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麼早又出來巡邏了?你的傷好了嗎?」「不疼了,家裡呆不住,我就轉一圈看看!」一早,鄞州首南街道陳婆渡小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徐武英笑著和居民打招呼。她口中的「轉一圈」就是檢查小區的垃圾分類情況,這是她每天的「晨練」項目。
55歲的徐武英
前陣子因肋骨骨折住院,
醫生叮囑她休息半個月。
今天剛好輪到她做垃圾督導,
她又回到了熟悉的「崗位」。
「我人頭熟,勸起來比你們管用」
她「自學成才」當上垃圾分類志願者
「我以前不懂垃圾分類,每次去丟垃圾都有些不好意思,現在『自學成才』,分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說起自己當志願者的事,徐武英稱「純屬巧合」。
2018年,陳婆渡小區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對一個拆遷安置小區來說,垃圾分類並不容易,很多居民「我行我素」,該怎麼扔就怎麼扔。
「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分類,有一次去扔垃圾,當時垃圾督導的工作人員看到我分得不對,跟我耐心講解了足足10分鐘。」志願者的一次耐心指導打動了徐武英,讓她慢慢對垃圾分類多了一份認同。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利用空餘時間做志願者,為垃圾分類出一份力。「我人頭熟,我的話他們願意聽,勸起來比你們管用!」
徐武英開始自學,在社區參加垃圾分類講座,她還經常把自家生活垃圾拍照給社工,讓他們「找茬」。整整學了三個多月,2018年年底,她終於「上崗」了,成了一名垃圾分類志願者。
「過期藥品是什麼垃圾?」「這是有害垃圾!」「落葉是什麼垃圾?」「這是廚餘垃圾!」現在,每次有居民問起垃圾分類的問題,徐武英總能對答如流,但這背後卻是她的默默付出。
「老人有一項特別的「晨練」項目
微信運動中,每天走四五萬步
在「微信運動」中,徐武英每天晨練的步數高達四五萬步,在朋友圈遙遙領先。前兩天,她一天的步數達到52572步,讓人「望而卻步」。
原來,徐武英每天早晨都有一項特別的「晨練」項目——在小區轉一圈檢查垃圾分類。每個垃圾桶,她都會翻看一遍,檢查垃圾分類情況。沒有分好的,她就做二次分揀。有時候垃圾桶附近髒了,她就拿起掃把清掃,甚至用抹布擦拭垃圾桶。
這樣的「晨練」模式每天要耗費1—2個小時,這個習慣得從小區「撤桶並點」以後說起。
去年9月,陳婆渡小區實行「撤桶並點」,垃圾點位由46個減少到3個。剛開始,有些居民不習慣,經常在原先的垃圾點位投放垃圾,有些索性直接丟在地上。一時間,垃圾亂扔現象明顯。徐武英無意間發現後就開始了這項特別的「晨練」。「我每天去轉一轉,看到亂扔垃圾的就提醒一句,扔在地上的垃圾就撿起來,就當做早鍛鍊了。」
除了每天雷打不動的「晨練」,徐武英還定期參加垃圾分類督導。穿上紅色志願者背心,戴好口罩和塑料手套,對前來投放生活垃圾的居民進行宣傳指導,耐心幫助他們進行二次分類。
陳婆渡小區住著很多高齡老人,垃圾點位調整後,有些腿腳不便的老人扔垃圾有些吃力。
小區16幢住著一對高齡老夫妻,丈夫91歲,妻子石冬菊87歲。垃圾點位調整後,離該幢樓有些距離。徐武英擔心老人每天丟垃圾不方便,主動提供特別服務——上門收垃圾。
「本來想著有大件垃圾拿不動的時候,讓她來幫忙就行了,沒想到她每天來幫我們收垃圾,真是難為情。」石冬菊說,他們約定好,每天將垃圾放在家門口,徐武英會定時上門收垃圾。
前陣子,徐武英因交通事故導致肋骨有些骨裂,醫生讓她在家靜養半個月,但她卻始終惦記著垃圾分類的工作。在家休息了一周時間,輪到她做垃圾分類督導時,她又出現在垃圾桶邊上。「沒事,不疼了就好,做志願服務開心,好起來更快了!」她說笑著又開始給居民糾錯。
設計|鄉戀創意工作室
往期精彩回顧
娘家人@您:攜手防疫抗艾,這些知識要掌握「十三五」期間,我區婦女兒童事業發展如何?「十四五」時期,又該怎麼實施?看完這些你就知道了...薪火她力量!鄞州這個共同體成立,為2萬多名婦女賦能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鄞州55歲阿姨每天步行四五萬步做這件好事!肋骨骨折還惦記著……》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