海底遺物。也就是說,可以初步確定,在金門周邊的這一海域,有一艘至少清中期以前的沉船。  目前,考古隊還掌握了近20處沉船疑點。他在金門海域撈到200年前瓷盤  昨日,考古人員找到了一個青花瓷盤。
  • 建築篇|來泉州!欣賞閩南文化!
    不知道各位中老年朋友有沒有去過泉州,熟悉泉州呢?泉州被譽為「光明之城」,是國家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雖然是福建省的經濟中心,泉州絲毫沒有失去自身的文化底蘊和生活節奏,當地依然留下很多文化古建築,生活在這兒的人寧靜閒適。
  • 【海絲泉州】遊記:倘佯刺桐城,戀戀閩南情
    刺桐古城,海絲起點泉州,位於福建東南沿海,閩南金三角,因舊時城廓形似鯉魚,別稱「鯉城」,宋元時代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遊記》中亦以刺桐稱泉州,因而又有「刺桐城」之美譽。泉州摩尼草庵觀古寺光佛前往泉州的第一站來到了晉江,或許你與晉江素未謀面,但安踏,特步,361度,德爾惠,匹克 ,鴻星爾克,柒牌 ,勁霸,七匹狼,九牧王,利郎等這些品牌你一定聽過。沒錯,這裡便是中國品牌之都—晉江。在晉江,有一座世界現存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草庵寺,始建於寧紹興年間,因古用草構屋,故曰草庵。
  • 泉州工匠團隊利用泉州古代海船建造技藝「復活」古沉船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為復原這艘古船,特地邀請泉州匠師率領的團隊進行復原建造工作。匠師們利用泉州古代海船建造技藝「復活」了古沉船,魚鱗搭接、重板工藝、掛鋦工藝等古式建造技法更是驚呆專家……    七旬老人接受挑戰  「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第一艘真正運用水密隔艙建造技法以及瀕臨失傳的魚鱗搭接、重板工藝、掛鋦工藝復原的福船!」
  • 「東印度公司」到底是個什麼公司?為什麼比一個國家還強大?
    該公司是世界上第一批實行股份制的公司,所以,公司內部以股東合股分紅為每個成員保證收益。雖然,從表面上各大外貿公司已完成整合,實際上,原本浮於表面的商戰轉入內部,股東之間仍在進行無休無止的算計。不過,惡性競爭已經停止,東印度公司的收益得到了保障,荷蘭政府樂享稅收,自然不會插手東印度公司的內部矛盾。
  • 臺灣大學生福建泉州體驗閩南文化
    近日,來自臺灣金門大學、臺南崑山科技大學、臺灣嘉義大學等臺灣高校的52名師生,來到「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港口城市——泉州開展交流參觀活動,領略僑鄉的風土人情。  今年大四的陳俊宏是本次臺灣金門大學的組織負責人,這是他第三次來泉州,「每來一次,就覺得泉州變化了一次,發展真的很快。」陳俊宏講起了自己與泉州的故事,「第一次來參觀時候就被閩南文化深深吸引。
  • 泉州古早味,嘗之不竭的閩南味道.
    →點選「設為星標⭐️」今日分享:羊蔥兔豆魚⌈閩南泉州古早味⌋閩南是大多數外省人認識福建的「窗口」,關於福建的一般化的印象與感知幾乎都來自閩南(雖然這有失偏頗),一方面福建的最知名城市廈門屬於閩南,另一方面臺灣與閩南一脈相承,尤於其強勢影響,閩臺文化的輸出源源不斷。
  • 閩南絮語:泉州,絲綢之路上的滄海遺珠
    >【Day1】泉州接機/接站,當天自由活動,入住眾山小厝埕旅宿。>泉州的飲食之豐富,從《舌尖上的中國》攝製組在閩南地區考察了半年之久也能猜出個一二來。【番仔樓】番仔樓是閩南一帶對于洋樓的稱呼。番仔樓多為民國時期,由閩南的南洋歸國華僑所建,因為建築樣式中西合璧,與閩南傳統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貶稱)。
  • 閩南建築:古老的泉州傳統建築
    紅磚白瓦、燕脊凌空、出磚入石、雕梁畫棟……穿行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古民居總是能夠一下子吸引遊客們的眼球。作為閩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紅磚建築不僅承載著歷代閩南人的生活記憶,更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獨特的家族傳承,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珍貴奇葩。
  •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簡介
    10方碑文中記載的歷次參與祈風活動的市舶司官員共9人,泉州地方軍政要員共58 人,有18人為皇族。真武大殿為閩南傳統風格的合院式建築,其殿內塑像基座上保存有宋代官職「承信郎」的題記。2002年至2003年對窯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揭露出4條龍窯遺址(Y1-Y4)和1處作坊遺址(F1)。磁灶窯出土的陶瓷多為青瓷、醬釉瓷,釉色豐富。胎質呈灰色,夾砂。器型多以執壺、罐、瓶、水注、盒、碗、盤、碟、燈等日用器為主。磁灶窯目前在東亞、 東南亞、南亞和東非等國多有出土,並發現於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韓國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賓呂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沉船中。
  • 泉州22個申遺遺產點簡介出爐
    10方碑文中記載的歷次參與祈風活動的市舶司官員共9人,泉州地方軍政要員共58 人,有18人為皇族。真武大殿為閩南傳統風格的合院式建築,其殿內塑像基座上保存有宋代官職「承信郎」的題記。2002年至2003年對窯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揭露出4條龍窯遺址(Y1-Y4)和1處作坊遺址(F1)。磁灶窯出土的陶瓷多為青瓷、醬釉瓷,釉色豐富。胎質呈灰色,夾砂。器型多以執壺、罐、瓶、水注、盒、碗、盤、碟、燈等日用器為主。磁灶窯目前在東亞、 東南亞、南亞和東非等國多有出土,並發現於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韓國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賓呂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沉船中。
  • 福建泉州詮釋閩南美好生活 舊物重生喚醒鄉愁
    據了解,首屆閩南美好生活嘉年華以千年古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為核心,通過靜態展示、動態演藝、非遺快閃、文創市集等各式文化旅遊系列活動,匯聚成「海絲」文化旅遊盛宴。眾多閩南特色風味小吃集體亮相,推動遊客體驗泉文化旅遊生活,感受閩南美好生活。
  • 「東印度公司」又回來了!這回它是老字號香料圖書館
    一批剛剛抵達的大吉嶺紅茶  1600年,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建立之初純粹是「香料發現之旅」,公司全名其實是「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的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當時不列顛的食材資源貧瘠,食鹽、糖、胡椒都是飯桌上的稀有物。
  • 組圖:閩南民間藝術園揭牌 臺灣精品館亮相泉州
    組圖:閩南民間藝術園揭牌 臺灣精品館亮相泉州 2014年08月04日 11:24:06  來源:中國臺灣網
  • 福建東山再現疑似古沉船遺址
    經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東山島鄭成功古戰船遺址考古隊隊員初步考察,在東山澳角村(俗稱「海上動物園」)的龍嶼附近海域,最近又新發現了一處疑似古代沉船的遺址。    據當地老漁民介紹,龍嶼附近海域是北上廈門、福州、浙江、上海、日本、韓國等,南下廣東、港澳、新加坡等的必經航道,有不少古代沉船,漁民在捕魚時經常被沉船上面的船杆等物鉤住,沉船上還生長著大量的紅珊瑚等動植物。     前不久,考古隊在澳角村兩位70多歲老漁民的指點下,對澳角村龍、虎、獅、象四島嶼附近一處疑似沉船遺址的海域按經緯度進行定點定位。
  • 泉州美食城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籤約
    9月20日,泉州美食城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在刺桐時代村的「群眾戲臺」舉行合作籤約儀式。泉州美食城總經理陳金壙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書記、團長黃金錫作為雙方代表籤約。雙方將就泉州美食城的民間歌舞表演、傳統曲藝表演、民俗活動演藝及沉浸式演藝互動等項目展開合作。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去泉州,沒怎麼做攻略,想著走哪裡算哪裡吧!即使不去找資料,泉州滿眼的美食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面線糊就這麼進入了我的午餐。一碗麵線糊,大姐做的時間比較長,荷包蛋是現做的,還有其他輔料。我一邊從包裡拿出茶來喝喝,一邊休憩的同時等待,順便跟老闆聊聊喝啥茶。感覺大姐做的挺認真,雖說只是一碗麵線糊,卻用足了心思,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手藝,端給我的是精工細作出來的成果。泉州,曾經那麼陌生的一座城市,如今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