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天問》屈原
我們都知道,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一天,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包粽子、掛菖蒲和艾草,有些地方還會舉辦划龍舟比賽等活動。
而這些習俗活動,據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楚國滅亡後,屈原悲痛萬分,遊蕩到汨羅江邊,跳江殉國,而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初五。
當時楚國的人們,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沉痛。於是紛紛來到汨羅江邊,把包好的粽子投到江中,希望江中的魚不要啄食屈原的身體。又自發製作船舟,在江中打撈屈原的屍身,這便是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是楚國的詩人,他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作,例如《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這些作品,都極具楚國地方色彩。其中的《九歌》,是屈原所有作品中,最精美、最具魅力的詩篇,它代表了屈原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
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就是屈原《九歌》中的首章——《東皇太一》。
巫楚者,信鬼而好祠
說到屈原的《九歌》,就一定會說到巫楚文化。因為,《九歌》中的大部分詩篇,都具有濃厚的巫楚色彩。先簡單認識和了解巫楚文化,有助於大家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九歌》。
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 ——《楚辭章句》王逸
這局話的意思是:楚國都城郢的南部,沅水和湘水之間,有一個小城。當地的風俗是信奉鬼神,而且熱衷於祭祀。每當祭祀的時候,一定會唱歌、跳舞來取悅諸神。
那時候的屈原被放逐到了這一地區,親眼目睹了當地人民的祭祀歌舞,這才寫下了具有濃厚宗教、祭祀色彩的《九歌》。
與當時中原地區不同,因為地域隔閡,楚地的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比較小。因而保留了自上古以來,當地重祭祀的習俗。這些習俗,具有濃厚的巫風,也更具原始色彩。
而中原地區經過西周禮樂的洗禮,原始色彩淡化,從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楚國和中原地區的文化差異。
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述而》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論語·先進》
對於巫楚文化,我個人的理解是:重祭祀而樂鬼神,具有濃厚的楚地巫風和原始的宗教色彩。
天行《九歌》
前面說到,《九歌》代表了屈原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這裡的「九」是虛數,並非實指。
《九歌》共有十一章,其中前十章祭祀的是十種神靈,分別是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和人鬼。而十種神靈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天神,分別是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大司命和少司命;
二、地神,分別是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三、人鬼,即人死後的魂靈,這裡是指為國捐軀的將士之魂。
在《九歌》中,除《東皇太一》和《國殤》外,諸如東君與雲中君、大司命與少司命都是男性神與女性神相配。
在簡單了解《九歌》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其中的首章——《東皇太一》。
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屈原
解讀:《東皇太一》是《楚辭·九歌》的首章,東皇太一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祇,是中國神話體系中的至高神。「東皇」並非姓氏,這裡的「東」,也並非指的是地域方向,而是尊貴程度。
「東西南北中」,東,為五方之首。在中國,帝王受封禪於東嶽泰山,日月出於東方,而沒於西方。
這一篇章大概的意思是:挑選好良辰吉日,恭敬地祭拜天神東皇太一。手裡撫摸著長劍,身上的佩玉琳琅作響。擺設好祭品,獻上美酒醇釀。嬌美的巫女載歌載舞,芬芳的香氣溢滿廳堂。五音齊奏,衷心祝願神君快樂安康。
《東皇太一》,全篇的氣氛莊嚴肅穆,謙恭有禮,表達了詩人對於神明東皇太一的敬重,也祝願神明能夠在祭祀中獲得愉悅。
結語
今天,為大家簡單介紹了屈原的《九歌》,分析了其中的第一章——《東皇太一》,也和大家分享了我所理解的「巫楚文化」,希望能對大家認識和了解屈原以及屈原的作品有所幫助。
下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屈原《九歌》中的:《東君》與《雲中君》,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