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我國的傳統文化,或許腦海裡想到最多的是一些具體的學問流派,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流派。比如說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鬼谷一派)等等。
這些流派傳承各個不同,直至今日,多數凋敝,唯儒家仍舊盛行,在中國人的思想上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影響甚至是主導了中國人的生活,或者說是命運。儒家有今日地位,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得到漢武帝認可有直接的關聯。
到今日,我們還可以看到市面上有所謂「女德班」的開辦,這便是儒家與我們今日生活影響的實例,女德一說,實是源自儒家。男人難道不要有德行?但儒家略過不提!
儒家對我國人,以及我國的歷史,命運,有著太多太多可以述說的過往。談論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是無論如何都避不開的。即便是我們要談論傳統文化的源頭,也不得不將它先挑出來說道說道,實在是避無可避。
當然還有一個另外一個也是我們無法避開的,那就是道家。不過因為道家不同於道教,始終小眾,脫離世俗,多數給人以神秘的感受,大眾接觸的也多是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道教,對道家的東西知道,但並不見得能完全分清楚道家和道教的明確界限。
但我國的歷史並非從春秋戰國而來。
我國的歷史到底起源何時何地,今天並無定論。不過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文化脈絡上尋找我們的文化源頭。嘗試一下未嘗不可。
怎麼尋找這個源頭?答案是我們反顧傳統文化的時候,只要追溯一下,問個為什麼,大概就會有自己的思路。
這個為什麼該怎麼問?比如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他為什麼會提出以「仁義禮」為基礎的君子之道?
後面孟子接棒孔子,被稱為「亞聖」,他將「仁義禮」發展成為「仁義禮智」,再到前面提到的董仲舒,他將君子之道發展成為了「仁義禮智信」,此稱為「五常」!
為什麼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是三重的概念,到了孟子豐富為了四重,到了董仲舒,時間並不久遠,也就發展成為了五重,也即是後世所謂的「五常」!
為什麼後世不再發展了?後世儒家,名流極多,很多人在我們的歷史上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比如荀子,程頤,朱熹,等等,他們為什麼不將這個「五常」再發揮一下,豐富一下?
先拋開儒家,說說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老子,莊子。一般以「無為」「守靜」為大眾所熟知。這些看法,尤以老子的最為典型,他倡導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不爭,是道家的一個明顯標誌。他的看法直接來自對世界的觀察或是體悟。
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的法,我們可以簡化的理解為效仿,模仿,理解,學習,等等,大體思路是沒有問題的。
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說?
他們的所想,所思,反應的到底是什麼,又是什麼引導他們這樣去想?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世界上的國家或是文明,不止中國一個。還有其他的古文明,他們為什麼沒有這樣想?
外部文明的歷史中,為何沒有所謂的「五常」的說法,也沒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路,為什麼沒有?
但有個跟我們的文明頗為類似的,那就是古印度文明。印度有所謂「梵我合一」,但跟我們的有很大不同。因為他們的「梵我合一」是宗教性的東西。它的這個「梵」是某種人格化的東西。雖然他們的「梵」是神的概念,但其實還是人格化了的神。而且是絕對化了的。
中國的天,不是神。天是天道,規律,法則,自然的顯化,存在的顯化,非人格化的東西。我們可以在客觀上進行發揮,但它不是主觀的,不是人格化的。
除印度外,其他的文明幾乎都跟我們不同。每個文明都是不同的,這是個很簡單的答案,但是,這個不同,是什麼造成的?因為不同,所以不同嗎?
原因只有一個,世界觀,我們的思想受制於我們的世界觀。
世界觀的格局,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我們認知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的思想就會跟著變化。
我國清代之後,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傳播下,我們對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們的認識也跟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不僅僅是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還有全世界。
當我們的世界觀還停留在「天圓地方」的時候,人們將自己的視野限制在了狹小的土地上,我們的格局便是二畝地而已。而國外的古文明,也在用固定而簡陋的視野打量著世界,宗教的影響無所不在。
宏觀的世界層面,曾經,西方的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繞地球轉,後來發現不是,然後又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再到後來,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知道了銀河系,知道了星座,知道了星雲,有了光年的概念。在微觀的層面,科學發現了原子,知道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而不是上帝造的。
我們的世界觀被刷新了。西方的人們從宗教的束縛中走了出來,發展出了全新的認知及其體系,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科學技術。我們著被動的接受了科學的洗禮,刷新了我們的世界觀。
我們擺脫了小農時代,擺脫了農業文明,我們從封建時代步入了現代文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我們的世界觀被改變開始的。不管是宏觀的世界觀還是微觀的世界觀。
但是,這些跟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很大。
魯迅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家。且不說是否如此,現在我們單獨將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拿出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來看看我們傳統文化的源頭問題,它們是有這個分量的。
現在,我們回到前文的儒家「五常」之說,回到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說法上來。
為什麼儒家會有「五常」的說法,而不是「六常」「七常」以及更多?因為世界觀。戰國末期鄒衍提出陰陽五行的理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深入人心。
人們認為世界就是由五種不同的物質組成,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東西組成了我們看到的看不到的所有的存在,無論是什麼形狀的,它們的根子都是五行,概莫能外。
世界有五行,人間有五常!這就是儒家的君子之道的根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他本人早於五行之說出生,但他已經有過對「天人感應」的見解。
天人感應,指的是天意和人事的關係,天意和人事,有某種對應的關係。我國春秋時代,重大的自然災害比較多,孔子認為這是國君不修德造成的,「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他認為國君應該「正刑與德,以事上天」。他認為「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也就是說你的行為被上天認為是有罪的,悔過也沒用了。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更加的直接了當。上面提過的有老子,還有比如莊子認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他認為天人本來就是合一的。
儒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派系,衍生的派系很多,後世有各種各樣的發揮,但基礎框架已經定下,類似「天子」之說直到清朝滅亡才被動的歸入歷史廢墟,不再被人提起。
其他傳統派系也有很多,類似墨家,墨子說「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陰陽家鄒衍提出「陰陽五行」,並據此提出「五德終始」說,如此等等。
我國傳統文化流派多,系統分類有各種各樣的分法,但無論怎麼分,都有一個不變的宗旨,那就是「天人合一」!
古人認為,人跟天,是一體的,人事能被天意感知,天意也能被人類認識,人要按照天意做事,天意應該是人事的行為準則。古人根據自己對天意的理解,建立了自己的學術體系,傳承至今。
天意是什麼?它不是命運體系,也不是人格化的某種神,它跟印度文明中的「梵我合一」有本質不同。
古人的認知體系或許是不對的,也或許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也或許是只是他們的某種精神寄託,但,這就是世界觀的體現。
古人的的認知體系本身,不是我們現在要講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開頭的問題,那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什麼?
答案就此出來,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叫做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貫穿我國古代時期,無論是思想上的流派,還是政治上「天子」這個說法的提出,還是中醫中的很多觀念,都是基於天人合一的基本思路。
拿掉了天人合一,我們就無法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了,因為源頭沒有了,同時,也是核心的精神沒有了。
天人合一,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源頭,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所有的認知體系,都圍繞它展開,包括後世所謂的「格物致知」以及王陽明的「心學」,都是這個思路的體現。
或許還可以拋開這些思想體系,看看我們的詩詞,大好河山,天人交感,留下了多少絕世的詩篇!而其中,什麼最能代表我們中華文明的特點?
意境!
意境是什麼?天人合一,物我兩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