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關注 美術報,分享美的一切
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
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藝術展覽之一
誕生於1955年,在德國城市卡塞爾每五年舉辦一次
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
▼▼▼
緣起
卡塞爾是德國中部的一個人口不滿20萬的城市
二戰期間遭受盟軍空襲幾乎被夷為平地
後由於卡塞爾文獻展而舉世聞名
這完全要歸功於它的創辦人
慧眼獨具出生於卡塞爾的建築師
阿諾德-博德(Arnold Bode)
▲卡塞爾文獻展創始人博德(右一)
首屆文獻展(1955年)因展出
被納粹詆毀的藝術而轟動全球
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竟達到13.5萬人
時至今日,卡塞爾文獻展仍然是
參觀人數最多的當代藝術展
上屆(2012年)的人數為90多萬
五年一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潮
把卡塞爾從寧靜帶入喧鬧
文獻展也成為整個城市的節日
整個城市的街道、公共場地都派上了用場
各類展覽作品和相關的藝術活動
散布於城市的各個角落
卡塞爾文獻展的主要展場分布於:
弗裡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
文化火車站(Kulturbahnhof)
文獻展廳(Documenta-Halle)
桔園宮(Orangerie)
賓丁啤酒廠(Binding-Brauerei)等
▼▼▼
影響
被譽為「學術獨立、思想深刻、藝術自由」的
卡塞爾文獻展的確是一場令人趨之若鶩的盛大宴會
那些讓我們感到擔心的、激動的
以及讓我們去思考的事物
都可以在文獻展上找到
無論它們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卡塞爾文獻展的角色是多重的:
國家的文明使者
城市文化的象徵
當代藝術風雲際會的舞臺
自然,它可以被解讀的角度更是多種多樣
▼▼▼
「向雅典學習」
Learning from Athens
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2017年)總策展人
亞當-茲米克斯基(Adam Szymczyk)
不久前作出了驚人的決定:
將希臘的首都雅典作為這一屆文獻展
與德國卡塞爾同等資格的展覽城市
▲本屆卡塞爾文獻展策展團隊
使卡塞爾放棄作為文獻展唯一主辦地而去雅典為客
在文獻展歷史上確屬首次,並引發眾多疑問和猜測:
文獻展為什麼要找卡塞爾以外另一個歐洲地點?
為什麼是雅典而不是的其它歐洲城市?
或者是非歐洲城市等等?
被《紐約時報》稱為策展行業中超級明星的
茲米克斯基對這個策展構思的解釋是:
「選擇雅典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當然是與當下歐洲乃至全球的社會和政治有關,
因為我認為藝術由這些因素所驅動。」
茲米克斯基還提到雅典是
古代希臘文明的發源地
古代希臘文明從哲學到政治體制
從文化藝術到科學技術
都是西方現代文明的根基
因此選擇雅典具有振興西方文化發源地的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參觀卡塞爾文獻展
也就成了一次文化藝術之旅
文化和藝術成為了生活的必然部分
去卡塞爾文獻展看什麼,甚至不是策展人決定的,而取決於觀眾自己,它總是提供一個內在無限大的入口給你。
- - - - - - - - - - - - -
編輯 | 沛然
圖文綜合整理自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
美術報官方微信平臺
感謝有你一路同行
微信ID:meishubao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