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熱愛、關心、關注古蓮花池和蓮池書院的人士的邀請,為了滿足廣大遊客和市民深入了解古蓮花池和蓮池書院歷史的願望和訴求,古蓮花池公眾號從今年5月起,定期刊發古蓮花池和蓮池書院講座,歡迎大家關注。如果您發現它在史實、事實和圖片、語言文字諸方面有什麼不妥或訛誤之處,請不吝指正。
蓮池行宮十二景之七蕊幢精舍
圖1:鹹豐九年蓮池書院院長黃彭年夫人劉尹玉繪《蕊幢精舍》
蕊幢精舍,原為佛寺,位於西荷塘南側。方觀承在《蓮池行宮十二景圖詠•蕊幢精舍》中描寫道:「紺宮碧殿,蓮樹花臺,備諸尊勝。」整體建築為相連的兩個院落,正院在西,前為佛殿,後為高二層的藏經樓;跨院在東,為棲止之所,有煨芋室、十誦禪房等。
新中國成立之初,蕊幢精舍被拆除,原址建為河北省博物館大樓。1952年11月22日,毛澤東主席視察古蓮花池走到這裡時說,不是原來那個樣子嘍,對拆除文物建築提出了批評。早在1918年10月7日,毛澤東主席曾經參觀過古蓮花池,印象極為深刻。1984年省博物館遷往石家莊市後,該樓為保定市文物管理所使用。2008年9月,該樓被拆除,恢復行宮時期的蕊幢精舍。
圖2:拆除之前的省博物館
蕊幢精舍這組建築在佛家建築中屬於中等偏小的規模。首先進的是垂花門,在佛家建築中叫山門。許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門便稱「山門」,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門又由三道門組成,象徵佛教的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這組建築規模較小,只有一道門。門前有一幅楹聯,是蓮池書院院長張敘撰書的。「紺宇清嚴鏡水深,閒房幽寂竹陰森。」意思是佛寺既清正嚴肅,池塘的水平靜明淨而且深。佛寺又空寬寂靜,門前的樹木茂密成蔭。
穿過垂花門,便是篆窠。這是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在大的寺廟中叫天王殿,因在其中供奉著彌勒佛和四大天王而得名。四大天王,分東、南、西、北四大天王。篆窠是一組燒香拜佛之所,因盤香燃燒時煙霧狀如篆字而得名。穿過篆窠便是藏經樓,因其收藏《大清三藏聖教真經》而得名,內奉大雄教典724函7240卷。在大的寺廟中,過天王殿後依次為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方丈室等。大雄寶殿裡供奉主尊釋迦牟尼像。這裡集大雄寶殿、藏經樓於一身。
圖3:大清三藏聖教真經
東院為煨芋室、十誦禪房。在大的寺廟中大雄寶殿兩側配殿,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廚、齋堂、茶堂、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容四海雲遊僧人而名。這裡合二為一,煨芋室為僧人生活區。「煨芋」,本指用溼紙包上芋頭放在帶火的灰裡燒熟,這裡指世外遇仙,緣於一個典故。唐代,李泌年輕時在衡嶽寺讀書,發現一個外號叫「懶殘」的寺僧言行怪異,便在夜半時分前往拜見。這時懶殘在撥火煨芋,讓李泌等了很久,才把吃剩下的半個芋頭讓李泌吃了,然後說:「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後來,李泌匡佐了四位皇帝,並在德宗朝做了十年宰相,最後乘仙而去。十誦禪房為接待雲遊僧人的地方。「十誦」,指佛門的十條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歌舞視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座,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
圖4:保定畫院筆下的蕊幢精舍
乾隆皇帝對於在此建佛寺和藏佛經持有異議,但是也不排斥,因此其《蓮池行宮十二景題詠•蕊幢精舍》中議論說:「此蓮池匪彼蓮池,綴景聊觀精舍奇。若論顧名思正義,藏經應效郝經為。」意思為古蓮池不是佛地,用蕊幢精舍點綴景點很奇特。如果看到名稱而想到它本來的含義,那麼藏經樓收藏圖書就應該效仿郝經的萬卷樓。因為萬卷樓藏書多而全,據蓮池書院院長黃彭年的《萬卷樓藏書碑記》記載,萬卷樓收藏經、史、子、集四類圖書,共計33711卷。
乾隆皇帝又雲「精舍原非儒者居,蕊幢取義緬其初。韓文應是曾經讀,喻送浮屠文暢書」。意思為精舍原本不是讀書人的居室;蕊幢精舍之「精舍」,取義於追思釋迦牟尼講學的初期。韓愈反對迎佛骨的文章大家應該是曾經讀過的;它告知眾人要送走佛陀,文辭寫得酣暢淋漓。
乾隆皇帝還云:「綴景當年只欲佳,蕊幢不合近書齋。新安設講道學輩,無論假真一例排」。意思為當年修建行宮時,點綴景觀只求好看就蓋了個佛殿,而佛殿蕊幢精舍本來不應當靠近蓮池書院。但是,也不要像在安徽新安開設講壇的道學家們那樣,對其他學說,無論是「假」還是「真」,一例排斥、詰難。
圖5:蕊幢精舍之藏經樓
圖6:蕊幢精舍之篆窠
這正是:
梵宇書院建,理說有頗偏。
建國改展館,主席很不滿。
風雨六十載,重現舊景觀。
今日無清磬,雄典鳳巢還。
(柴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