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仙會: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1-01-06 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客戶端訊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咳!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奮鬥,為她幸福,為她增光。」

這首廣為吟唱的經典老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全國勞動模範、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后稷新田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仙會的最愛,也是她在家鄉沃土上傾情「為她打扮,為她梳妝」的生動詮釋和寫照。

播種綠色、收穫希望。近年來,劉仙會先後榮獲「鹹陽市農業生產標兵」「鹹陽市最美農民」「陝西省勞動模範」「陝西省五一巾幗標兵」「陝西省三八紅旗手」「陝西省脫貧攻堅奮進獎」等獎項,2020年11月24日,她又喜獲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劉仙會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女,生活的艱辛,磨礪出不服輸、敢拼搏的堅韌性格。高中畢業,她跟著父親在西安打拼,在其父多年營商的薰陶下,學到了經商之道,在看到了城裡人崇尚綠色蔬菜、追求健康生活商機時,她萌生了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念頭。

2013年,劉仙會回到村裡與幾戶鄉親一同種植蔬菜,大膽嘗試南菜北載。歷經一年多的實踐探索,使原先小面積的蔬菜種植髮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蔬菜基地,並成立武功縣后稷新田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為了解決蔬菜生產技術難題,她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了長期技術聯盟,定期邀請專家教授進行蔬菜種植技術指導。

實踐中,她摸索出了合作社與貧困群眾「六統一」的合作方式: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機械播種、統一技術操作規程、統一技能培訓、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收購價格,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目前,在基地就業人員達96人,其中貧困戶23人,人均年務工收入達2.4萬元,合作社還帶動21戶貧困戶發展特色蔬菜面積28畝,戶增收2.76萬元,實現了精準脫貧、走上了致富之路。

特別是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她千方百計跑銷路、促銷售,及時將滯銷的幾十噸蔬菜銷了出去,確保了基地效益和貧困戶收益。貧困群眾感激地說:「仙會就像咱自家的女兒,處處為我們著想!」

蔬菜綠了,村子富了,村民笑了。截至目前,蔬菜合作社種植面積已達680畝,產量3000噸,產值1050萬元,形成了以特色蔬菜中華芥、菜心、芥藍等種植、批發、配送和零售為一體的發展新格局,蔬菜合作社以「優質的服務、良好的質量、合理的價格、快速的供應」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飲水思源、回報桑梓。劉仙會將本村家庭貧困、身有殘疾、年齡偏大的鄉黨,就近安排到蔬菜合作社,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工資待遇一視同仁。逢年過節,她都要挨家逐戶到殘疾、貧困村民家中看望並送上禮品和慰問金,使他們度過一個歡樂的節日。七年來,她主動參與扶貧幫困、捐資助學、抗擊新冠疫情等活動,累計捐款達20餘萬元。

學無止境,不斷「充電」。眼下,她就讀於北京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本科班,在這個大學堂裡淬鍊提升自己幹事創業的潛能,以促進蔬菜產業發展壯大。

「下一步我將帶領團隊深耕事業、厚植產業,更好地做大、做強、做優特色蔬菜基地,提升蔬菜合作社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在現有蔬菜面積的基礎上,再擴大200多畝,力爭達近1000畝;對原有中小棚提升改造,建設一批高標準智能化無土栽培溫室大棚;在陝西省(武功)農產品加工貿易示範園徵地80畝、投資1.9億,建成集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新田園農業有限公司,力爭打造西北地區優質高端蔬菜生產銷售基地。」(工人日報通訊員張翟西濱 記者毛濃曦)

相關焦點

  • 全國勞動模範劉仙會:一把小鋤頭開墾蔬菜大市場
    劉仙會說要讓陝西武功的綠色蔬菜走得更遠.北京載譽歸來後,全國勞動模範、武功縣后稷新田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仙會行程排得滿滿當當:「先是市上的勞模報告,然後是縣上的勞模座談會。」由於家庭貧困,劉仙會很早步入社會,經過多年打拼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可每當回老家看到家鄉父老生活較貧困,劉仙會心裡就不是滋味。「我是農民的女兒,家鄉的土地養育了我,我就要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好家鄉這片土地。」這不僅是劉仙會給記者說的一句話,也是她創業的初衷。2013年4月,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人脈,劉仙會的合作社成立了,專門種植蔬菜。
  • 播種綠色 收穫幸福—記后稷新田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仙會
    她,就是全國勞動模範、武功縣后稷新田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仙會。1月7日,記者見到劉仙會時,她正在和客商洽談銷售事宜,淺笑盈盈,溫柔中透著幹練。 劉仙會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女,生活的艱辛磨礪出她不服輸、敢拼搏的堅忍性格。高中畢業後,她隨父親在西安打拼,學到了經商之道,也敏銳地捕捉到城裡人崇尚綠色蔬菜、追求健康生活的商機。
  • 《在希望的田野上》——IN THE FIELDS OF HOPE
    在希望的田野上In the fields of hope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Smoke was floating on the newly built house咳 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We have lived on this field for generations.
  • 常朝暉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
    常朝暉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常朝暉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常朝暉 180cm×220cm 紙本 2019年創作常朝暉《在希望的田野上》展覽現場常朝暉《在希望的田野上》
  • 全國勞模劉仙會:為家鄉更美,鄉親們更富做出更大貢獻
    央廣網西安12月17日消息 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於11月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后稷新田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仙會接受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探索種植,成為致富「拓荒牛」2013年,在外闖出一番事業,遍嘗艱辛的劉仙會,毅然辭掉了待遇優厚工作,回到了家鄉武功縣大莊鎮大西村,決定在黃土地上幹一番事業,帶著家鄉父老鄉親致富。長久以來,大西村的土地上除了秋種小麥,就是夏播玉米,種植大棚蔬菜還是首創。
  •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背後的故事
    陳曉光覺得,寫出這首歌,可以說是自己多年生活、感情積累的一次藝術爆發,而改革開放的農村形勢正是觸發點,沒有農村的新希望,就不可能有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如果我們了解到陳曉光的人生經歷,就能深切理解他說這番話的內涵。陳曉光的中學時代是在北京海澱區八一中學度過的,他當年是校園裡的小詩人,由他作詞的校歌激勵了一屆又一屆的學子。
  • 放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華社重慶10月12日電 題:放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新華社記者黎華玲、張琴、陳舒紅日西薄,金色的田野上一片寂靜。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北鬥村北鬥山下,耕作的人們從田間地頭走出,扛著鋤頭,拎著圓號、長號等樂器,朝著山間的小樹林走去。
  • 額敏縣:在希望的田野上
    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拉開了今天的宣講活動的序幕,工作隊首先帶領著各族群眾唱了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不但唱出了村民們心中的希望,也唱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農中村村民的美好生活就在這勃勃生機、充滿希望的田野上不斷奮鬥,彰顯出基層一線改革開放40年的喜人變化。
  • 王慶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王慶松的展覽題目「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樣,它似乎與自己的人生也產生了一種「階段性」、「總結式」、「展望式」的互文關係,這個展覽也成為在這個特殊時期下為數不多的為藝術復甦助力的重量級展覽之一。《問它》展覽現場實物(左)與攝影作品《問它》局部(右)另一件與展覽同名的新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也是在這一創作脈絡上延續與發展,展覽的現場還給出了三幅創作設計稿。其實可以發現王慶松最初對於這幅作品的設想依舊是啟用數量龐大的群眾演員在攝影棚中進行密集排布,以此來描繪出美術藝考生的考試場面,並以「考場」命名。
  •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下個月上演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彩排現場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彩排現場2007年9月,「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發射,《在希望的田野上》作為搭載歌曲被送上了太空。 時間往前推移,1981年元旦前夕,《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詞作者陳曉光把這首歌送到了中央電視臺,最開始這首歌是合唱的形式,第一位領唱這首歌的是空政文工團的女高音歌唱家楊淑清。
  • 交響樂 奏響在希望的田野上
    原標題:交響樂 奏響在希望的田野上   2月24日,南岸區迎龍鎮北鬥村社區服務中心,北鬥村農民管樂隊在國家交響樂團的老師指揮下進行排練。特約攝影 謝智強   見習記者 申曉佳 實習生 莫淨潔   2月24日下午,南岸區迎龍鎮北鬥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廣場上出現了一群中年人,男的穿燕尾服打領結,女的穿女式西裝,每人手裡都拿著一件擦得鋥亮的樂器,圍在幾個說普通話的人旁邊。
  • 《在希望的田野上》姊妹篇《在收穫的田野上》出爐 謳歌小康畫卷
    四十多年前,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曾用音樂記錄了從農村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被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音樂裡程碑。四十多年後,這首歌曲終於有了「姊妹篇」。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一級作詞曲波作詞,由著名作曲家楊青山作曲、劉琦編曲,由中央音樂學院二級教授、著名歌唱家黃華麗演唱的《在收穫的田野上》近日出爐,因其接地氣兒的描繪了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瑰麗畫卷,受到業內專家高度讚譽。
  •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寶原創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希望像一輪明月,照在浩瀚的夜空裡,皎潔如玉,希望像一抹朝陽,在新綠中透射下來,斑駁深邃。這種感覺會無理由的吸引我們去探索,去找尋,我便在靖宇這片生我養我的,遼闊的熱土上找尋著我的夢想和希望,一路走著,從未彷徨。我希望靖宇的紅色旅遊蓬勃發展。
  • 陳濤:在希望的田野上起航
    面對親人的不理解、創業的艱辛,他始終堅守初心,默默奮鬥,他堅信, 家鄉這片希望的田野大有作為。順河鎮陳濤的創業故事耐人尋味。由於自己和弟弟相繼考入大學,陳濤的家庭因學致貧,2015年被評為貧困戶。2018年,已經在外工作四年的陳濤決定利用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回家創業,發展養殖。那一年,他才26歲。
  • 《時光的旋律2》:雷佳再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今晚(10月17日)湖南衛視19點30,湖南經視19點45將播出第16集《在希望的田野上》,敬請關注。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希望」,是中國這四十多年來不變的主旋律。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群眾遊行中,有一個方陣叫「希望田野」,背景音樂正是這首改革開放初期就唱遍了大江南北的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青年歌唱家雷佳的兒時記憶裡,那時家鄉的廣播最常播放的就是這首歌,「新建的住房」「美麗的家鄉」「農民的汗水」「明媚的陽光」,簡單樸實的鄉村風光,唱到歌裡面卻特別有勁兒。後來她登上舞臺,曾多次演唱過這首歌。
  • 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耕耘
    貴州黔南農戶們在寬闊的壩子裡栽植作物,江蘇淮安千餘畝麥田裡除草機械在作業……搶抓農時,全國各地防疫生產兩不誤,從南到北,農機「動」起來,農民忙起來,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耕耘,呈現出一派「人勤春來早,田間耕作忙」的生動景象。政策發力,打通堵點。 從國家到地方,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不斷打通農資供應、農民下田等方面存在的堵點。
  • 是田野上的希望之光
    1979年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響青年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故鄉深深的眷戀2020年浙師大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施俊天教授團隊領銜「希望之光」象徵著施光南的代表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始終迴旋在中華大地,閃爍著音樂藝術的光芒;施復亮、施光南的名字都有希望與光明的含義,父子雙傑,交相輝映,他們始終投身於祖國建設的偉大事業;該理念同時也代表美好、光明之意,寄託了每一位設計者與村落村民對美麗鄉村的寄託和對當代鄉村發展振興的美好願景。
  • 徐朝 王志軍:在希望的田野上
    貌不驚人的郭建旺很健談,我們座在田埂上,他娓娓道來,是和何靠種植蔬菜脫貧致富的。郭建旺今年52歲,自小因小兒麻痺症,落下肢體殘疾,三級殘疾人。吃飯、幹活、寫字光靠左手,因家庭貧窮,他初中沒畢業就輟學,在家務農,因為家庭貧窮,加之又是殘疾人,說媳婦成了一大難題。一九九九年春天,經人介紹,與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大山鄉陽坡村魏桂蓮結婚。
  •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11月16日,當記者來到博白縣亞山鎮民新村,見到廣闊的田野上,農戶正在開展冬種馬鈴薯的熱火朝天的景象,心中不禁想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 著名詞作家陳曉光:《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溫江給我的靈感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經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被大家爭相傳唱,這首歌的歌詞就出自著名詞作家作為著名詞作家,陳曉光曾創作了《那就是我》《採蘑菇的小姑娘》《竹林小院我的家》《江山》《曙色》《踏歌起舞》等大量膾炙人口、廣為傳唱的優秀經典作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由他作詞、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