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軍力遠勝劉備,卻為何放棄漢中,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2020-12-14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楊修。原文如下:

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此時,魏王曹操想撤出漢中,便下達給全軍的口令是「雞肋」,下屬的官吏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主簿楊修聽到這個口令後,回到自己的大帳內開始獨自整理行裝。不少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修這麼做的原因。楊修回答道:「雞肋這東西,扔了可惜,吃起來又沒什麼味道。魏王以此同目前漢中的形勢相比較,以此我斷定魏王是想撤出漢中了。」

本文要說的三國成語,便是根據這個故事演變出來的一句成語,叫做「味如雞肋」,比喻對事情興趣不大或實惠很少。

曹操擊敗張魯並奪取漢中地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當時,劉備也佔領益州不久。謀士劉曄建議曹操乘勝追擊,向益州發動進攻,但曹操卻拒絕了劉曄的建議,只留下大將夏侯淵、張郃等人鎮守漢中,大軍主力撤回中原。曹操的這一失誤,給了劉備可乘之機。

到了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親自率部進攻漢中,與夏侯淵部展開激戰。得知漢中形勢吃緊,曹操連忙率軍趕到漢中增援。到了第二年,夏侯淵在定軍山一役中被黃忠斬殺,曹軍遭遇慘敗。經過幾個月的對壘,最終曹操下令全軍撤出漢中,將這塊戰略要地拱手相讓。至此,劉備集團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

曹操為什麼撤出漢中?大致上有兩大原因。首先是曹軍在漢中的主將夏侯淵被殺,重挫了曹軍的士氣;二是劉備採取了依險固守的戰術,使得曹軍久攻不下;三是在戰事陷入僵局的局面下,曹軍無論是在兵力增援還是糧草供應上都出現了巨大困難。故此,曹操不得不下令放棄漢中。

這裡附帶說一句,在真實的歷史上中,楊修並沒有因為猜到了曹操的意圖而被殺,而是平平安安地隨曹操一起撤回中原。雖然楊修被殺的時間同樣是在曹操撤出漢中的這一年,但他被殺的原因是深度參與了曹操的立嗣之爭,引起曹操的猜忌和不滿,並因此掉了腦袋,與雞肋事件一點關係都沒有。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趙雲真實的軍事能力如何,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趙雲。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夏侯淵失敗後,曹操親自率軍來到漢中,將北山山下作為糧草囤積地,糧草多達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以將這些糧草奪過來,便率軍前往北山,趙雲則率部在後接應。不過,過了約定時間依然不見黃忠的蹤影,趙雲隨即帶著幾十名騎兵前去尋找黃忠。不料就在此時曹操大軍突然出現,其先頭部隊與趙雲遭遇。
  • 此人首創一成語,實現諸葛亮戰略構想,令劉備達到事業巔峰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法正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法正。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劉備說:「曹操一舉逼降張魯,平定漢中,但沒有趁勢向巴、蜀發動進攻,而留下夏侯淵和張郃在漢中駐守,自己回軍北還,這並不是他的智謀和力量不足,而是有內有迫使他不得不這樣做。如今夏侯淵和張郃的才能,並不會超過我軍的將帥。如果主公您率領全軍出徵討伐漢中,一定能取得勝利。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三國時期,劉備多次因為戰敗投奔到各路諸侯帳,又都突然離去。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有一次被呂布戰敗後,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曾向曹操建議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
  • 趙雲擊敗曹操的這一戰役 誕生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成語 是什麼成語?
    文/小冷趙雲----蜀國劉備帳下的虎將,從古至今,他都是深受大眾喜愛的一名三國武將,很多人對他的喜愛甚至超過了關羽、張飛,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被刻畫成了一人可敵萬軍,尤其是趙雲七進七出曹營救劉阿鬥、甘夫人的故事,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 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
    不過,在劉邦之後,劉備同樣佔據巴蜀之地,卻始終和曹魏、東吳三分天下。並且,在都城上,劉備選擇在成都定都,而不是漢中之地的南鄭。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換而言之,導致劉邦、劉備選擇不同都城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劉備奪取漢中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拿下關中呢?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在漢中之戰中,不管是劉備還是曹操,都調集了眾多名將。結果,在這場名將雲集的戰役中,劉備在公元219年贏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也即劉備佔據漢中,疆域得到擴張,並進位漢中王。不過,在奪取漢中之地後,劉備並沒有繼續向北進攻關中。眾所周知,關中作為漢朝都城的長安所在地,可謂兵家必爭之地。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奪取漢中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拿下關中呢?一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 此成語是劉備所創,曹操聽完點點頭,頭號猛將卻破口大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布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底,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分別為劉備、曹操和呂布。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這段話的大意是:呂布說道:「綁的太緊了,稍微松一點吧。」曹操回答:「捆綁老虎不能不緊啊。」呂布求饒道:「明公你顧慮的不過是我呂布一人而已,如今我已經服輸了,您爭奪天下也就沒有什麼課擔憂的了。
  • 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誤,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還變成了一個成語
    其實,赤壁之戰並不能夠成為天下三圍的主導原因,因為赤壁之戰後劉備所佔有的地盤也不過是荊襄一帶,他的西邊還有益州劉璋,劉璋的東北還有漢中的張魯,所以當時天下三分的局勢還不明朗。那麼是什麼造成天下三分的局面呢?其實是由於曹操的一次重大失誤,這個失誤在後世還成了一句成語。建安二十年(215年),赤壁之戰七年之後,曹操徵伐據守漢中的張魯。張魯自知實力有限,不是曹操的對手,就投降了曹操。
  • 同樣佔據蜀地和漢中,為何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劉備卻最終失敗
    不知為何,大家似乎都喜歡將劉邦和劉備拿來對比,雖說兩人都曾佔據蜀地和漢中,且可能有那麼一絲血緣關係,但因天下局勢、自身實力、戰略決策和敵人的不同,劉邦的成功對於劉備來說根本無法複製,我們不妨具體分析一番。
  • 劉備一年沒拿下漢中,為何此人一出馬解決了?
    文/用堅強的微笑來創造劉備一年沒拿下漢中,為何此人一出馬解決了?當曹操收復了荊州以後,就讓他繼續做他以前的那些事,但是劉備之後到了這裡,諸葛亮用計謀將他騙到劉備營,從此他為劉備效力。他也就跟著劉備開始南徵北戰。他也是因為之後的戰功非常的高,也是被封了大官,他就是黃忠。
  • 漢中地區何等重要?漢中之戰後,曹操兵敗離去劉備稱王
    這場戰爭可謂是漢末三國時的一場重要戰役,劉勝曹敗的結局更是宣告了曹操一統天下努力的失敗。前言:漢中之要地話說赤壁之戰,為曹操、劉備、孫權三大勢力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但是,在這三個大集團之外,其實還存在著一些小的割據勢力。為了增強自己本身的勢力,除了把對方滅掉之外,便是不斷地增加自己的實力,搶佔這些小的割據勢力。
  • 在漢中之戰,老將黃忠斬夏侯淵,劉備當時有何反應?
    因為就在這一場戰爭中,黃忠直接斬殺了對方的將領,夏侯淵。伴隨著夏侯淵被黃忠斬殺的這一瞬間,劉備的實力在不斷的上升,堪稱處於黃金時期。可是當黃忠提著夏侯淵的人頭來見劉備的時候,卻遭到了數落,這究竟是為何呢? 老將黃忠在當時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為何劉備在當時的感覺並不是特別的歡喜。那是因為在曹魏一方的大營之中,除了夏侯淵之外,還有一個人很重要,他就是張郃。
  • 黃忠與張郃的口舌之爭,演變出一句成語,但又出現了一大疑問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近半年以來,筆者分別依據《三國志》、《後漢書》、《晉書》、《華陽國志》、《世說新語》等史籍中的記載介紹了一些與三國有關的成語故事,算來至今已有近五百篇了。從今天開始,筆者將從另外一個角度再來說說三國成語故事。這個角度並非以上提到的各種史料,而是文藝作品,這其中除了有大家所熟知的《三國演義》之外,還有《三國志平話》及雜劇、元曲等等,希望能繼續得到各位的支持。好了,閒話少敘,步入正題。今天要介紹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回。主人公分別為黃忠和張郃。
  • 一年三場大勝,劉備為何沒能抓住機會,直搗黃龍,中興大漢?
    赤壁大戰後,曹魏向北退卻,佔據荊州長江以北地區,而劉備借得荊州,隨後趁機出兵益州,拿下川蜀,在和孫權平分南部荊州,穩定後方之後,劉備兵出漢中,與曹操爭奪關中門戶。漢中之戰,是屬於劉備的奠基之戰,而非開拓之戰。在先期爭奪的過程中,劉備部將雷銅,吳蘭等人失敗被殺,張飛固守宕渠,魏蜀兩方形成對峙,此後,劉備親自領軍前來爭奪。
  • 諸葛亮令司馬懿佩服的地方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一次兵出祁山,用木牛運載軍需物資,因為糧草告罄而退兵,但在與曹魏將領張郃交戰時,射殺了張郃。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部經斜谷道出兵,用流馬運載軍需物資,佔據了武功縣的五丈原地區,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對峙。
  • 曹操為何留不住關羽?不只是忠義你看劉備給關羽開多少工資!妥妥的...
    在涿郡認識劉備張飛兩人後結為兄弟,跟隨他們一起徵戰黃巾賊,不久後又在虎牢關下大顯神威,憑藉這功勳洗白了自己也得以揚名天下。當時曹操、袁紹這兩個中原最大的諸侯都很想招攬他,袁紹為了知道他的行蹤還特意派人畫出他的相貌,然後告訴軍中的將士們誰要是發現他的蹤跡上報有功,招攬到他直接封侯。這時候曹操把關羽藏在曹營,本想以高官厚祿和美女貂蟬招降他,但關羽不為所動,只是報答了曹操的恩情之後重新回到劉備身邊。
  • 劉邦的封地有巴蜀和漢中,為何都城選漢中而非成都?
    有這麼一個問題:作為漢朝開創者的漢高帝劉邦是楚人,為何國號卻是「漢」呢?秦末大亂,諸侯起兵反抗暴秦。楚懷王熊心與諸侯約定,誰先入關中滅掉秦朝,誰就為關中之主,「先入關中者王之。」項羽實力最強,但他沒想到之前不怎麼起眼的沛公劉邦居然搶先一步入關中滅秦。
  • 曹操VS劉備:誰是更好的老闆?
    入益州,兵不滿萬、孤懸敵後,從劉璋、張魯的夾縫中出兵,一路吊打川將拿下成都;攻漢中,率黃忠、法正與魏軍全面對峙,用計繞後陣斬夏侯淵,奪下陽平關逼退曹操,成功奪取漢中。
  • 曹操首創一成語,指出袁紹致命缺陷,為官渡之勝奠定基礎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主人公是曹操。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時袁紹已經消滅了公孫瓚,佔據青、冀、幽、並這四州之地,有十多萬軍隊,正計劃發兵攻打許昌。曹軍將領們大都認為無法對袁紹相抗衡,曹操則表示:「我非常熟悉袁紹的為人,他志向遠大但才能低下,外表強硬卻內心懦弱,嫉妒刻薄,缺乏威信,士兵雖多但部署並不得法,手下將領非常驕橫,政令難以統一。即便土地廣闊、糧食豐富,卻一定會成為我的囊中之物。」
  • 為何《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稱為奸雄,劉備被稱為梟雄?
    我們看《三國演義》,都知道人們稱曹操為奸雄,劉備為梟雄。但是這兩位為啥有了這麼個名號,卻是沒人能說明白,今天我給絮叨絮叨。為啥曹操是奸雄?曹操名叫曹阿瞞,名字中就有個瞞字,生性奸詐狡猾,鬼點子特別多。曹操跟袁紹相持,軍糧不夠吃,士兵們紛紛抱怨,眼看就要譁變,曹操把押糧官找來,我向你借一樣東西,下輩子還你。押糧官說,借啥啊,只要我有,隨便借,不用還。曹操說,那就更好沒有了,難得遇到你這麼慷慨大方的人。你當然有,就是你的項上人頭。於是不由分說,把押糧官推出去,斬首示眾,跟士兵們說,這傢伙剋扣軍糧,讓大家吃不飽,我已經殺了。以後誰再鬧事,定斬不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