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白領」 ——「泛白領時代」的身份焦慮
◎文/本報記者 曲慧 張卓
一個「偽標準」引發的全民討論
我可不是白領
一個話題的轟動,往往是因為跟它有關的人太多了,或者這個話題讓多數人覺得有話要說。「白領工資標準事件」就是個典型。
事件引起熱烈討論和關注,原因就是:中國符合「腦力勞動、在寫字樓裡工作」這一基本要求的「白領」似乎太多了!大家都期待一份標準的認同——誰才是,誰不是。
以及,我到底是不是?
但,搜狐網站在盤點整個事件之後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9%以上的網友認為自己「根本不是白領」。原因無非兩個:月入一千的人覺得白領是收入比我高的人;月入一萬的人認為白領應該比我生活得更有品質。看來,所有人都想逃離白領的壓力、忙碌,和「白領標準」在社會快速發展中被泛化、被貶值的那部分;所有人又都在心裡給這個本用於區分工作性質的老詞,添加了太多個人期待的詞義外延。於是,到底該爭當白領,還是逃離白領,不僅是一個話題,也是一種關於身份的焦慮。
■一場空前的身份焦慮
「白領工資標準」事件成了最近的熱門話題。
11月4日至5日的兩天時間裡,標題為《社科院公布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的新聞,整齊劃一地出現在各類媒體的重要位置。當然,後來社科院的聲明證實,這是場誤會——有網友翻出了舊帖,回了一次鍋,心急的媒體把這個賺人眼球的話題放到了報紙上。接下來就是各類網站的飛速轉載……
據某門戶網站統計,此條新聞4日五分鐘內點擊數就過萬,跟帖評論的更達到兩千多條。此後,關於此事件的主題討論就更多,有人質疑消息的準確性,有人質疑制定的標準是否有意義,有人直接發表「白領」和「非白領」生活的各種感悟,甚至有人為白領生活算起了帳,算帳的結果,通常是「白領生活遙不可及」。大家都在急於撇清關係——我可不是白領。
截止到11月10日19:00,用「白領工資標準」在百度上搜索到的網頁有225萬個,以此為主題詞的新聞也有4310條,其中相當多內容,是在得知標準有誤的情況下的進一步討論,「你是不是白領」成了最熱門的標題。無疑,「白領工資標準」事件引發了一場空前的身份焦慮。
■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虛假美好」
一個話題的轟動,往往是因為跟它有關的人太多了,或者這個話題讓多數人覺得有話要說。白領工資標準事件就是個典型。中國的白領太多了!大家期待一份標準的認同。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謝遐齡回憶說,1997年他以白領為目標做社會調查時,課題的名字還不敢用「白領」這個詞,怕有人不明白,而是用「城市裡的新興管理人員」來代替。現在,「白領」已經每天出現在媒體和網絡上,成為盡人皆知的稱呼,但標準是什麼,沒人知道。
上海白領俱樂部接納會員的收入底線是月薪2200元,而上海一些大型國企和合資企業中,普通工人年收入也可以達到7至10萬。所以,白領到底應該怎麼算?
「白領」在國民心目中還有另外的含義:中國始終是一個「藍領」社會。相對少數的「白領」脫離農業社會過「美好生活」的虛假概念深入人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楊河清認為,白領既是職業群體,也是社會階層。低階層的人有時用「白領」來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而上層人士卻不承認「白領」也屬於上層。白領是這樣一個「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虛假美好。
在沒有辦法制定任何標準的情況下,下一場關於白領標準的發布,仍將是一場熱火朝天的大討論。
從「白領」到「白奴」
——20年「白領」詞義的大眾化軌跡
據記者考證,國內最早出現「白領」一詞還是在1987年《收穫》雜誌的「先鋒文學特輯」上,「白領」成為一個新詞,用來形容在外企工作的辦公室男女。那在當時的年代是人人羨慕的工作,輕鬆、體面是它的代名詞。
到了2007年8月,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2006年最新詞彙裡出現了「白奴」這個詞,解釋為,「白領奴隸」的簡稱。「奴隸主」可能是房子、汽車、奢侈品,也可能是人情世故、理想抱負。他們擁有自己的辦公桌、電腦,靠為僱主服務賺取報酬。
而「白領」二字,則從先鋒文學中走出來,出現在媒體、網絡,甚至非法小廣告上。
這些都是我們用「白領」兩個字搜索到的新聞報導,不妨用它們的集合,給現在人人躲避的「白領」畫個親切的自畫像。
★光棍節白領忙「找對象」 ,超過九成接受相親。
★年輕白領「應酬族」,營養過剩,導致胰島素每天在過度工作。
★一些年輕的小白領連平時都是顛倒黑白地過日子,一些中青年白領人士,常常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態。
★女白領花60萬買保險。
★上學深造可以使自己快速步入白領,成了白領就不會為房子發愁。
★為解決就餐問題,一些白領還會選擇聘請一位「阿姨」掌勺,烹製午餐,集體搭夥。
★某某性福商城是服務於白領階層的網上性用品商城,專門為懂得享受生活的白領階層提供最高端的性愛用品。
★上海的白領們流行現代陵園遊,重慶的白領們到寺院「短期出家」等休閒方式出現在浮華都市。
★單身白領成「負人」一族:「別提房子,我煩!」
★適合人群:運動量少而腰圍、臀圍過大的白領一族。
★外企白領劉小姐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前不久她報了一個法語培訓班,花費一萬餘元。
★人行道上,西裝革履、夾著文件包趕路的白領行色匆匆。
★有調查顯示,在上海的白領女性中,94.5%的人更願意選擇不脫髮的男性為伴侶,脫髮比較嚴重的男性,被對方拒絕繼續交往的可能性高達45.9%。
★一個專為男性白領排憂解難的服務網站建議:隨身攜帶一個網球、小橡皮球或是什麼別的,遇到壓力過大需要宣洩的時候就偷偷地擠一擠、捏一捏,顯然要比掐同事的脖子、在大家目瞪口呆之下歇斯底裡地撕廢紙、捶桌子要好得多。
★一些白天衣冠楚楚的白領麗人到了晚上,就聚在一起說髒話,講粗口,以此來排解自己的壓力。
★一些年輕白領沉迷網路遊戲而耽誤工作的問題,也逐漸成為普遍現象。
★白領帳單:深圳白領買不了房,香港白領僅夠溫飽。
★一項由《哈佛商業評論》公布的調查發現,高級白領中,有45%的人是每周要工作至少60個小時的「極限工作者」。
★我不知道大家看過《色•戒》了沒有,這個當代白領都非常關注的作品,可能會出現在我們的節目中。
★京城女白領興起「吃蟲風」 既美容又時尚。
★最近就頻頻曝出,白領選擇極端方式宣洩壓力的事件。
★網絡惡搞《滿城儘是加班族》,引起眾多白領的共鳴。
★抑鬱症已成為白領離職或跳槽的主要原因之一。
★白領家庭稅後收入2萬以上,每月盈餘不知如何支配。
★80後白領美女最愛跟哪種男人上床?
我們是泛化之後的「大學生」、「海歸」、「白領」
一代「偽精英」的身份貶值
生於80年代的人通常走過這樣的軌跡:
1999年,全國高校大面積擴招,成績不太差的都擠進了象牙塔,咱也成了大學生!但2003年起,畢業生突破兩百萬,就業率從85%以上下滑到70%。
90年代初,少數回國創業的海歸們創造了讓人羨慕的事業和生活,2003年一年回國的海歸就超過兩萬,月薪三千招聘海歸併不難,多數海歸變「海帶」。
90年代中期,白領還僅僅指外企工作人員。2007年,大學畢業生幾乎都上下班出入寫字樓,貌似符合原始白領的基本要求。真正看起來稱得上白領的人,又有新的名字叫做「白奴」。
80後一代一直以來跟大部分人分享同一個已經退化的精英名詞,並同時覺得只有自己才是精英。每次爬到一個頂峰迴頭看看都發現是平原,自己跟大家一樣,是平凡的大多數。
白領生活關鍵詞
當「白領」傳說照進「泛白領」的現實
剩女剩男 沒有愛情
剩女剩男們有穩定的收入,體面的工作,追求高層次的生活質量,內心充滿遠大理想,卻跟愛情無緣。說通俗點,他們就是沒找到另一半的白領們。
MSN佳緣交友頻道和世紀佳緣交友網的一項關於「中國白領婚姻交友」的調查表明,白領族中剩男剩女的基數不斷增大,超過半數的人把「落單」的原因歸結於生活圈子太小,缺少機會結識異性朋友;14.5% 的人認為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無暇顧及;另有16.7%的人則表示總是很難遇到理想的對象,寧願堅持單身。
無論是因客觀因素戴上剩×帽子的憂慮族,還是樂在其中,享受單身的瀟灑族,無不呈現出白領對婚姻的多重註解:憂慮或恐懼。地壇白領相親會、圓桌6人約會、單身派對在城市的火爆,也在提醒我們:白領對愛情的焦慮不會在短時間內改觀。
偽強勢群體 沒有生活
被妖魔化的白領是這樣的:出門打車,逛街必是國貿,吃飯去西餐廳,家具要宜家的。實際上,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白領是最焦慮的人群:工資趕不上房價,生活成本不斷升高,工作壓力無處排洩,父母、家庭、婚姻、健康……沒有一件讓人順心的事情。北京零點市場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結果也證明了六成白領感到「心累」。
白領們看上去強勢,實際上卻是弱勢群體——比起那些富人,他們長籲短嘆;比起徹底的體力勞動者,他們又不滿足於對生活的原始滿足。
所以,誰說白領是中產階級,他們就跟誰急!
過勞死 沒有身體
「吃得比豬少,幹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同時還要時刻費心地揣摩老闆的舉動、眼神,警惕同行的競爭。」這是新加坡《聯合早報》對中國白領族的描述。
《中國青年報》針對白領的一項調查顯示:1218人中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的佔65.6%,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人超過20%。大部分人樂意每日工作15個小時,因為工資獎金高。
這就是中國白領面臨的壓力,不工作即失業。但他們同時也是亞健康的最大群體。造成過勞死的前五位因素有: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仔細想想,長期在辦公室加班,不運動,心理壓力大的白領們的確愛得這些病。
白領民工 對工作!不滿意
IT民工、民航民工、新聞民工,本來都屬於白領的職業統統扣上了「民工」帽子。為什麼,因為白領們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遠未達到心中的理想度。
也許是對薪水不滿意,也許是乏味的工作讓他們不滿意,總之他們覺得自己就是民工。千龍網曾對白領的職業生活做過調查,滿意現在工作狀態的白領不到三成。排在不滿意因素前三位的分別是缺少發展空間、收入太低、個人興趣與工作不符合。
於是白領不停地抱怨抱怨抱怨,直到因過勞而死去。
【對話人民大學社會學院系主任李路路】
中國白領 愛往兩邊靠
日本在上個世紀經濟起飛時,80%的人宣稱自己是白領。中國雖然客觀已經可以界定白領的概念,但人群很難認知。
經驗表明,發達國家的人都愛往中間階層擠,中國則正好相反。
■我們認知白領有誤區
青周:前不久盛傳的「白領標準」,雖而後闢謠說並非是社科院頒布,但又再次引發了社會對「白領」一詞的關注,您對這個怎麼看?
李:我也反對僅僅用工資來定義「白領」。我個人對白領的定義是:從職業性質來說,是非體力的;從收入上來講,是社會的中等概念;從生活方式解釋,這個群體比較前衛、潮流、有個性。這三個部分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定義白領。
青周: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到底「白領」是什麼?似乎我們一直對「白領」認識不夠清楚。
李:是的。我們在定義「白領」這次詞上存在誤區:大家都希望用清晰的詞語界定「白領」這個概念,但實際上,「白領群體」本身就邊界模糊。我認為,「白領」的核心成員是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行政人員,這裡包括公務員、IT人員。在核心群體的上沿和下沿又會有一些職業加入進來,比如辦公室打字員、收發室人員……所以現在有些社會學家又在白領裡劃分出「上層藍領」和「下層白領」的概念。
但總體來說,白領並非是一個界限清楚的族群,雖然它以我所說的三類職業性質為核心,但在界限上很模糊,所以這才有了很多爭論。
青周:因為界限模糊,所以「白領」不再是一個光鮮亮麗的詞,很多人不願意稱自己「白領」。
李:這是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間有差距。中國的白領情況很特殊,很多人不想當白領無外乎有以下原因:第一是社會變化太快,中國有「白領」這詞不過才20年;第二是我們社會的中間階層不夠穩定,50年前社會分層只有簡單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現在並沒有形成未定的中間階層。另外,我們處在一個轉型社會,很多「白領」愛跟上層富裕的人攀比,愛把那些人當「白領」,所以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等過些年,中間階層形成了,社會結構穩定後,「白領」階層會明白自己無法「往上流動」,同時也認可了這個身份。
■白領就是中產階級
青周:白領階層對自己的不認可,或者說認識不清,是不是因為中國沒有完全「城市化」?
李:對。在中國最多的階層是農民和工人,白領還是少數。即使現在有數字表明白領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階層,但基數太小。
白領的形成的確跟城市化的進程有關。西方的經驗證明,伴隨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一個穩定的社會必須以中產階級為主,或者說,中產階級要佔社會階層的大多數!所以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正好相反,人家是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自己是白領,愛往中間階層靠。
日本在上個世紀經濟起飛時,城市發展很快。據統計表明,80%的人認為已達到白領標準。
青周:在《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一書裡直接把「白領」和「中產階級」掛鈎 ,這也是很多中國白領無法接受的一點,大家覺得「中產階級」離自己太遠了!
李:這也是一個誤區。其實白領就是中產階級的通俗說法。但這個中產階級是社會的中間階層,是針對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相對概念,而不是一種單純的財富概念。現在很多人愛把中國的中產階級和國外比,發現自己沒房子沒車,就不認同。我覺得,橫向比較沒有任意意義,比較那些生活指數也沒有意義。中產階級始終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中間的意思。
青周:國外的中產階級,也就是白領的生存狀況是不是比我們好?
李:其實現在他們和我們一樣,也面臨很多焦慮。國外最近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中產階級解體」——因為隨著全球化,國外的中產階級收入開始變得不穩定,開始面臨房子、競爭等很多壓力。
青周:既然中國現在的白領階層不穩定,是不是表明:中國必須開始明確社會分層了?
李:社會學領域一直都在劃分。比如我個人的看法是以職業和權力劃分的,有些社會學家是以另外的標準劃分。其實任何一種劃分都是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領域去劃分的。
西方國家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明確了「中產」的概念,並作為研究主題。顯然,現在的中國人並沒有學會用「階層概念」去思考問題。至於什麼時候可以,真的是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職業結構的變化,階層概念會明晰起來。
(責任編輯: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