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 臺灣雲門舞集《九歌》2013.3.23 拍攝於廣州大劇院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被譽為「中國現代舞之父」。
享譽國際的編舞家林懷民,出生於臺灣嘉義,是六、七十年代臺北文壇矚目的作家。1972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1973年,林懷民創辦華人世界第一個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帶動了臺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1999年五月創立雲門舞集2,以培養年輕編舞家,深入鄉鎮及校園,為學生和普羅觀眾演出。
《紐約時報》評論:「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東西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認為:「林懷民的中國題材舞作,與歐美現代舞最佳作品相互爭輝。」香港英文《南華早報》表示:「林懷民是亞洲的巨人……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之一。」
屈原的《九歌》是中華文學史上的永恆經典,林懷民創作的《九歌》通過古代祭典的形式建造當代的劇場祭典,是雲門舞集的重要作品。在神龕式的舞臺上,舞者以融合東西的肢體語言,通過《東君》《司命》《湘夫人》《雲中君》《山鬼》《國殤》等章節,描繪情慾、孤獨、操控、抗爭、死亡與復活。
《九歌》原是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而成,鍾情祭典的林懷民心儀《九歌》多年,終於在 1993 年完成了對它的重新詮釋並將它搬上舞臺。儘管很多人完全不熟悉《九歌》原作,但是林懷民對傳統意象的運用十分直接,所以也不難理解,比如「女巫」就是一個身著紅裙的妖媚女人,「雲中君」一直踩在他的坐騎上,「山鬼」則是從頭到尾都張著嘴的猙獰面目。整個舞作在美學上和大陸第五代導演的早期作品不乏相似之處,充滿了政治氣氛放鬆初期噴湧而出的表達欲和表現力,以及對民俗中蘊含的生命力的崇拜。美籍華裔舞臺設計大師李名覺根據臺灣畫家林玉山的畫作《蓮池》,創作了荷葉荷花漫天的景片,還把劇院的樂池改造成種滿荷花的池塘,舞者們就在這樣繁花水澤的舞臺上完成一場宏大而華麗的祭典。
編 舞 林懷民
音 樂:臺灣原住民音樂
亞洲民族音樂:朱宗慶打擊樂團
口 白:瓦歷斯諾幹 李疾 郭遠仙 蔣勳
音樂顧問:瞿小松
舞臺設計:李名覺 引用林玉山畫作《蓮池》局部設計
題 字:董陽孜 書寫「九歌」 「東皇太一」 「禮魂」
燈光設計:林克華
服裝設計:林懷民 羅瑞琦
面具設計:王耀俊 林彥伶
舞作重建:李靜君
然則,神祇從未降臨。
屈原的《九歌》敬天地,祭鬼神,歌頌愛情,悼念國殤,是萬民的禱告。
舞劇以屈原的詩篇作為想像力的跳板,呈現一場劇場祭儀。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日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
演出團體:雲門舞集
舞碼
迎神
起舞迎神
音樂:鄒族迎神曲
東君
一場豐饒祭
音樂:西藏缽樂
司命
一場操控的遊戲
音樂:西藏喇嘛梵唱
湘夫人
江邊絕望的等候
音樂:卑南族婦女節慶日吟唱古調
爪哇甘美朗樂
雲中君
春日郊遊
音樂:日本雅樂《平調?越天樂》
山鬼
一張悽慘的無言的嘴
音樂:印度笛樂
國殤
死亡與新生
音樂:打擊樂 口白:西藏缽樂
禮魂
一場慰靈祭
音樂:鄒族送神曲
搜索微信號:leweilive
最近距離的精彩現場照片
最新的國外大牌演出消息
從2015年1月1日起
推出「李樂為舞臺攝影歷史上的今天」回顧作品
敬請關注
李樂為,中國最優秀的舞臺攝影師之一。國內外港澳諸多大型音樂節演唱會官方攝影師 ,拍攝的演出包括流行、搖滾、電子、古典、爵士、戲劇、舞蹈等。每年拍攝演出超過100場以上,媒體稱之「中國搖滾現場首席攝影師」。
新浪微博:李樂為現場
豆瓣:李樂為
承接各類演出活動拍攝,請聯繫:llw5978@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