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地區何等重要?漢中之戰後,曹操兵敗離去劉備稱王

2021-01-10 一起看地圖

曹操此人,可謂是一個「文治武功」兼備的人物,有人稱其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觀其一生,個性複雜、深諳權術、極負才略,如興義兵徵討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任用賢能、鎮壓黃巾等。此外,曹操且能吟詩作文,頗得風騷之要旨。

然而,在東漢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218- 219 年)期間,魏王曹操和益州劉備展開了一場為時一年半的漢中爭奪戰。這場戰爭可謂是漢末三國時的一場重要戰役,劉勝曹敗的結局更是宣告了曹操一統天下努力的失敗。

前言:漢中之要地

話說赤壁之戰,為曹操、劉備、孫權三大勢力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但是,在這三個大集團之外,其實還存在著一些小的割據勢力。為了增強自己本身的勢力,除了把對方滅掉之外,便是不斷地增加自己的實力,搶佔這些小的割據勢力。

由於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消除對手,於是,便形成了這些小的割據勢力或被兼併、或被消滅的局勢。在眾多小型割據勢力中,張魯割據的漢中,由於夾在曹操、劉備勢力之間,便成為了曹、劉都想爭奪的一塊地盤。 

說起東漢時的漢中,其實是指益州北部一郡,治所南鄭(今天的漢中市漢臺區),轄九縣,地域遠大於今天的漢中市。漢中北橫秦嶺,南亙巴山,四周可謂是高山深丘,中間為帶狀盆地,漢水橫貫其間,可謂是,物產豐富,兵家之良地。

此外,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當秦、隴、蜀三地的咽喉要衝。從西北出散關,經陳倉向西,即達隴右;由北涉褒斜道出箕谷,可進關中;東北由子午谷道,直至長安,從東面出武關,便近窺南陽;從東南順漢水,則直抵襄陽;而南下沿金牛道即入西蜀。

漢中盆地是中國西部溝通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紐帶,也是千裡蜀道線上的咽喉要地,因而在天下分裂之時為兵家所必爭。建安十二年(207年),年方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便指出:「益州險塞,襖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此外,「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泰川。」此舉將關隴、羌與蜀漢、西南夷地區連接起來,實現天下三分乃至一統的宏圖。劉備借赤壁之戰的勝利,獲得荊州大部後進入益州。如果這時再據有漢中,便可進軍隴右和關中的基地。

除了諸葛亮、劉備等人對漢中的重視,曹操也十分留心「羌胡」的動向。長期的戰爭和特殊的環境,催生出了一個彪悍兇殘的涼州兵團。他們雄居西部,虎視關東,使得諸侯群雄,側目視之。因此,挾氐羌,就成了取用漢中戰略的重要內容。

在建安二年(197 年),曹操就想著東擊呂布,又擔心袁紹「侵擾關中,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為將奈何。」曹操最擔心的便是關隴羌胡勢力與蜀漢地區聯合起來,這樣的話,整個西部成為了一股離心力量,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隨著割據形勢的發展,赤壁之戰後,曹操先後攻佔了關中隴右。這時如再奪得漢中,就可控制了巴蜀的北大門,斷絕了劉備北進的念想,還可進窺巴蜀。

想佔有漢中的心,可不僅僅是曹、劉二人。遠在江東的孫權,也早有奪取漢中,控制西部的戰略。建安五年(200年),魯肅便對孫權提及到:「竟長江所及,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赤壁戰爭之後,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又提出了一條「取蜀而並張魯」的戰略決策,對此孫權也十分認可。然而,世事難料的是周瑜突然病逝,劉備捷足先登,漢中的爭奪便在蜀魏之間展開。

戰爭:漢中之爭奪

建安十六年(211年)的三月,曹操遣司隸校尉鍾繇,擊漢寧郡(今漢中市漢臺區)的太守張魯。鍾繇率三千兵進入關中。關右馬超、韓遂等聯兵相拒。益州牧劉璋亦遺使迎劉備,使北上爭奪漢中。

另一方面,在曹操與馬超、韓遂大戰之際,劉備於建安十九年(214年)奪取西川。建安二十年(215年)的三月,曹操率十萬之眾攻打張魯,欲一舉拿下漢中。曹軍從關中出發,取道陳倉(今陝西寶雞)、散關(今寶雞大散關)、河池(今甘肅徽縣西北),七月抵達陽平關(今陝西勉縣武侯鎮)。

漢寧郡太守張魯則遣張衛、楊昂、楊任等人拒守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餘裡。曹軍進軍的過程中,遭到張魯之弟張衛的頑強抵抗。由於攻打關城條件不利,曹軍仰攻,山峻難登,死傷頗多,又考慮到了軍糧供給不足,曹操不想陷在漢中,於是傳令退兵。

不料,撤退的曹軍後半夜誤入了張衛軍營。曹操聽到消息後,立即改變部署,以退為進,最後僥倖攻下陽平關。八月,曹操進入南鄭之後,便致書張魯勸降。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出逃的張魯率餘部自巴中歸降。 

對於張魯等人,曹操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魯為閬中侯,魯五子及魯部下閻圃、李休等均為列侯;此外,復漢寧郡為漢中郡;分漢中之安陽(今漢陰縣)、西城(今安康縣)為西城郡;分錫(今陝西白河縣)、上庸(今湖北竹山縣)郡,置都尉。

此外,攻下漢中之後,曹操其勢力與劉備接壤。由於當時劉備佔領益州僅一年,又親率大軍遠赴荊州作戰,於是,對於後續此地的軍事部署,主簿劉曄和司馬懿都主張趁著劉備在西川立足未穩,「傾而壓之」,乘勝攻入蜀地。劉曄還曾指出「今不取,必為後憂」。

然而,曹操並未聽取他的意見,其中一點就在於如以漢中為據點,向蜀地推進軍事,有著交通條件惡劣、軍糧供應困難的巨大壓力。因為曹操雖然得到漢中,但是軍糧問題始終無法解決。這是由於漢中地區淺窄,很難發展成為糧食生產、供應基地,從關中補給糧草需要翻越秦嶺,此舉異常困難。

於是,曹操便聽從了雍州刺史張既之計:「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建安二十年十二月,公自南鄭還,留夏侯淵屯漢中,令張魯舉家隨駕還鄴都(今河北省臨漳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劉備建言,認為此時應該出兵攻打漢中。在當時,劉備在益州已牢牢站穩,並與孫權和平相處,可謂是無後顧之憂。此時,對於曹操來說,也已據有漢中整整兩年之久。

於是在十月,劉備開始部署攻取漢中的作戰方案。首先,派張飛、馬超、吳蘭等率兵攻打武都下辨(在今甘肅成縣西北) ,封鎖曹軍從隴右進入漢中的道路。然後,於次年春,留諸葛亮守成都,自己率兵三萬,殺向漢中。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漢中戰役正式打響。曹操派出曹洪攻打佔領下辯的張飛軍。兩次交戰下來,吳蘭戰死,張飛、馬超敗逃,撤離。四月,劉備又派陳式率軍封鎖馬鳴閣道,被曹將徐晃擊敗。「劉備欲斷絕內外,以取漢中」的初始目標受到挫敗。

此時,劉備率軍進至陽平關。他將一萬精兵分作十部,在夜間輪番猛攻曹軍。夏侯淵、張郃、徐晃拒險反擊,劉備軍被阻於關下。兩軍對峙數月後,劉備決定增兵。後期得到諸葛亮的數萬援軍之後,漢中戰場形成了劉強曹弱的形勢。

對於漢中戰場的雙方來說,他們都非常看重這次戰役,戰役在鋒芒相頂的環境中進行。對於漢中,一個堅決保衛,一個志在必得。曹操得知劉備獲得援兵,準備大舉發動進攻之時,他唯恐夏侯淵等人有失,決心親自去對付劉備。這年九月,他離開鄴城,率軍抵達長安。

戰爭在漢中相持連年,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兩軍相峙一年多,劉備久攻陽平關不下。於是,劉備等人改變戰術,避實就虛,棄關南渡漢水,到定軍山(在今陝西勉縣南)安營紮寨。定軍山是漢中西面門戶,軍事位置重要。

於是,夏侯淵也率軍尾隨而至,在山下築營,設鹿角為屏障,與劉備對壘。劉備趁夜攻曹營,放火燒鹿角。夏侯淵令張郃守東營,自守南營,分兵抵禦。次日,夏侯淵率輕兵修復營寨鹿角。法正見到時機剛好,建議劉備出擊。

於是,劉備南渡沔水,又放了一把火,燒掉了夏侯淵在定軍山下走馬谷的大本營。另一邊,劉備令黃忠以山勢作掩護,率軍從山上殺出。曹軍措手不及,夏侯淵此時也陣腳已亂,回兵救火之際,被乘高而下的蜀漢老將黃忠擊殺。張邰隨後率軍退守陽平關。 

漢中曹軍失去主帥,驚恐不安,只好推張部臨時主事。劉備欲乘勝渡漢水進攻南鄭,被曹將郭淮識破,列陣以待,劉備只得作罷。曹操聞報夏侯淵戰死,一方面任張邵為統帥,一方面自率大軍五萬,從長安入褒斜道,向漢中進發。

三月,曹操到達陽平關前線。此時,漢中戰場的形勢轉為曹強劉弱。自三月至五月,劉備斂軍拒守,不與曹軍接鋒。曹無計可施,軍心渙散,逃亡日多,遂引軍東還,拜杜襲為留府長史,駐關中以防劉備。219年夏5月,曹大軍由馬鳴閣道撤出漢中。

結尾:三國鼎立而成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爭奪激烈的漢中之戰最後以曹操的失敗而告終。接著,劉備命義子劉封、大將孟達和王平帶兵進攻上庸諸郡,太守申耽見大勢已去,只得納土歸附。劉備安民已定,大賞三軍,在手下文臣武將一百二十多人的擁戴下,自立為漢中王,以漢中、廣漢、巴蜀等地作為封國。

反觀之曹操,於211年下令攻取漢中,到219年被迫退出漢中,前後八年有餘,年過花甲而攻潼關,戰馬超,跋山涉水二千餘裡,兩度進出漢中,實踐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宏願,最後回到洛陽,不到三個月就病逝了。

漢中之戰後,蜀漢嚴守著漢中,使得曹魏無機可乘,孫吳也據江東以觀天下,三大集團中任何一方都不會輕易出兵,由此三國鼎立局面最終形成。

相關焦點

  • 劉備奪取漢中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拿下關中呢?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在漢中之戰中,不管是劉備還是曹操,都調集了眾多名將。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裡」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而就現在來說,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
  • 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
    對於劉邦來說,憑藉巴蜀之地而奪取了天下。不過,在劉邦之後,劉備同樣佔據巴蜀之地,卻始終和曹魏、東吳三分天下。並且,在都城上,劉備選擇在成都定都,而不是漢中之地的南鄭。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換而言之,導致劉邦、劉備選擇不同都城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漢中: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代是哪三個諸侯先後稱霸於此?
    漢中除了物產豐富,又因漢中地形極為險要,在歷史上曾是軍事戰略要地,即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漢中北有秦嶺,南有大巴山,西有岷山,東有武當山,形成天然屏障。漢中是關西和巴蜀之間的南北通道,對關西和巴蜀來說都很非常重要。
  • 在漢中之戰,老將黃忠斬夏侯淵,劉備當時有何反應?
    伴隨著夏侯淵被黃忠斬殺的這一瞬間,劉備的實力在不斷的上升,堪稱處於黃金時期。可是當黃忠提著夏侯淵的人頭來見劉備的時候,卻遭到了數落,這究竟是為何呢? 老將黃忠在當時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為何劉備在當時的感覺並不是特別的歡喜。那是因為在曹魏一方的大營之中,除了夏侯淵之外,還有一個人很重要,他就是張郃。
  • 曹操軍力遠勝劉備,卻為何放棄漢中,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此時,魏王曹操想撤出漢中,便下達給全軍的口令是「雞肋」,下屬的官吏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主簿楊修聽到這個口令後,回到自己的大帳內開始獨自整理行裝。不少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修這麼做的原因。
  • 漢中和關中平原之間隔著秦嶺,為何不劃入四川?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南北的地形環境、氣候、氣溫等各方面均有比較大差異。漢中位於大巴山、米倉山之北的漢中盆地,和關中平原之間隔著巍峨的秦嶺。崇山峻岭之間交通多有不便,為什麼漢中被劃歸陝西省管轄,而不劃給南面的四川省呢?
  • 一年三場大勝,劉備為何沒能抓住機會,直搗黃龍,中興大漢?
    劉備所代表的蜀漢集團,崛起時間晚,根據地基礎薄弱,兵少將寡,更為重要的是,蜀漢位於偏僻邊緣之地,讀書識字的人少,文人學士智謀之徒更加稀缺,所以,劉備集團從小走到大,但一直都缺少自我造血的功能。不過,劉備也有高光的時刻。公元219年,劉備的蜀漢集團達到了事業巔峰。
  • 同樣佔據蜀地和漢中,為何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劉備卻最終失敗
    不知為何,大家似乎都喜歡將劉邦和劉備拿來對比,雖說兩人都曾佔據蜀地和漢中,且可能有那麼一絲血緣關係,但因天下局勢、自身實力、戰略決策和敵人的不同,劉邦的成功對於劉備來說根本無法複製,我們不妨具體分析一番。
  • 劉邦的封地有巴蜀和漢中,為何都城選漢中而非成都?
    當時的巴蜀地勢險要,交通不便,是人皆畏之的「險遠之地」。劉邦本人聽說自己封到巴蜀,大怒,要與項羽決戰,幸好被蕭何等人勸住。 劉邦承認現實之後,又託張良贈項伯一大筆金銀財寶,最終勸項羽把漢中郡也封給自己。劉邦擁有巴、蜀、漢之地,實力並不弱,只不過秦嶺險惡,看上去北歸不易而已。
  • 劉備與劉邦都佔據了巴蜀與漢中,那蜀漢到底弱在哪?
    劉備稱帝之時,蜀漢的地盤(漢中、巴、蜀)。基本上與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時,佔據的地盤差不多。那為何劉邦能得天下,而同樣人才濟濟的蜀漢,卻始終沒有在疆域上有突破呢?劉備集團與劉邦集團相比,到底弱在哪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外部的政治形勢不同。
  • 劉備一年沒拿下漢中,為何此人一出馬解決了?
    文/用堅強的微笑來創造劉備一年沒拿下漢中,為何此人一出馬解決了?在三國的時候,漢中的這場戰役中,艱難的維持了整整一年之久,劉備卻始終不能把這裡給拿下,只因為這裡有一個名叫夏侯淵的守將,他靠自己頑強的抵抗,硬是讓劉備的大軍沒有一點兒脾氣,就在這個久攻不下的時候,劉備手底下的大將出場了,這位大將就像導火索,成功引燃了自己軍隊的士氣,他們就像是打了激素一樣勢不可擋,就連夏侯淵的守將都被人家給斬於馬下,夏侯淵最後大敗
  • 漢中十論之二——從諸葛古鎮建設看漢中文化旅遊開發
    由此,武侯祠也在中國歷史和現代文化中始終佔有著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直到明代初年,蜀王朱椿以「君臣宜為一體」,在劉備殿外附設殿宇,正式祭祀諸葛亮、關羽、張飛,後遭兵亂化為灰燼。清康熙十至十一年,又在廢墟上重新修建了君臣合一的武侯祠,形成了今日成都武侯祠的格局和規模。實際上它是劉備的宗廟「漢昭烈廟」和劉備的陵墓「惠陵」,諸葛亮的紀念祠只是後來添加入裡面的配祀。
  • 魅力中國城——漢中
    在我去之前的印象中,應該屬於一座山城,從四川巴中去往漢中的路上,群山環繞,雲霧繚繞,似乎漢中真如我所預想的那樣,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可為什麼漢中又是西部地區自古以來有名的糧倉呢?漢中市勉縣來到漢中的地界,這裡對於漢文化以及三國文化的宣傳處處可見,劉邦就是在這裡開始了一生的霸業,劉備在這裡成為了漢中王,諸葛亮多次北伐,漢中成為了其重要的根據地,最終將自己一腔熱血揮灑在這片熱土
  • 漢中市資訊|吃貨小分隊:漢中有哪些人氣爆棚的老字號美味小吃?
    3、漢中之戰:雖然劉備戰勝了曹操,卻還是留下了遺憾!在漢末三國時期,劉備和曹操之間的恩怨可謂剪不斷,理還亂。雖然二者有過把酒言歡的時刻,但是,更多的時候,這兩位諸侯卻是在戰場中激烈較量。不過,在漢中之戰之前,劉備面對曹操可謂屢戰屢敗,比如在徐州之戰中被曹操擊敗後,劉備轉投袁紹、劉表等,並遭到了曹操的追殺。即便在赤壁之戰中曹操敗北,但是,眾所周知,在赤壁之戰中,東吳才是戰勝曹操的主要勢力。當然,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在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的漢中之戰中,劉備終於在正面戰場中擊敗了曹操。不過,從結果上來看,漢中之戰看似劉備戰勝了曹操,卻還是留下了遺憾。
  • 陝西漢中——美麗的「小江南」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裡,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有國家級生態景區(點)7個、省級16個。
  • 一遊未盡|漢中隨筆
    光霧山位於四川北部的巴中,但離陝西漢中只有70公裡,且有高速公路,所以從上海前往的最佳路線是直飛漢中。於是,我與漢中邂逅了。漢中,此前在我腦子裡是一頭霧水,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然,想當然的以為其是經濟相對落後的西北地區的一個普通歷史古城,實地一走方知大錯特錯,汗顏無地。
  • 漢中和蜀地一脈相承的,為何卻劃歸陝西,而不是四川?
    在之後的三國時代裡,劉備在稱帝以前也是自稱漢中王,稱帝後漢中也同屬蜀國的管轄之下。可以說,在我們印象裡的漢中,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和蜀地如影隨形、不分彼此。但是,我們都知道,今天的漢中其實並不歸屬於四川省管轄,而是歸屬陝西省管轄。這就讓人不得不感到好奇,為什麼在歷史上長期和蜀地如影隨形的漢中地區最後卻走向分道揚鑣,被劃歸陝西管轄了呢?
  • 劉備得臥龍鳳雛,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而劉備這邊有了龐統和諸葛亮他們的加入劉備的陣營才達到了自己的頂峰,很多朋友認為,曹操得到司馬懿就等於得到了一個很大的助推器,曹丕得到了司馬懿直接登基。但是劉備集團得了諸葛亮、龐統,最後還是逃了命而被消滅,懷疑是二人能力的問題,或是劉備能力的問題。實際上確也不完全是,更多的是時間安排的問題。
  • 《漢中王勸進表》馬超排名第一,為何關羽張飛的排名卻如此靠後?
    219年5月經過近兩年的苦戰,劉備拿下了漢中,同年秋劉備在群臣的勸進下上表朝廷準備進位漢中王,《漢中王勸進表》上共有一百二十人聯名,其中有名有姓的有十一人,分別是:「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
  • 中國古代九大軍事戰略要地之漢中、巴蜀
    01漢中漢中地區,是秦嶺和巴山之間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秦嶺隔開了漢中與關中,巴山則把漢中與巴蜀分在兩側。漢中這個地方,在九大戰略要地裡差不多是最小的。單獨佔據漢中很難成事,必須要向關中或者巴蜀挺進,才能把根據地建的厚實。所以漢中的意義,在於與關中和巴蜀的聯繫。漢中與關中隔著秦嶺,期間開了四條古道曲折相通。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陳倉道自不用說,韓信的暗渡陳倉之策早已成為中國戰爭的經典。它的北口正事大散關。褒斜道並不出名,但卻開發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