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漢中、巴蜀軍事地理形勢

2021-01-13 手機鳳凰網

天下形勝

地理向來是軍事行動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孫子說: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我們在研究古代軍事歷史問題的時候,如果不能對當時的天下地理大勢有個初步的了解,那麼我們就很難正確的去研究當時的軍事歷史。本節分為關中形勝、漢中險要、巴蜀沃野、三川河谷、秦末天下郡表(見附表1)若干個部分以逐步敘述楚漢時期的軍事地理大勢。本節的撰寫主要是整理自《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中國軍事通史·第01卷(夏商西周卷)》、楊寬先生著《戰國史》以及林劍鳴先生著《秦漢史》。

關中形勝

在傳統意義上,關中地區包括今陝西中部涇渭流域、甘肅東南部及寧夏之一部。歷代統一天下者,多起於關中。

關中形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如下:

一,農業發達。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衝積平原,號稱「八百裡秦川」。周人首營關中,對於八百裡秦川開發較早。此地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縱橫分布,戰國末期又曾開挖過鄭國渠,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二,四塞為固。關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嶺橫亙,西有隴山延綿,北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及晉西南山地,更兼有黃河環繞,可謂山川環抱,氣勢團聚。關中四面有山河為之險阻,幾處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關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關扼崤函之險,控制著關中與中原之間的往來通道;武關控秦嶺東段之險,扼守著關中東南方向的進入通道;散關扼秦嶺西端之險,控制著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交通咽喉;蕭關扼隴山之險,守備著關中西北通道。

最重要的關口是函谷關,控制著關中與中原之間的通道。關中與中原之間的通道,穿越華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延綿數百裡,極盡險阻,函谷關即當道依險而立。

武關在今陝西省商州東南一百八十裡。漢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穿越秦嶺東段山地,穿切開一條狹長的低谷地帶,成為秦嶺東段南北往來的一條通道。這條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嶺分水嶺後,可徑至陝西藍田,下臨長安;向東南下行,即至南陽盆地。

散關,又稱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五十裡。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處為嘉陵江上遊低谷地帶,這是秦嶺西部南北往來的一條重要通道。散關即在此通道的北端當道依險而立。散關是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咽喉,為南北必爭之地。

蕭關,又稱隴山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隴山山脈橫亙於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

除了四塞,還有一處渡口,亦為出入關中的重要通道,這就是蒲津。扼守蒲津渡口的重鎮是蒲坂。蒲坂在今山西蒲州,西臨黃河。這裡是自山西進入關中的跳板,也是自關中進入山西的橋頭堡。

三,地勢便利,居高臨下,有河流可以順勢東下,後勤便利。張良曾分析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

漢中險要

漢中地處關中之南,巴蜀之北。形成漢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嶺和大巴山脈。兩列山脈平行聳立,東西橫亙,秦嶺高峻險拔,足以為關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渾厚綿長,足以為四川北面屏障。幾條谷道穿越山嶺,成為南北通行的孔道。

王鑽忠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九大軍事戰略要地之漢中、巴蜀
    01漢中漢中地區,是秦嶺和巴山之間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秦嶺隔開了漢中與關中,巴山則把漢中與巴蜀分在兩側。漢中這個地方,在九大戰略要地裡差不多是最小的。單獨佔據漢中很難成事,必須要向關中或者巴蜀挺進,才能把根據地建的厚實。所以漢中的意義,在於與關中和巴蜀的聯繫。漢中與關中隔著秦嶺,期間開了四條古道曲折相通。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陳倉道自不用說,韓信的暗渡陳倉之策早已成為中國戰爭的經典。它的北口正事大散關。褒斜道並不出名,但卻開發最早。
  • 中國古代九大軍事戰略要地之漢中、巴蜀
    01漢中漢中地區,是秦嶺和巴山之間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秦嶺隔開了漢中與關中,巴山則把漢中與巴蜀分在兩側。漢中這個地方,在九大戰略要地裡差不多是最小的。單獨佔據漢中很難成事,必須要向關中或者巴蜀挺進,才能把根據地建的厚實。所以漢中的意義,在於與關中和巴蜀的聯繫。漢中與關中隔著秦嶺,期間開了四條古道曲折相通。
  • 劉邦的封地有巴蜀和漢中,為何都城選漢中而非成都?
    對於項羽最忌憚的對手劉邦,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同時封秦降將章邯等三人統治關中,企圖封死劉邦的北歸之路。當時的巴蜀地勢險要,交通不便,是人皆畏之的「險遠之地」。劉邦本人聽說自己封到巴蜀,大怒,要與項羽決戰,幸好被蕭何等人勸住。 劉邦承認現實之後,又託張良贈項伯一大筆金銀財寶,最終勸項羽把漢中郡也封給自己。
  • 沿關中到漢中的這四條地理縱線旅遊,了解棧道文化,遊出文化趣味
    漢中是個小盆地,東西長,南北窄,背靠關中面朝巴蜀。等劉邦在漢中修養生息力量壯大後,遂命韓信指揮,樊噲、灌嬰假裝修復子午道,韓信等人帶兵偷偷從陳倉道進了關中,殺了個項羽措手不及。從斜谷出去就是關中的五丈原,五丈原離長安很近,諸葛亮最後就是死在這裡。 褒斜道與其他三條道相比,全程較短,最平緩,是漢中到關中四條道中開闢時間最早,使用時間長的重要驛道。
  • 沿關中到漢中的這四條地理縱線旅遊,了解棧道文化,遊出文化趣味
    到漢中旅遊,不了解棧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等於只逛了半個漢中,更是少了旅遊的樂趣。從關中到漢中有名的棧道有四條。漢中是個小盆地,東西長,南北窄,背靠關中面朝巴蜀。從關中到漢中,要翻越秦嶺,崇山峻岭,行走艱險。在古代,沒有現代化機械設施,修路無從談起,是以棧道興起。漢中有棧道之鄉的稱號。
  • 解讀中國古代軍事地理
    關中 山西 河北漢中 中原 山東巴蜀 荊楚 江東現在,建議大家手邊準備一幅中國地形圖,下面我們會具體來說說這九個地區的地形結構。其間會多次提到山脈、河流、城市,如果對照地圖,看起來會更加有趣一些。評價一個地方是不是戰略要地,主要就是兩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山川之險。
  • 為什麼中國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定都關中?做事東南,收功西北?
    而且他們都是以關中為起點,最後成為大一統的大帝國。這其中看似有偶然,其實更多的是必然。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夫做事者,必於東南,收實功者,必於西北」這既是對以前歷史的經驗總結,也是通過對中國地理形勢的分析,再結合其他一些因素,比如農業灌溉等,從而對歷史發展的一種推測和展望。事實證明,歷史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證明著這個觀點的有效性。
  • 漢中和關中平原之間隔著秦嶺,為何不劃入四川?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南北的地形環境、氣候、氣溫等各方面均有比較大差異。漢中位於大巴山、米倉山之北的漢中盆地,和關中平原之間隔著巍峨的秦嶺。崇山峻岭之間交通多有不便,為什麼漢中被劃歸陝西省管轄,而不劃給南面的四川省呢?
  • 漢中和關中平原之間隔著秦嶺,為何不劃入四川?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南北的地形環境、氣候、氣溫等各方面均有比較大差異。漢中位於大巴山、米倉山之北的漢中盆地,和關中平原之間隔著巍峨的秦嶺。崇山峻岭之間交通多有不便,為什麼漢中被劃歸陝西省管轄,而不劃給南面的四川省呢?
  • 漢中被稱為「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它的軍事意義為啥如此重要?
    但是,漢中在古代可是大名鼎鼎,在秦代,它可是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那麼漢中為什麼自古都被評為中國軍事上的兵家必爭之地呢?筆者就為大家簡要論述下它的幾點重要原因。而漢中盆地區別與其他盆地的特點是南北窄,東西長,所以它的戰略縱深有限,對於不管是北方軍事集團進攻南方軍事集團還是南方進攻北方,都是非常困難,若相持過久都會損失巨大。而由於秦嶺要比大巴山險峻陡峭,所以自古翻越大巴山進軍四川比翻越秦嶺進軍關中要稍微容易些。漢中通往關中的道路有五條,分別是祁山道,褒斜道,陳倉道,子午道,儻駱道。而漢中通往四川的道路只有三條,分別是自西向東為陰平,金牛,米倉。
  • 秦據關中而統一六國,漢據關中而統一天下,為何到三國卻失效了
    關中戰國時期的秦國佔據了整個關中,並以此為基礎,奪取了南邊的漢中及巴、蜀之地,然後以關中、漢中和巴蜀為基地,東出函谷關,打敗並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秦朝建立僅僅15年後,天下大亂,反秦義軍蜂擁而起,項羽在巨鹿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則第一個攻進了秦國腹地關中,滅亡了秦朝,秦朝雖然滅亡,但當時的天下並沒有統一,戰爭仍然沒有停止,被封到漢中的漢王劉邦,利用漢中和巴蜀之地為後方,首先還定三秦,越過了八百裡秦嶺,攻佔了關中。
  • 漢中地區何等重要?漢中之戰後,曹操兵敗離去劉備稱王
    在眾多小型割據勢力中,張魯割據的漢中,由於夾在曹操、劉備勢力之間,便成為了曹、劉都想爭奪的一塊地盤。 說起東漢時的漢中,其實是指益州北部一郡,治所南鄭(今天的漢中市漢臺區),轄九縣,地域遠大於今天的漢中市。漢中北橫秦嶺,南亙巴山,四周可謂是高山深丘,中間為帶狀盆地,漢水橫貫其間,可謂是,物產豐富,兵家之良地。此外,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當秦、隴、蜀三地的咽喉要衝。
  • 嬴政統一前,大秦帝國的歷次擴張—關中、河西、商於、漢中、巴蜀
    大秦帝國一、秦國佔據關中秦國雖然得以立國,但是關中大地遍布戎人的部落,這些部落或大或小,或強或弱,但都沒有離開的意思。秦國名義上有關中之地,但是實際只有秦邑一城,要真正立國,還得跟戎人血戰。不僅要擊敗戎人,還得將關中大地上沒有遷走的小諸侯國擊敗。《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首軍歌正是秦人收復關中大地時的戰歌!
  • 地理總志 | 大一統王朝的地理專書
    清代三大奇書之一的《讀史方輿紀要》與前代的官修地理總志和南宋私修總志的體例都不同,獨具一格,被譽為"千古絕作"。作者顧祖禹是明末清初人,有感於亡國之痛而著此書。他認為明朝亡國的關鍵在於對邊防形勢了解不足,防禦不當,因而特別關注山川險易及古今戰守成敗之跡。《讀史方輿紀要》是我國古代關於沿革地理尤其是軍事地理的總結性著作。
  • 四川盆地比關中平原大幾倍,為何古人建都多選擇關中平原?
    從軍事防禦意義上講,四川盆地可謂之易守難攻,是建都立朝的理想之地。可現實是四川盆地始終沒有成為全國性大一統王朝都城所在地,即使四川盆地中心城市成都有偏安王朝在此建都,也多不長久。而四川盆地北部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裡的關中平原,其中心區域長安城卻是中國歷史多次大一統王朝建都的首選地,而且是建都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城市。
  • 從關中到漢中八百裡秦嶺古人蹚出哪幾條道?道道意義深遠
    從北到南可以分為陝北高原、關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個地貌區。其中高原926萬公頃,山地面積為741萬公頃,平原面積391萬公頃。地形要地陝北地形多山地,從軍事角度來講,並無太大戰略意義;關中則是陝西的腹心之地,在秦漢唐的大部分時期,關中還是全國的中心。關中平原三面環山,一面黃河,易守難攻。氣候溫暖,適合農耕,人口眾多,成為了秦、漢、唐等多個朝代的王霸之基。
  • 褒斜棧道,使得關中與巴蜀相連,也使難於上青的蜀道變成通途
    在近代社會以前,處於四塞之地的關中地區,一直為秦嶺所困,那綿延數千裡的層巒疊障,把秦中和巴蜀生生隔離開來。多少個朝代,人們視行路為畏途,曾經無奈地發出浩嘆,發出哀怨,其中最偉大的代表當推李白的傑作《蜀道難》。
  • 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
    對於劉邦來說,憑藉巴蜀之地而奪取了天下。不過,在劉邦之後,劉備同樣佔據巴蜀之地,卻始終和曹魏、東吳三分天下。並且,在都城上,劉備選擇在成都定都,而不是漢中之地的南鄭。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換而言之,導致劉邦、劉備選擇不同都城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秦國據關中擁巴蜀出函谷而統一天下,為何蜀漢諸葛亮北伐總是缺糧
    秦滅六國地圖之後在成都平原生產的糧食經過秦嶺再運到關中,再從關中經過函谷關運到中原,秦國就靠著佔據關中、擁有巴蜀,然後利用巴蜀和關中的糧食,東出函谷關繼而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為什麼戰國時期的糧倉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秦國統一天下與諸葛亮北伐其實有很大的差別,主要有兩點:1、秦國不僅僅有成都平原的糧倉,而且還有關中平原的糧倉,秦國有兩個糧倉,而諸葛亮只有成都平原一個糧倉。即使巴蜀的糧食接濟不上,秦國還能從關中運糧,而諸葛亮不行,如果成都平原的糧食接濟不上,諸葛亮北伐就得退兵。
  • 秦國得到巴蜀便統一了天下,蜀漢已有巴蜀,為何卻不能統一天下
    這個問題,其實說到了巴蜀地區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及戰略地位問題。我們研究歷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現象。在亂世的時候,如果一個政權,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區,同時它又擁有巴蜀地區,這樣的政權往往能夠實現全國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