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凡爾賽文學、打工人後,「糊弄學」已成為近段時間的第三大網紅語言,指以看起來不敷衍的方式,能糊弄就糊弄、能將就就將就地去應對工作、生活中難以推脫之事。在某社交平臺「糊弄學」小組中,有16萬餘成員每天分享著他們的「糊弄」心得,甚至還有人研究出一套「感嘆詞+評價事情+感受」的萬能回答公式。
有人認為「糊弄學」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是消極應付的表現,應該給予批評、予以制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糊弄學」走紅,首先該反思的是領導管理方式是否科學。一些領導機關官僚主義習氣嚴重,時常讓基層上報各種材料和數據,讓基層幹部參加開不完的會,基層應接不暇,不得不用各種假材料、假數據糊弄一番。「糊弄學」走紅,還該反思的是一些無端浪費別人時間的人。一些人自己不珍惜時間,還要把別人「拖下水」,要求別人在規定的時間閱讀自己推薦的各種無聊文章,做各種無聊測試,並要求別人第一時間回應,於是催生了用「感嘆詞+評價事情+感受」的萬能「糊弄」句式應付。
「糊弄學」的背後看似「弄弄子」們圓滑,其實是無奈。誠然,萬事皆糊弄的態度不可取,用糊弄的方式迴避矛盾、逃避問題也不科學,應該堅定起來,對各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說「不」,對浪費時間的各種無效社交說「不」,讓「糊弄學」紅不下去,直至徹底被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