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是什麼?

2020-12-18 路人一邊

談起我國的傳統文化,或許腦海裡想到最多的是一些具體的學問流派,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流派。比如說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鬼谷一派)等等。

這些流派傳承各個不同,直至今日,多數凋敝,唯儒家仍舊盛行,在中國人的思想上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影響甚至是主導了中國人的生活,或者說是命運。儒家有今日地位,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得到漢武帝認可有直接的關聯。

孔子像

到今日,我們還可以看到市面上有所謂「女德班」的開辦,這便是儒家與我們今日生活影響的實例,女德一說,實是源自儒家。男人難道不要有德行?但儒家略過不提!

儒家對我國人,以及我國的歷史,命運,有著太多太多可以述說的過往。談論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是無論如何都避不開的。即便是我們要談論傳統文化的源頭,也不得不將它先挑出來說道說道,實在是避無可避。

當然還有一個另外一個也是我們無法避開的,那就是道家。不過因為道家不同於道教,始終小眾,脫離世俗,多數給人以神秘的感受,大眾接觸的也多是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道教,對道家的東西知道,但並不見得能完全分清楚道家和道教的明確界限。

但我國的歷史並非從春秋戰國而來。

我國的歷史到底起源何時何地,今天並無定論。不過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文化脈絡上尋找我們的文化源頭。嘗試一下未嘗不可。

怎麼尋找這個源頭?答案是我們反顧傳統文化的時候,只要追溯一下,問個為什麼,大概就會有自己的思路。

這個為什麼該怎麼問?比如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他為什麼會提出以「仁義禮」為基礎的君子之道?

後面孟子接棒孔子,被稱為「亞聖」,他將「仁義禮」發展成為「仁義禮智」,再到前面提到的董仲舒,他將君子之道發展成為了「仁義禮智信」,此稱為「五常」!

儒家經典

為什麼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是三重的概念,到了孟子豐富為了四重,到了董仲舒,時間並不久遠,也就發展成為了五重,也即是後世所謂的「五常」!

為什麼後世不再發展了?後世儒家,名流極多,很多人在我們的歷史上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比如荀子,程頤,朱熹,等等,他們為什麼不將這個「五常」再發揮一下,豐富一下?

先拋開儒家,說說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老子,莊子。一般以「無為」「守靜」為大眾所熟知。這些看法,尤以老子的最為典型,他倡導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不爭,是道家的一個明顯標誌。他的看法直接來自對世界的觀察或是體悟。

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的法,我們可以簡化的理解為效仿,模仿,理解,學習,等等,大體思路是沒有問題的。

老子畫像

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說?

他們的所想,所思,反應的到底是什麼,又是什麼引導他們這樣去想?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世界上的國家或是文明,不止中國一個。還有其他的古文明,他們為什麼沒有這樣想?

外部文明的歷史中,為何沒有所謂的「五常」的說法,也沒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路,為什麼沒有?

但有個跟我們的文明頗為類似的,那就是古印度文明。印度有所謂「梵我合一」,但跟我們的有很大不同。因為他們的「梵我合一」是宗教性的東西。它的這個「梵」是某種人格化的東西。雖然他們的「梵」是神的概念,但其實還是人格化了的神。而且是絕對化了的。

大梵天

中國的天,不是神。天是天道,規律,法則,自然的顯化,存在的顯化,非人格化的東西。我們可以在客觀上進行發揮,但它不是主觀的,不是人格化的。

除印度外,其他的文明幾乎都跟我們不同。每個文明都是不同的,這是個很簡單的答案,但是,這個不同,是什麼造成的?因為不同,所以不同嗎?

原因只有一個,世界觀,我們的思想受制於我們的世界觀。

世界觀的格局,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我們認知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的思想就會跟著變化。

我國清代之後,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傳播下,我們對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們的認識也跟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不僅僅是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還有全世界。

當我們的世界觀還停留在「天圓地方」的時候,人們將自己的視野限制在了狹小的土地上,我們的格局便是二畝地而已。而國外的古文明,也在用固定而簡陋的視野打量著世界,宗教的影響無所不在。

宏觀的世界層面,曾經,西方的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繞地球轉,後來發現不是,然後又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再到後來,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知道了銀河系,知道了星座,知道了星雲,有了光年的概念。在微觀的層面,科學發現了原子,知道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而不是上帝造的。

我們的世界觀被刷新了。西方的人們從宗教的束縛中走了出來,發展出了全新的認知及其體系,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科學技術。我們著被動的接受了科學的洗禮,刷新了我們的世界觀。

我們擺脫了小農時代,擺脫了農業文明,我們從封建時代步入了現代文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我們的世界觀被改變開始的。不管是宏觀的世界觀還是微觀的世界觀。

但是,這些跟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很大。

魯迅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家。且不說是否如此,現在我們單獨將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拿出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來看看我們傳統文化的源頭問題,它們是有這個分量的。

現在,我們回到前文的儒家「五常」之說,回到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說法上來。

為什麼儒家會有「五常」的說法,而不是「六常」「七常」以及更多?因為世界觀。戰國末期鄒衍提出陰陽五行的理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深入人心。

人們認為世界就是由五種不同的物質組成,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東西組成了我們看到的看不到的所有的存在,無論是什麼形狀的,它們的根子都是五行,概莫能外。

世界有五行,人間有五常!這就是儒家的君子之道的根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他本人早於五行之說出生,但他已經有過對「天人感應」的見解。

天人感應,指的是天意和人事的關係,天意和人事,有某種對應的關係。我國春秋時代,重大的自然災害比較多,孔子認為這是國君不修德造成的,「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他認為國君應該「正刑與德,以事上天」。他認為「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也就是說你的行為被上天認為是有罪的,悔過也沒用了。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更加的直接了當。上面提過的有老子,還有比如莊子認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他認為天人本來就是合一的。

儒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派系,衍生的派系很多,後世有各種各樣的發揮,但基礎框架已經定下,類似「天子」之說直到清朝滅亡才被動的歸入歷史廢墟,不再被人提起。

其他傳統派系也有很多,類似墨家,墨子說「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陰陽家鄒衍提出「陰陽五行」,並據此提出「五德終始」說,如此等等。

我國傳統文化流派多,系統分類有各種各樣的分法,但無論怎麼分,都有一個不變的宗旨,那就是「天人合一」!

古人認為,人跟天,是一體的,人事能被天意感知,天意也能被人類認識,人要按照天意做事,天意應該是人事的行為準則。古人根據自己對天意的理解,建立了自己的學術體系,傳承至今。

天意是什麼?它不是命運體系,也不是人格化的某種神,它跟印度文明中的「梵我合一」有本質不同。

古人的認知體系或許是不對的,也或許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也或許是只是他們的某種精神寄託,但,這就是世界觀的體現。

古人的的認知體系本身,不是我們現在要講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開頭的問題,那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什麼?

答案就此出來,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叫做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貫穿我國古代時期,無論是思想上的流派,還是政治上「天子」這個說法的提出,還是中醫中的很多觀念,都是基於天人合一的基本思路。

拿掉了天人合一,我們就無法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了,因為源頭沒有了,同時,也是核心的精神沒有了。

天人合一,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源頭,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所有的認知體系,都圍繞它展開,包括後世所謂的「格物致知」以及王陽明的「心學」,都是這個思路的體現。

或許還可以拋開這些思想體系,看看我們的詩詞,大好河山,天人交感,留下了多少絕世的詩篇!而其中,什麼最能代表我們中華文明的特點?

意境!

意境是什麼?天人合一,物我兩忘!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隱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表象下面。這種精髓用人的經驗、價值觀、邏輯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這種精髓。就是「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如何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方法。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長江的源頭在哪裡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古代稱為「江」,又稱「大江」,它流經青海、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區,在上海市入東海,流域內共有742個市縣,總人口近4億,流域總面積180餘萬平方千米。我國有關長江源頭的探索經歷很長。
  • 華光書院: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架構在哪裡?
    講中國傳統的優良文化,不能只在理論上講,要講具體落實的那件事功,具體落實的那個基本架構。在那麼多傳統的經典裡,各位有沒有看到,最具體的事實上的架構在哪裡?有一個最重要的、一直沒人注意的,就是家道,這個叫家道文明。
  • 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核心是什麼,其思想源頭在哪裡
    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唯物辯證法思想源頭問題。四、唯物辯證法思想源頭在哪裡?追根溯源,有助於更深刻的理解。那麼,唯物辯證法思想源頭在哪裡?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創造嗎?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源頭是歐洲近代哲學,表現在批判吸收黑格爾唯心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論。最後補充一點,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或多或少受到中國傳統辯證法的影響。寒牛出欄認為,這是不可迴避與無須忌諱的事實。
  • 古蜀文化源頭在哪裡?下關子遺址提供新線索
    四川在線-四川日報消息  「下關子遺址是岷江上遊考古新發現,它是營盤山文化與寶墩文化的中界點,串起了三星堆、金沙遺址-寶墩文化-下關子遺址-營盤山文化這個史前遺址文化序列。」昨(25)日,在成都市歷史學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暨學術報告會上,考古專家公布了這一最新發現。
  • 揭秘第27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大型門燈 追溯中國傳統文化源頭打造九...
    封面新聞記者 鄧丹2021年新春,中國·自貢華僑城第27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將在中華彩燈大世界舉辦。本屆燈會的主大門門燈《華夏鎏光》也揭開了神秘面紗,一展燈容!本屆燈會的光影造夢師鍾逸是大型門燈《華夏鎏光》的負責人。
  • 文化淺談:中國四大傳統文化說
    中國傳統文化有幾個影響特別大的流派?學術界幾乎是都維護這樣一個定論的:儒釋道三大家。那麼中國究竟是四大傳統文化還是三大傳統文化?還有沒有和儒釋道三大傳統文化並列的文化?後面我談的帝王文化究竟是不是傳統文化?帝王文化能否和其它三大傳統文化相提並論?只提三大傳統文化掩蓋了什麼?
  • 黃河源頭在哪裡 黃河源頭在哪個省
    作為我國母親河的黃河,從意義上來說,具有不凡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人們更是對其有著非常特殊的感情,只是黃河有沒有源頭和盡頭呢,黃河的源頭又在我國哪裡?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答案。  黃河源頭在我國青海省的腹地,而源頭又被分為扎曲、約古宗列曲、卡日曲這三個河源,而黃河多源也是目前大多數人的看法,當然其中卡日曲因流域面積最大,也有是黃河正源這一說法,而從黃河外觀上看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探索中國元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傳統的認識在漸漸缺失。(日本服飾風格其源頭在中國,其服飾效果很多與中國有相似之處)。
  • 什麼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20種代表傳統文化的載體
    今天我要給大家說一說什麼是中華文化,什麼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先來看百度給我們定義:中華文化又稱「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佛教到中國以後,蓮花化為各種菩薩的坐檯,在中國文化的地位上有是一次上升。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獨特的酒文化,中國文化的璀璨的一顆星辰。中國的酒和外國的酒完全不一樣。
  • 著名敦煌學者樊錦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自信的源頭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請談談您的理解。  樊錦詩:文化自信,我理解,就是說我們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堅守。文化自信是其他自信的源頭,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精神獨立性,關係到國運興衰。
  • 黑龍江中國源頭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找到了!
    內蒙古大興安嶺腹地密林深處,一支由中國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牽頭的專家組隊伍在人跡罕至的溼地灌木叢中艱難行進,盤旋在空中的無人機為地面人員指引著方向。「找到了!快來!」前方林子裡傳出歡呼聲。黑龍江江源確定項目專家組確認:這就是黑龍江在中國側的源頭!黑龍江是世界著名的十大江河之一,是我國的第三大河,分南北兩源,北源為發源於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肯特山東麓、流經俄羅斯境內的石勒喀河;南源為發源於我國大興安嶺西坡、作為中俄界河的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以上,共有兩條較大的支流,分別是克魯倫河和海拉爾河。從海拉爾河溯源而上,共有兩條較大的支流,分別為大雁河和庫都爾河。
  • 「慶餘年」劇名的傳統文化魅力在哪裡,為什麼感覺莫名的熟悉好記
    不得不說這個劇名非常有傳統文化特色,一聽就感覺是古裝劇,而且比較有傳統特色。其原因在於,這個名稱運用了很多語言以及歷史技巧,充分調動了人們的潛在記憶。我的感受是,這個劇名雖然繞口,卻非常容易記住。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我一樣的感覺,這名字感覺並不熟啊,第一次讀還感覺稍微有點繞口,怎麼卻越讀越感覺好記住呢?
  • 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丟失了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而且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中華傳統文化的範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中醫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範疇。
  • 中國旅遊文化傳統一、旅遊文化與民偕樂的傳統
    中國旅遊文化傳統一、旅遊文化與民偕樂的傳統旅遊與民偕樂反映了旅遊文化的價值取向。由於民本思潮的崛起,旅遊文化始終貫穿著與民偕樂的這一重民傳統和價值取向。(一)與民偕樂旅遊文化傳統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與民偕樂的旅遊文化傳統在中國表現得尤為突出,主要是由於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十分重視民眾的力量。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下的營養缺失
    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把中國大江南北,各個民族的菜餚、小吃推向了世界,無論是國人還是外國人,無不被中國人的智慧所折服,更被中國的飲食文化所吸引。我們也都希望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能夠源遠流長。「舌尖上的中國」也成了各個地方的旅遊資源,吸引著無數的遊客慕名而來。人們所到之處,都要品嘗一下當地的特色美食。
  • 源頭風景 源頭情懷
    在嘉陵江源頭鳳縣舉行的2019首屆江河文化旅遊發展對話上,肖雲儒做了「感受源頭情懷 感恩源頭惠澤 弘揚源頭精神」的主旨發言,現編發發言精華內容,以饗讀者。它是水之源,也是生命之源,更是社會生活的源頭,文化傳統的源頭、民族精神的源頭。我到過青海高原玉樹、果洛的三江源,在鄂陵湖、扎陵湖和曲瑪萊、通天河,在黃河、長江的源頭追溯。
  • 江南區深度開發邕江源頭三江口文化
    該項目佔地約520畝,分三期建設,將利用秀麗的半島景觀深厚的歷史文化,打造「南寧三江口景區」。   江南區江西鎮同江村三江坡因左江、右江在此處匯集成邕江而聞名,被普遍認為是南寧母親河邕江的源頭,擁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45處69幢,還有鎮江樓、皇姑墳、小鼓嶺漢墓等歷史遺蹟,以及鳳凰舞、斑鳩舞等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
  •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但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舊中國的落後把中國人民一度推向極端反傳統文化的行動中去。1966年的破四舊風潮席捲中國大地,讓紅衛兵從學生循規蹈矩的行為規範、習慣裡掙脫出來,打破了種種文明禁忌,把虛妄的階級鬥爭從理念轉化為實行踐履的狂熱。
  • 我國最長的河流「長江」的源頭在哪裡?
    長江的源頭在哪裡呢?長江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水系,從形態上來看屬於「樹狀水系」,整個長江流域的面積超過18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長江擁有數量眾多的支流,包括贛江、漢江、湘江、烏江、嘉陵江、岷江、雅礱江等河流,其中漢江、岷江、雅礱江和嘉陵江的流域面積都超過了10萬平方千米。由於長江支流眾多,在很長時間內,我們都沒有確定長江的源頭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