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為影史今天】中國現代舞之父林懷民——雲門舞集《九歌》

2021-01-20 李樂為現場

林懷民 臺灣雲門舞集《九歌》2013.3.23 拍攝於廣州大劇院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被譽為「中國現代舞之父」。


享譽國際的編舞家林懷民,出生於臺灣嘉義,是六、七十年代臺北文壇矚目的作家。1972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1973年,林懷民創辦華人世界第一個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帶動了臺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1999年五月創立雲門舞集2,以培養年輕編舞家,深入鄉鎮及校園,為學生和普羅觀眾演出。


《紐約時報》評論:「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東西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認為:「林懷民的中國題材舞作,與歐美現代舞最佳作品相互爭輝。」香港英文《南華早報》表示:「林懷民是亞洲的巨人……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之一。」


屈原的《九歌》是中華文學史上的永恆經典,林懷民創作的《九歌》通過古代祭典的形式建造當代的劇場祭典,是雲門舞集的重要作品。在神龕式的舞臺上,舞者以融合東西的肢體語言,通過《東君》《司命》《湘夫人》《雲中君》《山鬼》《國殤》等章節,描繪情慾、孤獨、操控、抗爭、死亡與復活。


《九歌》原是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而成,鍾情祭典的林懷民心儀《九歌》多年,終於在 1993 年完成了對它的重新詮釋並將它搬上舞臺。儘管很多人完全不熟悉《九歌》原作,但是林懷民對傳統意象的運用十分直接,所以也不難理解,比如「女巫」就是一個身著紅裙的妖媚女人,「雲中君」一直踩在他的坐騎上,「山鬼」則是從頭到尾都張著嘴的猙獰面目。整個舞作在美學上和大陸第五代導演的早期作品不乏相似之處,充滿了政治氣氛放鬆初期噴湧而出的表達欲和表現力,以及對民俗中蘊含的生命力的崇拜。美籍華裔舞臺設計大師李名覺根據臺灣畫家林玉山的畫作《蓮池》,創作了荷葉荷花漫天的景片,還把劇院的樂池改造成種滿荷花的池塘,舞者們就在這樣繁花水澤的舞臺上完成一場宏大而華麗的祭典。


編 舞 林懷民


音 樂:臺灣原住民音樂

亞洲民族音樂:朱宗慶打擊樂團

口 白:瓦歷斯諾幹 李疾 郭遠仙 蔣勳
音樂顧問:瞿小松
舞臺設計:李名覺 引用林玉山畫作《蓮池》局部設計
題 字:董陽孜 書寫「九歌」 「東皇太一」 「禮魂」
燈光設計:林克華
服裝設計:林懷民 羅瑞琦
面具設計:王耀俊 林彥伶
舞作重建:李靜君


然則,神祇從未降臨。

屈原的《九歌》敬天地,祭鬼神,歌頌愛情,悼念國殤,是萬民的禱告。

舞劇以屈原的詩篇作為想像力的跳板,呈現一場劇場祭儀。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日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


演出團體:雲門舞集


舞碼



迎神
起舞迎神
音樂:鄒族迎神曲


東君


一場豐饒祭
音樂:西藏缽樂


司命


一場操控的遊戲
音樂:西藏喇嘛梵唱


湘夫人


江邊絕望的等候
音樂:卑南族婦女節慶日吟唱古調
爪哇甘美朗樂





雲中君


春日郊遊
音樂:日本雅樂《平調?越天樂》



山鬼


一張悽慘的無言的嘴
音樂:印度笛樂


國殤


死亡與新生
音樂:打擊樂 口白:西藏缽樂


禮魂


一場慰靈祭
音樂:鄒族送神曲



搜索微信號:leweilive

最近距離的精彩現場照片

最新的國外大牌演出消息

從2015年1月1日起

推出「李樂為舞臺攝影歷史上的今天」回顧作品

敬請關注

李樂為,中國最優秀的舞臺攝影師之一。國內外港澳諸多大型音樂節演唱會官方攝影師 ,拍攝的演出包括流行、搖滾、電子、古典、爵士、戲劇、舞蹈等。每年拍攝演出超過100場以上,媒體稱之「中國搖滾現場首席攝影師」。

新浪微博:李樂為現場

豆瓣:李樂為

承接各類演出活動拍攝,請聯繫:llw5978@aliyun.com


相關焦點

  • 林懷民國家大劇院吟《九歌》 「雲門舞集」舞京城
    資料圖:《九歌》中國臺灣網3月1日北京消息像是一首悠遠詩篇,又似一幅深奧的圖畫,在神秘肅穆的鄒族迎神曲中,臺灣「雲門舞集」的經典華麗舞作《九歌》緩緩拉開了帷幕,浴火重生後的《九歌》以其充滿生命力和爆發力的姿態,於昨晚首次呈現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將編舞林懷民先生的普世價值觀傳達給每一位觀眾。
  • 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看"九歌"能起雞皮疙瘩就滿分
    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看"九歌"能起雞皮疙瘩就滿分 ■ 新快報記者 陳煜堃/文 夏世焱/圖  日前,剛剛獲得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的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來穗舉辦講座。
  • 與林懷民談「雲門」與《九歌》
    也可以這麼說:《水月》不是一個關於宗教的舞蹈,卻是一種舞蹈的宗教——自一九七三年創團迄今恰好三十年、以林懷民為靈魂人物的臺北「雲門舞集」,可能不僅是當今華語世界、而且是全球整個藝文世界中,少數幾個始終「用靈魂來跳舞」、「跳舞跳出了宗教感」的藝術團體。席勒那句名言:「一旦靈魂開口言說,啊,那麼靈魂自己就不再言說!」
  • 臺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宣布2019年底退休
    華夏經緯網11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雲門舞集」22日發表聲明,宣布藝術總監林懷民將於21日雲門基金會董事會同意林懷民的退休規劃,也同意 「雲門2」的藝術總監鄭宗龍於2020年接任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 臺灣雲門舞集《水月》北京首演林懷民:觀眾越來越好
    臺灣雲門舞集《水月》北京首演林懷民:觀眾越來越好【解說】8月25日,臺灣雲門舞集《水月》首次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也是著名編舞家林懷民繼《行草》、《流浪者之歌》、《九歌》等之後,第五部亮相國家大劇院的代表作品。談及演出的感受,林懷民感慨稱現在北京的觀眾越來越好。
  • 林懷民:不讓雲門舞集成為「博物館」
    說起林懷民創辦的雲門舞集,頗有點傳奇色彩。14歲發表小說,22歲出版小說《蟬》,原本想做小說家的林懷民從未想過自己將來會走上職業舞者的道路。23歲的時候,因為喜歡舞蹈,林懷民報名參加了學校的舞蹈課。畢業之後,林懷民在一所大學當講師,這時候有人讓他教跳舞,還有人向他抱怨臺灣沒有一個職業舞團,甚至連業餘舞團都沒有。
  • 編舞大師林懷民:看現代舞不是「懂」而是「賞」
    連續兩天,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分別在中山圖書館和廣州大劇院舉辦的講座和發布會人氣爆棚。談到李安再奪奧斯卡導演獎,他坦言李安是他的好朋友和典範,李安每次做完電影整個人都要死過一回。而談到今年正值雲門舞集40周年,林懷民表示,40年來,舞者是雲門和自己精神力量最大的支柱,而本月22日~23日將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的《九歌》是這40年的一個分水嶺。  現代舞怎麼看?
  • 林懷民:雲門舞集代表作「行草」靈感源自西安碑林
    林懷民:雲門舞集代表作「行草」靈感源自西安碑林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2月03日15:42   新華網西安12月3日電(記者儲國強)臺灣現代舞表演團體
  • 卡通版雲門舞集極簡史&林懷民的《關於島嶼》
    應該沒有人不知道雲門舞集吧…但其中來龍去脈和重要的時間節點,你了解嗎?為了避免你「沒什麼時間、可能看不下去」小鴨特地送上由雲門基金會出品的,卡通版本的3分鐘「雲門舞集」極簡史。還有鄭宗龍先生下一個「十年計劃」是什麼~~「雲門極簡史」及林懷民、鄭宗龍的專訪,自雲門舞集雲門舞集, 敲黑板,劃重點:1973年由林懷民在臺灣建團
  • 雲門舞集《水月》即將登臺 林懷民再談18年前經典
    信息 雲門舞集《水月》即將登臺 林懷民再談18年前經典   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 高凱)由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編創於1998年的經典舞作《水月》,即將於8月25日至28日首次亮相國家大劇院舞臺。
  • 雲門舞集的故事介紹
    雲門舞集的故事  這是關於一群年輕人,如何挑戰世俗,引領風潮的故事。  這是關於臺灣的舞團,如何在世界的舞蹈版圖上,  發光發熱,讓外國人仰望的故事。    一 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雲門一九七三年的首演  一九七三年,一位棄文從舞的年輕編舞家說要「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他創立的「雲門舞集」在臺北臺中山堂首演,從此展開三十四年的燦爛歷程。
  • 林懷民:雲門舞集必須走下去並且走得更好
    林懷民:雲門舞集必須走下去並且走得更好新華社臺北11月23日電(記者 趙丹平 杜瑞)「對退休以後的生活還沒有規劃,可能要花很長時間整理家裡幾十年的雜物,然後掃地、洗衣服、過日子吧。」臺灣著名舞團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談到自己的退休生活時,用戲謔的口吻這樣說。
  • 林懷民以《秋水》話別,給雲門留下了最開放的未來
    林懷民在雲門舞集編的最後一支舞,短短二十分鐘的《秋水》,一去不回頭,卻共長天一色。以這一支《秋水》作別一個時代,回味悠長而又豁然開朗。這一次,林懷民選擇了極簡主義作曲家阿沃·帕特的《鏡中鏡》,音樂線條綿長,舞者徜徉其間。五位女舞者,依舊是雲門標誌性的動作,抑揚頓挫,遒勁有力,仍有書法的味道。那輕柔的振臂,好似一句「沙揚娜拉」。
  • 林懷民談"觀眾看不懂現代舞":先學會感受和欣賞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雲門舞集的創始人林懷民,在兩岸華人心目中幾乎已成為「現代舞」的代名詞。他想起《呂氏春秋》中的一句話:「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巫師大容領導了兩個祭典,載歌載舞,一個叫雲門,一個叫大卷,而雲門這個名字更為美妙,「門,像人的身體,堅固、漂亮、大方;雲,是流動的表情。」新舞團的名字就這樣定下來。  1973年,承載著一幫臺灣年輕人的理想,雲門舞集成立。他們期許從自身的文化出發做現代舞,而不是簡單地抄襲歐美。
  • 《九歌》到底有多神 林懷民:雲門浴火重生
    西服男拽回現實 作為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雲門舞集:《九歌》來自上古初民的祭典,更神的是其舞美面具還逃過了火災之劫;而「年」的來歷正是和火、和神相關。40年前,林懷民創建雲門舞集,以「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為靈感命名舞團,雲門、大卷便指巫師大容領導的載歌載舞的祭典,當年創作過的《薪傳》、《生民》、《焚松》等作品也都帶著祭典的味道,尤其是20年前《九歌》首演,更成為其最重要的三大作品之一。蛇年帶著成名作來北京,林懷民坦言「就像回家一樣,有些東西變了比如我頭髮白了,但是想跟老百姓在一起的感覺是沒有變的。」
  • 林懷民獻上退休之舞——《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
    備受尊崇的編舞家林懷民今年年底將從他創辦的雲門舞集退休,告別之際他所推出的最後一套節目——《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12月20日至21日將在江蘇大劇院演完最後一場。由林懷民、鄭宗龍、陶冶分別創作的《秋水》《乘法》《12》屆時將相繼登臺,雲門舞者與陶身體舞者交換而舞,在不同風格的舞蹈中一定會撞擊出別樣的火花。
  • 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舞蹈要面對觀眾(圖)
    林懷民帶著他的舞團走遍了世界各大劇院。  2008年,雲門舞集位於臺北八裡的排練場失火,許多道具服裝被毀。唯一「倖存者」是舞作《九歌》裡的面具。舞團藝術總監、編舞家林懷民,當即含淚許諾復排《九歌》。2013年,這部象徵浴火重生的作品如期重演,在大陸五個城市上演。這年,雲門舞集這個華人第一個現代舞團,已堅持了四十載。  2013年對林懷民而言也是豐收的一年。年初,他被美國舞蹈節授予「終身成就獎」。在這座現代舞的「名人堂」裡,比肩瑪莎·葛萊姆、皮娜·鮑什等大師,成為歐美以外首位獲此殊榮的舞蹈家。
  • 「雲門舞集」林懷民 用《交換作》說再見
    「林懷民都要退休了,我居然還沒有看過『雲門舞集』?!」16日下午到晚上,到國家大劇院看《交換作》。《交換作》是現代舞,由臺灣「雲門舞集」和大陸「陶身體劇場」兩大超級舞團聯袂演出,三位國際級編舞家——72歲的林懷民、43歲的鄭宗龍加上34歲的陶冶,祭出各自原創新作——《秋水》《乘法》和《12》,為2019年這最後一季巡演收官。當日的活動豐滿從容。
  • 作別「雲門」 林懷民:看風怎麼說,看水怎麼流
    據古籍記載,「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1973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臺灣第一個職業當代舞團「雲門舞集」。雲門舞集基本訓練包含現代舞、芭蕾、太極導引、靜坐、內家拳等,以包容東西方技術磨練出來的身體,透過林懷民巧妙的呈現,造就了享譽國際的雲門動作風格。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於黃帝時代。1973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雲門舞集。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40多年來,雲門舞集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島內外觀眾與舞評家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