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舉行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

2020-12-2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

  7月15日,中國氣象局舉行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宋善允主持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中央氣象臺臺長王建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參加發布會,並答記者問。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宋善允: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出現了持續強降水,防汛形勢十分嚴峻。7月10日,中國氣象局黨組專題分析入汛以來天氣氣侯特點和近期長江流域及「七下八上」北方主汛期天氣氣候變化趨勢,研究部署強化防汛救災氣象服務保障措施。7月11日,中國氣象局先後派出了4個工作組,分赴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直轄市指導幫助重點地區上下聯動做好防汛搶險救災工作。7月12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分別與長江流域各省市氣象局局長電話連線調研指導工作。7月13日上午,中國氣象局黨組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重要指示精神,通過電視會商系統召開專題會議,視頻調度重慶、湖北、湖南等7省(直轄市)氣象局強化責任擔當,堅決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打好防汛搶險救災這場硬仗。

  今天為大家請到了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中央氣象臺臺長王建捷,國家氣侯中心主任宋連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下面,首先請王志華介紹有關情況。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

  大家好,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6月以來全國降雨情況。6月以來(截至7月14日)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南方地區平均降雨量344.6毫米,偏多19.6%,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北方地區平均降水量109.7毫米,接近常年同期(110.5毫米)。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暴雨過程多,持續時間長。6月以來,南方地區出現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從6月2日開始,南方強降雨帶一直持續,中央氣象臺連續41天發布暴雨預警,為2007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建立以來時間最長。

  二是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6月以來,我國西部主雨帶位置穩定少動,主要集中在貴州、四川、重慶等地;東部地區主雨帶擺動較為頻繁,6月10日之前主要集中在華南和江南,6月11日之後北跳至長江中下遊、江淮、黃淮南部一帶小幅擺動。湖北、重慶降雨量為歷史同期最多,安徽、貴州為歷史同期第二多,江西、浙江、江蘇為歷史同期第三多。湖北黃岡、安徽安慶和黃山、江西上饒和景德鎮、浙江杭州和衢州等地超過1000毫米,安徽黃山達1554毫米,江西上饒婺源達1539毫米。

  三是單日雨量大,極端性強。南方地區降雨極端性十分突出,有10縣(市)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52縣(市)突破當月歷史極值。最大日降雨量為538毫米,出現在江西蓮花山(7月7日);最大小時降雨量為163毫米,出現在貴州正安縣碧峰鎮(6月12日03-04時)。

  四是部分流域降雨明顯偏多。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長江上遊流域降雨量281.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6%,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長江中下遊流域降雨量498.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64.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太湖流域降雨量53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88.4%,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3多(前2位分別是:1999年654.5毫米,1991年558.3毫米)。淮河流域降雨量282.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7.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6多;松花江流域(155.8毫米)、黃河流域(130.5毫米)降雨量分別偏多7.2%和24.5%。但遼河流域(79.2毫米)降雨量偏少48%,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4少;海河流域(120.5毫米)偏少8.7%,珠江流域(335.8毫米)偏少10.4%。

  五是強對流天氣頻發。6月以來,我國出現16次區域性強對流天氣過程,其中北方地區共出現7次,華北、黃淮、東北地區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頻發。北京昌平紅塔站最大日降雨量達145毫米(7月3日),豐臺大紅門站最大小時雨強達89毫米(7月6日);東北、華北局地出現11~12級的極端雷暴大風。

  六是颱風活動弱,影響輕。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2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在廣東陽江登陸,登陸強度為9級(23米/秒,熱帶風暴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

  七是部分地區存在旱情。6月以來,新疆東部、內蒙古西部和東北部、遼寧中北部、華南南部等地降水偏少,目前上述地區有中到重度氣象乾旱,局部地區特旱。

  下面介紹一下未來氣候趨勢預測及防汛救災工作建議。預計未來十天,南方地區主要有兩次降雨過程:15-16日、17-21日。其中:7月15-16日,自昨天起這次過程的強降雨帶主要位於四川盆地至長江中下遊地區,預計四川東北部、安徽西部等地局部雨量達200~300毫米。長江中下遊沿幹流大部面雨量達50~100毫米,長江上遊幹流宜賓至宜昌段面雨量達40~60毫米。7月17-21日,主雨帶東段有所北抬,西段仍維持少動。

  另外,未來10天,華北仍多陣雨或雷陣雨天氣,局地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七下八上」期間氣候趨勢預測。預計「七下八上」期間(7月16日-8月15日),我國降水總體呈現「北多南少」空間分布。我國東部主雨帶呈現明顯階段性變化特徵,7月中旬末,主雨帶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降水強度強;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雨帶將北抬至黃淮、華北至東北中南部地區。多雨區主要位於東北大部、華北、黃淮、江漢、西南地區北部、西北地區東部和中北部、東南沿海等地,其中華北東部、黃淮東部、江漢西部、西南地區東北部、西北地區東南部和北部部分地區偏多2~5成。內蒙古東北部、江南中西部偏少2~5成。

  預計「七下八上」期間,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為3~4個,較常年同期(5個)略偏少,颱風活動從7月下旬後期開始活躍。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3個,較常年同期(2個)略偏多。颱風路徑以西北行為主。

  根據上述預報預測意見,建議近期防汛減災工作重點關注以下方面:一是15日至16日長江中下遊地區仍將有強降雨,特別是長江上遊地區未來10天強降雨維持,疊加效應明顯、致災風險很高,需繼續做好當前長江、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防汛工作。二是「七下八上」期間,需加強淮河流域北部、黃河中下遊、海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防汛工作;加強西南地區北部和西北地區東部和南部山洪地質災害防範;做好華南和東南沿海的防颱風各項準備工作。

  防汛救災氣象服務工作情況。中國氣象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和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做好防汛救災氣象服務工作。一是進一步強化工作部署。多次召開會議對防汛救災氣象服務工作進行調度部署,派出工作組加強對重點地區的檢查指導。二是強化氣象監測預警。6月1日以來,全國各級氣象部門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6.7萬條,向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報送信息50期。三是深化部門合作聯動。與國家防總、應急部、水利部聯合會商13次;聯合水利部發布山洪災害風險預警40期,聯合自然資源部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38期。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強化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強化部門合作聯動,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堅決打贏防汛救災氣象服務這場硬仗。

  宋善允:

  下面進入提問環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記者:

  剛剛發言人介紹了,今年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水量偏多,請具體介紹有哪些地區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造成今年降水異常偏多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

  謝謝提問。今年氣候極端性主要表現在暴雨過程多,呈現出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暴雨強度強的特點。自6月1日以來,長江流域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湖北、重慶降水量也突破歷史極值。7月1日至13日,安徽黃山、湖北英山累計雨量超過600毫米。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做了初步分析。首先,今年氣候極端性發生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我國處於氣候變化的敏感區。近60年的暴雨發生頻率明顯增加,暴雨天數每十年增加3.9%,所以說這次長江流域的強降雨是發生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之下。第二,今年副熱帶高壓比較強,加之冷空氣活動頻繁,冷暖空氣交匯,導致了今年長江流域的持續強降水。

  中國日報記者:

  我的提問是關於「七下八上」的趨勢,未來哪些地區需要重點防範強降雨的天氣過程?下一步需要重點防範什麼?

  宋連春: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七下八上」主要強降水區域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松花江流域、遼河、海河、淮河、黃河中下遊,包括長江上遊降水量均比常年同期偏多。北方降水具有特殊性,我們在做好南方防汛的同時,北方的防汛壓力也是比較大的。

  中央氣象臺臺長王建捷:

  從中短期時效看,未來10天裡,今明兩天(15日至16日)長江流域還會出現降水,與前期7月4日至10日的降雨過程相比降雨強度減弱。在長江上遊地區,四川、重慶和湖北部分地區以及河南南部,包括長江下遊的安徽和江蘇南部、浙江北部等地,還會出現大雨或局地暴雨。

  17日至20日,將有新一輪較強降雨過程,最強時段主要出現在18日至19日,這次過程是由於西南低渦和切變線向東偏北方向移動,在長江流域造成自西向東的過程性降水,影響範圍比較大。除了長江流域自西向東以外,還會涉及到江淮、黃淮等區域,帶來暴雨或局部大暴雨。

  總體來看,未來10天,長江上遊和淮河流域降水比較頻繁,長江沿江和兩湖出現汛情的地方要特別注意降水的影響,在川渝陝甘交界處、淮河流域要注意地質災害和中小河流的洪澇氣象風險。

  中新網記者:

  最近全球氣候不太平穩,特別是北極地區接連出現了創記錄高溫。從全球氣候的角度來看,這次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強降雨和北極創記錄高溫有關係嗎?另外,就是這類極端天氣出現的頻次具有什麼樣的特點?氣象專家有什麼防範建議?

  宋連春: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評估報告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一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全球變暖不是說所有的地區都一樣,北極地區是全球增暖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之下導致很多極端事件發生,比如極端的高溫事件和極端的降水事件。

  我們國家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暴雨日數明顯增加,降水極端性明顯增加,高溫日數也明顯增加,乾旱的地區也在增加。這樣的一些事實表明,極端天氣氣候的頻率和強度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至於今年北極的氣溫創歷史紀錄,這是一個事實。包括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最高氣溫達到38攝氏度也是破紀錄的。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北極的創紀錄氣溫和我國南方暴雨有直接的聯繫。

  但全球氣候變暖會改變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我們不能說單次的極端天氣事件是氣候變化直接的結果,但從長期變化趨勢來看,氣候變暖已經導致了極端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強。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財、物進一步高度集中,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也在加劇。全社會要提高氣候風險意識,增強應對極端天氣氣候的能力,特別是加強極端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警水平,保障氣候安全。

  經濟日報記者:

  現在已經是7月中旬,只有一個颱風登陸我國。今年颱風預測形勢是怎樣的?7月還會有颱風登陸嗎?會影響哪些地方?颱風和汛期強降水疊加,是不是會帶來更加嚴重的災情?

  王建捷:

  到目前為止,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只有2個颱風生成,比歷史同期平均少4.2個,2個颱風中的1個登陸了我國,比歷史同期登陸颱風偏少0.4個。根據目前氣象資料分析,未來7-10天,熱帶地區低壓系統不夠活躍,生成或登陸颱風的可能性不大。但後期根據氣候延伸期和更長時間的預測來看,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還是可能會有颱風生成或登陸。

  現在距離到月底還有十幾天的時間,熱帶系統預報的不確定性相比中緯度系統更大,所以中央氣象臺和國家氣候中心要根據最新的資料滾動、持續對天氣和大氣環流的變化進行監測,及時發布相關的預報預警信息。

  新京報記者:

  請問今年長江流域的強降水與1998年和2016年長江流域出現的強降水相比,今年的降水在持續時間、降雨量和分布區域方面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宋連春:

  氣候中心將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從暴雨持續時間、暴雨強度兩個指標與1998年、2016年的強降水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分析研判顯示,今年長江流域的暴雨和1998年相比較弱,但比2016年強。

  1998年長江流域主雨帶降水量超過700毫米,2016年是580毫米,今年到目前為止是600毫米。從降水範圍看,1998年是全流域的暴雨,今年的強降水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和沿江地區,與2016年相比範圍較廣,但比1998年範圍相對小一些。因此,綜合來看,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比1998年弱,比2016年強。

  央視農業農村頻道記者:

  此次強降水涉及的地區包括長江流域、鄱陽湖等地應該怎樣預防?

  王建捷:

  今明兩天長江流域仍有降水,但與前期相比較弱,主要位置還是在長江上遊四川、重慶、湖北部分地區、河南南部等地,包括下遊的安徽和江蘇南部、浙北地區有大雨局地暴雨。17日至20日期間,重點關注18日至19日,長江流域、江淮和黃淮自西向東會出現強降水,範圍較大,上述部分地區有暴雨或大暴雨。20日以後,雨區將會從長江中下遊向北移,長江中下遊強降水趨於結束。目前,長江沿江、兩湖和超汛的情況,17日至20日的降雨過程還將會對這些地方產生防汛壓力,仍需做好進一步的防汛工作,加強巡視,做好防範。

  未來10天,長江上遊地區以及淮河流域降水相對來說頻率比較高,降水日數比較多,累計雨量也比較大。所以在這些地方需要特別防範地質災害和中小河流的洪澇,川渝、甘肅南部和陝西南部交界的地方以及淮河流域也需加強防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我們了解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多源衛星進行鄱陽湖流域水體變化情況的監測,我們想問最新的監測情況如何?氣象衛星在強降水洪澇監測方面發揮怎樣的作用?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

  我們國家有7顆風雲氣象衛星24小時不間斷的進行監測我國的天氣情況。近期,鄱陽湖連續遭受強降水襲擊,造成了鄱陽湖多處決堤,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我們利用風雲衛星和高分、哨兵其它衛星綜合監測的結果,2010年以來衛星遙感監測結果,並結合近60年氣象觀測數據,對江西省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變化狀況進行了科學監測評估,結果顯示: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十年來最大。

  最新監測結果顯示,7月14日06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10年來最大,較7月2日和8日分別擴大549平方公裡和197平方公裡,達4403平方公裡,為10年來最大,比5月27日增大2196平方公裡,較歷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裡)偏大2.5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溼地,鄱陽縣昌江和潼津河、千秋河區圩堤決口導致耕地和村莊大面積被淹。

  根據衛星連續監測,近日鄱陽湖地區的強降水逐漸弱化,水位正逐漸下降。但是未來長江上遊仍有強降水過程,長江九江段水位將持續超警,對鄱陽湖水位具有頂託作用,延緩退水速度,相關圩堤仍面臨較大壓力。建議保持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圩堤除險和群眾轉移安置工作,鄱陽湖周邊需要加強險情的排除,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氣象衛星持續不斷對天氣形勢進行監測,我們國家目前最先進的衛星風雲四號衛星每十幾分鐘對我國天氣進行監測一次。我國的風雲衛星組合每天4次對我國的各大江河流域和湖泊進行巡查,同時對太湖和洞庭湖進行密切監測,如密雲、官廳水庫發生洪澇災害的時候,我們會及時的把相關的監測結果向政府以及社會公眾發布,並提供服務。

  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氣象預測預警對我國防災減災和公眾的知情權提供了很強的氣象保障和支持。在氣象預測預警的準確度和及時度方面,中國氣象局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建捷:

  現在天氣預報是以數值預報為基礎,預報員應用綜合知識和經驗來進行研判做出最後的結論。數值預報是核心技術,要提高預報的精準度,要努力發展核心技術,這是關鍵。

  在這方面,數值預報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一是我們已經建成了自主研發的完整數值預報體系,包括確定性預報和集合預報,集合預報是可以預報天氣發展的不確定性。但在1998年我們是沒有集合預報這個能力的。

  另外,從精細度上進行分析,1998年全球模式解析度是110公裡,覆蓋中國區域的區域模式解析度為50公裡。現在我們的全球模式解析度是25公裡,在中國區域解析度精細到3公裡。可以想像這樣的核心技術對預報的精細度和精準度起著很好的支撐作用。

  王志華:

  及時度方面我補充一下,中國氣象局旨在第一時間把預報預警信息告訴老百姓,在這方面我們做出了很多努力。我們通過電視、電臺、手機、網站、熱線電話和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把氣象服務信息傳達給社會公眾,在這方面我們一直在努力。

  王建捷:

  現在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8%,但在2004年這個準確率只是接近80%。現在暴雨預報準確率也提高了很多,我們現在有一個綜合的指數叫做TS評分,在98、99年時評分為零點零幾,現在已經達到0.2,指數有著成倍的增加。現在我國暴雨預報準確率TS水平和美國的水平是相當的。

  宋善允:

  晴雨預報準確率已經達到了88%,連續幾年穩定在90%左右的準確度上。剛才講的TS評分,指的是世界氣象組織在全球對定量降水預報的準確率評分標準。

  剛才講了及時性,我們將預報預警信息傳遞到老百姓手裡,特別是受災害影響比較大的公眾手裡,這一直是各級政府主導推進的工作。氣象部門在發布環節做了很多工作,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盡最大努力做出的儘量精準的預報以後,希望能夠第一時間傳遞到老百姓的手裡。1998年主要是以電視和廣播傳播為主,當時老百姓主要通過電視渠道收看天氣預報。而現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獲取信息更加便捷,表述方式更容易理解,氣象科普宣傳也更加形象,更加通俗一些。

  封面新聞記者:

  6月以來,我國雨區重疊度很高,原因是什麼?未來是不是還會有這樣的趨勢?

  宋連春:

  我國主雨帶位置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西北太平洋副高將太平洋的水汽帶到副高北側邊緣,主雨帶位置與副高位置是直接相關的。剛才介紹了後期的天氣形勢,包括我國中東部的雨帶位置,從氣候趨勢上來講,7月下旬至8月上旬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將北抬。

  王建捷:

  因為今年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偏西、強度偏強,並且穩定在同一個位置上,水汽在副高西北部邊緣的位置上,形成持續輸送的通道,水汽在長江的中下遊的位置上非常豐富。加上北方有持續的冷空氣下來,冷暖空氣在長江流域上空交匯,水汽遇冷凝結成雲致雨,形成了持續降水。

  從現在天氣形勢來看,後期不會出現前期那種持續性降水,20日至21日副高的位置已經稍微偏北了,特別是在長江中下遊,雨區會明顯北推,主要在江淮和黃淮等地。後期,按照氣侯預測的結果,雨帶會影響到華北,包括東北等地,但雨帶的西側可能還在長江上遊的位置,四川、重慶、陝西南部、河南等地降雨還將持續。

  中國氣象報記者:

  氣象部門強化預警信息發布,在推動解決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裡方面採取哪一些措施?

  王志華:

  這項工作非常重要,強化預警信息發布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在第一時間收到預警信息,這一直是氣象部門有力推動的重點工作之一。氣象部門主要是從三方面推動解決預警信息發布的問題。

  第一,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重點是整合各類資源,一個渠道是利用氣象部門自己的平臺,比如利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進行直接發布。二是藉助相關部門,特別是應急管理部、水利部和自然資源部,這些部門收到預警信息以後會進行轉發。三是廣泛利用社會媒體,包括在座的各位幫助氣象部門傳播預警信息,通過這三條戰線提高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和時效性。在機制建設方面,氣象部門一直在各級政府的主導下做出很多的努力,在廣電部門、網絡電視部門和通信部門的支持下,已經建立了預警信息快速發布通道,包括手機全網發布、電視和電臺的快速發布機制。最近,江西就與三大運營商合作,利用手機全網發布,向受洪澇災害影響比較重的6個市,接近2000多萬的用戶發布了暴雨紅色預警,這都是我們在機制建設方面去推動的。

  第二,加強基層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建設。氣象部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因地制宜,採取多種方式進行預警信息發布。今年,在浙江衢州發生了比較嚴重的山洪災害,但由於氣象部門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預警信息發布加網格員應用的基層預警信息的傳播模式,氣象災害的預警信息提前發送給了社區的網格員,由網格員根據預警信息組織開展一些措施,有效的避免了災害發生。下一步,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需要再進行推廣。還有一些省,比如遼寧,在全省建立了一萬多個大喇叭,大喇叭充分發揮作用播報預警信息,提醒公眾轉移避險,這是因地制宜加強基層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建設。

  第三,通過多手段的綜合運用。通過多種渠道的交叉覆蓋減少我們的預警信息的覆蓋盲區和盲點。因為每一種氣象災害的預警發布手段和渠道都有它的短版和缺陷,同時也都有它的長處,需要多手段並用。特別是剛才講到的,氣象部門已經建立了電視、電臺、手機簡訊和手機App、網站、熱線電話、微博、微信等多種發布渠道,加強5G新技術的應用,包括利用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發布。通過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覆蓋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人群,減少預警信息覆蓋面的盲區。

  宋善允:

  預警發布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最核心的還是靠群防群控,靠傳統的傳播方式和現代的方式結合起來,一起發揮作用。特別是要依賴公共傳播媒體、公共信息平臺進行傳播,這樣才能有最大的覆蓋面,第一時間發布到公眾的手裡。

  香港文匯報記者:

  網上有傳言,中國氣象局的退休專家說是今年是180年周期的白元年,地球異常混亂會引發巨大的災害。這個問題氣象局怎麼看?

  楊軍:

  最近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說今年的多災多難是不是與太陽有關係。出現了這樣的帖子以後,我們很重視並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們單位查無此人,不知道也不認識這個人。

  裡面講到的問題,從目前來看缺乏科學依據。謠言中講了地球引力場和磁場紊亂的問題,恰恰相反,我們最近監測到的地球引力場和磁場都非常的平靜,沒有發生任何的異常。我國持續不斷的對太陽總輻射、太陽活動和太陽磁場進行長期的觀測,沒有發現這樣的異常。另外,從太陽活動本身來講是有一定的周期,一般來講有11年的長周期變化,對地球的氣候有一定的影響,但目前我們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謠言所講的問題跟南方的強降水和今年的災害有關係。

  我們目前正在處於第24個太陽活動周期向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轉變,太陽活動處於最平靜期。講到太陽活動以及引力場的紊亂,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問題。他還提到了一件事今年180周期的白元年,這純粹不是科學的問題。

  宋善允:

  今天的提問到此結束。當前是防汛救災最緊要的關頭,面臨的挑戰很大,要求很高。氣象部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動擔當作為,持續做好氣象保障服務工作。衷心地希望廣大媒體及時傳播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和氣象防災科普知識,讓我們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今天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
    歡迎大家出席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出現了持續強降水,防汛形勢十分嚴峻。7月10日,中國氣象局黨組專題分析入汛以來天氣氣侯特點和近期長江流域及「七下八上」北方主汛期天氣氣候變化趨勢,研究部署強化防汛救災氣象服務保障措施。
  • 中國氣象局舉行11月份新聞發布會
    專題:新聞發布會總匯  10月31日(周五)下午14:30,中國氣象局在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多功能廳舉行中國氣象局11月份新聞發布會,總結10月份天氣情況
  • 中國氣象局2012年11月新聞發布會
    中國氣象局於11月2日(星期五)14:30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多功能廳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現場    主持人 餘勇: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前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2年11月新聞發布會。
  • 中國氣象局舉行2020年1月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2020年1月新聞發布會  1月3日,中國氣象局舉行2020年1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張祖強、國家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首席王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艾婉秀、冬奧綜合協調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馬曉青出席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氣象局舉行2020年7月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7月新聞發布會  7月3日,中國氣象局舉行7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宋善允,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介紹入汛以來及南方前汛期天氣氣候情況、7月份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展望,高考期間天氣趨勢及服務提示,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陳峪、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參加新聞發布會,並答記者問。
  • 中國氣象局舉行2020年5月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2020年5月新聞發布會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舉行2020年5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負責人王志華、中國氣象局計劃財務司副司長任振和、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首席方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艾婉秀、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首席錢拴出席發布會,介紹4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及 「五一」小長假天氣預報,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氣象局舉行5月份新聞發布會
    主持人 李慧: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新聞界的朋友大家好,中國氣象局5月份新聞發布會現在開始。今天有兩個內容,一是2008—2009年我國南方暴雨野外科學試驗正式啟動,二是介紹重大氣象事件和未來展望,之後回答記者問題。
  • 中國氣象局舉行6月份新聞發布會
    中國氣象局6月份新聞發布會現在開始,首先代表中國氣象局對新聞界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5月12號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之後,全國人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抗擊災害,氣象部門也積極投入抗災救災過程中,並對抗災救災做大量有效的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地震災害發生以來,許多新聞媒體對氣象部門的工作做了深入的報導,再次借這個機會,對媒體朋友對我們支持、關注、幫助、宣傳表示衷心的感謝。
  • 中國氣象局舉行9月新聞發布會
    9月5日,中國氣象局舉行9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巡視員李明媚、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高拴柱、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艾婉秀出席發布會,介紹8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8月國內外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回顧及未來十天天氣趨勢預報、今年以來我國颱風特徵和颱風氣象服務情況等,並回答記者提問。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副主任楊晉輝主持新聞發布會。
  • 中國氣象局2011年2月份新聞發布會
    中國氣象局於2011年1月31日(周一)14:00,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二樓多功能廳召開2011年2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餘勇主持發布會    餘勇: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前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1年2月新聞發布會
  • 中國氣象局2012年2月份新聞發布會
    餘勇: 歡迎大家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2年2月的新聞發布會。近來歐亞許多國家極寒天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我國也受到冷空氣的影響,今天我們新聞發布會將為大家這方面做介紹,回答媒體朋友的提問。首先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領導和專家:中國氣象局應急救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先生,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正研級高工王秀文女士,國家氣侯中心氣侯監測室高工王啟禕先生。今天發布會的內容包括1月份主要天氣氣侯事件回顧以及未來十天的天氣展望,第二,春運氣象服務保障情況。 首先請陳振林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 中國氣象局舉行3月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2019年3月新聞發布會  2月28日,中國氣象局舉行3月新聞發布會,請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首席牛若芸,國家氣候中心氣象服務室首席周兵出席發布會,介紹2月及冬季全國天氣氣候特徵及未來十天天氣趨勢、氣象局關於「兩會」提案建議的辦理等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專題新聞發布會
    (2014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2013年)專題新聞發布會
  • 中國氣象局2010年3月份新聞發布會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 於新文: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中國氣象局三月份的新聞發布會現在開始。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邀請到了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以及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主任、正研高工張培群,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工程師、正研高工任福民,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正研高工何立富。
  • 中國氣象局舉行10月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中國氣象局2018年10月新聞發布會  9月29日,中國氣象局舉行2018年10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國家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正研級高工王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工周兵出席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氣象局2010年5月份新聞發布會
    中國氣象局五月份新聞發布會現在開始。這次新聞發布會的內容比較多,我們請到了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來向各位介紹一下上海世博會氣象服務情況。他將重點向各位推出世界氣象組織和中國氣象局聯合建設的世界氣象館的情況,這個世界氣象館是世博會159周年歷史上第一次自建的以氣象為主題的氣象館。
  • 中國氣象局2016年5月新聞發布會
    歡迎大家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6年5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下面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領導和專家,他們是: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發言人 張祖強 國家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正研級高工 王維國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 高工 周兵 今天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4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國內外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回顧。
  • 中國氣象局2017年7月新聞發布會
    餘勇: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前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7年7月新聞發布會,下面我首先介紹一下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領導和專家,他們是: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 李明媚女士, 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正研級高工 牛若芸女士,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 艾婉秀女士
  • 中國氣象局2016年7月新聞發布會
    餘勇: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前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6年7月1日發布會,首先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領導專家。他們是: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先生 國家氣象中心中期預報首席 牛若芸女士 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 張濤先生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首席 周兵先生 我們今天新聞發布主要內容一是6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國內外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回顧以及未來十天天氣趨勢預報;二是南方強降水氣象服務有關情況,下面首先請張祖強先生匯報
  • 海南省氣象局召開2020年春節天氣新聞發布會
    本網站訊:22日上午11時,海南省氣象局召開2020年春節天氣新聞發布會,海南省氣象臺副臺長張春花在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春節假期天氣預報、2019年天氣氣候情況回顧及2019年海南省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等,張春花副臺長及海南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胡德強回答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