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一聯詠古井

2021-02-13 新會岡州詩社


【編者按】

為進一步發掘古井鎮深厚的歷史文化,提升其知名度,2019年年初,鎮委鎮政府邀請本學會趙崇卓、吳永亮兩位古井籍詩聯家,為鎮內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賦詩撰聯,以帶動當地的文化旅遊事業,助力鄉村振興。短期內,其創作出詩、聯作品共60件,今收集成輯,以饗讀者。

一詩一聯詠古井


攝影:趙學東

大嶺山

(詩·趙崇卓)

一登大嶺眾山低,伸手竟同星宿齊。

積善積仁如積土,德高自會擁黔黎。

(聯·吳永亮)

矗大嶺之巔,可和天上人共語;

飲山泉之水,能把心中戾全消。

來源:古井信息

長沙三仙廟

(詩·趙崇卓)

勢承地脈氣相連,嶺下村隅別有天。

破得鴻蒙遺石窟,於斯修道出三仙。

(聯·吳永亮)

三仙碧降鴻蒙始判;四序冥分瑞氣長縈。

攝影:趙崇卓

天成燒鵝街

(詩·趙崇卓)

霞路天成巷陌深,行來一步一沉吟。

誰家爐灶鵝香溢,竟叫遊人更醉心。

(聯·吳永亮)

古井燒鵝,香醉大江南北;

老街盛譽,贏來珠履三千。

攝影:鍾光明

耿光皇祠

(詩·趙崇卓)

又值秋高謁祖祠,行來一步一沈思。

舉頭再讀群英譜,代代毋忘復漢儀。

(聯·吳永亮)

仰瞻宋瓦編三緯;丕振漢風暖九州。

攝影:鍾光明

百歲牌坊

(詩·趙崇卓)

緣何百歲賜牌坊,幾許世人思索長。

大道千古循一例,懷仁種善德流芳。

(聯·吳永亮)

厚仁業盛;高德壽長。

書法:吳偉穠

儒風學堂嶺

(詩·趙崇卓)

        清幽之學堂嶺,隱於霞路皇族村之東。蒼松翠柏,山深林茂,朝迎旭日,夕沐紅霞。春花繁而溢彩,秋葉綠若壘璧,流光兮織文,交響兮列錦。鳥嚶嚶兮鳴鈴,泉淙淙兮濺玉,天籟共山澗交融,八音與婆娑齊舞,耳因之而聰。山含靈氣兮怡神,水蘊秀色兮舒心,古木共蘿藤綿纏,錦鱗與白雲相逐,目因之而明。捧卷而頌兮,聖賢之書頓曉。閉目而思兮,萬物之理驟通。昔儒宗白沙先生,憐此佳境,乃結廬於斯而授學。四鄰慕兮蜂湧,愚民化兮文蔚,鄉學興兮名馳。春和日麗,氣朗風清,餘懷景仰之心,翻山越圯,尋覓昔日遺蹤,賦詩以記之:

翻山越小圯,黌昔結於斯。

黛色群巒溢,丹霞峭壁依。

叩松詢故事,撥棘覓殘墀。

歲月湮陳跡,惟聞澗淌詩。

(聯·吳永亮)

霞路鍾靈,儒宗碧玉廬於此;

民風尚學, 燈下鋤旁農亦儒。

陳獻章,別號「碧玉」,有「嶺學儒宗」之譽。有詩「二五八日江門圩,既買鋤頭又買書。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農者半為儒。」


攝影:周學勤

書法:趙一翰

閬苑神仙井

(詩·趙崇卓)

掛泉信是自瑤臺,王母傾翻白玉杯。

入得谷來誰不戀,劉郎去後阮郎回。

(聯·吳永亮)

不隨時令變穿壁玉龍飛舞;

總抱晚星眠爽心天籟唱彈。


攝影:周學勤

遺蹟團勇營(火船樓)

(詩·趙崇卓)

村村團勇竟屯營,回顧前朝百感生。

天下若然皆尚禮,人間何必再言兵。

(聯·吳永亮)

昔日烽煙常驟起;如今守犬可安眠。


攝影:吳振武   書法:趙文青

古村文樓

(詩·趙崇卓)

一磚一瓦憶悠長,嫋嫋炊煙巷陌香。

幾度家山頻入夢,何時再倚舊門牆。

(聯·吳永亮)

三讓三辭承至德;

一鋤一笠守鄉關。

註:「三讓三辭」乃文樓至德文化。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季札的祖先吳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季札(文樓始祖),太伯世孫,吳王壽夢之四子。封於延陵(今文樓人堂號),稱延陵季子。季札賢,壽夢欲立之,季札辭。乃以長子諸樊攝政行國事。壽夢薨,諸樊讓位於季札,季札謝辭。餘祭立,餘祭薨,傳餘昧。四年,餘昧薨,欲傳弟季札,季札讓,逃去,乃立僚為王。


攝影:吳英健

文樓文炳閣

(詩·吳永亮)

雲舒雲卷未蹉跎,總記文樓風物多。

仰寫天箋輝壁宿,銀湖蘸涸蘸銀河。

(聯·吳永亮)

文光北鬥;筆寫天箋。


攝影:吳英健

吳氏宗詞

(詩·吳永亮)

嶺南祠宇入雲霄,飽虎恬然伸懶腰。

慣看風雲肩上過,只培賢達不窺朝。

(聯·吳永亮)

高祠奎閣文光燦;讓德仁風族裔賢。


攝影:陳冬玲

文樓接龍橋

(詩·趙崇卓)

石板長橋步履頻,只緣愛聽水流春。

若然再把門樓過,更覺鄉風似酒醇。

(聯·吳永亮)

石橋文脈同三曜;活水祥雲接六龍。

註:三曜,是一個總稱,是指日、月、星。六龍,謂《易》乾卦的六爻。


攝影:楊榮春

文樓廟宇群

(詩·趙崇卓)

廟宇鱗臻一字開,煙香嫋袋繞樓臺。

斯民最有虔誠意,康泰年年履約來。

(聯·吳永亮)

不嫌俗世香一炷;只願人間泰萬年。

攝影:吳振武

古井

(詩·趙崇卓)

霜發愈長思愈深,夢中老井幾回尋。

年來怕聽故鄉雨,底物不牽遊子心。

(聯·趙崇卓)

井泉長澈月來浴;鄉夢沉酣心欲飛。

攝影:趙學東

古井人民會堂

(詩·趙崇卓)

南來北往莫辭頻,一擔千斤何計辛。

終教會堂平地拔,仰望誰不頌前人。

(聯·吳永亮)

萬石砌成,千丈會堂千丈汗;

一肩挑起,九州文化九州春。


攝影:趙學東

古井龜山

(詩·趙崇卓)

古井從來福澤多,紅羊於我又如何。

千年靈龜鍾斯地,羽化升仙遺一阿。

(聯·吳永亮)

騎靈龜背,瞰帆影波光,鶩浴鳧翔,攬入懷中開畫卷;

揮大狼毫,撰麗詞錦句,摘星捧日,撒飛海角燦南天。


來源:新會僑報

泗衝孖樓

(詩·趙崇卓)

深鎖重門久不開,孖樓牆上滿斑苔。

南鴻北雁無消息,遊子天涯何日回。

(.吳永亮)

萁豆同根傲雪;杈巢共本參天。

美術:吳振武

水暖玉洲村

(詩·趙崇卓)

麗水銀湖倚鶴洲,丹青寫入醉人眸。

一經識得玉堂暖,不問蓬山十二樓。

(聯·吳永亮)

銀湖襟抱常安夢;鶴渚邨居不羨仙。

攝影:周學勤

洲朗古居

(詩·趙崇卓)

老樹扶疏唱晚鴉,殘陽猶似戀繁華。

尋常巷陌滄桑事,楊柳磯頭問釣槎。

(聯·吳永亮)

桑麻常共話;風雨總相扶。

攝影:趙學東

朗坡大祖祠

(·趙崇卓)

朗坡江夏堂,百載傲滄桑。

五德兼和續,名揚天下黃。

注:黃姓在五德後再加和這一德,以訓兒曹。

(·吳永亮)

德雨芬芳滋奕葉;和風蕩漾茂宗枝。


攝影:李行潔

管嘴見龍橋

(詩·趙崇卓)

見龍橋下湧春波,幾許徵人綺夢馱。

自古男兒同一願,還鄉衣錦冕峨峨。

(聯·吳永亮)

架虹飛馬;察水見龍。


攝影:趙一翰

本厚堂

(詩·趙崇卓)

老榕風起撥琴絲,芳草青青撫石墀。

誰續舊巢招五鳳,黌堂煥彩亮新姿。

(聯·吳永亮)

歲月悠悠,木鐸猶聞揮夢筆;

英風颯颯,青蔥莫負舞吳鉤,


攝影:周學勤

藝術部落

(詩·趙崇卓)

簾外疏疏雨,山空耳目新。

尋幽探曲徑,過夏尚芳春。

萬樹鶯花笑,一村風俗淳。

移家居部落,願作此中人。

(聯·吳永亮)

引奎輝部落;移菊入詩田。

攝影:趙學東

崖海懷古

(詩·趙崇卓)

宋土誰教遂陸沉,胡塵南卷馬駸駸。

江山易主蒼天意? 拍遍欄杆問古今。

(聯·吳永亮)

覽古蹟崖門,嘆不已繁星墜落,楫摧檣折,玉璽淪沉,談何帝祚皇恩?片土猶留千古恨;

卷銀湖春浪,歌遍了盛世繁華,岸芷汀蘭,虹橋架起,醉此良辰美景,一樽盡洗萬年愁。


來源:網絡圖片

崖海戰場

(詩·吳永亮)

猶聞鼓角聲,胡馬踏邊城。

河嶽悲飄絮,軍民勇抗旌。

中流思祖逖,高義效田橫。

留得丹心在,何須姓與名。

(聯·趙崇卓)

斜陽芳草,縱鏽戟沉沙,煙滅灰飛,江山猶記崖門恨;

碧水長川,聽洪波拍岸,銅琶鐵板,天地更吟正氣歌。


來源:網絡圖片

義鳥白鷳

(詩·趙崇卓)

白鷳引頸望千關,欲喚忠魂十萬還。

戍土無辭憑義膽,更銜日月照江山。

(聯·吳永亮)

一飼尚銘恩,銜環結草;

千災甘蹈海, 赴義成仁。


來源:網絡圖片

崖門虹橋

(詩·吳永亮)

崖門俯瞰騎鵬背,波臥銀蛇天塹通。

兩岸襟聯還共夢,輝煌挽起九州同。

(聯·吳永亮)

虹跨崖門,雙門司鎖鑰;

岸擎環璧,一璧挽金湯。


來源:相約新會

崖門奇石

(詩·趙崇卓)

仇凝奇石几時窮,檣櫓灰飛已一空。

劫後江山仍淌淚,湯湯不絕出崖東。

(聯·吳永亮)

瑟汩聽濤,江海猶翻千頃淚;

悵然撫石,忠奸難辨兩朝心。


來源:網絡圖片

厓門古砲臺

(詩·趙崇卓)

砲臺屈指歷多朝,依舊雄風迥未消。

欲問厓門千古事,來聽日夜大江潮。

(聯·吳永亮)

炮鎮崖門,水悠風定;

臺環鐵壁,夢穩甌圓。


攝影:吳展基

銀湖蕩槳

(詩·趙崇卓)

一篷一槳一漁舟,碧水清風任自由。

身處武陵知富足,何須垂釣問封侯。

(聯·吳永亮)

一棹清波忘寵辱;再撈冰魄入窗篷。

 

作者簡介:

    趙崇卓,號霞軒,廣東新會人,新會區第十五屆政協委員。從藝多年,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新會區文聯委員、新會區詩詞學會(原新會岡州詩社)會長兼《岡州詩草》主編。

 

 

        吳永亮,廣東新會人,大專學歷。現為廣東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新會區詩詞學會(原新會岡州詩社)副會長、新會區楹聯學會會長助理、新會古井鎮文聯副主席、《古井僑刊》主編、古井楹聯學會會長。多次獲各類詩詞賽獎項,作品散見於《中華詩詞》、《嶺海風騷》等。


策劃:鍾景賢

藝術指導:趙一翰

主編:趙崇卓

副主編:吳永亮  張靈峰  麥彩瓊  朱炎然

執行主編:林勁芳

新會詩詞學會(原新會岡州詩社)

相關焦點

  • 聯詠敦泰帶頭IC設計廠商漲價潮,相當少見
    晶圓代工漲價,IC設計廠成本隨之墊高,尤其主力在8吋晶圓廠投片的聯詠、敦泰等驅動IC或觸控IC廠感受最深。 業界人士分析,在正常的情況下,隨著製程微縮使得單位成本下降,加上良率提升,晶片價格通常「只降不升」,此次聯詠、敦泰等IC設計業者能調升晶片價格,相當少見。
  • 毛中的古井:張維權
    近日在《今日頭條》裡,我看到一位毛中校友寫的四十年後重返母校的感慨:母校的變化令人吃驚,讓人陌生,只有一棵老樹和一口古井依在,引人聯想,叫人流連。是的,我也有同感。井臺的石板因為經年累月的踩來磨去,圓潤光滑,全然沒有石塊的生硬和稜角,井口一米左右,井身圓壁邊磊砌著一圈圈青卵石,石縫間生長著一叢叢水草,還附著一層綠色苔蘚,春夏秋冬,古井不受乾旱雨水影響,始終保持著同樣的水位線,不深不淺,終年豐盈。井的水溫也基本不變,冬天從井裡升起暖暖的熱氣,不用加溫就可使用,夏天又讓人感到無比的清涼。所以井臺邊上灑落了同學們多少美好時光,蕩起了他們多少歡聲笑語!
  • 無錫的這些古井,每一處都是一個故事
    >蔣重珍故裡狀元井5、開化方泉開化方泉古井是一口千年古井,位於無錫市濱湖區太湖街道南方泉許仁橋堍。2005年12月28日濱湖區濱湖鎮人民政府重修古井。古井築有方形圍欄,添建古色井亭,護佑歷史古蹟。祥符寺銀杏廣場在登雲道左側正中有一口井,叫六角井,是唐代古井。據史料記載,唐代的小靈山僧人為解炊飲之用,掘井於寺西側的茶園,一名茶房井。茶聖陸羽雲遊到馬跡山,尋找茶到祥符寺,發現井泉甘甜清澈,至為推崇,由是名聲大噪,後星移鬥轉,幾經戰亂,井仍然在,但是泉水變少,風光不再。由於古井位於景區繁忙的地方,整治得較好。
  • 國內一口古井,原本默默無聞少有人問津,卻因一獨腳聯而聞名遐邇
    在國內就有一個口古井,它原本就是當地人取水的一口古井,所以一直都是默默無聞的,且少有外地遊客問津的地方,但是卻因為一副獨腳聯而聞名遐邇。,是名副其實的一口古井。在歷史上,這一神泉可以說是人氣極高的,它的名字由來也是因為清代賢哲詠神泉詩句:「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故而得名「海角甘泉」。
  • 古井老叢水仙究竟是什麼味道的?古井古井告訴你!
    那麼,這個問題就好像牛欄坑是不是只有在「不可思議」前那一片才算牛欄坑的範疇一般,古井也並非以「井」為絕對的參照標準。我們走到陳克春家的古井茶園,可以看到茶園正好坐落在一個山坳中,四面懸崖環繞,人在其中確實有坐井觀天的效果,而在南邊的巖壁下,有水如念珠般瀉下,與武夷山志所描述的古井窟的記載幾乎一摸一樣。
  • 雲南一寺院古井600年不枯竭 井水四季清澈見底
    龍塔古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提卡達希)龍塔古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提卡達希)
  • 巢湖古井 | 頻遇遊人思故井
    相傳,範增當年在家鄉招兵買馬練兵,由於隊伍日漸壯大,連掘七口水井以供飲用,兼寓「七星趕月」之意,現仍存一口。 巢湖城區的臥牛山,也曾有一口亞父井。志載:「亞父井,在縣署內之東,亞父祠前。傳云:乃亞父舊宅所遺。一在東亞父山側,亦名亞父井。」
  • 我市78口古井納入浙江省古井保護名錄
    2020年,「實施古井水源保護工程」被納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市水利局聯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同開展全市古井普查和保護工作,通過實地調查、梳理,全市共排摸出古井78口,均納入浙江古井保護名錄。實施古井名錄管理以後,各級水行政、文物主管部門將依照文物法律法規明確管理主體,共同設立標識牌,標示該古井的名稱、基本信息等。落實古井保護舉措,將古井修繕保護與村鎮規劃、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保護、古村落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等相結合,加強古井本體修繕及周邊環境治理。
  • 一口古井,價值連城
    639口——這是2015年版「蘇州市區古構築物名錄」中所記載的蘇州古井的數目。它們或身處於鬧市,或深藏於民宅,它們身上一有「風吹草動」,總能勾起人們的關注。最近,蘇州觀前街新裝亮相。老街上看不盡的新元素裡,一座座花壇讓「老蘇州」眼前一亮、頓感親切——花壇的底座,分明是個八角井圈嘛!你看,井圈上還刻著花紋呢!
  • 古井燒鵝
    因其色澤金黃、皮脆汁美、肉香甘甜等特點,深受食客喜愛。燒鵝選料以廣東出產的優質鵝種烏鬃鵝為佳。此鵝生長期短,體型適中,肉厚骨小,肥腴鮮美,是製作燒鵝的絕佳原料。    2)用鋒利的尖刀輕輕劃開鵝皮開肚,刀口豎直乾脆,大概8釐米長。用手沿著內臟的邊沿插到內臟的底端,將內臟握在手中。    3)輕輕取出所有內臟,鵝肺、食管、喉管,用剪刀輔助剪斷。在鵝的屁股處還有一截帶毒的小淋巴,務必除去。然後反覆清洗乾淨鵝的內腔。    4)按適當尺寸砍去鵝腳,砍去鵝翼尖。
  • 古井燒鵝聲名遠揚,皮脆汁美,肉香甘甜,是一定要嘗一嘗的美食
    導讀:古井燒鵝聲名遠揚,皮脆汁美,肉香甘甜,是一定要嘗一嘗的美食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獨特的美食而聞名於世,吸引了全世界的人前來中國品嘗。中國人喜歡吃也是出了名的,各式各樣的食物在中國廚師的手下都能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 細說衡南古井
    於是她們用腳在地上猛踹,你一腳來,我一腳去,地被越踹越深。兩人共踹了九九八十一下,踹成了一口九尺九的深井,突然,一股清清的泉水從井裡歡快地冒了出來。後來,人們就引用這井裡的水灌溉農田。從此,這裡的禾苗和莊稼生長得非常茂盛,年年豐收,成為富饒的魚米之鄉。至今,在這十裡八鄉,還流傳著一句俗語:「養女要嫁蓮湖灣,不愁吃來不愁穿。」
  • 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我們紮根民間,哪怕僅有一位作者,僅有一位關注,我們仍將精編推送……近日在《今日頭條》裡,我看到一位毛中校友寫的四十年後重返母校的感慨:母校的變化令人吃驚,讓人陌生,只有一棵老樹和一口古井依在,引人聯想,叫人流連。
  • 隸書新作無波真古井 有節是秋筠(每日一品第955期)
    「無波真古井, 有節是秋筠」,是宋代蘇東坡詞《臨江仙·送錢穆父》中的兩句話。原詞如下:「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竹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原來蘇東坡與錢穆父同朝為官,意氣相投,友誼甚篤。
  • 600年來無法確定,一神秘古井揭開謎團
    其實除了秦始皇陵非常神秘之外,其實咱們中國境內還有一座陵墓也非常的神秘,而且到現在都不能真正確定其位置,可以說是600年了都沒有什麼消息,好在最後一口神秘的古井揭曉了謎團
  • 梧州思羅河竹筏漂流、古井峽谷風光……想想已經流口水了!
    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哦如果您覺得,乘坐皮划艇漂流已經沒有新意了,那這個夏天,咱們就改一改乘坐
  • 禹州神垕老街真漂亮,門前有一古井和一古樹,是真的嗎?
    在寨門前廣場一角,有一棵巨大的古樹。大樹的頭部可能老化了,已被鋸掉了。又重新生長出新的枝條來。從樹幹來看,這棵樹的有些年頭了。這口古井,是真的嗎?從神垕老街的寨門走進來,是一座拱橋,拱橋上鋪著青石,橋兩側是青石板護欄。走過這座橋,還要穿過一個拱形門,你才能真正走進老街。
  • 古井大多荒廢 為什麼密雲的這口古井宛若新井?
    見過許多古井,皇宮內的珍妃井、江蘇靖江的四眼井、雲南建水的老井、四川邛崍的文君井,各有歷史,異中有同。井是圓的,一度懷疑,象形造字是否有誤。到了密雲蔡家甸才重新認識:井壁是圓的,毛石壘砌,井邊橫豎四塊條石,護住井口,如此簡單,應為井之初始。
  • @溫州人,江心嶼請你為景區和古井起名,一個名字重獎1000元!
    以「因借增減,全天逸人」的設計思路,提升改造,精雕細琢,一島新景,氤氳美好。「兩塔一寺帶清輝,一池三山依榕林」,江心東園改造包含了九大區塊,兩塔一寺、榕林詩徑、湖心禪居、海澱朝霞、禪意慧園等5個區塊已改造完畢。
  • 古井房產,助力道東騰飛
    一、地產高地 投資良機在亳州,人們習慣把城區房地產市場分為五大板塊,分別是城南、道東、老城、城西以及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