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之前,關中地區一直是歷代王朝建都的首選。大家之所以喜歡在關中建都,主要是看中了這裡的安全性。
在地理上關中平原北部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南部是巍峨的秦嶺,西部是六盤山,東部是黃河,四周皆有自然屏障。
從秦朝開始,在關中平原的東部、西部、西北、東南各設有函谷關、散關、蕭關、武關四個關隘保護關中,由於地處四關中央,關中平原也因此得名。
(關中平原四周皆有天險,易守難攻)
在函谷關、蕭關、散關、武關四個關隘中,函谷關是最為知名的。
函谷關地處關中平原東部地區,北臨黃河,南接秦嶺,在先秦時期函谷關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年五國伐秦就被函谷關所阻擋。
不過由於黃河水的不斷下切,到東漢末年時函谷關北部沿河地區已經變成一片河灘,可供大規模人馬行走,函谷關因此形同虛設。
為此到了漢末時期,朝廷在函谷關以西建立了潼關。
潼關的地理位置與函谷關基本相同,都是北臨黃河,南接秦嶺,是從中原進入關中的交通要道。凡是關東軍隊想入關中者,潼關必是首選之地。
(從洛陽到長安,最近的路線就是路過潼關)
前文也說了,潼關南面是巍峨的秦嶺,北面是湍急的黃河,在火炮出現之前想攻破潼關絕非易事,那麼不走潼關,走黃河行不行?
答案是行!
雖然黃河並不好過,但不好過不代表不能過,歷史上從山西渡黃河攻入關中的案例比比皆是,本文據一個例子,曹操與馬騰的潼關大戰。
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2年,曹操以剿滅漢中的張魯為名,要求借道關中。
但此舉立即引起了關中諸軍閥的警惕,這些軍閥大多出身西涼,史稱西涼軍。他們擔心這是曹操假途滅虢的計謀,於是推舉韓遂為盟主,馬超為副盟主,共同在潼關阻擊曹軍進入關中,這也是潼關自建成以來的首次大戰。
在戰爭爆發後,西涼聯軍固守潼關,曹操則在關外修築營壘對峙,雙方在潼關耗了一個多月。
有鑑於曹操大軍親徵,西涼聯軍不敢怠慢,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西涼聯軍基本都匯集到了潼關,總兵力約10萬人,重兵雲集之下,潼關固若金湯。
但是正是因為兵力都集中到了潼關,聯軍顧此失彼,關中的防守出現了空當,曹操便派遣徐晃率兵從黃河北岸偷偷進軍,來到了距離潼關不遠的蒲坂渡口,從蒲坂渡過了黃河,進入關中。
待徐晃的部隊黃河西岸的關中站住腳之後,曹操則率主力從風陵渡渡河來到黃河北岸,然後快速行軍至蒲坂渡河,也進入了關中。
(曹操繞過潼關示意圖)
在本次入關行動中,曹操聲東擊西,先是吸引西涼聯軍主力到潼關匯集,然後遣徐晃偷偷從蒲坂過河站住腳跟,自己再兩渡河,成功地繞過了潼關。
不過曹操此次繞過潼關也是有一定僥倖的,倘若曹操在蒲坂渡河時馬超引大軍來戰,曹操恐怕會遇到大麻煩。
然而幸運的是,韓遂不同意馬超立即北上迎擊曹操計策,韓遂認為曹操雖然進入了關中,但是曹操是北邊過來的,想拿下長安就必須再渡過渭河,到時候在渭河截擊曹軍便可。
於是在韓遂的堅持下,馬超放棄了北上迎擊曹操的想法,曹操大軍得以悠然渡過黃河。
但不管怎麼說,潼關並非繞不過去,走黃河照樣可以進入關中。只不過渡黃河進入關中的風險很大,萬一關中守軍做好了準備,在黃河截擊進攻方,那後果是不堪想像的,進攻一方的士兵必然會被扔進黃河裡餵魚。
總的來說若想進入關中地區,能走潼關則肯定走潼關,如果走不了潼關就找準時機渡黃河,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