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境內,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山」,山體凌空高拔,巍峨壯美,自然風光如畫;山中廟宇樓閣高聳挺立,典故故事源遠流長;歷代帝王封禪祭祀,高高在上,宣示文治武功;摩崖石刻、碑帖篆隸草行,震鑠古今;釋儒道三教共存的宗教文化,名揚天下,以上等等形成了獨特的泰山文化,使得每一個景都充滿深刻的內涵、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讓世人痴迷嚮往,吸引的國內外遊客紛紛前來探尋、欣賞、觀光、旅遊,這也是泰山作為「天下第一名山」的魅力所在!
在泰山紅門至中天門登山路線中,隱藏著數個著名景點,有「霽色明朝旭」的紅門宮,有「群仙匯聚」的萬仙樓,有深秀優雅的鬥母宮,還有「榜書第一」的經石峪等等,不勝枚舉。其中有兩處神奇的景點,一個是被著名美學家楊辛先生譽為「崢嶸鐵骨橫空」的「攔路槐」,距今已有1300多年,它巨枝傾倒,猶如臥龍翹首。一個是被清編修張玢贊為「無盡綠色寒林」的「柏洞」,它古柏夾道,蔥鬱遮天,人行其間,如入寒洞。特別是炎炎夏日,坐在盤道旁的石圍牆上,絲絲涼意,讓人頓感心情暢快。
柏洞,位於總理奉安紀念碑的北面,沿登山盤道上行不遠處,在盤道右側的崖壁上有一塊巨石,上面真體書刻「柏洞」二字,系清光緒二十五年編修張玢題刻,下面一古柏樹下有一碑刻,上面記述了柏洞的來歷。只見盤道左側是或淺或深的澗谷,谷內怪石嶙峋,突兀林立。右側為懸崖峭壁,巨石嵯峨,參差交錯,緊挨夾道兩側的澗谷、崖壁邊緣,依舊蒼翠的古柏一字排開,森森而立,高聳挺拔,一直延伸到壺天閣臺階下面,計有420餘米。茂密的枝葉遮天蔽日,進入其中,頓感光線黯淡了許多。
酷暑時節,澗谷內溪流奔騰瀉下,伴著宜人的涼氣,遊客多在此休憩,怎麼一個暢爽了得!初冬季節,走在其裡,已是滿身熱汗的遊客,頓覺遍體生寒,往往會匆匆而去。難怪張玢有詩讚其「柏洞綠無盡,空翠沁人心。驕陽渾不知,疑是寒狀林」了,果真名不虛傳!據史料記載,該處柏樹為清嘉慶元年(1796年)始,泰安知府金棨、山東布政使康基田所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大約步行約280餘米,就到了著名景點「四槐樹」。
「四槐樹」位於壺天閣與柏洞的中間位置,原是4棵古槐樹,相傳為唐代魯國公程咬金所手植,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目前僅剩一株存活。其中兩株民國前已枯死。至1987年夏天,7月10號的一場暴雨,成為了壓倒第三株古槐的最後一根稻草,伴隨著傾注的暴雨,腐朽的樹幹終於再也無力支撐其龐大的軀體,自東向西轟然倒下,橫跨盤道,成為攔路槐,也成為了泰山一景。
站在臥槐下面,但見其被盤道兩側壘砌的石柱架起,腐朽的表面黝黑,樹徑粗大,兩個成人合抱也是相當費力。為保障遊客安全,景區在石柱上面用扁鐵環繞固定,旁邊還用鋼管支撐,以確保它不會墜落。樹梢部分已探入澗谷中,同樣被鋼管支架牢牢固定。遠遠看去,確實如虯龍蜿蜒,橫臥東西,觀之肅然!著名美學家楊辛先生有詩讚其「生也崢嶸,死也崢嶸,鐵骨橫空,元氣永存。」再向上前行140餘米,就到了壺天閣。
泰山「柏洞」、「四槐樹」兩景點,被遊客稱為「神奇的存在」,一個「崢嶸鐵骨橫空」,一個「無盡綠色寒林」!遊客到此無不感嘆「柏洞」的神奇,感嘆大自然的造化鍾神秀。也為生死兩崢嶸的臥槐感到悲壯、惋惜,感慨大自然無情的同時又造就了一處美景,可謂「塞翁失馬」啊!
你到過「柏洞」、「四槐樹」嗎?你對泰山這兩處景點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