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從面進入關中一定要走潼關嗎?為啥不能渡黃河攻打關中?

2020-12-11 千佛山車神

在北宋之前,關中地區一直是歷代王朝建都的首選。大家之所以喜歡在關中建都,主要是看中了這裡的安全性。

在地理上關中平原北部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南部是巍峨的秦嶺,西部是六盤山,東部是黃河,四周皆有自然屏障。

從秦朝開始,在關中平原的東部、西部、西北、東南各設有函谷關、散關、蕭關、武關四個關隘保護關中,由於地處四關中央,關中平原也因此得名。

(關中平原四周皆有天險,易守難攻)

在函谷關、蕭關、散關、武關四個關隘中,函谷關是最為知名的。

函谷關地處關中平原東部地區,北臨黃河,南接秦嶺,在先秦時期函谷關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年五國伐秦就被函谷關所阻擋。

不過由於黃河水的不斷下切,到東漢末年時函谷關北部沿河地區已經變成一片河灘,可供大規模人馬行走,函谷關因此形同虛設。

為此到了漢末時期,朝廷在函谷關以西建立了潼關。

潼關的地理位置與函谷關基本相同,都是北臨黃河,南接秦嶺,是從中原進入關中的交通要道。凡是關東軍隊想入關中者,潼關必是首選之地。

(從洛陽到長安,最近的路線就是路過潼關)

前文也說了,潼關南面是巍峨的秦嶺,北面是湍急的黃河,在火炮出現之前想攻破潼關絕非易事,那麼不走潼關,走黃河行不行?

答案是行!

雖然黃河並不好過,但不好過不代表不能過,歷史上從山西渡黃河攻入關中的案例比比皆是,本文據一個例子,曹操與馬騰的潼關大戰。

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2年,曹操以剿滅漢中的張魯為名,要求借道關中。

但此舉立即引起了關中諸軍閥的警惕,這些軍閥大多出身西涼,史稱西涼軍。他們擔心這是曹操假途滅虢的計謀,於是推舉韓遂為盟主,馬超為副盟主,共同在潼關阻擊曹軍進入關中,這也是潼關自建成以來的首次大戰。

在戰爭爆發後,西涼聯軍固守潼關,曹操則在關外修築營壘對峙,雙方在潼關耗了一個多月。

有鑑於曹操大軍親徵,西涼聯軍不敢怠慢,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西涼聯軍基本都匯集到了潼關,總兵力約10萬人,重兵雲集之下,潼關固若金湯。

但是正是因為兵力都集中到了潼關,聯軍顧此失彼,關中的防守出現了空當,曹操便派遣徐晃率兵從黃河北岸偷偷進軍,來到了距離潼關不遠的蒲坂渡口,從蒲坂渡過了黃河,進入關中。

待徐晃的部隊黃河西岸的關中站住腳之後,曹操則率主力從風陵渡渡河來到黃河北岸,然後快速行軍至蒲坂渡河,也進入了關中。

(曹操繞過潼關示意圖)

在本次入關行動中,曹操聲東擊西,先是吸引西涼聯軍主力到潼關匯集,然後遣徐晃偷偷從蒲坂過河站住腳跟,自己再兩渡河,成功地繞過了潼關。

不過曹操此次繞過潼關也是有一定僥倖的,倘若曹操在蒲坂渡河時馬超引大軍來戰,曹操恐怕會遇到大麻煩。

然而幸運的是,韓遂不同意馬超立即北上迎擊曹操計策,韓遂認為曹操雖然進入了關中,但是曹操是北邊過來的,想拿下長安就必須再渡過渭河,到時候在渭河截擊曹軍便可。

於是在韓遂的堅持下,馬超放棄了北上迎擊曹操的想法,曹操大軍得以悠然渡過黃河。

但不管怎麼說,潼關並非繞不過去,走黃河照樣可以進入關中。只不過渡黃河進入關中的風險很大,萬一關中守軍做好了準備,在黃河截擊進攻方,那後果是不堪想像的,進攻一方的士兵必然會被扔進黃河裡餵魚。

總的來說若想進入關中地區,能走潼關則肯定走潼關,如果走不了潼關就找準時機渡黃河,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相關焦點

  • 關中地區的地緣地位
    崤函古道是連接關中與中原的最重要通道,且地形十分顯要,歷代建都關中的王朝,都在這條古道上設置關隘。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潼關、函谷關(秦)。潼關位於陝西華陰市區東20公裡處,地處黃河幾字形拐彎處,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北10公裡處,兩處關隘都是北靠黃河,南靠秦嶺,十分險要。
  • 關中平原的東大門,和山海關齊名,乾隆皇帝親書「第一關」
    我們在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都會看到關於爭奪潼關的故事,古代王朝更迭時往往會有「逐鹿中原」的說法,而要佔領中原,首先要取得關中這塊風水寶地,關中平原也就是渭河平原,也叫八百裡秦川,東有潼關,西有散關,北蕭關,南武關,因此稱「關中」。西、南、北三面都是重重大山和高原,為天然屏障,只有東邊的潼關打通後就可以直達中原,所以潼關是最重要的一道關隘。
  • 歷史上此地是關中地區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西安能成為大型王朝的國都,和所在的關中地區的地理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關中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嶺,東有黃河大轉彎處,渭河橫穿,號稱險塞四固之地,張良稱之為天府之國。大型王朝定都於關中,就能對以平原地區為主的東部地區取得居高臨下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潼關的重要性就日益突出。元曲大家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一詩中寫道: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這句詩說的就是潼關此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 關中平原東部門戶,潼關為什麼易守難攻?
    秦末大亂,劉邦向西進軍,函谷關下只能望關興嘆,後來繞道南陽走武關才拿下關中。西漢定都長安,函谷關為關中平原的東大門,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潼關地形示意圖 潼關最初位於麟趾原上,東起遠望溝西沿,西至禁溝東岸,東西兩面臨溝,北面是滔滔黃河,南面是巍巍秦嶺。
  • 古人進攻關中,為何都從函谷關或潼關,而不從山西西南渡河進攻?
    李淵深知關中在當時是帝業成功的關鍵,因此,李淵起兵造反後,選擇從龍門渡口指揮唐軍越過黃河,進入關中。而唐軍奪取關中後,以關中為根據地,開始了之後的統一戰爭。第二起,唐朝末年,黃巢大軍盤踞關中,唐僖宗一邊跑路,一邊頒布詔書命天下義軍起來勤王,河東藩鎮李克用根據唐僖宗的詔書,指揮軍隊從蒲津渡口越過黃河,參與對黃巢大軍的圍剿。
  • 陝西的遺址:關中四關之函谷關、潼關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到:關中地區的南部,是秦嶺,青藏高原以東最高的海拔,中國南北分界線;北部,是綿延千裡的黃土高坡;東面是黃河天險。中間是長400公裡的關中平原,號稱八百裡秦川。
  • 古代進攻關中,為何一定要過潼關函谷關,而不沿著黃河直接打過去
    在古代缺乏有效可靠的高速信息傳遞手段的情況下,兵貴神速就成了永不磨滅的真理,因為一支部隊遠離故土,進行作戰的時候永遠要比在國內接受訓練以及負責邊境安全的時候消耗的物資要多的多。只有一支部隊迅速地向前推進,不予以敵人任何的反應時間,拿下戰略目標並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就擊潰敵軍主力,才是軍隊最有效的使用方式。
  • 關中為什麼叫關中呢?
    關中為什麼叫關中呢?   十三朝古都長安所在的關中,土地肥沃,依山傍水,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重鎮。可為什麼叫關中呢,很簡單啊,因為處在四座險要關隘的中間……
  • 關中地區的四大門戶要塞,你知道幾個?
    關中平原的南方,是一道巨大的山脈-秦嶺,諸多的山峰高達三千米以上;關中平原的北方是一系列被稱為北山山系的山脈;關中平原的西方,寶雞以西迅速爬升,進入了南北走向的六盤山;關中平原的東方,黃河以南,順著秦嶺餘脈向東形成了幾個小的山脈:小秦嶺、崤山、外方山、熊耳山、伏牛山,黃河以北則是太行山、中條山,將中原與關中隔開。
  • 曹操靠他完勝關中叛將!
    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裡,賊可擒也。」徐晃此計,不僅避開潼關的特殊地勢,還根據戰場的特別形勢,實施偷渡黃河,進入關中,直接對陣馬超等關中叛將。 一旦大軍僥倖過河,在潼關前卻無法找到一塊合力的落腳點,反會被前方堵塞而混亂不堪;蒲坂津背靠河東郡中部,對面是廣闊的平原,跟關中核心區和渡河難度均居中。一旦渡過,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關中平原的腹地,瓦解關中平原的統治力量,是最理想的行軍渡河通道。
  • 初期的秦國,是如何從高原進入關中的?
    公元前709年,遙遠的關中東部芮國,發生了一起國君被驅逐的惡性事件。芮國,位於關中東部河西地區,當時芮國國君的母親,溺愛小兒子,因此與小兒子聯手,將大兒子芮國國君芮伯萬趕出了芮國。芮國國君最終渡過黃河到達魏國避難,他的母親也給他編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寵姬太多!
  • 大唐王朝:成也關中,敗也關中
    瓦崗寨在公元611年就起義了,比李淵起兵要早6年,但無論是瓦崗寨,還是竇建德、劉武周他們,都活躍關東地區,進本沒進入到隋王朝的核心地帶——關中地區,也無法完成改朝換代的命運。但李淵、李世民父子就不一樣了,起兵很晚,但很快稱帝,稱帝後又在短短幾年之內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 關中、漢中、巴蜀軍事地理形勢
    天下形勝地理向來是軍事行動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孫子說: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我們在研究古代軍事歷史問題的時候,如果不能對當時的天下地理大勢有個初步的了解,那麼我們就很難正確的去研究當時的軍事歷史。
  • 隴山:一片西北高地,何以影響關中大局?
    隴山即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六盤山,這條狹長的地帶,構成了關中西北一帶的最佳屏障。同時,在戰亂年代中,它也是關中一帶最大的威脅。歷代以來,攻克關中的政權往往都要火速拿下隴山,以捍衛關中西北翼的安全。從黃河南下切口端開始丈量,這裡的海拔高度僅有333米,從這裡一直延伸至關中平原與隴山交接處,其海拔高度也僅僅上升到725米。
  • 你屬於關中隴右地區的客家人嗎?有哪些客家姓氏屬於關中隴右地區
    要到哪裡去?」中提到客家人除了中原地區的一支外,在幽燕、代北、河朔、關中、隴右、江淮、荊楚也各有一支客家人,而上兩篇文章中已經說了中原地區和河朔燕雲這幾支客家人,那麼今天要說的便是關中和隴右這兩個區域的客家人。其中又有多少客家姓氏以這兩個區域作為祖源地的呢?請接著往下看。首先說下關中地區,關中地區是指陝西秦嶺北麓渭河衝積平原,也稱關中盆地。
  • 關中及秦地四大關塞的由來
    它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北瀕黃河,南依秦嶺,號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函谷關也是我國古代集大成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李耳著書《道德經》的地方。  潼關,建關最晚卻為四關之首。東漢以前並未設置關城,東漢末,曹操為防禦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
  • 關中造句和解釋_關中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關中參考例句:1、欲傾天上河漢水,淨洗關中胡虜塵。2、徙豪右七千餘戶於關中,餘皆按堵如故。3、居重馭輕,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4、劉邦一到關中,立即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5、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6、長安位於關中平原上,沃野千裡,自古號稱是金城千裡,天府之國。7、夕陽下,關中平原的千村萬落都染上了一層金色。
  • 關中平原地少、土瘠,為何唐朝以前的朝代都在此「發家致富」?
    但是不能用現在的眼光看問題,既然是歷史,就要將目光回溯,才能一探究竟。秦始皇那個時候,沒有鐵質農具,而木質農具更適合關中土地的開墾。「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現如今被稱之為母親河,但是很多時候人們都將其稱作「害河」。春秋戰國時代,黃河中下遊有水患,下遊河道有不穩。春秋時期的中原強國,除了晉國就是齊國。
  • 圖解關中:關中究竟在哪,又如何造就?
    如果這樣,「韓必為關中之候」,「而魏國亦關內候矣」。從此以後,稱道關中的人們很多,關中二字成了大家慣用的名稱了。本來關中的名稱只是表示函谷關以西的地方,但是人們卻往往給它規定著一個範圍。有人說它是在四關之中,所謂四關指的是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 關中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侵華日軍為何遲遲未進攻?
    至於日軍為什麼沒能打進關中,這主要是三個方面造成的:一是關中平原乃四塞之地,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二是國共兩方對關中都很重視,在關中周邊囤積了重兵把守;三是按照日本的計劃,關中屬於日本的次要攻略地區,最早並沒有予以相當的重視,錯失了拿下了關中的機會。等到抗戰後期日本大本營再想攻打關中時,駐華日軍的實力已經不足以拿下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