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是中國最牛的雲計算廠商,AWS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牛的雲計算廠商。
可以說,阿里雲與AWS的雲計算競爭,就是杭州與西雅圖之間的競爭。
阿里雲和AWS的差距,是中國雲計算產業相對於美國的差距。阿里雲與AWS對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下面我分別從營收水平、研發投入、商業模式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對比分析。
總體實力差距依然巨大
6月16日,國際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公布了2017年全球雲計算IaaS魔力象限,阿里雲強勢崛起成為這一核心領域的第四名。這也是中國雲計算廠商首次進入Gartner的IaaS魔力象限。排在阿里雲之前的是,AWS、微軟和Google。
如上圖所示,現在阿里雲和AWS的差距還是很大,跟第三名谷歌的差距也不小。
就商業基因和未來前景來看,阿里雲和AWS是最像的,以電商為商業依託的阿里雲,相比微軟和谷歌也具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微軟主要是將原來的辦公套件雲化,集中在SaaS層,未來增長空間相對有限。谷歌的優勢在於技術,但商業化是其弱勢。阿里雲和AWS一樣,由於背後有電商這一雲計算最大的應用場景,有巨大的優勢。
阿里雲要到2062年才能追平AWS
下面我們來對比幾組財務數據,統計從2015年到2017年AWS和阿里雲每個季度的營收及其增長率。
阿里雲與AWS營收對比圖(單位:億元 )
從圖中可以看到,從總量上來說,阿里雲和AWS的營收還差一個量級。但是,阿里雲營收的增速一直在AWS之上。
阿里雲與AWS營收增速對比圖
由圖中可知,阿里雲營收雖然在2017年增速有所放緩,但近幾年增速普遍在100%之上,增速大致是AWS的兩倍。這樣導致的結果是,阿里雲與AWS的營收差距在不斷縮小。
阿里雲佔AWS營收比例
如圖所示,阿里雲營收佔AWS的比例在不斷升高,2017年第二季度快達到AWS的10%了。阿里雲與AWS營收比例基本每半年增加一個百分點,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到2020年,阿里雲營收能佔到AWS的16%左右。理論上,到2062年,阿里雲能達到AWS的營收水平。
在研發上,只是一個「達摩院」還不夠
對於科技領域,研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時候,科技企業之間實力的對比,取決於其技術能力,而技術能力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研發投入。
砸更多的錢,招更多的牛人,才更可能獲得技術領先優勢。瘋狂的申請專利,用專利庫來狙擊競爭對手,是很多科技企業慣用的伎倆。在科技領域技術和市場變化迅速,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黑天鵝」在哪?誰都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唯一能讓自己相對安全的方法就是加大研發投入,搶佔先機。
阿里雲和AWS的競爭,技術水平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誰有更好的技術,誰就能提供更敏捷穩定的服務,大幅拉低服務成本,更有機會在價格戰中佔優勢。雲計算是個很大的領域,要評估某家企業的技術水平難度很大。而且技術變化迅速,今天在某個領域領先說不定幾個月之後就被超越了。
怎麼來對比這兩個企業的技術實力,或者說技術潛力呢?答案是研發投入。誰更捨得往裡面砸錢,誰將更可能佔據主動權。我們很難找到對比阿里和亞馬遜在雲計算方面的研發投入的數據,這裡我們用總體研發投入來代替。雖然沒有那麼精準,但云方面的投入應該跟總體投入是成比例的,並且技術很多時候都可以復用,在其他領域的技術突破也可能帶動雲計算的發展。
對比了兩家巨頭的研發投入,我是相當的驚異和失望的,阿里在研發投入上差的太遠了。
前段時間阿里出盡風頭,其宣布成立「達摩院」,未來3年在研發方面投入1000億元(約合150億美元)。這樣算下來平均每年50億美元,應該是不少一筆錢。不過,儘管這意味著阿里每年的研發投入將在上財年25億美元的基礎上增加一倍,但仍遠遠落在亞馬遜的後面——亞馬遜2016年的研發投資達161億美元。按阿里2016年的研發投入25億美元算,還不到亞馬遜的六分之一。即使加上在「達摩院」的50億美元,也不到亞馬遜的一半。而且,這還是在亞馬遜今年不增加研發投入的情況下。
美國有個機構統計了世界主要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從圖上看到,亞馬遜的研發投入可謂「一騎絕塵」。阿里跟其相比,整整差了一個數量級!這巨大的研發投資差距,必然會在最終的結果上表現出來。
世界主要科技企業2016年研發投入
以人工智慧為例,亞馬遜應該是目前商業化最成功的了,其人工智慧語音助手 Alexa以及其智能音箱Echo大獲成功。
來自eMarketer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一季度美國語音助手市場中,Amazon Echo的市場份額達到70.6%,Google Home則佔到23.8%,而其他廠商(包括蘋果、Lenovo、LG、Harmon Kardon和Mattel)分食剩下的市場份額,為5.6%。
2017年一季度美國智能音箱市場佔比
雖然阿里多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但技術研發仍然佔據重要作用,尤其是阿里涉足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高技術領域,技術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馬雲宣布投入1000億在技術研發上,大家都驚呼真是有錢,但亞馬遜2017年一年的研發投入估計都得超過1000億。
阿里是中國網際網路的驕傲,也正是因為他是中國的驕傲,所以擔負著更多的期待。阿里的研發投入,某種程度上反應著中國網際網路乃至整個科技行業的投入情況。希望在研發投入上,阿里能更「狂放」一些,不要像「高老頭」一樣小家子氣!不然,即使到2062年,阿里雲也追不上AWS。
商業模式阿里巴巴更勝一籌
在研發投入上,亞馬遜完勝阿里,意味著AWS的研發投入完勝阿里雲。但是,我依然更看好阿里雲,其商業模式使然。
雖然阿里和亞馬遜都是電商企業,但其商業模式還是有很大不同,阿里做未來商業基礎設施的願景與堅持,讓其具有更廣闊的想像空間。亞馬遜多是直營模式,第三方賣方銷售佔比較小。與之相比,阿里則是作為電商平臺,承載的是整個商業交易市場。馬雲提出 EWTO 概念,並在全世界推銷,他在很多國家都獲得了政府首腦一樣的待遇。究其原因,是由於阿里是幫助這些國家的企業將商品更好的銷售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去,這當然很受歡迎。
跟亞馬遜相比,阿里還有螞蟻金服這張王牌,並且廣泛涉足數字娛樂行業。雖然阿里的國際化程度不如亞馬遜,但我相信未來阿里的整個商業版圖會大於亞馬遜。雲計算是整個商業社會的IT基礎設施,跟整個商業生態的發展密切相關。基於這樣的邏輯,具有更大商業前景的阿里巴巴,在雲計算領域的想像空間也更大。
相對於AWS,阿里雲還有一些獨有的「國家優勢」:
第一,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四倍多,未來中國的GDP必然會超過美國,這為阿里雲帶來更大的市場。
第二,中國正大力實施產業升級戰略,其中對傳統產業進行信息化改造是產業升級的重要內容,這是阿里雲的難得機遇。
第三,中國正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大量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這與阿里雲的國際化戰略不謀而合,阿里雲能在中國企業的這一波國際化浪潮中快速成長。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知,雖然阿里雲目前與AWS的差距依然很大,但營收差距正在縮小。2015年一季度阿里雲只佔AWS的3.8%,到2017年已經上升到9.2%。更重要的是,在商業模式上阿里巴巴比亞馬遜更勝一籌,與之對應的,阿里雲比AWS擁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再加上中國獨有的一些產業優勢,長期看好阿里雲。只是在阿里巴巴應該儘快彌補研發投入上的短板,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正如阿里雲總裁胡曉明所說,雲計算的競爭是杭州與西雅圖的競爭。非常希望在與AWS的競爭中,阿里雲能贏。
從某種程度上講,阿里贏了,中國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