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九歌》舞姿唯美 用現代視角與屈原"對話"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林懷民《九歌》舞姿唯美 用現代視角與屈原"對話"

  林懷民的作品,每一次上演都會給觀眾留下久久的回味。昨晚,雲門舞集在東方藝術中心開始了連續三天的《九歌》演出,與以往的《流浪者之歌》《竹夢》《行草》等等一樣,精緻唯美的舞姿,依然令人屏息凝神;不同的是,這部首演於1993年的舞蹈,用現代人的視角與2000多年前的愛國詩人「隔空對話」,借用屈原詩篇的神怪形象寄託了對民族英雄的祭意。

  演出尾聲,壯觀的燭光之河蜿蜒伸展,與天穹的銀河連成一片,氣勢震撼每一位觀眾的心靈。大幕落下後,針對年輕觀眾提問的「屈原《九歌》中的形象,為何在你的舞蹈中出現如此大的反差?」林懷民直言:「屈原的詩篇,是我們藝術想像力的跳板。」

  亞洲遊歷融合創作

  在林懷民的《九歌》裡,屈原詩篇中的文學形象,寄予了他的創意,連舞蹈形象的拼接材料,也由他從亞洲各地尋找得來。十年前,以提取原生態藝術精華進行後現代加工的世界音樂在中國大陸漸漸引起藝術家們的重視,早在二十多年前,林懷民便在四處遊歷中意識到了質樸的民間歌舞與現代藝術創造的關係。整整三年,他暫停了雲門舞集的運行,到亞洲各地遊歷,吸收和採集了大量素材。

  在《九歌》的「迎神」和「禮魂」中,生存於阿里山區的中國臺灣最古老原住民群體鄒族的音樂,為舞員們的自由發揮營造了祭典的神秘氛圍,樂聲中還夾雜著田野錄音時趕不走的鳥鳴,更添大自然氣氛;從西藏寺廟中採集的喇嘛梵唱,竟然是氣場強大的男聲合唱,深沉、磅礴,充滿力量;曲調平緩、節奏悠慢的日本雅樂,相伴的是雲中君跳起的憂鬱舞蹈,西南民族的儺戲動作融於其中,更添幾分粗獷和野性;湘夫人的舞蹈裡還有印度舞祭天拜地的指法,嫵媚中多了幾分神聖。

  中國神韻遊客攪局

  對文學形象進行舞臺具象化,如僅停留在詮釋的層次,也許只是機械式創作。假使缺少想像力或者無法釋放想像力,林懷民也不會去創辦雲門舞集。所以,他的作品最大特點,不但想像力豐富、創意迭出,還能激發觀眾神思飛揚,而且,是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地區素材的中國舞。荷花池鑲邊的舞臺上,用四道幕巧手設計的九層景,勾勒出神龕的框架,東君和女巫穿行於姿態張揚的群舞之間,飄曳的姿態是地道的宮廷舞。白紗長裙的湘夫人相伴旖旎的東南亞音樂,在江邊無望地翹首等待,斜肩、送腰、扭胯、提腿,活生生的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造型。只是,一靜一動之間,湘夫人失望和無奈的神態,構成了血肉豐滿的舞蹈形象,那跌宕前行的步伐,又使人聯想起古典舞經典《踏歌》的柔美。而屈原筆下那位美女山鬼的表演,甚至也變成了中國舞功底紮實的男子獨舞。

  舞臺上,一位拎著皮箱的現代遊客又時常把觀眾從陶醉於美的思路中拉回現實,林懷民認為:「你們可以把他當成滿世界討訂單的臺灣商人,也可以把他當作已經上不了臺的林懷民化身。我只是不想把這部作品當作對經典詩篇的詮釋,請他來攪局的用意,大家怎麼想像都可以。」

  突然點題出人意料

  林懷民並非只是用他採集的素材,重新裝扮屈原詩篇中的形象。他的舞蹈對這些形象的分段式刻畫雖然不大流暢,但不苟言笑的演員們的表演,卻貫串著一條壓抑的情緒主線,呈現了這些看上去很美的形象各自沉重的生存狀態。在酷似槍炮聲的打擊樂中,頭罩籠具的舞員拷著雙手,邁著沉重的腳步緩慢走出,音樂中突然傳來的旁白「荊軻……嶽飛……文天祥……秋瑾……」,讓觀眾陶醉於舞蹈之美的欣賞思路意外地拐了一個彎:點題之處竟然在這裡。

  舞臺上,群舞演員們踏著同樣緩慢沉重的步伐,用燭光鑲拼起一條河,從舞臺前沿的荷花池直通天幕,那是永恆並且神秘的夜空,閃爍的星星構成的銀河與燭光之河連接,貫通天與地。觀眾明白了,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演員們,把屈原的詩篇當作想像力的跳板,烘託的是一個死亡和新生、前赴與後繼的民族勵志主題。演出之後,當有文學青年認為舞蹈《九歌》與屈原《九歌》的形象差異較大時,林懷民也直言不諱地回答:「對經典的過分尊重,就會限制我們的想像。」   資深記者 楊建國

相關焦點

  • 林懷民《九歌》舞姿唯美 用現代視角與屈原"對話"
    林懷民《九歌》舞姿唯美 用現代視角與屈原"對話" 昨晚,雲門舞集在東方藝術中心開始了連續三天的《九歌》演出,與以往的《流浪者之歌》《竹夢》《行草》等等一樣,精緻唯美的舞姿,依然令人屏息凝神;不同的是,這部首演於1993年的舞蹈,用現代人的視角與2000多年前的愛國詩人「隔空對話」,借用屈原詩篇的神怪形象寄託了對民族英雄的祭意。  演出尾聲,壯觀的燭光之河蜿蜒伸展,與天穹的銀河連成一片,氣勢震撼每一位觀眾的心靈。
  • 《九歌》 看林懷民的
    《九歌》是雲門滿二十年的紀念作品。在林懷民個人的創作歷程,或雲門整個團體的舞作風格歷史中,《九歌》或許都有特殊「分水嶺」的意義吧!《九歌》是中國著名的文學經典。在《九歌》之前,林懷民處理過的經典有《白蛇傳》,有《紅樓夢》。《白蛇傳》是民間傳說衍義發展成家喻戶曉的著名口傳文學、戲劇。人物角色、情節內容都已深入常人生活之中。
  • 臺灣美學家蔣勳:雲門《九歌》是復活的現代生命
    兩千年來,希臘神話也在西方的世界一再被重新詮釋,賦予完全現代的意義。民國初年的學者如郭沫若、聞一多,在1930年前後便以神話學的角度指出《九歌》新的研究方向。《九歌》原來是楚地祭神頌辭,可能被屈原修飾過,漢代以後就被學者與《離騷》、《天問》、《九辯》這些屈原的作品搜集在一起,由於都是楚地的文學數據,因此就被合稱為《楚辭》。《楚辭》影響了漢代主流文學「賦」的文體,成為文學經典。
  • 林懷民:讓《九歌》走向世界
    圖為《九歌》劇照。羅曉光攝  2013年,臺灣的雲門舞集進入了不惑之年。  選擇文化意味無窮的題材,是林懷民之強項,而屈原的《九歌》則是他心儀了幾十年的對象。就其創作題材而言,《九歌》是歷史最為久遠的,因此,既需要案頭的功夫,又需要自由的想像。在集中了10年時間,研讀了各種版本的《楚辭》和不同時代的詮釋之後,林懷民終於在雲門「開門」20年時,把它搬上了舞臺。
  • 《九歌》:林懷民的分水嶺
    【當代劇場】  作為林懷民早期的作品《九歌》的創作元素來自古代詩歌中祭奠神的儀式。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從中國古典文化中尋找舞蹈創作題材,所運用的舞蹈元素也都停留在最簡單的原生態上,如古代民歌、民俗,以及文學等範疇,作品都是具象的,在舞蹈風格也非常傳統。《九歌》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也是這一系列作品的終結。
  • 與林懷民談「雲門」與《九歌》
    蘇煒按:接臺北友人信,獲悉創辦臺灣著名的《雲門舞集》現代舞團的林懷民兄將於近期退休。我個人與林懷民大哥有過多年的交誼,特發此二文,遙祝懷民大哥退休快樂,福壽安康!但這一純粹卻是糅合了太極、武術、瑜伽、戲曲臺步以及瑪莎·葛蘭姆的現代舞姿等等複雜豐富的語彙元素而渾成升華出來的。舞風圓融、靜穆。每一個舞者都是那樣技藝高超,身體的柔軟度和體位的高難度仿佛將體形、體格揉煉成了一團團毫無雜質沙石的陶泥,就那樣水一樣地在舞臺的黑白明暗裡流走、塑形。《紐約時報》上的安娜·吉辛珂夫如此感嘆:「巴哈的巴洛克風格和太極的肢體語言呈現了令人驚喜的完美結合。
  • 【樂為影史今天】中國現代舞之父林懷民——雲門舞集《九歌》
    享譽國際的編舞家林懷民,出生於臺灣嘉義,是六、七十年代臺北文壇矚目的作家。1972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1973年,林懷民創辦華人世界第一個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帶動了臺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
  • 《九歌》到底有多神 林懷民:雲門浴火重生
    其實林懷民更重要的致敬對象,不是神,是人類歷史上那些自助助人的盜火者。祭典的魅力,《九歌》到底有多神?屈原是跳板,周遊列國為「請神」 屈原的楚辭《九歌》講述的就是楚國民間祭神時的演唱和表演,這對於林懷民而言,可是念念不忘的創作題材。只苦於詩文優美動人,卻並沒有任何舞蹈、音樂、歌唱等具象描述,林懷民也抱怨「載歌載舞四個字害死人了」。到底怎麼跳? 林懷民一直在找那個切口。「跑去個歷史古蹟採風回來弄個假古董,那不是我。
  • 林懷民《九歌》:諸神的最後一次「復活」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林懷民《九歌》:諸神的最後一次「復活」  中新社記者 應妮  一泓池水,荷花亭亭玉立。在神秘肅穆的鄒族迎神曲中,臺灣雲門舞集的經典舞作《九歌》浴火重生,在國家大劇院舞臺上向大陸觀眾展示其淋漓的生命力和爆發力。
  • 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看"九歌"能起雞皮疙瘩就滿分
    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看"九歌"能起雞皮疙瘩就滿分 對於3月22日、23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的代表舞作《九歌》,他提醒觀眾大可不必捧著《楚辭》做功課,更要把「什麼是現代舞」的問題拋開,只需要走進劇場找個舒服的坐姿,用心來感受,「我想舞蹈和音樂不是要讓所有人看懂聽懂的,非要懂的話,可以回家看報紙雜誌,或是看《甄嬛傳》。舞蹈,是舞者在臺上動員全部的器官與觀眾對話,如果能看到起雞皮疙瘩,你就滿分,我也滿足了!」
  • 林懷民國家大劇院吟《九歌》 「雲門舞集」舞京城
    資料圖:《九歌》中國臺灣網3月1日北京消息像是一首悠遠詩篇,又似一幅深奧的圖畫,在神秘肅穆的鄒族迎神曲中,臺灣「雲門舞集」的經典華麗舞作《九歌》緩緩拉開了帷幕,浴火重生後的《九歌》以其充滿生命力和爆發力的姿態,於昨晚首次呈現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將編舞林懷民先生的普世價值觀傳達給每一位觀眾。
  • 《九歌》 看林懷民的
    《九歌》是雲門滿二十年的紀念作品。在林懷民個人的創作歷程,或雲門整個團體的舞作風格歷史中,《九歌》或許都有特殊「分水嶺」的意義吧!《九歌》是中國著名的文學經典。在《九歌》之前,林懷民處理過的經典有《白蛇傳》,有《紅樓夢》。《白蛇傳》是民間傳說衍義發展成家喻戶曉的著名口傳文學、戲劇。人物角色、情節內容都已深入常人生活之中。
  • 林懷民:《九歌》成就了雲門舞集的影響力
    就在這支「不惑之年」的舞團開啟亞洲巡演之旅時,傳來了林懷民榮獲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的消息,此前的獲獎者都是像瑪莎·格蘭姆、皮娜·鮑什這樣的現代舞界領袖人物。12日,現身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林懷民談及這個獎項時心態淡然。倒是現場播放起雲門08年大火的錄像時,林懷民背過身去,悄悄拭起了眼淚。  此次林懷民攜《九歌》來滬,是因為該劇對於他本人、對於雲門舞集都有非凡的意義。
  • 林懷民獲獎後首演來杭 雲門舞集《九歌》將起舞
    近日,臺灣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獲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這項「舞蹈界的奧斯卡」美國舞蹈節頒發的終身成就獎,成為此獎項創立33年來第一位歐美地區以外的獲獎者2009年11月,林懷民《雲門舞集——行草》在杭州演出,杭州的文化界、藝術界人士幾乎傾巢而出,劇目一票難求,觀眾們紛紛表示感動和震驚!昨天,大型舞劇《九歌》的杭州演出新聞發布會,在紅星劇院舉行。林懷民獲獎後首站又來到了他喜愛的杭州,帶著他創作的最經典最浪漫舞劇《九歌》,這也是雲門舞集40周年慶典之際的大部頭作品,將再次點燃杭州劇場的文化熱情。
  • 《九歌》:讓楚地神話成為世界共通的聲音
    兩千年來,希臘神話也在西方的世界一再被重新詮釋,賦予完全現代的意義。民國初年的學者如郭沫若、聞一多,在1930年前後便以神話學的角度指出《九歌》新的研究方向。《九歌》原來是楚地祭神頌辭,可能被屈原修飾過,漢代以後就被學者與《離騷》、《天問》、《九辯》這些屈原的作品搜集在一起,由於都是楚地的文學數據,因此就被合稱為《楚辭》。《楚辭》影響了漢代主流文學「賦」的文體,成為文學經典。
  • 《九歌》:林懷民的分水嶺
    【當代劇場】  作為林懷民早期的作品《九歌》的創作元素來自古代詩歌中祭奠神的儀式。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從中國古典文化中尋找舞蹈創作題材,所運用的舞蹈元素也都停留在最簡單的原生態上,如古代民歌、民俗,以及文學等範疇,作品都是具象的,在舞蹈風格也非常傳統。《九歌》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也是這一系列作品的終結。
  • 林懷民《九歌》:諸神的最後一次「復活」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林懷民《九歌》:諸神的最後一次「復活」  中新社記者 應妮  一泓池水,荷花亭亭玉立。在神秘肅穆的鄒族迎神曲中,臺灣雲門舞集的經典舞作《九歌》浴火重生,在國家大劇院舞臺上向大陸觀眾展示其淋漓的生命力和爆發力。
  • 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看"九歌"能起雞皮疙瘩就滿分
    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看"九歌"能起雞皮疙瘩就滿分 對於3月22日、23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的代表舞作《九歌》,他提醒觀眾大可不必捧著《楚辭》做功課,更要把「什麼是現代舞」的問題拋開,只需要走進劇場找個舒服的坐姿,用心來感受,「我想舞蹈和音樂不是要讓所有人看懂聽懂的,非要懂的話,可以回家看報紙雜誌,或是看《甄嬛傳》。舞蹈,是舞者在臺上動員全部的器官與觀眾對話,如果能看到起雞皮疙瘩,你就滿分,我也滿足了!」
  • 林懷民國家大劇院吟《九歌》 「雲門舞集」舞京城
    資料圖:《九歌》中國臺灣網3月1日北京消息像是一首悠遠詩篇,又似一幅深奧的圖畫,在神秘肅穆的鄒族迎神曲中,臺灣「雲門舞集」的經典華麗舞作《九歌》緩緩拉開了帷幕,浴火重生後的《九歌》以其充滿生命力和爆發力的姿態,於昨晚首次呈現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將編舞林懷民先生的普世價值觀傳達給每一位觀眾。
  • 編舞大師林懷民:看現代舞不是「懂」而是「賞」
    因此他特別提示:「看這部演出,你沒有讀過屈原的《九歌》最好,讀過不要想,我想就算屈原坐在這裡也會覺得不可理解。舞蹈,是舞者在臺上動員全部的器官,使出渾身解數,與觀眾的感觀來對話,如果你看得起了雞皮疙瘩,你就滿分,我就滿足了。」  拿獎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