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形勝
地理向來是軍事行動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孫子說: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我們在研究古代軍事歷史問題的時候,如果不能對當時的天下地理大勢有個初步的了解,那麼我們就很難正確的去研究當時的軍事歷史。本節分為關中形勝、漢中險要、巴蜀沃野、三川河谷、秦末天下郡表(見附表1)若干個部分以逐步敘述楚漢時期的軍事地理大勢。本節的撰寫主要是整理自《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中國軍事通史·第01卷(夏商西周卷)》、楊寬先生著《戰國史》以及林劍鳴先生著《秦漢史》。
關中形勝
在傳統意義上,關中地區包括今陝西中部涇渭流域、甘肅東南部及寧夏之一部。歷代統一天下者,多起於關中。
關中形勝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如下:
一,農業發達。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衝積平原,號稱「八百裡秦川」。周人首營關中,對於八百裡秦川開發較早。此地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縱橫分布,戰國末期又曾開挖過鄭國渠,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二,四塞為固。關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嶺橫亙,西有隴山延綿,北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及晉西南山地,更兼有黃河環繞,可謂山川環抱,氣勢團聚。關中四面有山河為之險阻,幾處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關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關扼崤函之險,控制著關中與中原之間的往來通道;武關控秦嶺東段之險,扼守著關中東南方向的進入通道;散關扼秦嶺西端之險,控制著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交通咽喉;蕭關扼隴山之險,守備著關中西北通道。
最重要的關口是函谷關,控制著關中與中原之間的通道。關中與中原之間的通道,穿越華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延綿數百裡,極盡險阻,函谷關即當道依險而立。
武關在今陝西省商州東南一百八十裡。漢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穿越秦嶺東段山地,穿切開一條狹長的低谷地帶,成為秦嶺東段南北往來的一條通道。這條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嶺分水嶺後,可徑至陝西藍田,下臨長安;向東南下行,即至南陽盆地。
散關,又稱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五十裡。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處為嘉陵江上遊低谷地帶,這是秦嶺西部南北往來的一條重要通道。散關即在此通道的北端當道依險而立。散關是關中與漢中、巴蜀之間的咽喉,為南北必爭之地。
蕭關,又稱隴山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隴山山脈橫亙於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
除了四塞,還有一處渡口,亦為出入關中的重要通道,這就是蒲津。扼守蒲津渡口的重鎮是蒲坂。蒲坂在今山西蒲州,西臨黃河。這裡是自山西進入關中的跳板,也是自關中進入山西的橋頭堡。
三,地勢便利,居高臨下,有河流可以順勢東下,後勤便利。張良曾分析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
漢中險要
漢中地處關中之南,巴蜀之北。形成漢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嶺和大巴山脈。兩列山脈平行聳立,東西橫亙,秦嶺高峻險拔,足以為關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渾厚綿長,足以為四川北面屏障。幾條谷道穿越山嶺,成為南北通行的孔道。
王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