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因其突發性和破壞性,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地震按照產生原因來分,有構造地震、陷落地震、火山地震等;從序列特徵來分,有孤立型地震、主震—餘震型地震、雙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按照劃分,蘆山地震屬於主震-餘震型構造地震,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此次地震的烈度低於5年前的汶川地震,災情也更小。
綜合新華社、本報記者吳和健報導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有史料記載以來,我國60%的省份都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地震是迄今為止尚不能準確預報和破壞性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此次蘆山地震恰好處在汶川地震發生的龍門山斷裂帶上,地震因何產生、危害如何、是否與汶川地震相關等成為關注熱點。
A.蘆山地震因板塊擠壓產生中國地震學會會員、湖南省地質學會理事肖和平認為,此次蘆山地震發生的動力來源是印度板塊向北推擠,造成了青藏高原在向東北方向運動的過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帶遭到華南活動地塊的強烈阻擋,使得應力在龍門山斷裂帶高度積累,突然發生錯動而產生了7.0級的強烈地震。「雅安一帶的地質構造複雜,業內也稱這一帶為小金弧形地質構造帶,由鮮水河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和安寧河斷裂帶構成。」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周本剛說,據初步分析,此次地震為主震-餘震型。主震7級,主震後又發生多次餘震,未來須注意防範發生強餘震的危險。
周本剛說,一般用地震烈度來評價地震的破壞程度。目前,蘆山地震的地震烈度評估工作正在進行。根據震級和計算模型初步估計,蘆山地震震中烈度大約為(9)度,而汶川地震震中烈度為(11)度。從已掌握的情況看,蘆山地震已經造成了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但整體而言,蘆山地震的災情應小於五年前的汶川地震。
B.龍門山斷裂帶近年較活躍本次地震與2008年汶川地震同處龍門山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綿延長約500公裡,寬達70公裡,沿著四川盆地西北緣底部切過。它的東部僅100公裡外就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成都平原地區和大城市群。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信息顯示,龍門山斷裂帶是近年來較活躍的一個地質斷層,蘆山地震震中附近區域近40年已發生了4次6.0級以上地震。
不過,總體上看,這一地區歷史地震強度並不高,該地區曾於1941年6月12日在寶興與康定間發生6級地震,1970年2月24日在大邑發生6.2級地震。但是根據地質調查結果,該段具備發生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長周榮軍說,1327年,在雅安天全曾有一次較大地震的記載。雖然現在無法確定當時的震中、震源,「但應該有7級,因為陝西都有相關的記載」。另一方面,周榮軍說,在地震發生的斷裂帶劃定了上限為7.5級的地震預判區,「也就是說,這個區域最高可能發生7.5級的地震」。
C.與2008年汶川地震有相關性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傑西卡·特納稱,此次蘆山地震是在南北走向的龍門山斷裂帶上發生東西反向運動造成的,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發的多次餘震之一。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是一次獨立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說,昨天發生的7級地震屬於逆衝型地震,儘管破裂特徵與汶川地震非常相似,但它不是汶川地震的餘震。
周本剛表示,蘆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有兩大相同之處,一是二者都發生在北東向展布的龍門山斷裂帶上,二是二者均為逆衝型地震。但二者又有所區別,從位置上看,蘆山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南段,汶川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中段;從震級和烈度看,二者差別較大;從地表破裂程度看,預計蘆山地震的地表破裂帶長度和位移遠低於汶川地震。
肖和平認為,雅安地震與汶川地震有一定的相關性,兩次地震同屬於構造活動引起的地震,小金弧形地質構造帶是聯結它們的地質構造,汶川地震發生後,破壞了小金弧形地質帶的應力平衡狀態,是造成此次地震的一個重要原因。
憑「地震雲」預測地震願望雖好,並不科學昨天地震發生沒多久,又有不少網友在微博上發現了憑「地震雲」預測地震的證據。看雲預測地震防災減災,這個願望雖然很好,但卻並不科學。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戴塔根表示,地震預報是全人類面臨的難題,全世界都十分重視地震預報,但預報比較準確的地震只是個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預報方法體系。
我國是地震多發區,國家十分重視地震預報工作,特別是汶川地震之後,相關部門加強了地震誘發機制、地震預報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但是很難做出準確的結論。
周本剛說,減輕地震災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做好建築物的抗震設防,而建築物抗震設防的主要依據是地震區劃圖。目前我國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編制的工作已經完成,這已是我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爭取在年內發布。
[新聞連結] 近期亞太地區地震頻繁我國大陸處在地震活躍幕有猜測說,近期全球進入「地震緊急狀態」,蘆山地震,或許與近期亞太地區發生的多起地震有直接關係。並有消息說這次地震高峰期將維持10天。
對此,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戴塔根表示,地震發生應該是有一定的時間段的,因為地震的形成取決於地殼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地應力發生變化,當地應力聚集到一定程度,通過地震釋放了地應力,地殼就會處於一段時間的平靜期。但也與地球內部的活動以及天體的引力有關,因此,很難有明顯的周期。
我國地震學者研究認為:我國華北地區6級地震活動頻繁,臺灣和喜馬拉雅山區7級地震活動頻繁,東北和華南地區5級地震活動頻繁,視為地震活動進入活躍期。地震活躍期中,地震活動相對頻繁的時段稱作活躍幕,相對平靜的時段稱作平靜幕。我國大陸地區本世紀的活躍期已經經歷了5個活躍幕,已進入第6個活躍幕。
作者:吳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