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提示:農曆三月初三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築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築藝術風格等各有差異,但其傳統建築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築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區別於西方,享譽全球。強調天人合一,以人為本。今天門道君將帶著大家去看看中國每一個地方的建築風格。
中國傳統建築方面流派的劃分,所形成的派系是按照原住 地居民長久以來根據當地風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風格的民居,其考慮最多的元素是 本地降水、日照等氣候條件。遠景設計研究院根據這種風格及用途來劃分,中國傳統建築可以分為 以下七大類:粵派、閩派、川派、皖派、京派、蘇派、晉派。
一、粵派
鑊耳屋是廣東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圖案。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者是「茶壺環」。鑊,是古時的一種大鍋,鑊耳屋,因此亦稱「鍋耳屋」。據說鑊耳狀的建築防火和通風性能良好: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的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牆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
二、皖派
皖派建築即皖南建築是五大建築派系裡最為突出的建築風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徽派建築顯而易見是流行於安徽附近的一種古建築風格。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 ,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
三、閩派
閩,即福建,閩派民居即流行於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其中「土樓」是 其最為鮮明的代表。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 龍巖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 ,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它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
四、川派
川派建築,及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築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風格。其中以川西民居裡的吊腳樓最為典型。 南方氣候潮溼、晝夜溫差大、地面蛇蟲等比較多,所以當敵人在居住過程中 逐漸演化出獨特的建築風格——吊腳樓。 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 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在川派建築裡傣族竹樓和侗族鼓樓具有鮮明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