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改革護綠色 林業富鄉農

2020-12-25 客家新聞網

新華社福州12月18日電 題:福建三明:改革護綠色 林業富鄉農

新華社記者秦宏

「沒想到問題能夠順利解決。」今年7月份,福建省三明永安市洪田鎮馬洪村村民賴興益拿著村裡給的回購天然林的13萬元錢高興地說。

2005年賴興益出資取得135畝天然林經營權。2016年國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他的山林在承包期內無法變現,且面臨承包到期後要交山地使用費問題,林子成了「矛盾林」。

今年三明市持續推進林改,通過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回購天然林。「回購的天然林改為了生態公益林,這既解決了生態保護和林農權益矛盾,今後還可通過生態林補償增加村集體收入,一舉多得。」馬洪村村支書藍光椿說。

三明市是全國林改策源地。「從1998年分林到戶開始,三明林改一直緊扣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百姓收益三合一。」三明市林業局局長劉小彥說,從確定林業經營權、收益權和生態林管護責任,到完善承包製度政策、林業投融資體制等,如今林改已進入以綜合改革促林業效益和生態效益增值階段。

「今年我家認購了面值1200元的林票參與合作造林,到了新造林伐期,這些林票最少可分得7500元利潤。」三明泰寧縣杉城鎮長興村村民馮貴勤說,林票除了可分紅,還能交易或質押貸款,這一新的林改措施非常好。

近幾年,分林到戶的山林經營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逐漸出現一些弊端。分散粗放經營導致林業難融資、林權難流轉,同時影響山林質量和效益。針對這一情況,去年底三明推出林票制度改革,引導有造林營林專業技術的國有林場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合作,按協定投資份額制發股權(股金)憑證,共同出資造林或經營現有山林,促進集約化經營。

今年1月份,泰寧縣兩個改革試點村參與合作造林1403畝,發放林票90餘萬元,村民全部入股。「林票制度有助於進一步放活林業經營權,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造林營林,提升山林生態和經濟效益。」泰寧縣林業局局長陳添興說。

三明市森林覆蓋率高,覆蓋面積大。長期以來,不斷豐富林產品種、延伸產業鏈提高森林自身價值以及通過生態價值轉換實現森林價值再造,也是三明林改的重要內容。

洪田鎮洪田村有「中國林改小崗村」之稱,過去山林收入主要以賣木材為主,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逐漸轉型發展起毛竹種植產業。隨著竹加工業日趨壯大,洪田村成為「靠山吃山」但不砍樹、不毀林的富裕村。

廠區內機器轟鳴,貨車排隊裝貨……洪田村邊上的福建省有竹科技有限公司產品供不應求、企業規模越做越大,4年前投資20萬元建廠,現總資產已達2000萬元。

「禁伐木材給公司竹製板材產品帶來巨大成長空間。」公司董事長尹毅劍說,公司每年可為竹種植戶帶來500多萬元收益,同時吸納近百人就業。

通過不斷推進竹產業發展,去年底,永安市擁有竹加工企業179家,竹產業總產值達到85.5億元。

近年來,通過培育高價值木材儲備基地,發展名貴藥材種植等林下經濟,拓展林產品加工業等,林業產業已成為三明富民產業之一。2019年三明林業產業總產值1146億元,農民人均年涉林純收入5000多元。

「隨著森林城鎮和森林鄉村建設,森林生態旅遊正在成為城鄉發展新動力。『綠水青山』進一步變為『金山銀山』。」劉小彥說,去年泰寧、將樂、大田等5個獲評中國森林旅遊美景推廣地的縣,實現森林旅遊產值51.5億元。

相關焦點

  • 【三明踐行記】福建三明:改革護綠色 林業富鄉農
    「從1998年分林到戶開始,三明林改一直緊扣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百姓收益三合一。」三明市林業局局長劉小彥說,從確定林業經營權、收益權和生態林管護責任,到完善承包製度政策、林業投融資體制等,如今林改已進入以綜合改革促林業效益和生態效益增值階段。 「今年我家認購了面值1200元的林票參與合作造林,到了新造林伐期,這些林票最少可分得7500元利潤。」
  • 「關注三明實踐」綠色點亮未來——解碼「中國綠都」福建三明
    作為中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之一,福建三明近年來堅持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兩條腿走路,著力打造綠色產業高地和生態旅遊勝地,探索出了一條用「綠」轉型、靠「綠」取勝、以「綠」生金的發展新路。劉小彥說,這一改革將綜合解決林業難融資、林權難流轉、資源難變現等難題,讓林農可持續享有「綠色收益」。以梨樹村為例,沙縣農商銀行目前還為該村授信5000 萬元,村民直接拿林票可進行抵押,最高可授信30萬元。通過一系列生態環保制度的改革創新探索,三明市打開了點「綠」成「金」的新空間。2016年以來,三明市獲得的省級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連續全省第一。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善用改革開新局
    善用改革開新局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福建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  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汙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 《人民日報》頭版報導福建三明:善用改革開新局——全面貫徹新發展...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汙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 向改革創新要動力——福建三明踐行新發展理念紀實之三
    90年前,毛澤東同志在福建三明寫下這首《如夢令·元旦》。  三明,這塊傳承著紅色基因的土地,如今激蕩著改革活力。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時指出,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三明人民牢記囑託,在當年紅軍主力部隊出發的地方,在深化改革的徵程上,不斷開拓創新。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為什麼是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
  • 善用改革開新局,看三明如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 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汙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 善用改革開新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福建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在這閩中山區,當年來自全國的10萬建設者建造出一座工業城市。改革,全面深化。三明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保基金扭虧為盈,百姓負擔大幅減輕。「曾經,三明『未富先老』,包袱大到扛不動。」身為三明醫保基金的負責人,徐志鑾想起當年直嘆氣。2010年,三明職工醫保統籌基金虧空1.43億元,第二年虧空額就增加到2.08億元,財政根本無法兜底。
  • 綠色點亮未來——解碼「中國綠都」福建三明
    作為中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之一,福建三明近年來堅持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兩條腿走路,著力打造綠色產業高地和生態旅遊勝地,探索出了一條用「綠」轉型、靠「綠」取勝、以「綠」生金的發展新路。目前,三明已形成永安市林竹、建寧制種和果業、明溪紅豆杉等高優糧食、綠色林業、精緻園藝、生態養殖、現代菸草5大特色農業產業和水稻制種、茶葉等20多條特色農產品鏈條,全市農業總產值從2010年的269.12億元增加至現在的533.94億元。
  • 北京林業大學:立足風景園林一流學科,打造生態文明三明樣板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為三明綠色發展繪就藍圖、指明方向。20多年來,三明市牢記囑託,堅持綠色優先,推動林業改革,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綠色三明」森林康養基地全域「開花」
    這裡就是三明,一座來了還想來的綠色之城。年平均氣溫17℃-19.4℃,森林負氧離子平均濃度達1500個/立方釐米,是全國平均的3.4倍,達到世衛組織規定的「清新」標準,是「清新福建」最適宜深呼吸的地方。全市人均預期壽命79.82歲,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52歲,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2歲,有百歲以上老人108人,福建最長壽的124歲老人生活在這裡,是著名的長壽之鄉。
  • 福建省國有林場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綠色兵團」再出發
    福建國有林場改革伊始,便認準目標:推動林業發展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  走過一個甲子,能徵善戰的國有林場「綠色兵團」,滿懷豪情又出發。
  • 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說改革,有突破——林權改革,點綠成金,三明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市之一,「綠色銀行」讓百姓富起來;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改經驗推向全國。看產業,特色多——沙縣小吃風行全國、走向世界,建寧縣的雜交水稻制種、泰寧縣的旅遊康養、大田縣的有機茶葉……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鼓起山區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突破10萬元大關。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畫好山水畫 走好生態富民路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為三明發展繪就藍圖、指明方向。20多年來,三明市牢記囑託,堅持綠色優先,推動林業改革,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三明實踐」喝彩|長城評論
    三明人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畫出了一幅靚麗的「山水畫」,探索出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之路。這是11月17日拍攝的福建省三明市三鋼集團中板廠生產車間。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三明,因工業而興。1957年起,三明大搞工業建設,1958年三明鋼鐵廠建成,逐步成為這座城市的工業搖籃。
  • 福建三明:城市綠道 具有生態與經濟結合的現實意義
    「三明的城市綠道確實是一項惠民工程,讓所有的百姓都受益。甚至綠道的建成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三明人民的生活方式。」餘老師說。確實,綠道的建成,讓三明人民享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紅利,增強了綠色生態環保的意識,也多了一種健康向上的業餘娛樂、健身生活方式。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說改革,有突破——林權改革,點綠成金,三明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市之一,「綠色銀行」讓百姓富起來;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改經驗推向全國。  看產業,特色多——沙縣小吃風行全國、走向世界,建寧縣的雜交水稻制種、泰寧縣的旅遊康養、大田縣的有機茶葉……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鼓起山區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突破10萬元大關。
  • 福建三明供電責任擔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四篇文章」,推進新三明建設,是福建三明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落實「五位一體」戰略部署,推動三明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具體實踐。  農網改造:經濟建設電力十足  時至初冬,在三明市清流縣嵩溪鎮鑫亮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內,一排排齊腰高的架子上長滿了鮮紅的「荷蘭紅掌」,自動噴灑裝置飄向花苗,溫度和溼度控制裝置智能運轉著。
  • 于偉國赴福建三明市調研林改工作
    原標題: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12日至13日,省委副書記于偉國率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赴三明市調研林改工作。他充分肯定三明市委市政府加強領導,善於探索,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取得的顯著成效,要求當地黨委政府遵循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我省林業加快發展、林農持續增收,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貢獻力量。 永安洪田鎮洪田村是全國林改第一村。
  • 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經濟觀察)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中新社福建三明12月19日電 題: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作者 閆旭 林春茵「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