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是群雄爭霸,戰爭頻發的一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爭取霸主的位置,對其他小國不斷進行兼併,使得一些小國被消滅。
在這期間一些大國在不斷的崛起,各個大國在崛起的同時,也各自在對外進行著擴張,壯大各自國家的實力。
各個大國的領導者都在勵精圖治,希望自己國家在將來處於不敗之地,但是到了楚莊王這裡,就發生了截然不同的情況。
楚莊王在三年期間都在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對朝政也是概不過問,然而卻在後來成為了霸主,在楚莊王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楚早年受封於周成王時期,活躍在長江中遊地區和漢水地區,因其居住在遍地蠻夷之中,一直被排除在外,進入春秋時期不久後,當時的楚國國君便自立為王,在後來發展成諸侯各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
後來發展到了楚穆王時期,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後去世,把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嫡長子熊侶,熊侶繼位,史稱楚莊王。
楚莊王在位時,正逢晉國的實力開始衰退,沒有閒暇顧及外面的機會和事情,楚國王室內部處於不安定的複雜狀態之中,公子燮和鬥克二人發動了叛亂。
由於楚莊王剛繼位的時候才20多歲,加上國內形勢複雜,楚莊王出於一些原因的考慮,採取了韜光養晦的方式來判斷形勢。
於是楚莊王開始沉迷聲色,把朝政交給了鬥般、鬥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不光如此還在自己起居的宮門上放上進諫者,殺無赦的牌,然後楚莊王依舊我行我素。
過了幾個月,楚莊王依舊如此,大夫蘇從忍不住了,冒死進行了勸諫,在蘇從的勸諫後,楚莊王開始下定決心幹出一番霸業。
其實所謂的沉迷聲色犬馬只是一個計謀,楚莊王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觀察是否有自己可用的人才,幫助自己處理朝政。
在楚莊王沉迷聲色犬馬時期,發現並任用了伍舉、蘇從,孫叔敖等一大批人才,在這些人當中,孫叔敖是傑出的代表,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注重法治,穩固國內的形勢和整頓軍隊,增強了楚國的軍事實力,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楚莊王成為霸主。
不光如此,楚莊王還善於納諫,從來不以地位身份作為標準,而以是否說的有道理為準,有的自己確實做錯了便立即改正。
還有就是在外交方面,當時的鄭陳兩國的地理位置處在楚晉兩國的中間地帶,楚莊王決定首先爭奪鄭陳兩國。
楚國在孫叔敖的改革和治理中,政治穩定,國力增強,於是開始北上攻擊鄭陳兩國,於晉國開始進行正面的交鋒。
鄭陳兩國國是小國,只能在晉楚兩國之間不斷的虛與委蛇,兩方不斷的攻打陳國,後來楚國攻入陳國後,並沒有使其滅國。
而是復立了陳國,迎陳靈公的兒子午為國君,在當時影響頗大,受到一致的讚賞。
在攻打陳國的同時,楚莊王也並沒有放棄爭奪鄭國,在此期間,對鄭國出兵六次,最後拿下鄭國,拿下鄭國後,對鄭國採取寬容懷柔的態度。
在爭霸中原中,爭奪宋國是最主要的,也是稱霸的重要標誌,宋國在與晉國的戰爭中屢屢戰敗,多次的戰敗,使得宋國依附於晉國。
楚莊王得知後,為了徹底降服宋國,親率大軍攻打宋國,並把宋國團團包圍,宋國於是派人向晉國求援。
晉國的國公晉景公想派兵救援,被大臣攔住,大臣以楚國強盛,不可與其強爭,可以等到楚國衰退後,再見機行事。
楚莊王圍困宋國數月,宋國糧食將盡,便向楚國臣服,楚莊王見宋國已經臣服,就與宋國進行結盟,自此楚莊王問鼎中原,成為了霸主。
總體來說,三年不問朝政只是楚莊王的手段之一,楚莊王自身有一定的能力加上任用大量的人才使得自己在三年之後,使自己得以成為霸主,使楚國走向強大,還是挺讓後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