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傳令,讓鎮守長安的鐘繇討伐張魯,並派夏侯淵出河東會合鍾繇。此時,夏侯淵和徐晃剛剛平定太原商曜的叛亂,大軍可以沿汾河出河東。討伐張魯,將有可能經過關中諸將馬超等人的防地。對此,關中各將果然產生懷疑,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合稱「關中十將」)等十多位諸侯起兵反抗,從而和曹操爆發了渭南之戰。
此戰,曹操使用了離間計。在離間計的基礎上,曹操立即與馬超、韓遂等約期會戰,而馬超、韓遂等也急於結束對峙狀態。曹操先以輕兵前往挑戰,大戰了很久,曹軍以虎豹騎夾擊聯軍,聯軍大敗,曹軍斬殺了成宜、李堪等人。結果韓遂、馬超、梁興敗走涼州,楊秋則前往安定,程銀、侯選南入漢中投靠張魯。渭南之戰到此結束。那麼,問題來了,渭南之戰:馬超、韓遂被曹操擊敗後,最終都是什麼結局呢?
一
一方面,就馬超來說,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也即渭南之戰後不久,馬超就迅速兼併隴上諸郡縣(隴西、南安、漢陽、永陽等),張魯也遣大將楊昂相助馬超,共集結萬餘人,圍攻涼州刺史韋康於涼州治所冀城(今甘肅甘谷縣南)。同年五月,五月,曹操抓捕在鄴城的馬超族人(包括父親馬騰和兩個弟弟馬休、馬鐵等),共計三族人,全部斬殺。另一方面,曹操又派夏侯淵為首的徵西部隊前去冀城救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馬超敗給了曹操,但是,面對夏侯淵這位武將,馬超卻和對方相持接近兩年。
對於馬超來說,以冀城為根據地,割據隴上,自稱徵西將軍,領并州牧,督涼州。到了公元213年,因為腹背受敵,馬超進退狼狽,只得投奔漢中依附張魯。建安十九年(214年)春,投靠張魯後的馬超,很受張魯的欣賞,封馬超為都講祭酒,還打算把女兒嫁給馬超,但是在部下的勸諫下,反悔了。因此,對於馬超來說,也認識漢中張魯不是能成大事的諸侯。不久之後,劉備派人招攬馬超,這讓後者決定歸降劉備。
二
在益州之戰,馬超率軍包圍成都,劉璋隨即開城投降。劉備平定西川後,遷升馬超為平西將軍,並命他督臨沮。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劉備與曹操爭霸於漢中之地,劉備派馬超與剛剛在巴西大勝張郃的張飛、吳蘭、雷同等將領屯兵於下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也即漢中之戰取得勝利後,以馬超為首的一百二十餘名蜀漢官吏聯名上疏《立漢中王上表漢帝》,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劉備稱王后,遷升馬超為左將軍,假節。
對於馬超來說,曾經的官職都是東漢王朝冊封的,加上又是一方諸侯,所以勸進劉備稱王的文臣武將中,馬超排名第一,位列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黃忠、魏延等人之前。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封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彼時,馬超作為驃騎將軍,成為蜀漢武將之首,也即馬超在蜀漢擁有比較特殊的地位。蜀漢章武二年(222年),馬超患了重病。同年十二月馬超病逝,年僅47歲。對於馬超來說,雖然敗給了曹操,最終還是在劉備麾下獲得一席之地,並得到了善終的結局。
三
另一方面,就韓遂來說,同樣沒有在渭南之戰後就一蹶不振,而是繼續和曹操相抗衡。建安十七年(212年)五月,曹操將韓遂子孫在京師的人全部誅殺。對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讓韓遂更加不可能歸降曹操了。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韓遂進入氐王千萬部落中,佔據顯親,夏侯淵想要襲取顯親,韓遂逃走。建安十九年(214年),韓遂讓閻行別領西平郡。閻行糾集他的部曲欲殺韓遂投降,響應夏侯淵,乘夜攻擊韓遂,結果沒有成功。
對於韓遂來說,不僅面對夏侯淵的步步緊逼,連曾經的部下閻行也背叛了自己。在此基礎上,韓遂極為失意,向成公英表示自己打算從羌中撤退至蜀地,依附劉備。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韓遂真的投奔了劉備,很可能會和馬超一樣,在蜀漢獲得一個較高的官職。不過,成公英反對,認為韓遂起兵數十年,如今雖然失敗了。但是不應該丟棄自己在涼州一帶建立的威望而轉投他人,向韓遂獻計先躲入羌氐部落中重新招攬部眾,等待機會捲土重來。
四
最後,韓遂採納了成公英這位謀士的計策,從而沒有真的去投奔割據巴蜀之地的劉備。在此背景下,韓遂選擇繼續和曹操勢力相抗衡,所以連同數千名追隨者退走羌中,由於韓遂曾經有恩於羌人,所以得到羌人的保護。建安二十年(215年),夏侯淵回漢中,留下閻行,韓遂結集羌胡數萬兵眾攻破閻行。如果按照這一勢頭發展下去的話,韓遂真的可以捲土重來,也即威脅到曹魏的關中、漢中等地,但是,很可能是因為年事已高,在取得勝利之後,韓遂就病逝了,成公英投靠曹操。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韓遂的結局,除了病逝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則是韓遂被部下田樂、陽逵、麴演、蔣石等殺害。不過,不管怎麼樣,在渭南之戰後,韓遂和馬超都沒有歸降曹操,而是繼續給曹操製造麻煩,所以曹操也將夏侯淵留在了雍涼一帶,以此壓制韓遂和馬超。對於韓遂和馬超這兩位漢末三國時期的諸侯,清朝初期的學者顧祖禹曾評價道:「馬超、韓遂挾羌胡之士而東,以曹操之用兵,幾覆於潼關。幸而超、遂亦兩相攜貳,智計不立,卒以解散耳。終魏之世,關隴有事,必舉國以爭之。故以武侯、姜維之才智,而不獲一逞也。」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