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4萬多名白衣戰士,馳援荊楚大地救死扶傷時,同樣有4萬多名建設者,從四面八方相會武漢,與時間賽跑、與病魔競速,建起一座座被視為「生命之舟」的應急醫院。中國鐵建十一局集團建築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梧桐苑三期項目部項目經理黃喜勝就是這支建設大軍的一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黃喜勝主動請纓,先後參加了火神山醫院和七座方艙醫院建設,作出突出貢獻。在他的身上,讓人感受到了鐵道兵精神的傳承和升華。這股鋼鐵力量,已支撐起新時代鐵建人接續奮鬥的強大精神支柱。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誕生於東北戰場。「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了(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裡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一曲《鐵道兵志在四方》,雄壯豪邁抒情優美的旋律,滿腔熱血無限忠誠的歌詞,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給數十萬鐵道兵留下了永恆的激情和難忘的記憶,激勵著這支功勳卓著、不畏艱險的鐵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如今,74年過去了,雖然兵種消失了,但是「鐵道兵精神」一直存在,並且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十天,14400分鐘,可以做什麼事情?刷完幾部電視劇?看完幾本書?或是,建起一座醫院!除夕當晚平整場地,大年初一開始施工,初二鋪設地面,初三搭建板房……2月2日,大年初九,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堪稱「火速」+「神速」!黃喜勝鏖戰火神山醫院建設,轉戰建設七所方艙醫院,他始終奮戰在最前線,率領突擊隊員們不畏艱險、日夜鏖戰,一次次高效、優質地完成任務,創造了「工程奇蹟」,彰顯了鐵軍力量。惟其艱難,方顯勇毅,「奇蹟」的背後,是病毒疫情的生死考驗、夜以繼日的緊張施工,是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選擇,是眾志成城最具象的意義,更是新時代奮進者展現出的同時間賽跑、同歷史並進的努力。
疫情就是命令。「我是黨員讓我上。」工地就是戰場。「保證完成任務!」人們看到了建設者敢於擔當的精神風貌。在大災面前,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後方同心協力,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以災情為最高命令、以救災為神聖使命,緊急行動,終至出能戰,戰能勝。新時代繼承和弘揚鐵道兵精神,就要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當前,在中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的情況下,中國各地迅速復工復產,企業很多急難險重工程需要我們去攻克,我們要發揚鐵道兵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擔當起企業發展壯大的大任。
(楊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