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

2020-12-11 華夏經緯網

「夕陽」看見「秋水」 青春碰撞火花

  即將退休的臺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正在策劃告別前的最後一套作品。

  多年來,雲門舞集主要演出林懷民的舞作,罕有其他編舞家的作品。這一回,他打破慣例,安排雲門舞集和大陸知名舞團陶身體劇場互換編舞家,同臺演出。他也以「夕陽」自喻,編作最後作品《秋水》,希望看見青春碰撞出更多火花。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於黃帝時代。1973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雲門舞集。這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40多年來,雲門舞集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島內外觀眾與舞評家高度肯定。

  林懷民(左二)、鄭宗龍(左一)、陶冶(左三)一同接受媒體採訪,分享兩大舞團合作的計劃。新華社記者石龍洪 攝

  一生摯愛舞蹈的林懷民,已宣布將於年底退休,但72歲的他仍對舞臺戀戀不捨。

  29日,他與雲門舞集下一任藝術總監鄭宗龍和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一同接受媒體採訪,分享兩大舞團合作的計劃,以最後的策劃,宣告「雲門」新的開始。據介紹,這是林懷民退休前策劃的最後一套作品。

  陶冶將為雲門舞集的舞者編作舞蹈《12》,其靈感來自瑞典山頭所見快速流動的彩雲,將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集的舞者。

  鄭宗龍為陶身體劇場舞者編作《乘法》,將其理解的肢體動作風格化為養分,「注入」陶身體劇場舞者的身體,希望呈現生猛繽紛、變幻無窮的舞蹈。

  林懷民則為五位雲門舞集資深舞者編作《秋水》。他提到,自己某次秋天旅行時,看見清澈見底的溪流,上面漂浮著紅葉,就像「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希望將此境界化為冥想的寧靜之舞。此次演出後,這五位舞者和林懷民一樣,也將離開雲門舞集。

  「這次合作是一個新的結合、新的擴張,兩個舞團都將打破慣例,增加更多的可能性。」林懷民說,他非常期待這兩位年輕編舞家擦出火花。

  由陶冶等三位大陸舞者於2008年創立的陶身體劇場,以東方思維入舞,形式純粹潔淨,自成立以來在世界四十多個國家、百餘個藝術節演出,成為最受矚目的大陸現代舞團之一。

  「和世界上最熱愛舞蹈的人在一起,讓我內心滿懷感動。」多年前,陶冶曾觀看林懷民現場指導舞團排練,他發現林懷民重視舞臺上的每一個細節,細緻到燈光打在哪一位舞者身上。

  「顧及舞臺上的每一個人,尊重舞臺上的每一個人。」陶冶說,「當時,已經70多歲的林老師依舊如此,可見他對舞蹈的熱愛超越青春。」此言一出,臺下一片歡笑。

  林懷民還說,兩個舞團各自有各自的身體與姿態,「要合作一定要破,唯有破才能有開創性」。他表示,很榮幸可以與年輕朋友站在一起。

  據介紹,該演出將於10月分別在高雄、臺北、臺中上演;11月,則將移師北京、上海、杭州等8個大陸城市。

  兩天前,雲門舞集在臺北舉行林懷民退休前最後一次戶外公演,吸引四萬多名觀眾到場觀看。

  有位觀眾說,她對林懷民的印象是「刻苦又優雅」,祝福他退休之後能放心將「雲門」寄託給下一代。

超級舞團的「乘法題」

  林懷民、陶冶、鄭宗龍,這三位來自兩岸的舞者突發奇想,準備整合兩個超級舞團,來做一做舞蹈的「乘法」。

  這道乘法題名為《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要訣為「交換舞者」,由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為雲門舞集編作《12》;由雲門下任藝術總監鄭宗龍為陶身體劇場編創《乘法》;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的《秋水》則由雲門資深舞者擔綱,三個舞蹈一套節目,同臺演出。

  至於這道「乘法」的效果是生猛繽紛、雲彩奔流,還是定靜安寧,29日下午,三人在位於臺北的雲門舞集教室南門館共同面對記者,作出解答。

  2019年年底,林懷民將從主持46年的雲門退休,由鄭宗龍接任雲門藝術總監。今年72歲的他,將《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作為退休前的最後一檔節目。林懷民透露,這個構想完全來自一次「men'stalk」。

  前年,陶冶率團到雲門劇場演出,與鄭宗龍相談甚歡,問:「你來帶陶身體舞者做點不一樣的事好嗎?」鄭宗龍立即答應:「當然好,但你也要來雲門編個舞。」林懷民知道這段談話後,問他們是否當真。得到兩人肯定回應,林懷民就決定促成這項合作,同時加入他自己的舞作。

  雲門舞者大多是舞蹈科系的畢業生。包容東西方舞蹈技巧磨練出來的身體,透過林懷民巧妙的呈現,造就了享譽國際的雲門動作風格。

  陶身體劇場2008年創立,陶冶以東方思維入舞,在預設限制中提煉出獨特的身體美學,形式極致純粹潔淨。以舞者數目為舞題的「數字系列」,備受國際舞評家讚譽。

  首次為雲門舞者編舞,陶冶介紹說,他將以12位舞者編作,舞作靈感來自他在瑞典山頭看見的流動彩雲。他將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者的身體,呼喚北歐流雲的記憶。

  「我們對身體的運動一直追求一種水的狀態,就是形容身體的表達要像水一樣無形無相。地面上的水蒸發到天空成雲,匯集成雨,最後又回歸到土地。」陶冶說,希望通過這次合作,回歸流動身體的本質,把兩個舞團對待身體的方式結合起來,匯聚成起舞那一刻生命的綻放。

  整套節目中,鄭宗龍的作品便是那個符號「×」,取名《乘法》,鄭宗龍說,要在陶身體舞者純粹凝練的身體架構之下,帶入他對肢體炙烈風格的用法,期待兩相碰撞,激蕩出舞者內在「倍數相乘」,如魔術方塊般百變無窮的生猛奇幻。

  林懷民的《秋水》,清澈見底,宛若冥想般寧靜。「有一年到京都去,在郊外看到一條河流,秋天的水安靜流淌,上面浮著紅色的葉子。既然頭髮都已經白了,我的舞就叫《秋水》吧。」他說。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將於十月在臺北公演,往後還計劃推向兩岸多地,三位舞者對此充滿期待。「他們對舞蹈是如此深情,如何能證明對舞蹈的熱愛,看雲門人就知道。」陶冶說,與雲門的合作有很重要意義。鄭宗龍希望,與九位陶身體舞者幻化出「九九八十一」的舞蹈面貌。

  林懷民表示,是舞者的「嗅覺」促成此次合作。「大家都是做這個的,對不對味,聞一聞就知道了。」他笑談道。

林懷民舞別雲門

雲門舞者在演出。林澔一攝

  「我和幾位舞者即將離開雲門舞臺,但云門舞集沒有退休,明年7月,廣場見!」7月27日晚,臺北兩廳院文藝廣場,在漫天花瓣雨和潮水般的掌聲中,林懷民和眾多舞者彎下腰,向剛剛席地而坐欣賞他們演出的4萬名觀眾深深鞠躬、鄭重致謝。這是雲門舞集第2432場演出,也是林懷民卸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前,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

  當晚的節目,除了近年來深受好評的《水月》《稻禾》《白水》,還有久違舞臺的《家族合唱》《行草》《松煙》《竹夢》《如果沒有你》等經典片段。林懷民說,雲門舞作是他的構想和意念,而雲門舞者用汗水和青春給予這些舞作血肉和靈魂。此次公演後,周章佞、楊儀君、蔡銘元等9位資深舞者,也即將陸續離開雲門舞臺。林懷民根據他們的想法,精心安排了此次公演的節目內容,讓舞者在特別的舞臺上,用最擅長的舞作向大家道別。

  上世紀60年代,林懷民無意中在大陸出版的雜誌《人民畫報》上讀到赤腳醫生的故事,於是起意創辦一個能夠走入田間地頭的民間現代舞團。上世紀70年代初,雲門草創之時,就遊走在臺灣的一些小城鎮,還常常跑到臺南、彰化等地的田間山林,為當地的農民、少數民族同胞送去表演。

  不過,把現代舞這種藝術送到鄉下,一開始並不被看好。島內知名作家楊照解讀當時的社會現象是:「雲門舞集誕生在一個對藝術沒有什麼基本領受力的社會,幾乎沒有人會相信現代舞蹈有任何機會在臺灣生根。現代藝術、現代舞蹈和臺灣庶民生活,是距離再遠不過的兩個世界。」但就是距離如此遠的兩個世界,還是被雲門拉到一起了。因為林懷民始終認為,現代舞是雅俗共賞的藝術,任何人都能看得懂。

  即使後來躍身為世界級舞團,雲門始終沒有忘記成立的初衷。騰不出更多時間深入鄉間,就將送戲下鄉改為大型戶外公演。1992年6月5日端午節那一天,雲門舞集在臺北「大中至正」廣場露天公演《白蛇傳》《薪傳》等舞作,吸引6萬觀眾欣賞。特別是從1996年起,在島內注重文化深耕的企業「國泰金控」全力資助下,每年7月雲門舞集都堅持在臺灣城鄉做大型戶外公演,每場觀眾數萬。23年來,雲門戶外公演的舞作包括古典文學、民間故事、臺灣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衛觀念的嘗試。多出舞作因受歡迎,一再搬演,如今已成為臺灣社會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林懷民曾說,自己非科班出身,創辦雲門只想為辦一個自己的舞團、跳自己的舞。為撐起舞團,他自學編舞,「我從舞者身上學習什麼是身體和動作、從戶外公演的觀眾反應檢視自己的作品」。欣賞雲門戶外演出的觀眾,是來自各年齡段的普羅大眾,林懷民從他們眼中找到創作的靈感和養分,因此一直自稱是「戶外觀眾訓練出來的編舞家」。

林懷民向觀眾告別

  臺灣現代舞團雲門舞集27日晚在臺北舉行戶外公演,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精選,吸引了約四萬名觀眾到場觀看。據悉,這是林懷民卸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前,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

  舞臺上,舞者用豐富的肢體語言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贏得了陣陣掌聲。林懷民還安排即將離團的資深舞者表演她們擅長的舞蹈,包括「行草的永字」「白水獨舞」「稻禾雙人舞」等。

  林懷民在演出開始前說,由於擔心戶外公演時有觀眾隨意走動,他一直在努力,希望能編出讓人目不轉睛的舞。「我可以說是戶外觀眾鍛鍊出來的編舞家。」他說。

  據了解,此次公演由國泰金控主辦。自1996年起,國泰金控支持雲門舞集每年七月舉行大型戶外公演。

  林懷民在謝幕時向觀眾告別,感謝觀眾過去四十多年來的支持,並表示,雖然自己即將退休,還有幾位舞者即將離開舞團,但是雲門舞集的演出會繼續下去。

  雲門舞集由林懷民於1973年創辦,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四十多年來,舞團在世界各地舉辦兩千多場演出,獲得觀眾廣泛好評,並且獲得了多項國際獎項。

一汪《秋水》,是最後的告別

劉振祥(特約) 攝

  2017年的深秋,《稻禾》演後談的最後,林懷民拖著傷愈的腿,向全場深深鞠躬。這是對池上的一腔敬意,也是對杭州的一抹深情。

  那一年,林懷民宣布將於2019年12月31日退休,讓鄭宗龍接手雲門舞集。兩年之後,這場告別真的來了。11月29日、30日,他將攜雲門帶來隱退之舞「交換作」,最後一次登上杭州大劇院。

  「交換作」是林懷民退休前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檔節目,雲門舞集及陶身體劇場,交換編舞家,同臺演出。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編作的《乘法》,陶冶為雲門舞者創作的《12》,以及林懷民為雲門資深舞者編創的《秋水》,三位跨越世代的國際級編舞家,兩大首度聯袂的頂級舞團,將三支迥然不同的作品,呈現於一方舞臺之上。

  最後的深情,化作一支「夕陽之舞」

  《秋水》,是林懷民擔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最後一部作品。在林懷民的靈感和想像裡,舞蹈就像一幀幀會動的風景,《秋水》也不例外。

  河川清澈,水流潺潺,河床墨綠水草纏綿,幾片細緻赭紅的楓葉順河漂流遠去……四年前,林懷民重訪京都時,修學院離宮附近山區的小河令他流連忘返。這一出和緩而素樸的短舞,是林懷民為了紀念那最後的燦爛,和那流逝的韶光。

  四年之後,這條流淌的小河終將與汪洋大海交匯,林懷民也即將把雲門舞集的未來交給剛過不惑之年的鄭宗龍。在告別之際,他推出了最後一套節目「交換作」,把「夕陽無限好」的境界化為冥想的寧靜之舞,將一汪《秋水》帶到杭州觀眾的面前。

  2004年七藝節,林懷民帶著雲門舞集和《水月》第一次出現在杭州,一晃十五年,他將雲門舞集第一次大陸戶外公演獻給了西湖邊的柳浪聞鶯,他將2008年雲門大火中倖存的面具帶到了杭州觀眾的面前,他將自己的眷戀之心留給了這座滿眼是綠樹碧水的天城。這個11月,林懷民退休離任前的最後一支舞《秋水》,終將成為這座城市今秋最曼妙而難忘的註腳。

  三位國際級編舞家,創造舞臺「新美學」

  「交換作」除了林懷民的退隱之作《秋水》,還有兩部作品分別是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編作的《乘法》,陶冶為雲門舞者創作的《12》。

  明年即將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鄭宗龍,早在2014年,就擔任了雲門2的藝術總監。在雲門的鼓勵與扶持下,曾是街頭「不良少年」的鄭宗龍一步步走上編舞之路。在林懷民眼裡,「他總是能把野的東西變得很美,這非常有趣。」鄭宗龍常常從幼年的街頭經驗滋長並提煉出非凡的創作靈感,這次他將自身的動作方法化為血液養分,注入陶身體舞者的身體,創作出生猛繽紛的《乘法》,有如魔術方塊般變幻無窮。

  陶身體劇場的藝術總監陶冶,擅長以東方思維入舞,在預設限制中提煉出獨特的身體美學,形式極致純粹潔淨。《12》的靈感則來自瑞典山頭所見快速流動的彩雲,他將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者,呼喚記憶中的流雲。

  兩位在國際上冉冉升起的中生代編舞家,加上林懷民的《秋水》,三種自成一派的風格,又會創造一種怎樣的舞臺「新美學」呢?

林懷民:「塵」「水」不言,大美其間

    《白水》  劉振祥攝

    2019年4月18日,林懷民先生帶著他的「雲門」、他的《白水》與《微塵》,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為期三天的告別演出。作為世界範圍內最具號召力的華人編舞家,自1973年起,林懷民先生與由他組建、解散、繼而又重建的「雲門舞集」,用46年的時間譜寫了一曲不可複製的舞蹈劇場藝術生命史。

    《白水》與《微塵》是此次雲門演出的兩個相對獨立的篇章。《白水》之於我們,更像是不期而至、與山水自然的一場共舞。影像中的水波搖曳,蕩蕩湯湯,素麻長裙的舞者,在與空氣和水相一致的氣息之中漫步、挪移、伸展,漩在水渦裡,綿延在濺起的水花裡。又或者水清浦而下,簇簇汩汩,在可以潤化、浸透一切的泉瀑裡,舞者輕躍而出,充分地騰起、連續不斷地在輕擺中躍動,讓心靈與肢體懸置在停駐的時空裡。影像裡的水,漸漸幻化成白色的、波光粼粼的路,澄澈的水光揚激又不失寧靜,舞者們時而有序時而錯落,獨舞的清冽,雙位舞者的互文,四位或者更多舞者的疊加融合……浩洋不息的浚浚之泉,穿行在舞者的手臂、軀幹與指尖。碧綠青翠的雷射穿射線,網格、射線重新切割了天幕上潺潺濫觴的水域,渲染鋪陳於舞者的肢體,景、物與人之間不再有分隔,舞者的流動與同樣被綠色投射的水色疊合。《白水》顯然不是一個因為目的性編舞而實現的作品,它的創作似乎與水的激昂或者流淌同出一轍,完全是師法自然的結果。以無法之「法」去親近本原之自然,用看似不加斧鑿的渾然天成去對接自然之間本有的天機,那就像是在舞蹈裡偶然相遇了莊子,舞蹈的節律在自然的空間裡「砉然向然,莫不中音」。林懷民先生形容自己的創作,就是面對心裏面的感覺,去叢林中冒險。《白水》的完成是極其偶然的,是因為對一張溪水的風景照片有感而生發出創作舞蹈組曲的靈感。現代社會裡的人,淪陷在科技與人工智慧之中,在林先生「我們有多久沒有看到過河流?」的質問中,那樣純一無雜、天居自然,潤物無聲的涓涓細流盤桓出晶瑩光亮的目光與世界。

    相對於彼岸之光的《白水》,《微塵》是跌落塵世的肉身。煙霧塵霾之中,凌亂佝僂的舞者們木訥不知的軀體禁套在褐色襤褸的布衣之中,他們試圖聯袂成人牆負隅頑抗,他們七上八下參差慌亂地蹦跳,希望能夠衝破桎梏。而焦慮與負累卻分毫未減,周遭無形卻不處不在的它們不斷地累積甚至變本加厲。只剩下軀殼的人們拖曳拉行在縱橫疊落枯槁的身體之間,他們錯愕驚恐,不知所措,紛忙逃竄卻慌不擇路……《第八號弦樂四重奏》是音樂家蕭士塔高維奇在1960年遊歷德國期間,傷懷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炸毀、僅剩下斷壁殘垣的文化古城德勒斯登而作。這首著名的四重奏作品彌散著焦灼與傷痛,為《微塵》描摹勾勒出一個苦難悲憫的色調氛圍,音樂與舞蹈之間交織起伏的情緒張力時而並行、時而交鋒,用力深深地鏤刻出災難、戰爭、病痛之中,倉皇無依、卑微渺小的個體生命。演出在這裡戛然而止,驟停的意外生出更多的思考。

    「水」「塵」的兩個段落之間,無論是否出於創作者的主觀意圖,兩種色調、力量、動作質感的對比與呈現必然會擠壓形成強大的戲劇感,那是生活與人生的兩極:行雲流水與芸芸眾生,輕靈在雲霽與墮落入凡塵,清透純淨的白與塵泥煙霾的灰,暢快自由的呼吸與凝噎鯁塞的哀嚎,理想的彼岸與現實的疾苦……縱使再飛逸激揚的夢想也一定是起始于堅實的大地,只有在灰黑色裡沉浸過的無懼與堅卓,才會在光亮照耀的時候怡然喜悅。迥然對峙中沉厚的戲劇張力,難道不是一個以藝術的方式來反觀並映射的人生?「水」「塵」不言,大美至簡,循行變換,生生不已。

作別「雲門」 林懷民

    林懷民。劇院供圖

  「我不會在意自己的作品不見了,應該有不一樣的新的好的作品出現」,「一切都強求不來,看風怎麼說,看水怎麼流」??29日,雲門舞集「掌門人」林懷民現身國家大劇院,談及過往的創作和愈發臨近的作別,這位一手造就了雲門風格的藝術家,於雲淡風輕中自有一番深情。

  據古籍記載,「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1973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臺灣第一個職業當代舞團「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基本訓練包含現代舞、芭蕾、太極導引、靜坐、內家拳等,以包容東西方技術磨練出來的身體,透過林懷民巧妙的呈現,造就了享譽國際的雲門動作風格。

  雲門舞碼豐富精良,舞技精湛,獲得觀眾和舞評家的廣泛讚譽。

  去年,雲門舞集慶祝成立45周年,推出《林懷民舞作精選》演出,一票難求。但隨之而來的是舞團創始人林懷民的漸漸「淡出」。

  2017年,林懷民宣布了退休計劃,2020年起由鄭宗龍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到今年的12月31日,是的,我將離開,現在後續的工作都安排停當,雲門明年的日程都已經定下了。」林懷民說。

  「現代舞團跟芭蕾舞團不同,相對而言,後者的傳承更容易,因為芭蕾更普世,但現代舞團都追求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一個主腦人物的離開,就可能引發不小的影響,從前一些著名舞團在其後不是徹底消失,就是離開原來的軌道,變走樣」,之所以選擇提前兩年就宣布退休時間,林懷民直言,是希望舞團擺脫這種「宿命」。

  他表示,「我希望接下來的交接是平順的,甚至『天衣無縫』。希望雲門穩穩走下去。」

  對於自己離開後雲門舞集的改變,林懷民乾脆稱其為必然,「我沒想過要舞團總演我曾經的作品,變成『博物館』等大家來看,我不在意自己的作品不見了,藝術創作本身是很個人化的事情,生命力在於成長,未來一定會有新的作品出現,我想,不管是哪種形式,只要是好的作品就值得期待。」

  「雲門有一些一直堅持的東西,是我希望能繼續的」,林懷民稱,「舞團從最初就不是一心想著要去紐約、巴黎的什麼頂級舞臺,我們的初心是希望到鄉間去,我希望在偏鄉的演出能繼續。」

  《流浪者之歌》中的真米登場、《九歌》中的雲捲雲舒、《松煙》中的淡墨飄香、《水月》中的波光瀲灩、《稻禾》的稻浪風濤,多年以來,雲門舞集一次次為觀眾帶來極致視聽饗宴。

  舞者在技法上融合芭蕾、現代舞,也練習太極引導和拳術,在作品題材上更是頗具東方韻味,很多評論認為,林懷民很好地做到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對此,林懷民直言,「我從未想過類似東方文化、西方文化,還有傳統文化的問題,我只是感受到了想表達的東西,與舞者一起討論碰撞,創作出屬於我們的作品。」

  林懷民笑言,退休後,自己將全面回歸「日常」,「我和雲門走過46年,26歲就開始相伴,『日常』對我而言很遙遠,退休後我會回家,刷碗、追劇、讀書,我有很多書,但是它們一直還不是我的『學問』,只是我的『欲望』。於我而言,『日常』充滿了新鮮感和挑戰。」

  至於真正作別後會否繼續參與雲門的作品創作和其它事務,林懷民稱,「有『問』則有『顧』」,「真的有需要參考我意見的事情,我會講出自己的想法。」

  此番林懷民現身國家大劇院,正是以雙舞作《白水微塵》帶來自己身為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謝幕演出。

  林懷民當日分享創作這兩部風格迥異的雙舞作的最初靈感,「《白水》的靈感來源自臺灣的立霧溪。那一年我到池上,回程的時候,在橫貫公路看到立霧溪的水,溪水奔湧,水紋漣漪,我就拍了一張照片,回來後把它變成黑白片,水的顏色對比很強烈,那個白非常顯眼。我就找了一些鋼琴的音樂來編一些優美的舞,它有一種流暢度,有一種素樸,我會想像是河流在走,到了最後,它不只是河流,而是時光的流動,甚至於是時光的消逝。對我而言,那個真實的河流,是一種鄉愁。」

  林懷民還特別提到他邀請到服裝設計師馬可為《白水微塵》進行服裝設計。「馬可是個了不起的設計師,她說不是來塑造人體,她的關心是布料和人身上中間的這個空間和對話,是服裝跟身體中間的風。」

  而創作《微塵》,林懷民採用了蕭士塔高維奇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這首四重奏張力十足,我聽後悲痛的感覺油然而生。」林懷民說:「這些年世界災禍不斷,好像都讓人不能夠呼吸,作為一個人,時常感覺到無能為力。《金剛經》裡面說『微塵眾』,微塵,很多眾生,卑微、像小的塵埃。想起這些事情,於是創作《微塵》,我覺得非做不行。」

  2014年,《微塵》首演,林懷民引用《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作為舞蹈的註腳,以《微塵》為題,表達人類的卑微、脆弱與無助,後才驚覺:2014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祭,2015則是二戰終戰七十周年。

  自首演後,《白水》和《微塵》雙舞作經常同場演出,迥然不同的風格造就強烈的戲劇張力。

  林懷民說:「我以往的作品都是長篇的,都有典故作為『跳板』,這次的《白水》和《微塵》它們直接講述時間、生命、自然和苦難,它們就像檸檬水遇到伏特加,是張力非常大的一場演出。」

  至於未來對於舞蹈的期望,這位獨樹一幟的藝術家稱,「我希望看到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新一代藝術家與新一代觀眾的對話。」

  據悉,雙舞作《白水微塵》於4月18至21日亮相國家大劇院。


(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北京日報、杭州日報等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夕陽」看見「秋水」 青春碰撞火花
    新華社臺北7月29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即將退休的臺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正在策劃告別前的最後一套作品。  多年來,雲門舞集主要演出林懷民的舞作,罕有其他編舞家的作品。這一回,他打破慣例,安排雲門舞集和大陸知名舞團陶身體劇場互換編舞家,同臺演出。
  • 林懷民將辦舞蹈巡演 回顧「雲門」經典作品
    17日,臺灣著名舞團「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在臺北舉辦發布會,宣布將於11月和12月舉辦「林懷民舞作精選」全臺巡迴表演,以呈現「雲門舞集」45年來的經典作品。據悉,演出將於11月16日啟動,在臺北連演八場,接著前往臺中、高雄和臺南等地演出。
  • 林懷民退休前最後的作品《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來杭
    這個大膽的提議,也得到了林懷民的贊同和讚賞,以至於,他還要「加入其中」。林懷民在2015年創編的《秋水》,是這部特殊而神秘的作品的內在「橋梁」。林懷民說,京都秋日的溪流給了他瞬時的靈感,他說:「看到秋天的水安靜地流著,上面浮著紅色的葉子,我就想我要來編這支舞,叫做《秋水》。五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來跳,跳完這一支舞,他們的一些人,就要永遠離開雲門的舞臺了。」
  • 林懷民:不讓雲門舞集成為「博物館」
    12月20日和21日,林懷民攜兩位中生代編舞家鄭宗龍和陶冶創排的《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將在江蘇大劇院上演。作為該劇年度巡演的收官之站,林懷民將在南京與所有熱愛他的觀眾告別:「沒想過會在這裡演完最後一場,就這樣鞠個躬,下臺。」  說起林懷民創辦的雲門舞集,頗有點傳奇色彩。
  • 林懷民以《秋水》話別,給雲門留下了最開放的未來
    林懷民作品《秋水》。攝影/肖一周章佞一步一步走下臺,目光直視前方,幕布徐徐落下,只有秋水依舊。林懷民在雲門舞集編的最後一支舞,短短二十分鐘的《秋水》,一去不回頭,卻共長天一色。以這一支《秋水》作別一個時代,回味悠長而又豁然開朗。
  • 作別「雲門」 林懷民:看風怎麼說,看水怎麼流
    林懷民。劇院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 高凱)「我不會在意自己的作品不見了,應該有不一樣的新的好的作品出現」,「一切都強求不來,看風怎麼說,看水怎麼流」??29日,雲門舞集「掌門人」林懷民現身國家大劇院,談及過往的創作和愈發臨近的作別,這位一手造就了雲門風格的藝術家,於雲淡風輕中自有一番深情。
  • 與林懷民談「雲門」與《九歌》
    借用《紐約時報》首席舞蹈評論家安娜·吉辛珂夫的說法:「《水月》不是關於冥想禪定的作品,作品的本身就是冥想禪定。」也可以這麼說:《水月》不是一個關於宗教的舞蹈,卻是一種舞蹈的宗教——自一九七三年創團迄今恰好三十年、以林懷民為靈魂人物的臺北「雲門舞集」,可能不僅是當今華語世界、而且是全球整個藝文世界中,少數幾個始終「用靈魂來跳舞」、「跳舞跳出了宗教感」的藝術團體。
  • 遊走東西40年,「雲門」的林懷民要退休了
    雲門劇場林懷民和雲門從1979年第一次在紐約演出開始,至今曾20餘次登上《紐約時報》,深得評論界的關注。1993年,雲門首次來京,在保利劇院演出《薪傳》,此後國家大劇院數度邀請,《行草》《流浪者之歌》《九歌》《松煙》《水月》《稻禾》《十三聲》等作品來京演出。遊走在東西方文化間的雲門,是華人深為驕傲的舞蹈團體和票房擔當,也是地域文化成功交融國際的典範。
  •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3月在東方藝術中心見到林懷民,話題不可避免談到即將到來的離別路口。2017年底,林懷民以公開信的方式宣布將於2019年底退休,2020年起由現任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接手雲門舞集。面對記者「要不要談談退休」的提問,林懷民爽朗地預告了半年後的新作,「雲門演陶冶的作品,『陶身體』來演鄭宗龍(雲門舞集的接任者)的編排,是不是很有趣?」
  • 林懷民:雲門舞集必須走下去並且走得更好
    林懷民:雲門舞集必須走下去並且走得更好新華社臺北11月23日電(記者 趙丹平 杜瑞)「對退休以後的生活還沒有規劃,可能要花很長時間整理家裡幾十年的雜物,然後掃地、洗衣服、過日子吧。」臺灣著名舞團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談到自己的退休生活時,用戲謔的口吻這樣說。
  • 「雲門舞集」林懷民 用《交換作》說再見
    《交換作》是現代舞,由臺灣「雲門舞集」和大陸「陶身體劇場」兩大超級舞團聯袂演出,三位國際級編舞家——72歲的林懷民、43歲的鄭宗龍加上34歲的陶冶,祭出各自原創新作——《秋水》《乘法》和《12》,為2019年這最後一季巡演收官。當日的活動豐滿從容。
  • 卡通版雲門舞集極簡史&林懷民的《關於島嶼》
    還有鄭宗龍先生下一個「十年計劃」是什麼~~「雲門極簡史」及林懷民、鄭宗龍的專訪,自雲門舞集雲門舞集, 敲黑板,劃重點:1973年由林懷民在臺灣建團華人社會的第一個職業當代舞團1988年雲門舞集停運三年1999年成立雲門2團2008年雲門失火,成為轉折修建淡水雲門劇場2020年林懷民退休,鄭宗龍擬任藝術總監
  • 回首雲門45年經典 「林懷民舞作精選」即將全臺巡演
    據介紹,「林懷民舞作精選」演出節目長達2個小時,內容包含雲門9部作品的15個片段。這些精彩舞作曾受邀至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廣受好評。  雲門舞集還推出了厚達144頁的「雲門舞集45周年紀念特刊」,是林懷民為雲門舞迷特別精心製作的禮物。雲門表示,希望現場觀眾在看完節目後,能帶著美好的畫面回家,收藏雲門。
  •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西安「寫」《行草》
    中新社西安十二月四日電 (記者 冽瑋)臺灣現代舞蹈表演團體「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代表作《行草》,四日晚在古城西安上演。此前林懷民對媒體透露,雲門舞集代表作品《行草》從中國收藏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西安碑林中得到過靈感。   「雲門舞集」的名字取自中國傳統文化。
  • 林懷民:雲門的舞是跟自己的身體說話
    林懷民從書法美學中汲取靈感,2001 年編出了《行草三部曲》首篇《行草》。雲門舞者用身體動作來臨摹書法家的揮灑書寫。11 月至12 月,林懷民攜《行草》進行內地首次巡演。11 月21-22 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11 月27-29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演出期間,林懷民做客本報和上戲主辦的「外灘講壇」,並接受了本報專訪。
  • 林懷民:雲門舞集代表作「行草」靈感源自西安碑林
    林懷民:雲門舞集代表作「行草」靈感源自西安碑林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2月03日15:42   新華網西安12月3日電(記者儲國強)臺灣現代舞表演團體「雲門舞集
  • 林懷民獻上退休之舞——《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
    備受尊崇的編舞家林懷民今年年底將從他創辦的雲門舞集退休,告別之際他所推出的最後一套節目——《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12月20日至21日將在江蘇大劇院演完最後一場。由林懷民、鄭宗龍、陶冶分別創作的《秋水》《乘法》《12》屆時將相繼登臺,雲門舞者與陶身體舞者交換而舞,在不同風格的舞蹈中一定會撞擊出別樣的火花。
  • 林懷民力作:雲門舞集將晉京演《流浪者之歌》
    本報訊(記者許青紅)昨天,國家大劇院宣布4月1至2日將再度邀請臺灣雲門舞集,演出林懷民的另一部力作《流浪者之歌》。雲門舞集由林懷民建於1973年,是臺灣第一支職業舞團,以中國最古老的舞蹈「雲門」命名,2009年《行草》在國家大劇院成功演出之後,雲門舞集一時之間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 臺灣雲門舞集《水月》北京首演林懷民:觀眾越來越好
    臺灣雲門舞集《水月》北京首演林懷民:觀眾越來越好【解說】8月25日,臺灣雲門舞集《水月》首次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也是著名編舞家林懷民繼《行草》、《流浪者之歌》、《九歌》等之後,第五部亮相國家大劇院的代表作品。談及演出的感受,林懷民感慨稱現在北京的觀眾越來越好。
  •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攜手《交換作》林懷民獻上退休之舞
    11月14日,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兩大舞團帶來的《交換作》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由編舞家林懷民、鄭宗龍、陶冶分別創作的《秋水》《乘法》《12》相繼登臺,雲門舞者與陶身體舞者交換而舞,在不同風格的舞蹈中撞擊出別樣的身體語彙,帶給觀眾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