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正式創立於1963年,是香港最早的兩所大學之一及亞洲唯一採用書院制的高校。以高錕、楊振寧、詹姆斯·莫理斯、羅伯特·蒙代爾為代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在這裡弘文勵教。經過五十餘年的發展,學校秉承「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優良傳統,以培育既具專精知識又有處世智慧的人才為使命,漸漸成長為香港乃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此番入駐深圳,在探索境內外合作辦學新模式、促進兩地學術交流、國家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等領域被教育界寄予厚望。今天,新華教育獨家邀請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院士,與我們共同分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成長故事和創新思路,以下為本次訪談的精彩摘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讓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在內地生根發芽
記者:徐校長,您好,能否請您為我們簡要介紹一下香港中文大學的歷史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一些基本特色?
徐揚生:去年,是香港中文大學50周年校慶,我們一直被評為全世界建校歷史在50年以下的新大學裡面全世界的第一名或者是最前面的幾名,這說明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這個學校大概有幾個特色:一是,這所學校的中國文化根基非常深厚,當時在中國比較有名的學者參加了創辦這所學校。二是,它是一所把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緊密融合的學校,所以這也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三是,這所學校的國際性很強,如果你到中大來過你就知道,我們對學生國際化的訓練是非常的好。所以我覺得它是一所開放型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學校。香港中文大學為什麼要回到內地來開辦這麼一所學校呢?主要目的大概有三個:第一個目的實際上是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建校目的緊密相連的,大學的章程裡面就有為國家、為香港培養人才,為我們的祖國、為香港當地經濟發展培養人才,我們覺得這是一個責任,中國的發展需要很多國際化的人才,香港中文大學將培養國際化的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
第二個是中國內地高等教育這方面需要改革開放,是希望有一些先行先試的先例。我們認為我們學校可以為內地提供高校改革方面的示範。再者,香港中文大學本身的發展也需要到內地的支持。如果清華大學只招內地的學生、哈佛大學只招麻省的學生是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很多內地的家長已經非常認同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因此有擴大招生計劃的需求。但因為香港中文大學是公立學校,招生人數是有限制的,對港生和內地生是有比例要求的,所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創立,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最大化。那麼到這邊開辦這個學校,一方面要弘揚香港中文大學辦學理念、學術精神、成熟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要落地,落地實際上就是要結合我國珠三角的當地特色,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記者:那咱們第一年的招生只有300人,這個招生的人數您有什麼考慮?為什麼是300人?未來有沒有可能擴招呢?
徐揚生:我們第一年招生數量較少,但是如果生源質量優秀的話,我們也可能會擴招一點。明年開始肯定是會投放更多的招生名額,因為明年我們理工學院會啟動招生。2014年是經管學院招生,2015年經管學院和理工學院招生,2016年人文社科學院可能也會啟動招生。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4年招生文理兼收 比例4:6
記者:那咱們今年首年招生的學院就是經管學院,那麼是全部招文科生還是文理都兼收的?
徐揚生:文理都招,事實上理科可能招生計劃會多一點。
記者:那有沒有這個比例的分配?
徐揚生:比例大概是4:6吧。
記者: 哦,4:6,4是文?6是理?
徐揚生:對。
記者:那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咱們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這三個學院?它們分別的特色是什麼?招生專業的特色是什麼?
徐揚生:2014年,我們經管學院會有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市場學三個專業。很多專業的設置是我們在我國珠三角地區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後確定下來的,因為這類專業的需求量非常大。香港中文大學的商學院是全世界知名的,我們的MBA、EMBA都是世界級的培養水平,因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2014年就會將這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呈現給學生。 2015年,我們會開設理工學院,我們會注重開設那些交叉學科、新興學科。比如說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我們覺得能源這個領域的人才在我國是非常亟需的,怎麼把能源的科學和技術問題放在一起怎麼來學,這是很重要。
記者:那您能系統地給我們介紹一下學校的特色之一的通識教育是指什麼?它包括什麼?
徐揚生:我們認為培養學生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一個專家,我們更需要培養的是在社會上有用之才,所以社會有用的人才除了專門知識以外還有其他方面的東西,比如他獨立思辨的能力,比如說他對追求真理、正義的獻身精神,比如與人相處的能力如何,比如是否具有欣賞美的能力等等?我們認為這些是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應該具備的,而這些東西很多時候被我們忽略了。我們認為這些方面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在培養方案中都會體現。我們有很多的措施,一個很重要的措施是書院制的培養,另外一個重要的培養方法就是通識教育,所以通識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我本身是理工出身的,我認為學習文科的知識,社會科學的理念對我的影響很大,對我的為人處世的影響也很大。所以我們堅持讓學生在通識教育的學習中從經典原著讀起,通過讀原著對學者的觀點有所認識、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