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殭屍」二字,相信十有八九的朋友腦海裡立馬會出現這樣一個畫面——「一面色慘白,嘴唇鮮紅,身著清朝官服的殭屍,伸直手臂,一跳一跳朝你撲來,就在此時,一位道長出現,掏出一黃符貼在殭屍腦門上,它便再也無法動彈。」而這位道長,就是我們相當熟悉的「英叔」林正英。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香港颳起了一股「殭屍電影熱潮」,並迅速擴展到全國,深受百姓喜愛,而林正英,則是殭屍電影系列裡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看到他的臉,大傢伙就放心了,英叔定能制服殭屍。
那麼問題來了,無論是《殭屍先生》還是《一眉道長》,我國的殭屍片中,殭屍總是只穿清朝官服,而非其他朝代的衣服,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其他朝代沒有殭屍?經過眾學者的研究發現,這種設定並非迷信,內有乾坤。不信您接著看。
第一個原因:時間太短
將殭屍作為妖怪來定義的,最早見於清朝袁枚的《子不語》,以及同時期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並且在《子不語》中,袁枚清晰地將殭屍分成了8個種類,即: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遊屍、伏屍和不化骨。
後世學者對這8個種類又進行了進一步概括,分為白僵、黑僵、跳屍、飛僵、遊僵、魃、犼。在袁枚的《續子不語》中亦有出現。
所謂「白僵」,乃屍體剛剛下葬,幾個月後開始長出白毛,此乃第一個階段;然後是「黑僵」,是白僵飽食精血,數年後褪去全身白毛,長出黑毛,此乃第二階段;接著是達到百年的「跳屍」,即黑僵吸血數十年後,褪去黑毛,皮膚如常人,並開始以跳躍為行動方式(這個階段和電視劇裡的殭屍基本一致)。
而超過幾百年,則是飛僵、遊僵;達到千年,則成為傳說中的「旱魃、幹魃」,這個階段可不得了,旱魃乃上古神話中引起旱災的大怪物,《詩經》上書「旱魃為虐,如惔如焚」;而旱魃的終極模式,則叫做「犼」,《續子不語》上書「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是一種兇獸,傳說它是龍族的剋星,好食龍腦。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讀者朋友已經明白,我國殭屍片中的「殭屍」,屬於「跳屍」,乃第3階段,是屍體死後100年左右,按這個時間來算,我國正處於清朝,所以設定為穿清服是最恰當的。畢竟超過幾百年,甚至達到千年,就成了神話故事中的「大魔王」,和殭屍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第二個原因:穿官服的沒被刨墳,才有機會變成殭屍
其實自漢朝開始,我國就出現了「取死人骨埋之、「打旱骨樁」、「焚旱魃」的風俗,目的是求雨,所以很多普通百姓,就被求雨的人挖了墳,刨了屍體,根本沒有機會變成殭屍,而那些穿著官服的老爺,大家自然不敢隨便刨,所以他們才有機會變成殭屍,這就是為啥殭屍從來不穿普通百姓的衣服。
第三個原因:清朝官服比較壓抑、死板
一般來說,清朝官服以深藍色為底色,整體給人的感覺比較壓抑、死板,並且外輪廓十分僵硬,和殭屍跳起來僵硬的感覺非常匹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通常拍美貌的女鬼,都是讓她們穿仙氣飄飄的漢服,哪裡有穿清朝服飾的。
第四個原因:節約成本
清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離我們最近,資料最多,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當年拍電影也經常從清朝入手,所以戲服比較多,又便宜,當年香港殭屍片都是低成本電影,用清朝戲服最划算。
以上便是為何我國的殭屍只穿清朝官服,而非其他朝代的主要原因,各位讀者朋友們覺得還有什麼需要補充?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參考資料:《明史》《子不語》《續子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