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之戰」之後,「關中十將」的結局分別是什麼樣的?

2020-12-25 畫筆中的歷史

在東漢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在關中地區爆發了一次規模比較大的、影響比較深遠的戰役,就是"潼關之戰",也叫做"渭南之戰"。它的主要戰鬥是在潼關附近、渭水以南的地方,作戰雙方分別是曹操和關西軍閥。

"潼關之戰"可以說是曹操的一次經典戰例,在小編看來是曹操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曹操使用了很多手段,比如用"聲東擊西"的計策順利度過蒲阪津;利用修築甬道和冰屋順利渡過渭水以南;然後用反間計瓦解關西軍閥聯軍的軍勢,最後一舉擊潰。在"潼關之戰"中,一些關西軍閥在當場戰死;一部分作為餘黨堅持抵抗,但是被陸續擊敗;還有一些投降曹操,獲得一個比較好的結局。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些人在"潼關之戰"後的結局。

「關中十將」

其實曹操能夠一舉擊敗善使長矛的、規模達十萬之巨的關西軍閥聯軍,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關西軍閥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由至少十個軍閥組成,導致他們之間存在裂痕。在這裡面最強大的兩支軍閥應該是韓遂和馬超。而這兩個人之間就存在矛盾。

馬超的父親馬騰和韓遂曾經關係特別鐵,甚至結為異姓兄弟,但是利益的衝突足以破壞這種關係,兩個人反目成仇,韓遂殺死過馬騰的妻子(大概率不是馬超的生母,馬超有可能是庶子),韓遂的部將閻行(後來還成為韓遂的女婿)還差一點幹掉馬超。雖然在東漢朝廷的調解下,雙方的關係有些緩和,但是韓遂和馬超的矛盾並沒有完全消弭。

韓遂和馬超之所以能夠走在一起,甚至以父子相稱,完全是迫於曹操的軍事壓力。曹操打著進攻漢中張魯的旗號,但是很明顯是針對關中各個軍閥,於是馬超放棄馬騰等人,和韓遂聯合。關西軍閥聯軍中最強大的兩支軍閥的關係都很微妙,其他的軍閥更加是一盤散沙。

除了韓遂和馬超以外,還有楊秋、李堪、成宜、侯選、程銀、張橫、梁興、馬玩八個人,被稱為"關中十將"。其實按照史料上的記載,並不只有這十支軍閥,至少還有劉雄鳴這一支,屯兵在武關道口。或許是劉雄鳴並非自願(被部曲綁架對抗曹操),或許是沒有在渭南的主戰場,這個小勢力沒有算在"關中十將"之內。

總而來說"關中十將"之間的信任的基礎非常薄弱,他們聚集在一起不僅沒有讓曹操感到棘手,甚至還十分高興。在潰敗之後"關中十將"也沒有統一有序的撤退,而是各自分散,最後被各個擊破。

韓遂與馬超:活躍於隴右

首先來說一說"關中十將"中最強大的軍閥韓遂和馬超在"潼關之戰"後的經歷。馬超和韓遂在戰後都退回了隴右,有過一段時間佔據隴右對抗曹操的經歷。當時曹操本來是想繼續追擊徹底消滅馬超、韓遂的,但是在河北地區又發生蘇伯、田銀等人的叛亂。河北可以說是曹操的大本營,曹操被迫撤軍,留夏侯淵等人鎮守關中,給馬超發展的機會。

馬超聯合隴右的一些少數民族,率領軍隊進攻漢陽郡冀城,由於長期沒有援軍,涼州刺史韋康向馬超投降,結果被馬超所殺。馬超暫時控制了隴右各郡縣。但是馬超殺韋康的事情非常敗人品,這體現出馬超和公孫瓚是一類人,雖然作戰很勇猛,但是並沒有什麼政治才能。

結果韋康的故吏楊阜、梁寬、趙衢、姜敘、趙昂等人聯合反叛馬超,大概的過程就是姜敘等人先在滷城、祁山起兵,引誘馬超出兵,然後趙衢等人封鎖冀城,驅逐了馬超。

馬超無奈之下只能向南進入漢中投奔張魯,但是在張魯處也受到其他將領的排擠。而這個時候劉備已經進入益州,並且和劉璋撕破臉皮反攻成都。劉備令李恢挖走馬超,馬超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讓劉璋徹底絕望,投降了劉備。後來劉備也讓馬超參與過一些軍事行動,但是戰績並不怎麼理想,馬超在蜀漢內心也比較憂懼,最後算是抑鬱而終。

韓遂在戰後跑到了金城郡,是他的老家。是在馬超活躍地區的西北方。馬超失敗撤出隴右後,韓遂一度也來到漢陽郡,與夏侯淵發生戰爭,但是被擊敗。這個時候韓遂與閻行也發生了比較大的矛盾。韓遂強迫閻行娶自己的女兒,希望能夠用這種方式把閻行徹底綁在自己的陣營上,而且韓遂對閻行還是比較信任的,讓閻行單獨控制西平郡。

結果閻行率領軍隊進攻韓遂,在失敗後投奔夏侯淵。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進攻張魯的時候,韓遂發動數萬軍隊進攻閻行,但是卻在這個時候病死,田樂、陽逵、麴演、蔣石等人斬下韓遂首級投降曹操。

「關中十將」其他人的結局

馬超和韓遂一度活躍於隴右,馬超最後投降劉備,成為蜀漢重臣;韓遂一直終老於隴右,雖然屍體被破壞,但勉強算是一個比較好的結局。那麼"關中十將"中其他人的結局分別是什麼呢?大體上可以分為這樣幾類:1臨陣鬥死;2投降曹操;3下落不明;4繼續抵抗。

1臨陣鬥死:李堪、成宜

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直接貼一下史料。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曹操)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

2投降曹操:楊秋、程銀、侯選

這三個人投降曹操的時間也不一樣。楊秋在"潼關之戰"後撤退到安定,曹操追擊到安定,於是投降。就在這個時候,蘇伯、田銀反叛,曹操只能撤軍;而程銀和侯選先是投奔了漢中張魯,在建安二十年張魯被消滅之後,才投降了曹操。類似的情況還有未計入"關中十將"的劉雄鳴。值得一提的是楊秋在後面還有所表現,和郭淮等人平定過鄭甘以及涼州盧水胡的叛亂。

3下落不明:張橫、馬玩

沒有史料記載。

4繼續抵抗:梁興

在"潼關之戰"後,還有一支軍閥既沒有撤退到涼州,也沒有投奔張魯或者投降曹操,仍然在關中地區活動,就是梁興。這個時候關中地區基本上被曹操所控制,梁興的實力也不算很強,那麼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夏侯淵、徐晃等人討伐並斬殺梁興。好了,以上就是"關中十將"在失敗後各自的人生經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焦點

  • 陝西的遺址:關中四關之函谷關、潼關
    潼關設關於東漢末,自此之後,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在潼關發生的大戰不勝枚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戰多達83次。潼關沒有函谷關地形險要,所以歷史上多次被攻克。
  • 地圖上的三國:5張地圖,詳解曹操、馬超關中之戰,時勢稍縱即逝
    試問一個如此智能謀略超過常人,用兵如同孫武、吳起之人,都要在三國之中面臨如此之多的危難,成就大業又豈易事乎?而這「殆死潼關」便是講的這關中之戰的慘烈,差一點死在潼關,既是對馬超在關中之戰中的褒獎;又是作為競爭對手的諸葛亮對曹操用兵的心悅誠服。
  • 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56回]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56回 潼關之戰(上)劉備能夠謀得益州,馬超的貢獻很大。如果不是馬超舉兵,曹操的大軍應能就此拿下張魯了。這樣的話,即使劉備還是被請進益州,也很難在前線吃緊的情況下反客為主。
  • 《三國》史上真實的潼關之戰,關西集團對關東集團的最後一次反撲
    所以,在此之後,雙方先後明爭暗鬥了十數年,最終,在經過一系列的陰謀陽謀鬥爭後,關東集團逐漸佔據了上風。標誌性事件便是獻帝被曹操從關西集團的代表人物楊奉手中奪走。至此東漢朝廷的實際掌控權徹底落入關東集團手中。那麼,為什麼說,潼關之戰是,關西集團面對關東集團的最後一次反撲呢?有三點原因。
  • 古人進攻關中,為何都從函谷關或潼關,而不從山西西南渡河進攻?
    在秦強盛的時候,秦軍可以東出函谷關對關東六國進行討伐,而秦一旦陷入衰落,秦可以利用函谷關天險自保,等到喘息過後,再徐圖天下——歷史上,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曾率領五國聯軍擊潰秦軍,解了邯鄲之圍,但是,五國聯軍追擊秦軍到達函谷關外以後,便停止追擊,因為聯軍自知函谷關的難以逾越。
  • 關中平原東部門戶,潼關為什麼易守難攻?
    圖-關中四塞之地,四關位置示意圖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部,北臨黃河,南依秦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潼關扼守中原通往關中、西域的通道,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四鎮咽喉」、「百二重關」的美譽。百二重關意思是只要兩個人守著,可抵擋百人進攻,足見其地勢之險。清朝康熙和乾隆這爺孫倆都曾給潼關非常高的評價,稱潼關為「天下第一城」、「第一關」。《山海關志》中說:「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 從函谷關到潼關,幾千年的重要軍事要塞潼關為何如此重要
    前面曾經說過,戰國時期,東西對立開始形成之際,魏國據有河東,仍居於東方諸候之列,其時秦地已東至於河濱,所以東西兩方的分野界線,函谷關以北,即在河東、河西之間的黃河。這樣一條界線經過秦統一六國之後,仍存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故楚漢戰爭肇始,這段黃河即成為漢軍東趨的阻力。
  • 函谷關和潼關是一個地方嗎?關中的關又是哪一個關?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且歷朝的函谷關也不在同一個位置,至於關中的關,指的是關中四關,即:東面的函谷關(東漢後被潼關取代)、西大散關、南武關和北面的蕭關。
  • 渭南之戰:馬超、韓遂被曹操擊敗後,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渭南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傳令,讓鎮守長安的鐘繇討伐張魯,並派夏侯淵出河東會合鍾繇。此時,夏侯淵和徐晃剛剛平定太原商曜的叛亂,大軍可以沿汾河出河東。討伐張魯,將有可能經過關中諸將馬超等人的防地。
  •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渭河平原,又稱為關中平原。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古人一般習慣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
  • 古人進攻關中,為什麼必須要從函谷關或者潼關
    潼關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頻率是最高的,由於陝西河南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陝西和河南兩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安和洛陽兩地更是長期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首都的角色,而潼關扼守在西安和洛陽中間,是陝西等西部地區前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可見,無論是從東方攻入西方,還是從西方攻入東方,得到了潼關,
  • 東從面進入關中一定要走潼關嗎?為啥不能渡黃河攻打關中?
    潼關的地理位置與函谷關基本相同,都是北臨黃河,南接秦嶺,是從中原進入關中的交通要道。凡是關東軍隊想入關中者,潼關必是首選之地。有鑑於曹操大軍親徵,西涼聯軍不敢怠慢,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西涼聯軍基本都匯集到了潼關,總兵力約10萬人,重兵雲集之下,潼關固若金湯。但是正是因為兵力都集中到了潼關,聯軍顧此失彼,關中的防守出現了空當,曹操便派遣徐晃率兵從黃河北岸偷偷進軍,來到了距離潼關不遠的蒲坂渡口,從蒲坂渡過了黃河,進入關中。
  • 曹操靠他完勝關中叛將!
    ,秦從禹門津東渡擊晉,擄晉惠公姬夷吾;第二例: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國大將吳起從禹門津西渡黃河,並在河西少梁(今陝西韓城市南二十裡西少梁)修築城池,打敗了前來討伐的秦軍,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戰的告捷。
  • 三國志11:觸發隱藏劇情竟使馬超打贏潼關之戰,將曹操趕出洛陽?
    在遊戲《三國志11》中,潼關之戰同樣是非常受玩家歡迎的關卡之一,首先關卡在劇情上變成了曹操先殺了馬騰,所以馬超想要為父報仇,就率西涼鐵騎直衝洛陽,期間連長安城就被馬超攻陷了。此時如果玩家是曹操,那麼這關就需要利用合理的戰術將馬超擊敗,趕回西涼。不過在玩家自製的mod「潼關之戰」裡,玩家就變成了馬超這一方,那麼玩家需要如何應對洛陽城的曹營大將們呢?
  • 官渡之戰,早已註定的結局
    官渡之戰,作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經此一戰,曹操也是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可是為什麼說官渡之戰的結局是早已註定的?需要了解這次戰役背後的故事,我們首先要知道雙方背後的勢力分布。
  • 老行驢國慶節前窮遊自由行之二:初識潼關古城,揭開面紗偷看
    老行驢之前曾經寫過《渭河平原中華文化尋蹤覓跡》系列文章:第一篇:高山出平原,周人植華夏第二篇:跟著秦人的腳步行走關中大地第三篇:牧馬開國變法圖強一統中華第二篇中詳細寫了關中這個地理歷史名稱的形成,我認同四關說;「
  • 中國古代史:關中之戰,建立東漢王朝,鞏固東漢政權
    昨天小編和大家講了劉秀攻邯鄲之戰,為劉秀完成統一大業準備了條件,今天和大家聊聊劉秀奪關中之戰。下面我們先從赤眉軍與更始軍戰爭講起: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冬天,赤眉軍和更始軍的戰爭日趨激烈,赤眉軍作戰勇敢,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 渭南之戰馬超等人處於戰略被動局面,此人功績成為曹操取勝的關鍵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渭南之戰爆發,事關曹氏集團和關中諸部爭奪關中之戰,最終曹操擊敗馬超韓遂等人,獲得了對關中的統治權,也為曹氏集團的西線穩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可以說此戰,關中以馬超韓遂等人為首的諸部,聯軍號稱10萬餘眾,但說到底都是因為利益而暫時聯合在一起的,內部也是存在利益爭奪的,所以說,這樣的部隊難以打惡仗,而曹操則是率領著百戰精銳,意圖一戰一勞永逸解決關中問題。整個渭南之戰,馬超韓遂等人完全處與戰略被動局面,被曹操牽著鼻子走,而且一個太守的個人功績,也成為曹操擊敗關中諸部的關鍵因素。
  • 大唐王朝:成也關中,敗也關中
    興於關中公元617年,隋煬帝大業十三年,李淵於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李淵就進入到了長安,控制了關中地區。次年,李淵就逼迫楊侑禪讓之後稱帝,建立大唐,改元武德。唐王朝建立之初,並沒有統一天下,全國依然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
  • 關中地區的地緣地位
    1、關中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關中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東西長約300公裡,南北平均寬約80公裡,平原海拔在300--800米之間,西高東低。其南接秦嶺,北靠黃土高原,西鄰隴山,與崤山、中條山隔河相望,山川環繞,地形完固,被稱為四塞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