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 看林懷民的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蔣 勳

2013年,雲門舞集創團滿四十年。

《九歌》是雲門滿二十年的紀念作品。在林懷民個人的創作歷程,或雲門整個團體的舞作風格歷史中,《九歌》或許都有特殊「分水嶺」的意義吧!

《九歌》是中國著名的文學經典。

在《九歌》之前,林懷民處理過的經典有《白蛇傳》,有《紅樓夢》。

《白蛇傳》是民間傳說衍義發展成家喻戶曉的著名口傳文學、戲劇。人物角色、情節內容都已深入常人生活之中。特別是經由舞臺表演影響,即使不識字的民眾,對白娘子、小青、許仙、法海的造型個性都不會陌生。對於水漫金山、盜仙草,甚至法海合缽收妖,把白蛇壓在雷峰塔下,乃至最後祭塔等情節的驚險緊張、悲哀纏綿,也都會有大概的印象。

《紅樓夢》是清初的小說,有廣大的讀者群,又透過戲劇以及近現代的連環圖畫、電影、電視連續劇,使《紅樓夢》這部龐大的文學名著,特別是其中關於林黛玉、賈寶玉的愛情故事部分,也已深入到廣大民間。

作為經典,《白蛇傳》與《紅樓夢》,無論情節或人物,對一般大眾顯然都比較容易勾勒出一個大概的輪廓。

事實上,大家都很清楚,僅僅是文字,經典的影響力一定還是局限在知識分子的讀者群中。

文字閱讀的人口,無論在古代或今天,都不會是最大眾。

我常常詢問一般大眾,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林黛玉、賈寶玉,但是其中竟然多半並沒有看過小說原著,而是從影視上得來的印象。

我們很容易發現,比起《白蛇傳》和《紅樓夢》的歷史,《九歌》流傳的時間最久,已經超過兩千年。但是,在民間廣大民眾中,《九歌》的影響顯然遠遠不及《白蛇傳》和《紅樓夢》。

我們可以隨意做一些詢問,即使在知識界,對《九歌》有概念的人其實還是不多。《九歌》裡的東皇太一、東君、大司命、山鬼、雲中君,對一般人而言,也絕對沒有像對白蛇、法海,或對林黛玉、賈寶玉那麼鮮明清楚。

林懷民要編作「九歌」了!

他的桌案上放滿不同版本的《楚辭》,不同時代的不同註解,許多是漫長歷史裡所有落魄懷才不遇文人的憤怒不平,許多忠君愛國卻不得重用者的牢騷不平。

屈原被塑造成一個憂國憂民的政治落魄者,懷抱自己忠君愛國的堅貞而死,這個形象是兩千年來中國政治受害者共同的投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連魯迅也不自覺地把自己投影在這個孤獨而悲哀的絕望角色中。

幸好,林懷民並不是中國文學經典的學者,他不必只對桌案上的註解負責。

他可以瀏覽新出土的楚文物圖片,震驚或好奇於那些塵埋多年的古墓中的怪物竟充滿現代文化的張力,他可以訝異於那些不可思議的誇張造型中呼之欲出的神話鬼魅的幻想力量。

林懷民編作「九歌」更大的靈感可能來自近現代文化人類學的資料,那些保存在不同原始部落中的面具、服飾、歌唱或舞蹈,在那些王國維所說的「巫」文化中,存有相傳久遠、不曾中斷的人類的愛與恨的儀式。他可以到阿里山的達邦或特富野,在鄒族迎神送神的歌聲裡,聽到《九歌》的《東皇太一》或《禮魂》;他可以從卑南族仍然傳唱於臺東知本或南王村一帶的古調中,聽到「湘君」與「湘夫人」悠揚纏綿的愛情;他也可以在爪哇峇里島的祭禮中,看到被鮮花簇擁的男巫、女巫列隊迎接神祇的降臨。是的,神的降臨,不是一個外在的形象,真正的神的降臨必然是一種附身,所有原來萎弱的生命會在忽然間狂喜悸動起來,唱歌、舞蹈,是神在一個軀體裡交媾時的悸動。

爪哇峇里島的舞蹈裡,看得到《九歌》的影子。

林懷民的「雲門·九歌」因此是一個全新版本的《九歌》,卻也可能是復原《九歌》諸神最徹底的作品。

林懷民童年有過不少臺灣廟宇文化的記憶,他不會不記得口中念念有詞的乩童,他們手持鯊魚劍,以尖釘劈刺背部,他們迷亂癲狂,卻又有著人性常態沒有的超神秘力量的威嚴篤定,他們是巫,又是神,因為神的進入,使巫的身體飽和高亢達到非理性的威力,震懾圍觀的人。

《九歌》的許多令人心魂蕩漾的戀慕纏綿,其實並不是男女的戀愛,而是巫與神的交歡,那是比人世歡愛更激情熱烈的肉體震蕩。

神渴望進入肉體,巫渴求神的充滿,他們的交合與抽離都是狂喜也都是劇痛。

兩千年來,《九歌》使文人驚動,覺得是不可思議的激情之愛,但是他們其實無法想像畫面。

林懷民的「雲門·九歌」,一開始就是巫神交歡的序幕。

摘自蔣勳《九歌:諸神復活》

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蔣勳

1947年生,福建長樂人,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長。

相關焦點

  • 《九歌》:林懷民的分水嶺
    【當代劇場】  作為林懷民早期的作品《九歌》的創作元素來自古代詩歌中祭奠神的儀式。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從中國古典文化中尋找舞蹈創作題材,所運用的舞蹈元素也都停留在最簡單的原生態上,如古代民歌、民俗,以及文學等範疇,作品都是具象的,在舞蹈風格也非常傳統。《九歌》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也是這一系列作品的終結。
  • 與林懷民談「雲門」與《九歌》
    林懷民的原創起點,永遠來自於鄉土、傳統,來自於自身生命的感悟——這當然首先關涉林懷民創辦「雲門」的初衷:中國人跳舞,跳給中國人看。從傳統和鄉土出發,並不影響「雲門」的「國際視界」和「與世界接軌」。早期的《薪傳》敘說的是臺灣先民渡海拓荒創業的真實故事;《九歌》直接按照楚辭的敘述結構編舞;《流浪者之歌》裡舞臺上那成噸使用的真實稻穀,直接就源自於臺灣鄉間曬穀場的意象。
  • 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看"九歌"能起雞皮疙瘩就滿分
    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看"九歌"能起雞皮疙瘩就滿分 ■ 新快報記者 陳煜堃/文 夏世焱/圖  日前,剛剛獲得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的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來穗舉辦講座。
  • 林懷民:讓《九歌》走向世界
    圖為《九歌》劇照。羅曉光攝  2013年,臺灣的雲門舞集進入了不惑之年。  選擇文化意味無窮的題材,是林懷民之強項,而屈原的《九歌》則是他心儀了幾十年的對象。就其創作題材而言,《九歌》是歷史最為久遠的,因此,既需要案頭的功夫,又需要自由的想像。在集中了10年時間,研讀了各種版本的《楚辭》和不同時代的詮釋之後,林懷民終於在雲門「開門」20年時,把它搬上了舞臺。
  • 林懷民《九歌》:諸神的最後一次「復活」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林懷民《九歌》:諸神的最後一次「復活」  中新社記者 應妮  一泓池水,荷花亭亭玉立。在神秘肅穆的鄒族迎神曲中,臺灣雲門舞集的經典舞作《九歌》浴火重生,在國家大劇院舞臺上向大陸觀眾展示其淋漓的生命力和爆發力。
  • 《九歌》到底有多神 林懷民:雲門浴火重生
    其實林懷民更重要的致敬對象,不是神,是人類歷史上那些自助助人的盜火者。祭典的魅力,《九歌》到底有多神?偶然一次峇里島之行,讓林懷民看到了希望,當地人仍延續每天三拜九叩敬神的儀式,宗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天地收穫,村民一邊割稻一邊歌唱,讚頌稻米女神足月生產……從土地裡生長的儀式帶給林懷民靈感火花;上世紀80年代末世界各地的變亂,也使他看到《九歌》在今日的意義:「眾生必須無止境地祭拜,是因為『神祇從未降臨』,眾生的苦難只能由眾生自我救贖。」
  • 林懷民獲舞蹈界「諾貝爾獎」《九歌》將登東藝
    就在雲門舞集創作20年的壓箱之作《九歌》即將開啟大陸巡演之時,藝術總監林懷民獲得美國舞蹈節所頒發的「2013年終身成就獎」,這一獎項是國際舞蹈界的最高榮譽,被稱為舞蹈界的「諾貝爾獎』,而林懷民是此獎項創立33年來,首位歐美地區以外的獲獎者。伴隨這個喜訊,3月14日至16日,一度封存的《九歌》將登陸東方藝術中心。
  • 林懷民《九歌》舞姿唯美 用現代視角與屈原"對話"
    林懷民《九歌》舞姿唯美 用現代視角與屈原"對話"   林懷民的作品,每一次上演都會給觀眾留下久久的回味。大幕落下後,針對年輕觀眾提問的「屈原《九歌》中的形象,為何在你的舞蹈中出現如此大的反差?」林懷民直言:「屈原的詩篇,是我們藝術想像力的跳板。」  亞洲遊歷融合創作   在林懷民的《九歌》裡,屈原詩篇中的文學形象,寄予了他的創意,連舞蹈形象的拼接材料,也由他從亞洲各地尋找得來。
  • 【樂為影史今天】中國現代舞之父林懷民——雲門舞集《九歌》
  • 林懷民國家大劇院吟《九歌》 「雲門舞集」舞京城
    資料圖:《九歌》中國臺灣網3月1日北京消息像是一首悠遠詩篇,又似一幅深奧的圖畫,在神秘肅穆的鄒族迎神曲中,臺灣「雲門舞集」的經典華麗舞作《九歌》緩緩拉開了帷幕,浴火重生後的《九歌》以其充滿生命力和爆發力的姿態,於昨晚首次呈現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將編舞林懷民先生的普世價值觀傳達給每一位觀眾。
  • 編舞大師林懷民:看現代舞不是「懂」而是「賞」
    連續兩天,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分別在中山圖書館和廣州大劇院舉辦的講座和發布會人氣爆棚。談到李安再奪奧斯卡導演獎,他坦言李安是他的好朋友和典範,李安每次做完電影整個人都要死過一回。而談到今年正值雲門舞集40周年,林懷民表示,40年來,舞者是雲門和自己精神力量最大的支柱,而本月22日~23日將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的《九歌》是這40年的一個分水嶺。  現代舞怎麼看?
  • 林懷民談"觀眾看不懂現代舞":先學會感受和欣賞
    雲門舞集成立40年了,兩周後將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的《九歌》,是它們曾經達到的一個極致。如今,林懷民仍在繼續創作,編新作《稻禾》,講陽光、泥土、稻子、人。他編了一個月,還只有8分鐘,而且有可能全被扔進垃圾桶,但沒辦法,「只有不斷寫、不斷編,出完垃圾,才有可能湧出泉水。我除了繼續工作,沒別的法門。」
  • 人物專訪林懷民_大浙文娛_騰訊大浙網
    終於,3月8日他又將帶著火災復排後的鎮團之寶《九歌》來到杭州。就在一個多星期前林懷民獲得舞蹈界終極名人堂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成為歐美以外地區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編舞家,但當66歲他講還要再拼40年的時候你還是會打從心底有種「他可以」的確信...
  • 林懷民:我的舞蹈只屬於我和我的時代
    「神從來沒有來過」九歌原為楚地的祭祀歌曲,曾在屈原的《楚辭》中出現過,現在早已失傳。1988年,陷於編舞困境的林懷民背上背包,在東南亞的峇里島見到了當地原始的歌舞祭祀表演,一下子觸發了靈感。他用了三年的時間編舞,雲門舞集的舞者們又用了三年的時間排練,《九歌》在1993年面世。
  • 臺灣美學家蔣勳:雲門《九歌》是復活的現代生命
    來自臺灣的雲門舞集即將在2月28日至3月2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藝術總監林懷民華麗浪漫的經典之作《九歌》。無論從哪一方面而言,這部作品對於雲門都有著重要而特殊的意義。
  • 作別「雲門」 林懷民:看風怎麼說,看水怎麼流
    林懷民。劇院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 高凱)「我不會在意自己的作品不見了,應該有不一樣的新的好的作品出現」,「一切都強求不來,看風怎麼說,看水怎麼流」??29日,雲門舞集「掌門人」林懷民現身國家大劇院,談及過往的創作和愈發臨近的作別,這位一手造就了雲門風格的藝術家,於雲淡風輕中自有一番深情。
  • 《九歌》:讓楚地神話成為世界共通的聲音
    從一開始,林懷民的創作與中國傳統的經典就有密切關係,包括從民間傳說、戲曲取材的《奇冤報》、《白蛇傳》,從美術造型出發的《星宿》、《夢土》,從文學經典編作的《紅樓夢》、《九歌》等,都可以看到創作者身上切不斷的廣義中國傳統的脈絡影響。
  • 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舞蹈要面對觀眾(圖)
    唯一「倖存者」是舞作《九歌》裡的面具。舞團藝術總監、編舞家林懷民,當即含淚許諾復排《九歌》。2013年,這部象徵浴火重生的作品如期重演,在大陸五個城市上演。這年,雲門舞集這個華人第一個現代舞團,已堅持了四十載。  2013年對林懷民而言也是豐收的一年。年初,他被美國舞蹈節授予「終身成就獎」。
  • 林懷民:我的舞蹈不講故事
    9月16日,林懷民上世紀90年代的巔峰之作——《水月》,將作為2016青島大劇院藝術節的啟幕演出,為島城觀眾奉獻一場風雅的中秋主題家宴——賞「月」。而林懷民本人,昨日則十分罕有地為青島媒體備了一臺帶有他的舞蹈創作片段的精悍演講,包括一個「雲門舞集」駐地臺北淡水「綠劇場」的紀錄短片,發出了「看樹、看海、看表演」的邀請。
  • 林懷民簡介
    林懷民林懷民(1947年2月19日-)臺灣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創辦人,啟蒙了林懷民對舞蹈的熱愛。此時林懷民也開始寫作,作品「兒歌」刊登在《聯合報》的副刊上。他用稿費上了生平第一次的舞蹈課,為期兩個月1962年,就讀於衛道中學。1965年,18歲,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