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上說,很多已經開學的學校,又因為擔心疫情反彈,緊急叫停了在校學習。本來還預期在五月份開學的幼兒園,這下要停課到下半年了。小學停課不停學,幼兒園的娃能幹啥呢?
面對閨蜜扔給我的問題,我就一句話「別去人多的地方,去大自然撒野吧!」這是因為在當幼兒園老師的那幾年,我深深感覺到了「自然課堂」的神奇。我在幼兒園的小花池中分了一塊地方,種了幾株玉米、幾棵茄子、一些毛豆還有兩株西紅柿。那個時候,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記錄觀察這些植物的的成長,從發芽到慢慢長大,再到開花結果。
20幾個孩子圍在小花池邊上去採摘這些蔬菜果實,他們嘰嘰喳喳的告訴我:「老師你快看,這是我摘的玉米、這是我摘得茄子、這是我摘得毛豆……」一個個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體會著勞動的快樂。也許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會忘了幼兒園的很多事情,但一定記得體驗、探索、經歷過哪些農作物成長時光。
相較於農村生長的孩子,城市孩子對於大自然的感知是缺失的,這些源自他們的生長環境。對於大自然的了解,大多來自於電子產品。其實大自然是一本生動的百科全書,
心理學家李子勳說過:「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在大自然中走一天」。
經常接觸大自然,讓孩子脫離電子產品,身心健康
大自然中有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陽光,孩子可以隨意的奔跑、大叫。大自然的美好刺激孩子的大腦細胞,提高興奮度,讓心情保持愉快。同時大自然中接觸到的許多新鮮的事物,也會增強孩子的好奇心,對大腦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因為好奇心,他會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家長不要覺得孩子麻煩,而是應該耐心地為他講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這樣不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孩子的知識量,同時也會讓他知道大自然中的魅力,是電子產品無法給予的。
在自然中玩耍,提升孩子能力與感受
常接觸大自然的孩子,他的能力比常待在密閉空間的孩子要強。他會觀察大自然中各種形態的發展變化,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比如春天的鳥語花香、夏天的炙熱絢爛、秋天的五彩繽紛、冬天的銀裝素裹,每一天、每一個季節的變化,都是真實的、充滿魅力的,是孩子可以直觀感受到的,是坐在教室中無法體會到的。這些不僅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想像力、審美能力,還會陶冶情操,讓孩子的個性更加鮮明,生活更叫豐富。
安全意識的提升
有家長會認為去大自然中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因為需要保證孩子的安全。似乎在家長的心理,孩子總是會一不小心受到傷害一樣。但是恰恰相反,在大自然中是很能鍛鍊孩子的安全意識的。他們不僅會懂得保護自己,同時也會把這種安全意識分享給其他的人。
學會尊重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孩子會從一草一木感受到生命力;從奔騰的河流、巍峨的高山感受到神秘力。會從螞蟻搬食學會團結;會從蜜蜂飛舞學會無私的奉獻。慢慢的明白人類生命與大自然相互交融的關係,感受到大自然對於我們的供養之恩,會懂得敬畏生命,更會懂得保護大自然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這些都是孩子自發感受到、學會的,這樣的課堂生動的、有趣的。不需要過多的講解,他們就會懂得,並且知道該如何去做,這就是大自然的教學能力。
我很喜歡德國幼兒園的教育方法,他們的孩子幾乎每一天都是在森林中度過的,他們不會學習各種古詩、加減、拼音,而是會爬樹、玩泥巴、踩水坑,釋放孩子的天性。你會發現他們4、5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夠在森林中有一定的生存能力,他們會比我們一些成人更加的淡定從容。
蒙特梭利曾經說:有屋頂的是教室,沒有屋頂的也是教室。
而且我認為沒有屋頂的教室對於孩子來說更加有效果,因為大自然會給孩子更加豐富的感官刺激。所以家長一定要知道讓孩子經常接觸大自然的好處,讓孩子離開封閉的環境,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讓他們在自由奔跑中學會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