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三年不問朝政,後來是如何成為霸主的?

2020-12-15 妖火歷史觀

春秋時期是群雄爭霸,戰爭頻發的一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爭取霸主的位置,對其他小國不斷進行兼併,使得一些小國被消滅。

在這期間一些大國在不斷的崛起,各個大國在崛起的同時,也各自在對外進行著擴張,壯大各自國家的實力。

各個大國的領導者都在勵精圖治,希望自己國家在將來處於不敗之地,但是到了楚莊王這裡,就發生了截然不同的情況。

楚莊王在三年期間都在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對朝政也是概不過問,然而卻在後來成為了霸主,在楚莊王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楚早年受封於周成王時期,活躍在長江中遊地區和漢水地區,因其居住在遍地蠻夷之中,一直被排除在外,進入春秋時期不久後,當時的楚國國君便自立為王,在後來發展成諸侯各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

後來發展到了楚穆王時期,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後去世,把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嫡長子熊侶,熊侶繼位,史稱楚莊王。

楚莊王在位時,正逢晉國的實力開始衰退,沒有閒暇顧及外面的機會和事情,楚國王室內部處於不安定的複雜狀態之中,公子燮和鬥克二人發動了叛亂。

由於楚莊王剛繼位的時候才20多歲,加上國內形勢複雜,楚莊王出於一些原因的考慮,採取了韜光養晦的方式來判斷形勢。

於是楚莊王開始沉迷聲色,把朝政交給了鬥般、鬥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不光如此還在自己起居的宮門上放上進諫者,殺無赦的牌,然後楚莊王依舊我行我素。

過了幾個月,楚莊王依舊如此,大夫蘇從忍不住了,冒死進行了勸諫,在蘇從的勸諫後,楚莊王開始下定決心幹出一番霸業。

其實所謂的沉迷聲色犬馬只是一個計謀,楚莊王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觀察是否有自己可用的人才,幫助自己處理朝政。

在楚莊王沉迷聲色犬馬時期,發現並任用了伍舉、蘇從,孫叔敖等一大批人才,在這些人當中,孫叔敖是傑出的代表,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注重法治,穩固國內的形勢和整頓軍隊,增強了楚國的軍事實力,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楚莊王成為霸主。

不光如此,楚莊王還善於納諫,從來不以地位身份作為標準,而以是否說的有道理為準,有的自己確實做錯了便立即改正。

還有就是在外交方面,當時的鄭陳兩國的地理位置處在楚晉兩國的中間地帶,楚莊王決定首先爭奪鄭陳兩國。

楚國在孫叔敖的改革和治理中,政治穩定,國力增強,於是開始北上攻擊鄭陳兩國,於晉國開始進行正面的交鋒。

鄭陳兩國國是小國,只能在晉楚兩國之間不斷的虛與委蛇,兩方不斷的攻打陳國,後來楚國攻入陳國後,並沒有使其滅國。

而是復立了陳國,迎陳靈公的兒子午為國君,在當時影響頗大,受到一致的讚賞。

在攻打陳國的同時,楚莊王也並沒有放棄爭奪鄭國,在此期間,對鄭國出兵六次,最後拿下鄭國,拿下鄭國後,對鄭國採取寬容懷柔的態度。

在爭霸中原中,爭奪宋國是最主要的,也是稱霸的重要標誌,宋國在與晉國的戰爭中屢屢戰敗,多次的戰敗,使得宋國依附於晉國。

楚莊王得知後,為了徹底降服宋國,親率大軍攻打宋國,並把宋國團團包圍,宋國於是派人向晉國求援。

晉國的國公晉景公想派兵救援,被大臣攔住,大臣以楚國強盛,不可與其強爭,可以等到楚國衰退後,再見機行事。

楚莊王圍困宋國數月,宋國糧食將盡,便向楚國臣服,楚莊王見宋國已經臣服,就與宋國進行結盟,自此楚莊王問鼎中原,成為了霸主。

總體來說,三年不問朝政只是楚莊王的手段之一,楚莊王自身有一定的能力加上任用大量的人才使得自己在三年之後,使自己得以成為霸主,使楚國走向強大,還是挺讓後人佩服的。

相關焦點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可以說,足智多謀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興霸業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八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 為什麼春秋五霸中只有楚莊王稱為王,他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大家都知道熟知的楚莊王熊侶,是我們大周朝楚國的著名君王,也是「一鳴驚人」與「問鼎中原」典故的主角了,我想課本中絕對少不了他的身影了!我們了解的他在位時代裡,楚國國力大盛,滅庸國與蕭國、擊敗楚國、迫使鄭國臣服,在邲之戰中徹底擊潰晉國,最終楚莊王問鼎中原,成為天下霸主!這樣的氣魄,也只有真正的王者才有,我想大家對於這一點應該都不會反駁吧?
  • 春秋五霸是指哪五位?他們有什麼貢獻?
    但是自東周平王之後,周王室逐漸衰落,天下諸侯蜂擁迭起,東周也就先後進入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戰國有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而春秋則有五霸,他們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下面我們就來逐一介紹五霸:  第一、齊桓公。齊桓公姓呂,名小白。姜太公呂望第十二代孫。他的大哥齊襄公和堂兄公孫無知都死於齊國內亂。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成王,死之前想吃道菜,兒子一聽菜名就把他殺了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君主,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嫡長子熊侶即位,這位新的楚王就是楚莊王了。自即位以來,積極進取,奮發圖強,大力發展國力,滅國十二,擴地千裡,爭霸中原,使楚國聲威大震,是春秋時期名副其實的一代霸主。
  • 成語一鳴驚人,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楚莊王也明白伍舉是在指桑罵槐,於是便回答道:此鳥雖三年不飛,但飛將沖天,雖三年不鳴,但鳴將驚人。我懂你伍舉的意思,可以退下了。後來楚莊王展露心志,逐漸收復王權,鏟滅權臣、問鼎中原,致使楚國春秋稱霸。此外,《韓非子·喻老》中,也講了楚莊王這個故事,內容大同小異。
  • 有人說春秋五霸竟然有七個,來看看這到底是為什麼?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幾位諸侯,其實一直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結論,我們現在經常接觸到的主要是兩種:一種說法來自《史記索隱》,由司馬遷提出,這裡的五霸是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五位組成;另一種說法則是在《荀子王霸》中提出的,這裡的五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春秋五大名將:打出春秋五霸,一位中華第一帥,一位中華第一箭神
    戰國有四大名將,春秋有沒有呢?更應該有。春秋有「春秋五霸」,打出「春秋五霸」的五位大將,便是「春秋五大名將」。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七種提法,我們採用《白虎通·號篇》中的提法,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春秋五大名將」是「春秋五霸」手下最有資歷的大將。
  • 春秋五霸是哪五位諸侯,有好幾種說法?
    春秋時期,周王室沒有辦法控制天下的諸侯國,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就想控制天下,於是相互之間不斷地討伐,前後有數位諸侯成為霸主,春秋五霸就是其中最有實力的五位諸侯。關於哪五位諸侯是春秋五霸,有好幾種說法。《漢書注·諸侯王表》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吳王夫差。《荀子·王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鮚崎亭集外編》是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和晉悼公。
  • 數春秋風流人物,這七國哪些才是你心中的春秋五霸?
    而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卻出現過很多種說法,主要有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史記》——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以及越王勾踐。我們來看這兩份名單,都有齊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這三位的霸主地位都沒人能撼動。齊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扶危濟困,是公認的五霸之首。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說起「春秋五霸」,相信哪怕只有初中學歷的人都會對此有一定印象,不過,中學歷史課本上所說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一種歷史課本所揀選的觀念。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並不統一,那麼,春秋時代的霸主是依靠什麼標準產生?又應該分別是哪些人?
  • 《史記》中記載的春秋五霸分別是誰?
    有人說春秋五霸有七八種說法,但那不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裡面所說的,《史記》中的春秋五霸只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二人成為了秦穆公的左膀右臂,二人的兒子加上西乞術合稱「秦國三將」,這五個人基本上構成了秦穆公時期的文武班底。就是靠了這個班底,秦穆公才擊敗了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能成為天下霸主有以下幾個原因:一、知錯能改,敬賢禮賢。
  • 春秋五霸是指哪五國?為什麼說春秋時期的演變是造就華夏的根基?
    (不過後世有人還把宋襄公排為「春秋五霸」之一,真不知道根據哪個方面排的?五霸有很多說法,莫衷一是,最毫無疑問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另外兩個名次有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人爭論不休。)
  • 春秋五霸之前的三大霸主,第一個更是射周天子一箭,滅了王室權威
    說起春秋五霸,學習春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幾個人。因為這五個人是春秋時期的風雲人物,對當時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不過在春秋五霸之前,還有三個霸主。這三個霸主出現的時間遠早於春秋五霸,雖然說實力不如春秋五霸,但影響並不比春秋五霸小。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名聲大噪卻難以善終,春秋五霸,作為諸侯中的強者,結局如何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幾十個諸侯國戰亂不停,分分合合,打打殺殺。那時的周天子已經無力掌控諸侯國之間的利益之爭,最終在不停的戰亂之後,產生了五個霸主,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春秋五霸」。這春秋五霸都想代替周天子來號令他國,所以弄得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雖說每個霸主都主宰一方,但是每一個霸主都逃脫不掉時間的消逝,歷史上這五位霸主的結局也是令人感慨。
  • 誰是春秋戰國第一位霸主
    在這個亂世,也有所謂的亂世之主,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卻另有其人。究竟誰是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他又是如何在春秋列國的紛爭中,建立起一番霸業。按照傳統的說法,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但也有人說五霸裡沒有宋襄公和秦穆公,而是吳王和越王。這就和三皇的定義有點相似了,都是爭來爭去,但不管怎麼爭,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確是怎麼也輪不到他們頭上。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成為齊國國君的小白為了懲罰射他一箭的管仲,任命他作為齊國的宰相。這一齣戲劇化的舉動,主要是鮑叔牙向小白極力推薦管仲造成的,小白也。後來在管仲的協助下,小白成就了齊國的霸業,用「尊王攘夷」的口號,把被冷落在洛陽的周天子從垃圾箱裡翻出來放到了神壇上,同時抵禦戎狄部落的侵略。賺足了面子裡子的齊桓公順理成章成為了中原的第一位霸主。
  •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幾位?您真的知道嗎?
    據孔夫子《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亦曾說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下較大的幾個,依然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諸侯國中能力最強,實力最壯的五位國君稱作「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