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爾文獻展:作品與往事

2021-02-11 策展人

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

展覽界的奧斯卡

2017年4月8日至7月16日        雅典

2017年6月10日至9月17日        卡塞爾

1955——2017

五年一屆

卡塞爾文獻展顯然比明星婚禮的安保做得好

所以我們對本界展覽基本一無所知

但是我們可以帶著問題去看卡塞爾

第十三屆文獻展,高什卡-馬庫加作品「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是什麼,那就不是什麼」,2012年  版權歸屬史蒂芬·達姆

這件直徑五釐米的實心銅棒可能是卡塞爾藝術作品中最不容易被發現的一件,但卻是至今為止卡塞爾文獻展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作品。美國籍觀念藝術家瓦爾特·德·瑪利亞完成了他早在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期間就想做的事:他把一千米長的銅棒鑽入弗裡德裡齊阿魯門博物館和選帝侯弗裡德裡希二世雕像之間的弗裡德裡希廣場地面,他以這種方式向啟蒙時代測量土地和時間的方法致敬。

關於卡塞爾文獻展

卡塞爾是什麼?

德國第五大城市,在德國版圖的中心部位。這個城市在二戰的時候被炸毀,因為它是德國的軍工重地。今天的卡塞爾以它的當代藝術文獻展聞名於世。

文獻展只有文獻資料嗎?

「文獻展」並不是展覽文獻資料,它展覽的全是藝術原作。「Documenta」(德語文獻一詞)具有「記錄」、「記載」的意思。文獻展是想「記錄」藝術在社會裡如何流變更迭。

卡塞爾文獻展有多重要?

世界有三大當代藝術展覽: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全世界有一百多個雙年展,前三位的是這三個。卡塞爾文獻展不是很快地反映當下,而是經過了整理研究,記錄過去五年來當代藝術的發展,它更具有學術的權威性。卡塞爾文獻展在當代藝術的學術領域裡面應該是世界第一的,許多學者都這樣看待。

什麼樣的藝術家能被選上?

完全由藝術總監決定。從阿爾諾德·博德時代開始,到後來每一屆文獻展,都有一個藝術總監,藝術總監一旦被選定,他就有全權決定展什麼、以什麼方式展,誰都不能插手幹預,政府不能,媒體不能,誰都不能,絕對的自由。

中國藝術家會參加這個展嗎?

目前為止有十幾位中國藝術家參加過。第一次是1997年的第10屆,有馮夢波的《我的私人照相薄》和汪建偉的《生產》。之後幾乎每一屆都有,11屆是馮夢波和楊福東;12屆人數相對多一些,13屆是顏磊和宋冬。

中國買家去了卡塞爾,能買下看中的作品嗎?

土豪可能要失望了。文獻展是一個展覽,不是一個博覽會,所以不賣作品。而且它跟商業畫廊沒有合作,威尼斯雙年展和商業畫廊是有深度合作的,可以買賣。而卡塞爾文獻展有一套機制來保證它的學術自由和藝術自由。跟威尼斯雙年展相比,卡塞爾文獻展的去商業化程度要高得多。

怎樣的看法會顯得比較專業?

卡塞爾文獻展可以比喻為「反映和表達時代趨勢的晴雨表」。看文獻展可以看它的藝術品,這是一種看法,也可以縱觀十四屆文獻展就看出一部當代藝術史,此外,也可看每屆文獻展的策展形式,它的策展本身也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稱之為「次級藝術」(artofsecondorder),因為每一位藝術總監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每次的展覽形式也成為看點。

這個文獻展出現過什麼有趣的作品?

比如1968年,克裡斯託的「5600立方米的包裹」。當時的人非常疑惑,說這是藝術嗎?這怎麼能叫藝術呢?地下1000米也挺有意思的,它可能是最大的一個裝置。有句話說「地球毀滅了,但它可能還在」,因為它被打到了地下1000米。還有,博伊斯在文獻展裡有很多作品,都很好玩。博伊斯對文獻展的影響是過去60年的1500位參展藝術家中無人能比的。

卡塞爾往事

第一屆

展覽主要是對二戰前後歐洲藝術各流派作了一個總結性評價。它的權威性無可置疑,展示的都是蓋棺論定的大師們的作品: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野獸主義、未來主義、新現實主義、青騎士以及20世紀前半葉的抽象繪畫等。

參展者全部為白人藝術家。這幾乎可以看出上個世紀50年代,西方文化中心主義還停留在毫無反省的自足中。

儘管這次展覽以「國際化」作為標誌來劃定它的展出路線,但實質上它顯露的西方文化至上的狹隘偏見是足夠極端的;另一方面,文獻展也充分證明了藝術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需要。

參展藝術家有49位來自德國,44位來自法國,26位來自義大利,20位來自歐洲其它國家,來自美國僅有3位。畢卡索、馬蒂斯、康定斯基、克利、貝克曼、夏加爾、恩斯特、阿爾普、波洛克、米羅、摩爾、科科希卡、莫蘭迪、莫迪利阿尼等都是首屆也是以後幾屆的參加者。

第二屆

展出的作品是1945—1959年的抽象藝術、繪畫、雕塑和設計。展覽的行政權力全部歸「文獻展有限公司」。可以說首屆文獻展在取得和政府、藝術家、藝術品收藏家、藝術批評家的協調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而第二屆展覽委員會具備的經驗與能力已經足夠促成各種力量的全力合作。

短短兩屆就得到國際藝術界的公認,佔據了和有半個世紀展覽經歷的威尼斯雙年展同樣重要的位置。除了引起藝術方面的廣泛評價和媒體不遺餘力的炒作外,更重要的是它開啟了現代藝術品和藝術市場的運作機制。

第三屆

展覽特別強調手繪藝術。從1914年以後的大師作品開闢了26個小空間,這些《大師陳列室》每間展出10到15幅作品。和所有合作者一樣,波特和哈夫特曼之間發生了矛盾,而且是不可調和的。

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已經第三次受邀參加文獻展,這一次他出盡了風頭,執藝術界牛耳的畢卡索也親自坐陣,培根、布朗庫西、阿爾普、夏加爾、米羅、克利被捧為上賓。

但這些在美術史上佔有重要一頁的巨匠們的光輝總和,都掩蔽不了新進入文獻展的德國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對年青藝術家的吸引力。正是這個古怪人物幾乎獨自一人把現代藝術帶到了後現代。

第三屆文獻展可以被看作當代藝術的新起點。波伊斯的號召力、影響力和震撼力魔法般地把優美的架上藝術推下了沒落的深淵。

第四屆

第四屆文獻展,克裡斯託作品「5600立方米包裹」設計手稿

這一屆之後卡塞爾文獻展步入當代藝術之野。

60年代美國人在藝術舞臺上唱主角,來自美洲新大陸的極簡主義、大地藝術、波普藝術包捆藝術在這裡粉墨登場。美國被邀藝術家足足佔了參展人數的三分之一。勞森伯克、瓊斯、奧登勃克成為展覽的風雲人物。波普藝術領袖安迪"沃霍爾來了,克利斯朵抱著他要包捆一切的繩子來了。

老一代對藝術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大師們在藝術新潮前悄然隱退。氣焰囂張的年青藝術家把他們擠出了時代先鋒的格局。

第五屆

第五屆文獻展畫冊

1972年以後開始更換策劃總監。每一屆更趨主題性。

在這裡圖象是個模糊的概念。這次展覽會上計劃藝術、政治宣傳畫、廣告、未來藝術(包括機器人)、精神病人繪畫、照相寫實主義、行為藝術都會聚一堂。

抽象意義上的「現實」成為這次展覽的評選基調。委員會還為參展作品制定出許多含糊其詞的評選標準,諸如:被寫照物的真實;兩者的統一或不統一;表現方式必須明確以現實形態為主;作為一種溝通工具和手段有鮮明的確定性等等,不一而足。

展覽特別提出理論對藝術的幹預,強調藝術已經不是私人感受,而是與社會和公眾相關的文化形式。的確,這次展出的作品所觸及的人類生存問題都是與高科技的無節制發展、社會強權、種族主義、恐怖主義、不人道與非正義、人口爆炸有關。

第六屆

第六屆文獻展,布展現場:弗裡德裡希廣場上有瓦爾特·德·瑪利亞「地下一千米」的鑽孔塔和理察·塞拉的雕塑「候機樓」

波伊斯(Beuys)的「蜂蜜水泵在工地現場」和美國藝術家瓦爾特·馬裡亞(Walter de Maria)的「鑽地球一千米」在這次展覽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發動機把蜂蜜沿著水管壓到屋頂,到處噴滿了甜滋滋的蜜糖;專業指標的龐大鑽機每天向地球深度鑽下去,這個不可能觀看的藝術竟然耗資一百萬馬克,唯一留下的只是地面的一個小孔.人們怒火衝天,不斷的電話鈴聲、堆積的信件,報刊、電臺、電視報導把文獻展攪得一片混亂。

但卡塞爾文獻展自有它的道理,它近乎於是強制性地利用電影、錄象,書籍、目錄編輯、烏託邦設計等傳媒技術使人們依依不捨地改變了對藝術的觀看方式和動搖了大眾根深蒂固的觀念。此屆也是東德藝術家第一次得到參展資格。

這一年開始邀請中國藝術家參展,最後參展的是彭萬慈。

第七屆

第七屆文獻展,約瑟夫·博伊斯-「7000棵橡樹-以城市綠化代替城市管理

沒有明確的主題。這屆主持策展的荷蘭人魯迪"福克斯解釋了沒有主題的困惑:「我們曾慎重的考慮過主題,但我們什麼也沒有找到……沒有主題肯定是這屆展覽的問題,也是我們時代的問題。」

儘管這個時代沒有可以被概括的主題,但普通人和評論家幾乎慢慢地接受了文獻展五花八門的展示方式。一堆垃圾放在展廳中央、一位藝術家像瘋子那樣背對觀眾自言自語已經是藝術中天經地儀的事實,大驚小怪的人群頓然隱去。七屆展覽算得上是一個轉折點,這和波德逝世有關。

事實上,文獻展的發展方向令這位文化先知也感到茫然,他阻擋不了藝術史像脫韁之馬一樣地向前奔跑。他覺得他最終被時代拋棄了,帶著傷感的情緒離開了這個如亂麻一樣的世界。

第八屆

1980年代的德國已經是受世界矚目的經濟大國,整個西方也發展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在經濟的支撐下,文獻展簡直成為富人藝術家在這裡大聚會的場所。在材料和技術上許多建築家和設計師都採用了全新手段來增強自己作品的表現力。一種技術美學幾乎在逐漸形成。

這屆展覽的作品面貌又開始背離第七屆時的「一團和氣」氣氛,先鋒精神更加激烈。由於在學術上不斷成熟,寬容的姿態是這一次的一大特徵。展委會力圖消除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距離,布展方式也與以往有所不同。

在市區內的公共空間——商店、停車場、旅館和各種建築物的牆體上到處都可以看到或「聽到」藝術作品。這種新的方式直接被地九屆文獻展策劃人欣然接受,甚至對這之後的前衛藝術展也有不可輕視的影響。

第九屆

對裝置、光影、聲音、形象、行為等藝術形式進行了全面的回顧。高更、賈科梅蒂、波伊斯的身影又出現在公眾的集體記憶裡。美國藝術家波洛夫斯基斜豎著二十幾米的柱子上「走向藍天的人」成為這屆展覽的重要標誌。

展委會還定出一個開放的原則:每位參展藝術家可以任意在卡塞爾的室外空間尋找安放自己作品的位置。因為這個原則,九屆文獻展現得熱鬧非凡,觀看效果別具一格。觀眾走累了,正想靠著一個什麼東西休息一下,或許這個東西就是一件藝術品。這次展覽首次邀請了歐洲以外的部分發展中國家藝術家參展。

第十屆

第十屆文獻展,弗朗茨·魏斯特作品「文獻展椅子」

文化在這裡只是一個籍口。展覽實質上是想對都市化、市民權、民族國家主義、種族主義、地方主義等政治社會學進行盤問。

本屆策展人、女性卡特琳娜"達維特只把展覽中的作品作為「知性對話的插圖」。為了符合這個奇妙的意願,她請來100位知識分子在展覽的100天內,每天一人就當下政治、經濟、哲學、藝術、科學等提出一個詩化命題,展開討論。

試圖從西方人的語境角度來詮釋冷戰結束後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的新的文化衝突格局。然而,這次展覽遭到了極為尖銳的批評。

第十一屆

第十一屆文獻展,「巴塔耶紀念碑」的概念稿,託馬斯·赫爾施宏

本屆展覽主持人恩維佐是號稱集藝術批評家、展覽策劃者、詩人、政治思想家多重面孔於一身的美籍尼日尼亞人,全球藝術界一片譁然。

他還為藝術家製造出某種參展標準:藝術家不應該只表現世界的美,而應該主動抱有倫理責任感;藝術家要進入社會,要勇敢地去呼喊沉睡的大眾;藝術家應該是社會的探究者、調查者、報告者。他的這些論調或許正好能迎合一個精英知識分子企圖扮演社會拯救者的妄想。

展覽現場比上兩屆而言顯得有些門庭冷落,展覽中沒有可以引起某種令人震驚的作品,因此,對作品本身評論家和觀眾都沒有參與激烈的批評。專家們的鋒芒更主要是針對策展方式和主持者散布的一些思想。

第十二屆

整個文獻展中,無論是參展藝術家和作品的選擇,還是展覽現場的設計陳列,無不忠實體現了布格爾的這一策展理念。展館的空間設計和陳列布置以展品為先,主張與環境更好地相調和。

展覽中,部分展館大膽運用了彩色牆壁,諾亞克解釋說:「彩色牆壁對繪畫和攝影作品有很好的襯託作用。我們習慣了白色牆壁,但黑白攝影在彩色背景中的效果更好。」

羅傑·布格爾認為,建築也是一種媒介,展館的設計必須考慮展品本身的特質。當觀眾與展品剛建立一種關係時,需要一種輕鬆愉快的東西,而色彩則有利於製造這種氣氛。

第十三屆

第十三屆文獻展,提諾·賽格爾(Tino Sehgal)《這是變化》。以「情景構建」的理念挑戰以物質交換和經濟條件為基礎的當代藝術機制,而將話語權直接交給觀眾和藝術家。

主要策展人巴卡戈伊維表示,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致力於藝術研究和探索承諾、主題、事物、表現和與之關聯但又不從屬於理論與封閉認識論的積極生活方式的想像力的多種形式。

參展者來自多個學科領域,大多數是藝術家,但也有一些來自科學領域,其中包括物理學和生物學、生態建築與有機農業、可再生能源研究、哲學、人類學、經濟與政治學、以及包括小說和詩歌在內的語言與文學研究——旨在探索究竟有多少不同的知識形式存在於重新構想世界的積極實踐之中。

這些參展者將要做的,以及將要展出的,可能是藝術,也可能不是藝術。然而,他們的行為、姿態、想法和知識產生並被藝術可讀的環境造就,表明了藝術能夠海納百川。

故事與作品

麥可·拉克維茨和他的巴米揚大佛《What Dust Will Rise?》

時間:1941,2001,2012

地點:德國卡塞爾,阿富汗巴米揚

人物:英國皇家空軍,塔利班,藝術家

 

What Dust Will Rise是美國藝術家麥可·拉克維茨受第十三屆卡塞爾文獻展委託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1941年,黑森-卡塞爾州立圖書館被英國皇家空軍投在德國弗裡德裡希美術館的炸彈燒毀,這些被燒毀的珍貴古書籍在拉克維茨看來是文化和傳統最好的保存和傳播方式,曾深感遺憾。

2001年,塔利班政權炸毀了兩尊六世紀時期雕刻在砂巖峭壁上的巴米揚大佛。殊途同歸,所以藝術家很自然的選擇了書跟阿富汗的結合。

為了完成這件作品,拉克維茨和雕塑家兼修復師Bert Praxenthaler一起前往巴米揚,並組織當地主修石雕和書法的學生成立了工作室。他還跟來自阿富汗和義大利的石刻師合作,用巴米揚大佛的碎石塊複製了在卡塞爾被毀的珍貴書籍。

李米勒與希特勒的浴缸

時間:1945

地點:希特勒私人公寓(德國)

人物:李米勒,戴維·希爾曼

 

這是一張李·米勒在希特勒自殺當天在他私人公寓的浴缸中洗澡的著名照片。在戰爭期間,李和希爾曼一起進入達豪集中營。他們跑到希特勒在慕尼黑的總部,在慕尼黑找到一位會說一點英語的老人,給了他幾盒香菸便為他們做了一整天的嚮導,帶他們看了希特勒的公寓和愛娃的公寓,於是李和希爾曼拍下了希特勒統治下的慕尼黑「黃昏」時的景色。

他們和四十五分制的士兵(the 45th US infantry division)一起進入希特勒的公寓,李在希特勒的浴缸裡洗了個澡。然後拍下了李在希特勒浴缸中洗澡的照片。他們不知道戰爭到此就結束了。

沒人知道多久,當時希特勒還在死守柏林,大概要幾個月的時間,可能是兩個月,也可能是三個月,實際上只是幾分鐘的時間。當他們還在浴室裡的時候,希特勒就投降了。

弗朗西斯·埃利斯 《卷-回卷》

視頻:19分鐘

時間:2001,2010-2014

地點:阿富汗城市街頭

人物:阿富汗兒童,塔利班

 

2001年9月5日,塔利班沒收了阿富汗電影資料館成千上萬的電影膠片,然後在喀布爾郊外燒毀。人們說大火持續了15天,但是塔利班不知道他們拿到的影片其實都是電影的拷貝,它可以被替換,而不是原始底片。

弗朗西斯·埃利斯的滾鐵環遊戲版本是用電影膠捲代替了鐵環,孩子們佔據在自己城市的街頭很單純的玩遊戲,他們好奇的跟著膠捲奔跑著穿過喀布爾的街道,經過老城,集市,沿江碼頭,垃圾堆和被戰爭摧毀的建築廢墟,再跑到山上俯視這個城市。

一個男孩跑著展開電影膠片,另一個同齡的男孩緊隨其後沿著剛被展開的膠片路逕往回卷,他試圖將膠捲倒帶到另一卷上,就像是在電影放映。如此一來,喀布爾整個城市就變成為了一個臨時電影布景,與三維投影的交互一舉一動都籠罩在城市的塵土和瓦礫下。

2012年6月19日,影片被投射到安裝在喀布爾貝赫扎德先鋒派電影院廢墟中的屏幕上,四周被武裝安全部隊嚴密封鎖。影片投射地所承載的是一個擁有多重記憶的社會,懸置在瓦解與重建、回憶與遺忘、歷史與未來、戲劇與遊戲之間。

火車站錄像漫步

視頻:8分鐘

時間:2012

地點:卡塞爾中央車站

藝術家:珍妮特·卡迪夫&喬治·布雷斯·米勒

 

這是一件參與互動性的作品,參與者被要求按照藝術家提前錄製好的視頻路徑指導步行穿過卡塞爾老火車站,各種事件會在小屏幕中展開。車站服務中心配有可攜式iPod播放器和頭戴式耳機供參觀者借用,同時也為個人的媒體設備提供下載。

觀眾通過移動位置可以在視頻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尋找自己在現實中看到的事情,這種經歷了模糊了現實的物理空間和電影小說視頻的界限,當參與者跟隨移動的圖像行走時會有一種強烈的混淆感,真實發生的和正發生的產生混淆,仿佛他們就是攝影師並試圖構建所發生的事。在這種混淆中過去與現在合併,因此也加深了觀眾對周圍環境的體驗。

森林千禧年

視頻:6分鐘

時間:2012

地點:卡爾斯奧公園

藝術家:珍妮特·卡迪夫&喬治·布雷斯·米勒

 

這是第十三屆卡塞爾文獻展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一件近乎完美的聲音裝置作品,由珍妮特·卡迪夫和喬治·布雷斯·米勒創作,值得關注的是它模糊了現實場地和藝術的區分界限。卡迪夫和米勒的作品將真實的森林場景融入到由30多個揚聲器發出的合成音頻中。

有時自然的和介導的聲音幾乎同步,很難辨別出哪些聲音是現實的哪些是記錄的。

隆巴爾迪的數據美學

時間:1994

地點:世界

人物:隆巴爾迪、社會事件主人公

「這是我所認識的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數據美學的作品,其中的每一個數據點,線,流都凝聚著藝術家對社會動態的觀察和考證,和對生存空間質疑的個人態度。它既用藝術的方式指出了社會關係中的本質和弱點,同時又達到了延續視覺藝術系統中極簡和抽象的作品表現形式的美學作用」。

馬克·隆巴爾迪(Mark Lombardi)是美國的一位策展人,也是具有圖書管理員背景的新觀念藝術家,他最重要的遺產是他試圖追蹤金融和政治權利結構大規模的線性關係圖譜,以及資本家,政治家,公司和政府之間腐敗和社會事務關係的圖譜。

直到2000年過世,他保留了一套複雜的卡片目錄,上面記載著各類陰謀關係網和政治經濟醜聞。當這個目錄越來越龐大,越來越難以使用時,隆巴爾迪開始用錯綜的圖標來描繪數據流,並不厭其煩地用工整的筆跡加以標註。這些製作精美的關係圖譜畫幅大、內容多,既傳達了一種黑暗的緊迫感,又透露著一種個人的責任感。


相關焦點

  • 卡塞爾文獻展(一)
    卡塞爾文獻展誕生於1955年,在德國卡塞爾每5年舉辦一次(最初為每四年一次),每次持續100天,因此它也被稱為100天的博物館,開展時間多為六月,至今已經成功推出了 14 屆。各類展覽作品和相關的藝術活動散布於城市的各個角落。卡塞爾文獻展的主要展場分布於:弗裡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文化火車站、文獻展廳、橘園宮、賓丁啤酒廠等。
  • 2017卡塞爾文獻展首次一分為二,移居雅典
    ▲卡塞爾文獻展創始人博德(右一)首屆文獻展(1955年)因展出被納粹詆毀的藝術而轟動全球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竟達到13.5萬人時至今日,卡塞爾文獻展仍然是▼▼▼「向雅典學習」Learning from Athens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2017年)總策展人
  • 卡塞爾的局外人
    卡塞爾文獻展主展場,弗裡德裡希美術館策展人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在卡塞爾弗裡德裡希美術館中展出了雅典國立美術館收藏的1100件作品。其中包含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作品和部分二十一世紀初的作品,作者多為希臘籍藝術家。目的是為兩個機構的協同合作創造途徑。將雅典的館藏運到卡塞爾展出的做法顯然能夠呈現一個更全面並具有歷史序列的希臘當代藝術,然而這種展覽方式則將展廳變成了卡塞爾與雅典兩者之間的交流,展出的大量不為人知的希臘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可能會使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狂熱粉絲感到身處局外。
  • 史上最貴的卡塞爾文獻展
    五年一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潮,把卡塞爾從寧靜帶入喧鬧,文獻展成為城市的主題,整個城市的街道、公共場地都派上了用場,幾十個各類展覽作品和相關的藝術活動散布於城市的數個大小場館和室外的廣場空間。在卡塞爾這個不算小的城市,要看完所有展覽、走遍所有的場館的確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
  • 卡塞爾文獻展迎來60周年 用展覽構想世界
    7月15日是卡塞爾文獻展誕生60周年的紀念日,近四屆文獻展的總策展人齊聚發源地卡塞爾,探討我們今天如何審視過去20年間文獻展的理論概念,以及如何用展覽聯繫和構想世界。2017年卡塞爾文獻展設計標誌- 卡塞爾文獻展60周年紀念活動 -7月15日 | 文獻展檔案正式轉交7月15日,文獻展檔案館正式由卡塞爾市政廳轉交文獻展與弗裡德裡希阿魯門博物館聯合組織
  • 卡塞爾 純藝術品與童話之都
    卡塞爾(Kassel)憑藉文獻展(documenta)成為了當代藝術的中心,同時通過格林兄弟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躋身為德國最富盛名的文化之都。
  • 2017年全球即將開幕的雙/三年展與文獻展
    2017年可以說是雙年展與三年展的大年,除了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這些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藝術展覽之外,還有不少新興雙年展如拉合爾雙年展、奧爾胡斯三年展等,讓2017的全球藝術界全年看點不斷。它們會被排進你今年的旅行計劃中嗎?
  • 卡塞爾:格林童話誕生之城 現代藝術薈萃之地
    然而,說起藝術名城卡塞爾,似乎少了一些古靈精怪的奇幻遐想,給人感受更多的反而是它充滿理性的文化魅力。那麼,為什麼卡塞爾會成為童話大道上最主要的城市之一呢?因為沒有它,很可能就不會有名滿天下的「格林兄弟」。在卡塞爾生活的24年時間裡,熱衷於德國文化和語言文學的格林兄弟一邊在圖書館兢兢業業,一邊廣泛收集各類民間傳說。
  • 德國卡塞爾紀念格林兄弟
    卡塞爾城中的格林兄弟雕像本報訊 2012年12月20日,是格林兄弟所著《兒童和家庭童話集》出版200周年紀念日,同時,2013年又是雅各布·格林逝世150周年紀念年。12月19日,德國黑森州城市卡塞爾舉辦的「格林年」系列紀念活動正式啟動。在黑森州國家劇院舉行的啟動儀式上,黑森州文化部部長艾娃宣布,格林兄弟為德國文化史上黑森人的代表。卡塞爾市市長貝爾特拉姆表示,卡塞爾市因格林兄弟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而獲益,在卡塞爾市、黑森州的共同努力下,格林兄弟已經成為世界知名品牌。
  • 一周藝術人物|印尼策展團隊談卡塞爾展,許四海的藏壺一生
    為迎接2022年第15屆卡塞爾文獻展,印度尼西亞策展團隊Ruangrupa將帶著慷慨與同理心探討「危機時刻」。在多倫多,建築師雅克·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的最新設計,將打破加拿大最高建築記錄;在上海,紫砂壺藝家、收藏家許四海74歲因病辭世。在蘇州,藝術家湯南南舉辦個展,尋找「黃河-青山」與「血脈-青史」。
  • 廊坊鴿展去不了?卡塞爾國際鴿展也不能舉辦
    不止是國內,國外的國際鴿展也不能舉辦了。卡塞爾國際鴿展可以說是世界最大的鴿展,鴿展一般在每年的10月在卡塞爾市(Kassel)國際展覽館舉辦,到現在已經舉辦30屆了。在19年的展會上吸引了300多家信鴿行業的相關品牌參加了這次展會但是由於疫情的影響,近日展覽組織者在網站發文稱,今年的卡塞爾鴿展將不能舉行:組織者發文稱,由於新冠疫情造成的不可預測的事態發展,尤其是對貿易展覽會計劃而言(影響巨大),今年在卡塞爾(Kassel)將不舉行國際鴿展。
  • 「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開幕
    展覽現場 多元風格作品與文獻作品一起展現深圳當代藝術的脈絡——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項目支持,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主辦的「深圳時間
  • 「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開幕
    10月30日,「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雲中心舉辦開幕式,展覽集合了深圳市20餘家美術機構的藏品及文獻,對40年來深圳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脈絡進行系統性學術梳理,為觀眾勾勒出深圳當代藝術40年的大致面貌。這也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首次對當代藝術文獻進行系統梳理。
  • 德國旅遊攻略:童話之路上的卡塞爾
    導語:童話之路上的卡塞爾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卡塞爾威廉高地上矗立著海格立斯銅像的一座巴洛克風格公園和宮殿,以及漢堡倉庫城的紅磚倉庫群分別在2013年201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卡塞爾格林世界:位於童話之路上的卡塞爾,在2015年9月重新開放了格林世界,以有趣互動的方式展示了格林兄弟對德國的語言、文學和社會的影響。
  • 大師生涯的「第一次」 「貝聿銘文獻展」蘇州開展
    為了給老人慶祝百歲,由蘇州美術館和蘇州市名人館特別舉辦了《貝聿銘文獻展》,首次全面系統記錄了貝聿銘一生。3月26日,貝聿銘的學生即本次文獻展的策展人林兵和貝聿銘的侄子貝念祺共同參加了新聞發布會,向我們講述了貝聿銘近一個世紀的建築生涯。
  • 曹慶暉:談「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的主題與實現
    「站在人生的前線——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展覽現場談「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的主題與實現文|曹慶暉展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在這方面,胡一川有足夠驚天地、泣鬼神的人生經歷和情感,被精心地保留在書信、照片、實物等文獻和遺物中。因此,在作品之外,充分調用文獻、遺物等相關材料,將其與胡一川的作品等量齊觀,以美術館+檔案館的方式呈現站在人生前線的胡一川,是最恰當也是最應該的選擇。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的內容標題也就是這麼來的。無疑,這在不小的程度上將是一個挑戰文獻處理和觀眾閱讀的學習型紀念回顧展。
  • 來南沙圖書館 看中國連環畫文獻展
    12月18日下午,中國連環畫文獻展暨首屆中國繪本雙年展在廣州市南沙區圖書館正式啟動。此次藝術展從12月18日起面向市民免費開放,展覽從12月18日持續至2021年1月3日,展期半個月。  此次活動為兩個展覽,其中,中國連環畫文獻展,主要展示了賀友直、沈堯伊、詹忠效、汪曉曙、李晨、金城等著名藝術家的連環畫作品;首屆中國繪本雙年展則注重展示優秀青年作者的繪本作品。
  • 省美術館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開展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03月20日,「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此次省美術館以「可觸摸的記憶」為主題,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以展覽呈現江蘇省美術館對檔案和文獻工作的重視與關注。展覽分為記錄歷史、徵集成果、珍檔共享、多元連結四個部分,涵蓋江蘇省美術館建館前的歷史,以及自1960年以來藝檔資料的系列收藏、歸檔和使用成果及歷史檔案和圖書等。
  • 2014橫濱三年展——審視藝術和作為文獻的藝術
    ,展開對藝術作品「文獻性」的探討。此次雄心勃勃的三年展充分利用橫濱沿海地區的歷史建築和倉庫,體現了這座城市作為日本早期多文化聚集地的特殊位置,並呈現了一批來自全球的知名作品。藝術總監森村泰昌(Morimura Yasumasa)藉由此次展覽,強調了藝術作品作為文獻資料這一常常被人忘卻的內在特性。三年展由若干區域組成,分別代表了不同章節,分散在橫濱美術館和新港展覽廳兩個主會場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