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藝術特色,用神話傳說,賦予新的內涵

2020-12-19 小刀論詩曲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談談關於九歌的特色。屈原重要代表作品《九歌》是一組體制獨特的抒情詩。這組詩脫胎於楚地民間巫術祭歌,經屈原精心加工創造,達到了相當完美的藝術境界。特別是《九歌》吸收了沅湘民間文學藝術精華,格調綺麗清新、玲瓏剔透,充滿宗教神話色彩,瀰漫著浪漫主義氣息。藝術形象生動感人,意象雄奇瑰麗;採用比興寫景述事,託物寄情,文近旨遠;語言精美,韻味雋永。

在採用神話傳說上,並賦予新的內涵,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合在一起,滲透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是《九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流傳在楚地民間的神話傳說故事,同宗教一樣「是最原始的時代從人們關於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觀念中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是人類憑藉想像,在自己的狹隘的世界之外所創造的一個藝術世界。反映了遠古人民徵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美好願望。《九歌》就是在糅合著這種神話傳說故事的民間祭歌基礎上改編而成。它不僅保持了原有祭歌的性質、歷史特徵和神話色彩,而且在藝術上作了很大加工提高,注人了新的內容。在《九歌》中,屈原方面圍繞著神的形象展開了對大自然和楚地民間祭祀的細緻描摹,另方面又以此作為象徵手段將人的音容笑貌和人的思想感情賦子自然物,從而塑造出更加完美更加典型的個性鮮明的神的形象。例如《雲中君》就抓住了雲神所代表的自然物雲,著力描繪了雲的色彩、形態,突出表現了它那瞬息萬變、倏而即逝的特性。「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蹇將幨分壽宮,與日月分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雲浮遊在天字,潔白明麗,時而化為雲錦,霞光燦爛,時而週遊四方,飄然遠逝。在高空中它與日月齊輝,風馳電掣,飄忽不定……如此這般,作者把自然界的雲寫得如此空靈、逼真。又如《湘君》《湘夫人》圍繞神話傳說中一對瀟湘情侶幽會的情節,或直接或間接把「岸芷汀蘭」「流水潺愛」江南水鄉獨有風光塗抹得異常清新、明麗、柔美,與《河伯》中所描繪的黃河那種「衝風起兮水揚波」的浩浩氣勢恰成鮮明對照。

除了風景畫,還有風俗畫。《九歌》作為當時楚地嶄新的民間祭歌,免不了要描繪以鼓樂歌舞祭祀與禮讚神明的熱烈場面,反映楚地淳樸的民情風俗。在這方面最典型的要算《東皇太一》。 此詩對民間祭祀活動的特點和程序展示得相當充分而又完備:「吉日兮辰良,東皇太一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繆鏘鳴兮琳琅。瑤席兮玉填,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分椒漿。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首先以巫為主祭,即借巫扮神通神。祭祀開始由巫師手持闢邪寶劍,翩翩起舞,隨之身上各種佩飾有節奏地奏出鏗鏘之聲。接著進獻祭品,即以物事神。靈巫們把瑤席鋪在神堂前,把鮮果供在神堂上,還依次獻上用香草燻蒸的祭牲,用桂花釀造的祭酒,用椒子做的祭湯,供神享用。最後奏樂起舞,即以樂舞娛神。在進獻祭品之後,人們揚槌擊鼓,吹笙操瑟。身著華服的女巫,按鼓樂節奏的急徐疏緩而揮袖起舞,並伴之以歌唱。上述以巫通神、以物事神和以樂舞娛神,這就是整個祭祀活動的過程。詩中對祭祀時佩服、陳設、祭品、歌舞等的描寫,透露出敬神之心、娛神之意。

由此可見,《九歌》並不排斥對自然和社會的真實模擬,但又絕非止於這種模擬,而是以此為手段,創造出一種似真非 真的典型環境,然後用更加虛幻的情節,使風景與風習、宇宙自然與社會人生融匯為一體,從而塑造出性格各異的神的形象。這就是《九歌》的浪漫主義不同於別的浪漫主義作品之所在。《雲中君》中,詩人通過對雲的描繪與想像,塑造了關於自然神一雲神的特有形象;《東皇太一》中,詩人通過對祭祀場面的描寫與感受,塑造了施恩德於民、與民同樂的天之尊神 伏羲神的崇高形象。《山鬼》中的形象創造也是如此,在詩中既展現了南國山幽林深的特點,又穿插敷演了一個類似巫山神 女的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刻畫了一個善良溫柔、纏綿多情的山中女神形象。作者對這位女神的描寫始終沒有超出她那自然山林的生活背景。她以薜荔為衣,女蘿為帶,幽居在茂密竹篁之間,飲的是山中泉,睡的是松柏席,出行時以香木為車,駕赤豹而從文……總之,她的衣、食、住、行,乃至表達愛情的特殊方式,無不與山林的風光物景息息相關,就連她的性格也是娟秀中帶幾分野性,溫柔中帶幾分狂放。這樣就使讀者處處感受到這個形象所代表的自然美的特質。與此同時,詩中還描寫了她的身世遭際和愛情上的受挫,表現了她那豐富的內心世界,這些又令讀者聯想到她也是人世間不甘寂寞、渴望愛情的少女典型。因此,屈原筆下的山鬼形象兼具自然美和社會人情美,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浪漫主義的藝術形象,滲透著屈原那個時代人民的純真感情和美學理想。

之所以說《九歌》所創造的類似山鬼的浪漫主義形象有著豐富的內涵,不但因為它反映了當時楚國人民的純真感情和美好願望,還因為它注人了作者的愛憎與理想,特別是《九歌》中的天神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屈原在被放逐這種特定境遇下追求美政理想的藝術寫照。東漢楚辭評論家王逸指出:「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巫而好祀,其祀必伴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冤結,託之以諷諫。」《楚辭章句》王逸根據屈原所處的歷史背景,分析了屈原生活遭遇和創作心態,指明了屈原借《九歌》「託之以諷諫」的創作動因。既然如此,《九歌》就絕非楚地巫歌的簡單複製,單純的民俗風習的採擷。它的每篇章都有自然與人的交融、神話與現實的交融、宇宙與心靈的交融,作者所創造的豐滿的藝術形象之中,當蘊含著更多的精神內涵。如《少司命》中的少司命是位主管人類生育的女神。她情系眾生,善解人意,當她來到人世間,便勸人免愁,賜人子嗣,給人類帶來幸福和歡樂。詩的結尾,詩人抑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祟敬,為這位颯爽英姿的生育之神造型:「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彗星。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這裡既突顯了她的體態美,又突顯了她的心靈美。她乘著插有綠色的旌旗、裝有孔雀羽毛華蓋的車,毅然登上九重天,以彗星當掃帚,為人類掃除邪穢。她一手高舉長劍,一手託著幼嬰,威武、剛毅、慈善,儼然是一尊聖母的雕像。

《九歌》不單是人物形象生動感人,其意象也是雄奇瑰麗的。這組改編後的祭祀歌舞詞,大不同於一般的民間巫 歌或任何宗教祭祀詩。它不用抽象意念的直陳和純理性的演繹,或表明對神明的虔敬與禮讚,或對世人進行懲惡揚善的說教。屈原十分注重以詩的審美方式觀照生活、表現生活,善於從生活中捕捉、從神話傳說中提煉創造豐富的意象,並將自己的理想和感情融化於意象群之中。《九歌》的每一篇章均被設置在一個單一的神話故事或歷史傳說之中,並糅合了自然景觀、宗教祭式和詩人的理想、愛憎,以眾多新鮮意象構成雄奇瑰麗的藝術境界。如《東君》:「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撫餘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駕龍轉分乘雷,載雲旗兮委蛇。長太息兮將上,心低何分顧懷。」《東君》是對太陽神的禮讚,而這種抽象概念完全被具體可感的意象所取代:東方升起曙光,照遍欄杆扶桑,隨著太陽(神)駕車啟程,黑夜悄悄離去,大地一片光明。當太陽神駕「龍轉」,乘風雷,旌旗獵獵,展現於寥廓的天字,其景象是多麼雄偉、壯觀!可她噴薄欲出、冉冉升騰時,卻顯得乍升乍降、低徊流連,完全是副不勝羞怯的少女模樣,這也許是出自對大地的眷戀,也許是因為馳驅的疲勞尚未恢復,也許是詩人的妻苦情緒的投人。在這裡,意是核心,意化為象,象生於意。意與象二者渾然一體,詩人的內心情思與生活的外在最觀得到了和諧的統一。此詩結尾處:「青雲衣分白寬裳,舉長矢分射天狼。操餘弧兮反淪降,報北鬥分的桂漿。撰餘警分高馳翔,香冥具兮以東行。」青雲、白霓、天狼、北鬥全被詩人調動起來塗抹出一幅極為壯闊的落日圖。詩人將太陽被雲霓簇擁的情狀想像為「青雲衣兮白霓裳」,衣青著白,其色彩意象異常鮮明。同時詩人又將夕陽透過雲霞射出來的光芒想像為「舉長矢兮射天狼」,光芒擬作長箭,天狼星擬作惡狼,太陽被賦予人的精神品格。這種化靜為動、化無生命為有生命的手法創造出了具有豐富意蘊的象徵性的意象,使得詩人著力描繪的太陽(神)形象得到了升華,不僅大大地增加了詩的情趣,而且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馳驅不息、普照萬物、樂於為民除害的太陽神的深情讚美。

《九歌》總是從動態中去描寫自然物象和社會風情,或是描繪客觀物象的動態,而極少純靜止地描寫。這種動態意象的創造具有流動之美,比之靜態意象更富於生命力,更能調動讀者的聯想和想像。《雲中君》對自然界的雲(神)就是從動態中去把握和表現的:「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光燦燦的雲朵剛剛降臨,倏地又飛向九霄。其灼灼光彩遍及九州,橫絕四海。簡單幾筆就把雲氣充斥環宇、舒捲自如、飄忽不定的特性描摹得生動傳神,給讀者以空靈飛動之感。好了,今天的解說就到這裡了,如果讀者有其他的意見或者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評論,同時,讀者如果喜歡小編可以點點關注。感謝讀者們的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九歌》:讓楚地神話成為世界共通的聲音
    從一開始,林懷民的創作與中國傳統的經典就有密切關係,包括從民間傳說、戲曲取材的《奇冤報》、《白蛇傳》,從美術造型出發的《星宿》、《夢土》,從文學經典編作的《紅樓夢》、《九歌》等,都可以看到創作者身上切不斷的廣義中國傳統的脈絡影響。
  • 臺灣美學家蔣勳:雲門《九歌》是復活的現代生命
    從一開始,林懷民的創作與中國傳統的經典就有密切關係,包括從民間傳說、戲曲取材的《奇冤報》、《白蛇傳》,從美術造型出發的《星宿》、《夢土》,從文學經典編作的《紅樓夢》、《九歌》等,都可以看到創作者身上切不斷的廣義中國傳統的脈絡影響。
  • 用繪畫藝術中永恆的古典神話主題創作出美的典範
    神話中傳遞的精神力量,不僅塑造了民族的性格特徵,也賦予了人們使命感和責任感,對民族乃至人類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這些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是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澱和文明的傳承,影響著人們對文化的接納意識和思想意識上的評價標準。
  • 賦予民族音樂新的時代內涵
    今天,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賦予民樂時代內涵,作為一種歷史的使命,正在為更多音樂人擔當與踐行。對於中國民樂而言,2019年是不平靜的一年。幾乎同時,廣東衛視打造的大型中國民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第二季)也因其輕鬆、娛樂化的形式而贏得不少關注,參與其中的眾多優秀演奏家將民樂演奏得風生水起,展示出當代民樂巨大的包容性和藝術表現上的無限可能。
  • 用詞瑰麗奇幻,用情真摯奔放,楚辭與屈原
    他無力扭轉時局,只能把才情全部投入到文學創作中,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楚辭。楚辭可以歸入詩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常用楚國的語言記錄楚國的興衰,於是按照地域命名了這種新的文體。楚辭為屈原首創,這種體裁一直流傳到西漢末年,由於楚國消亡已久,世人悼亡之心已經消散,後來幾乎沒有人再寫楚辭了。
  • ...第九期」太陽神東君、黃河神河伯、山鬼、國殤,九歌楚系神話...
    鑑於九歌神話反響的確不高,本期將是九歌神話的完結篇。在本期之中,丟丟將會把太陽神東君,黃河神河伯,山神山鬼一併講完,並將祭祀人魂的《國殤》一篇講述完成,從而完整的結束這場九歌的祭祀儀式。很遺憾,本期的內容丟丟將不會,再去詳細的介紹《九歌》的原篇古文,喜歡的同學可以去閱讀屈原的《九歌》原文。
  • 屈原《九歌》裡的河伯是誰?說說「河圖洛書」有關的神話
    端午說屈原作品裡的神靈——河伯屈原《九歌》這組祭神組歌中,對於各種神靈的名稱都和現在的稱呼有很大不同,例如天帝「東皇太一」,僅見於他的作品裡。另外一些稱為「君」,如雲中君(雲神)等。不過到了《河伯》一篇,稱呼又改變了,為何會這樣呢?
  • 《九歌》 看林懷民的
    《九歌》是雲門滿二十年的紀念作品。在林懷民個人的創作歷程,或雲門整個團體的舞作風格歷史中,《九歌》或許都有特殊「分水嶺」的意義吧!《九歌》是中國著名的文學經典。在《九歌》之前,林懷民處理過的經典有《白蛇傳》,有《紅樓夢》。《白蛇傳》是民間傳說衍義發展成家喻戶曉的著名口傳文學、戲劇。人物角色、情節內容都已深入常人生活之中。
  • 火神山速度,賦予「鐵道兵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如今,74年過去了,雖然兵種消失了,但是「鐵道兵精神」一直存在,並且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十天,14400分鐘,可以做什麼事情?刷完幾部電視劇?看完幾本書?或是,建起一座醫院!除夕當晚平整場地,大年初一開始施工,初二鋪設地面,初三搭建板房……2月2日,大年初九,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堪稱「火速」+「神速」!
  • 【非遺故事】華山神話傳說「劈山救母」
    數千年來由它演繹出來的一個個神話故事,更是引人入勝,發人遐思,顯示了古典浪漫主義的藝術魅力。名山是這些故事的載體,而神話傳說又是這些故事的形象依託,兩者的對接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文化——華山神話。寶蓮燈及開山斧華山神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又籠罩著濃鬱的道教色彩。它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詭異離奇的浪漫風格、深刻蘊含的理念引喻,使其在浩如煙海的誌異文學和民間傳說中獨顯魅力。
  • 山谷藝術節丨一緣一會·舞劇《漁女傳說》再現神話
    而在珠海的香爐灣畔佇立著一尊高舉寶珠眺望著遠方的漁女石雕像——珠海漁女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標誌性建築已經陪伴珠海走過了三十八年美麗的她向世界昭示光明,奉獻珠寶美麗的她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這其中亦有抹不掉的情緣而人們對於珠海漁女的神話故事知之甚少
  • 新疆人的一天:趙怡用創意賦予艾德萊斯新的靈魂
    趙怡和學員們在一起原標題 新疆人的一天:趙怡用創意賦予艾德萊斯新的靈魂天山網訊(特約記者 阿比拜報導)今天新疆人的一天向您推送的是新疆絲路之星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怡的故事。在「艾德萊斯炫崑崙」創意產品設計大賽中,她設計的創意產品——艾德萊斯綢帽子獲二等獎,在淘寶上一經推出,人氣爆棚。
  • 上古神話電影中"重生":創造神話精神和時代審美契合的形象
    從上古神話中取材或改編其故事創作國產影視作品,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電視劇《遠古的傳說》《女媧傳說之靈珠》,也有最近票房大賣的電影《捉妖記》。  上古神話是指中國夏朝以前直至遠古時期的神話和傳說。這些先民口耳相傳的故事經過了先秦兩漢作家的記錄和再創作,主要保存在《詩經》《楚辭》《莊子》等傳世典籍中,成為後世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  上古神話如何在今天的電影改編中重生?
  • 先秦宗教孕育了中國戲曲的胚胎,在各種文獻中以《九歌》最為輝煌
    到戰國時代,陰陽五行學說興起,中國宗教展現了新的面貌。陰陽五行學說是齊國人鄒衍完成的。當時,這種陰陽五行學說和殷周以來的天帝崇拜是結合在一起的,影響所及包括了人、神、蟲、數、味、音律,涉及了天文曆法,也涉及了音樂藝術。
  • 英文寫作中「一字千金」的古希臘神話典故
    是古希臘人對遠古歷史和對自然界鬥爭的一種藝術回顧,是古希臘人在同大自然的長期鬥爭中,創造出的一系列神的故事傳說。本文將從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古希臘神話典故入手,帶大家了解,這些典故的內在寓意是如何在經典文學作品裡被運用的;以及學生在進行寫作創作時,可以使用哪些經典的古希臘神話典故,來表達不同的寫作內涵,豐富自己的文本。
  • 《詩經》中記載的神話傳說,體現了人民對漢水的歌頌和依戀
    也正因為如此,《詩經》中所寫的有些人物和歷史傳說,幾乎是無從可考了,有的即便是能考證一點線索,也因為史料的不足而難下斷語。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詩經》中有一部分是文人寫作的,而且,流傳下來的《詩經》在採編的時候是經過王室整理編刪的。到了戰國時代至漢代以降,因秦火戰亂,《詩經》由四家而只倖存《毛詩》了。流傳的變異和字句的歧義在所難免。
  • 天行《九歌》:傳承自上古的巫楚文化(一):東皇太一
    屈原是楚國的詩人,他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作,例如《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這些作品,都極具楚國地方色彩。其中的《九歌》,是屈原所有作品中,最精美、最具魅力的詩篇,它代表了屈原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就是屈原《九歌》中的首章——《東皇太一》。
  • 國平:賦予「穩中求進」新內涵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觀大勢、謀全局,提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賦予「穩中求進」以新的內涵。這向海內外發出堅定而清晰的信號,讓人們看到中國高度的理論自信、穩健的施政風格與蓬勃的中國動力。  十八大以來,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將穩中求進作為工作總基調。
  • 王勝利玉雕創新實踐|玉石魯班鎖—用文化賦予傳統工藝以靈魂
    我經過長期的深入思考,確定了玉石魯班鎖創意主題:就是在傳統工藝與玉雕技法融合中,弘揚與傳承中華文化精粹,賦予作品文化靈魂。在當代玉雕創作中,賦予作品豐富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是當代中國玉雕藝術創作追求的境界。春秋戰國是我國文化發展歷史上最為活躍和繁榮的時期之一。
  • 「神話傳說」詩詞中的神話(三)
    神話傳說是我國文學方面濃重色彩的一筆,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歷經千年的歷史穿越到了今天,留給我們的,更多的是神話故事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歌詠的精神,讓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神話,值的我們在創作新詩的時候引用呢?麒麟也有祈福和安佑的內涵。同時,麒麟在古代被看作仁獸,麒麟出沒的地方將有祥瑞,也以此來比喻才能出眾,德才兼備的人。常見詩詞有: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杜甫《麗人行》,金鑿落,玉麒麟——吳則禮《鷓鴣天·袞繡三朝社稷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