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梁全英,2019年8月畢業後回到自己的家鄉,踏上了一條光榮且具有意義的志願路,成為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從江縣剛邊鄉人民政府。
剛回到鄉鎮報到,我被安排到黨政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對於剛接觸工作的自己,就像一張空白的白紙,無經驗,無經歷。面對未知的工作,我學會了從最「基礎工作」做起。於是,每天走村入戶,挨家挨戶宣講政策。
作為一名大學生西部志願者,我深知改變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脫貧的內生動力,既是當前脫貧攻堅戰的薄弱環節,也是脫貧攻堅戰的難點。 剛邊鄉是一個少數民族鄉鎮,壯族人口佔了全鄉的77%,苗族佔了23%,壯語是他們大部分村民的語言交流方式,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利用下班空閒時間,當起了夜校的導師,以「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為載體,以「扶智扶志」為目標,組織廣大群眾到夜校上課,為群眾開展掃盲教育、雙語教學、職業技能培訓等教學活動。
「脫盲」是脫貧的關鍵,「扶智」是扶貧的前提,而學寫漢字、講漢話正是我們脫貧的第一步。然而,對於常年以壯話交流的群眾,剛開始很多學員不願意學,他們不願意丟棄自己原有的語言,不理解學漢話的意義,所以夜校常常遇到「無人上課」的情況。 面對這種問題,我決定挨家挨戶進行宣傳,深入農戶家中進行宣講「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經過一周的動員之後,夜校陸續迎來了新「新學員」,大家紛至沓來,按時按點到校學習,夜校裡變得越來越熱鬧。截止目前,剛邊鄉青年脫貧攻堅流動夜校已完成55期培訓,涵蓋4個深度貧困村,1個易地移民社區,培訓群眾達1000餘人。
為了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得知社區開辦四點半課堂後,我立刻聯繫社區負責人,毅然加入「陪伴小課堂」教師隊伍,成為孩子們的「梁老師」。 每天利用下午四點半時間為社區的孩子們提供課業輔導、興趣培養等健康有益的活動,以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結合廣大學生的需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平時收集一些手工物品,丟棄的瓶子。有針對性的為孩子們開展「書法興趣課堂」、「手工設計比賽」等課程。讓孩子們發揮自身的想像力,為自己設計「原創」作品。
因此,在課堂上,孩子們很快養成了動手能力的好習慣,學生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紛紛為我豎起大拇指,工作也得到家長的一致好評。懂事的孩子們也會在每一次練習書法後將教室打掃乾淨,主動的為老師清洗毛筆。 作為孩子們口中的「梁老師」,每次看到孩子們開心、高興的樣子,我感到無比的欣慰。群山無言,青春有聲。在往後的時間,「陪伴小課堂」將繼續陪伴著孩子成長,我和孩子們的約定也會如約而至。 一年來,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當初記在筆記本的那句承諾「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去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如今,我與孩子們的時光,就是最好的證明。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華
編輯 周梓顏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