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翥街道: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凝聚合力服務民生
剛剛入冬,五華區西翥街道迤六社區前進居民小組的苗族同胞就蒸起了米糕,牛角杯也斟滿了美酒。他們不是為了慶祝某個節日,而是為了感謝幫助自己修好路的街道辦事處和眾多企業。一次政府主導、企業出資、村民出力的修路,成了做到83戶苗族同胞心坎上的大事和好事。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西翥街道緊密圍繞項目推進、生態建設、扶貧攻堅「三大戰役」的推進,以主題教育專題調研為抓手,加強整改,真抓實幹,推動一系列民生舉措落實落細,讓群眾在主題教育中得到了實惠,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紮實邁步前行。
聚焦民生小事 滿足群眾所需
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基礎設施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開展,西翥街道多措並舉推進民生實事工程落地,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推進自來水廠、39條通村道路、引調水工程、垃圾焚燒廠、昆倘高速、滇中引水工程、LNG燃氣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水利、電力、路網等建設,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
一直以來,旱季缺水常常影響到多個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西翥街道將陡普魯社區丁家麥塘小組、龍慶社區山頭小組和長坪子小組作為水利提升工程的重點區域,並邀請專家多次進行現場考察,通過修建收集溝、挖鑿蓄水池、安裝修繕小壩塘等措施,穩步推進水利項目工程建設。
在曾經遭受暴雨衝刷的法嘎居民小組,西翥街道拓寬了村內水泥路,增設了路燈和廁所等公共基礎設施,原先老舊的操場也建設成為居民們文化娛樂的小廣場。為了解決下雨天路面積水、山水排放難的問題,街道還在每家房前屋後建設了排水溝和擋土牆等,修建了蓄水窖,解決了居民「飲水難」的問題。
在瓦恭社區下魏家小組,因道路擋土牆地基較軟,遇到暴雨經常發生滑坡。街道與社區、小組協商後,對村內擋土牆進行修繕,並安裝防護欄,徹底解決了存在的安全隱患。
在今年9月的一次主題教育專題調研中,調研組了解到迤六社區前進小組村內道路情況較差,居民種植的核桃、蔬菜等農產品難以運出銷售,給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崎嶇的道路、裸露的紅土……對於調研組來說,眼前的這些場景就是動員令。西翥街道立即行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力量,號召轄區愛心企業為前進小組捐款捐物。很快,雲南桂芳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捐贈了10萬元修路經費,昆明市陡普魯礦業有限公司捐贈了價值5萬元的建築材料,保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雲南俊碩混凝土有限公司捐贈修路所需的水泥約500噸……
有了錢和物,前進小組的村民也很快動員了起來,主動出工出力,以混凝土澆築硬化的方式開始修路。不到兩個月,一條2.1公裡長的水泥路建成,徹底改變了村內道路狹窄、下雨天路滑難走,甚至容易出現垮塌等現象。
「這次修路,黨員幹部帶頭,大家自帶乾糧主動參與其中,克服了很多困難,沒有人叫苦叫累,也真正感受到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帶來的效應。」前進小組黨支部書記張建林說。
立足本土優勢 黨員帶動致富
廠口社區界牌小組的組長張樹傑,多年來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擔當,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在「巴掌大的高寒山區」,種核桃、種蔬菜,還搞起了鮮銷蔬菜的種植、管理、銷售一條龍,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民致富「領頭雁」。
「我是共產黨員,我應該帶頭致富;我為鄉親服務,我快樂我幸福。」張樹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嘗到甜頭後,他積極發動村民參與蔬菜產業,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讓鄉親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黨員,正是西翥街道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詞。
圍繞脫貧攻堅、產業升級轉型等方面,西翥街道通過黨建引領,發揮村組黨員幹部帶頭作用,把主題教育與服務保障民生、創新致富增收緊密聯繫起來,加強招商引資,充分激活片區土地、生態資源優勢,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土地在集體內重組和集體外合理流轉。
同時,街道搭建扶貧攻堅平臺,做好與企業的對接和協調,對重大項目實行「一門服務,全程跟蹤」狠抓項目落地,以項目帶動脫貧,引導項目投產,讓當地居民更多地享受到發展紅利。
今年9月,西翥街道繼續推進黨建扶貧工作的開展,通過對接幫扶單位,搭建「消費扶貧 產業幫扶」平臺,打造了陡坡社區美麗鄉村建設、桃園家具城黨建扶貧及瓦恭社區產業扶貧項目3個示範點。
在瓦恭社區,示範點利用「黨建+線上電商+線下超市」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使紅色電商服務站直接深入到農戶家中、田間地頭收購土雞蛋、水果、蔬菜等優質原生態農副產品,並通過與春城慧生活超市合作,搭建起線下銷售平臺,把這些特色農產品銷售到城區,拓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為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激發當地脫貧致富潛力,西翥街道積極引進企業產業項目落地,大力扶持龍頭企業。2017年,澳大利亞林奇集團花卉項目落地西翥,興建以花卉種植為主的示範基地。通過對當地農戶開展相關種植和管理技術培訓以及籤訂回購合同的方式,帶動農戶發展花卉種植,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地方經濟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此外,保利春湖青城項目、廠口工業園區、高原農產品交易中心、桃園物流園區、石盆寺工業園、雲花谷等多個項目的落地,成功帶動了當地多個村民小組村民的就業,推動了片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打造最美生態 建設宜居家園
「生活富裕了,環境也要更美,不能讓人的素質配不上這青山綠水。」這句話正在成為西翥人的共識。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西翥人,說起家鄉的變化,90歲的新民社區村民張富先感嘆不已。在他的眼中,家鄉可以說是發生了一場巨變。
以前的新民社區,因為很多村民都以生豬養殖為主要發展產業,村裡養殖場建設面積逐年增加,非法佔用土地和林地建蓋養殖場,加上養殖場垃圾糞便隨意亂堆,清理不及時,嚴重影響了社區環境衛生。近年來,西翥街道聯合相關部門,對新民社區內涉及違法建築的養殖場進行排查,一戶一策,實行包保制度,最終對違規養殖場進行拆遷和關閉。
養殖場被拆遷後,西翥街道還對社區相關配套設施進行了提升改造,對合法合規建蓋的養殖場進行資格核查和規範化管理,要求其嚴格按照安全衛生指標進行養殖生產,認真做好環境衛生保障工作。「現在的新民社區,環境變得太快,以前赤腳走的泥塘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家家戶戶門前還種植一些花草綠植,養殖場地搬遷,也讓周圍的環境衛生有了改善。」張富先站在村口的山包上,看著眼前這陌生又熟悉的家鄉,笑意顯現在臉上。
為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鄉村,西翥街道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升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為契機,大力推進村莊汙水治理項目,集中對轄區環境衛生進行整治。截至目前,共清理各類生活垃圾4993噸,置換分類垃圾箱120個,累計新建垃圾房258個,實現117個村組垃圾收集和處理全覆蓋。
結合昆明垃圾分類工作,街道廣泛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在大村、東村及桃園社區等垃圾分類試點區域開展垃圾分類培訓,在沙朗中學外增設垃圾分類投放指引設備等,力爭做到垃圾分類入村進戶,分類垃圾桶全覆蓋。針對農村廁所條件差、設施不完善的現狀,西翥街道全面推進「廁所革命」整治提升工作,開展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增強公共廁所綜合服務功能,目前,已完成戶廁改造2000餘座。
作為五華區鄉村振興主戰場的西翥,在不斷的摸索和嘗試下,逐漸有序推進產業、人才、文化和生態「四個振興」工作,讓產業找得到效益、村莊找得到韻味、基層找得到共識、工作找得到載體。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西翥街道將持續開展主題教育抓整改工作,讓一件件「民生小事」落到實處、改出成效,推進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為昆明西北的這片熱土注入更多鄉村振興的「紅色力量」。(記者 王恩國 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