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航班機票集體跳水,不少機票甚至低至幾十元的「白菜價」。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的出港航班均出現1折左右的機票。如3月4日,上海飛往重慶的航班最低59元起,僅全價的0.3折,而當日上海飛往長春的航班不含基建燃油附加費最低也僅為70元。
花5元飛1400公裡?
有網絡截圖還顯示出現了深圳至成都的單程5元機票,公開數據顯示,深圳飛成都大概路程1400公裡,即5塊錢可以飛1400公裡。不過,售票平臺隨後回應該價格是由於系統故障,出現5元的錯誤報價,目前系統已進行修復。
據了解,白菜價機票從2月下旬開始就已出現,不少航班機票此前就已跌至100元以下,比如:2月26日,從上海飛重慶票價僅為49元,從上海飛哈爾濱僅需99元,折扣幅度分別為0.3折和0.5折。
近日據報導,某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最近很多航司都在低價賣票,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導致客座率低。據其觀察,目前的航班客座率大概只有平時10%左右的水平,同時目前存在的低價票現象可能只存在於個別航班或航線。
為何出現白菜價?
除了疫情影響,春節之後二三月份是傳統的出行淡季,原本三月份的機票就大多處於全年低位。同時有分析人士表示,近期機票銷售主要客群是是回城市復工的剛需旅客,單向性比較明顯。受供需關係影響,因而從北京、上海等城市出港的航班機票價格比較低。
民航業內專家林智傑分析認為,「白菜價」飛機票出現或與三方面因素有關:
一是目前春運返程的客流已經逐步啟動,特別是中央號召儘快復工,之前在隔離的時候票價對出行刺激有限,票再便宜大家也不出門。隨著逐步復工復產,利用票價可以引導旅客出行,所以這個是市場復甦的一個表現。
二是目前客流單向性比較明顯,比如大城市出來的人少,比如上海至成都只要80元左右,但客源地去大城市上班的客流還是有一些,比如同樣成都到上海有五六折的機票,大概八九百塊錢,所以這和單向性的客流有關係。
三是不同的航空公司有不同的策略,大型航空公司票價還是比較高,中型、小型的公司票價比較便宜,這也可能跟航司的現金流有一定的關係。執行率較低、票價較低也會帶來現金流的問題。
行業損失或達千億
有媒體了解到,近期各家國內航司整體處於虧損狀態,其中大型航司每天虧損1億的規模,中型航司每天也要虧損幾千萬。
另據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客座教授邱連中估算,1月份行業收入損失13億,2月份估算的行業收入損失達到近370億。同時他預計3月份國際和地區市場處於低谷,內地市場或有改善。根據這些假定,3月份行業預計的收入損失會在350億左右。如果疫情延伸到4-5月份,那麼行業的收入損失總額有可能接近1000億。
邱連中特意指出,以上的收入損失估算是根據三大航2018年財報的歷史數據推算的,比較保守:從2018年到2020年的兩年中票價應當有所上升,每個座位的單位收入是低估的;其次只計算了因座位數量的變化造成的收入損失,沒有將座位的利用率(即載客率)降低造成的損失計算進去。
客流量下滑近九成
民航專家林智傑稱,從成本回收的角度來說,售價100元上下甚至幾十元的機票基本都是虧損的,但由於目前我國仍處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整體出行人數較少,為抓取有限的出行客流、提高自己的現金流,利用低價票引導旅客選擇民航也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
民航局數據顯示,1月航空客運量同比下降5.3%,對行業影響相對較小,與此同時2月航空客流量下降幅度大幅攀升,2月18日前的客流量累計下滑86%。
目前,春秋航空、南方航空、吉祥航空等6家航空公司已公布2020年1月運營數據。從旅客周轉量(按客運人公裡計)來看,1月份僅春秋航空一家同比上漲7.14%,其餘5家均出現同比下降。
行業回暖已開始
儘管近期航空業身處寒冬,但有數據顯示行業回暖已在進行中。
攜程表示,從整體預訂數據分析發現,2月28日至3月1日,用戶的出行總量相比2月25日至27日這3天明顯增長。根據數據,從人員輸入強度看,近期預計遷入前五的地區分別是廣東、上海、浙江、北京、江蘇。
另外根據旅行服務平臺飛豬發布的數據,上周搜索「五一」機票和火車票的用戶,較前一周增加40%,搜索五一酒店的用戶也增加了35%。據其《疫情後旅行消費信心》調研報告,32%的用戶表示不會疫情一結束就立即去旅遊,但也有19%的用戶選擇按原計劃出行,更有8%的用戶表示增加更多旅行計劃。而對於疫情後首次旅行的時間,56%的用戶選擇了在疫情後3個月之內。
當前全國各地復工有序推進,預計航空客流將逐步恢復,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進展以及國內推出各項扶持政策,安信證券分析認為公商務出行有望率先復甦,而旅遊出行也將延後釋放。
該機構認為,儘管2020年一季度航空公司將面臨較大經營壓力,但復盤非典的階段來看,短期衝擊不改長期向好的趨勢,疫情有望推動行業格局優化,龍頭航企估值處於歷史底部區間,迎來長線布局機會。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