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

2020-12-12 情懷與歷史

鴻門宴之後,項羽便領兵西進,項羽入鹹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又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等地,都城為南鄭(今陝西南鄭)。在此基礎上,劉邦自然不會滿意,於是和項羽展開了楚漢之爭。楚漢之,是指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對於劉邦來說,憑藉巴蜀之地而奪取了天下。不過,在劉邦之後,劉備同樣佔據巴蜀之地,卻始終和曹魏、東吳三分天下。並且,在都城上,劉備選擇在成都定都,而不是漢中之地的南鄭。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換而言之,導致劉邦、劉備選擇不同都城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對於漢高祖劉邦來說,之所以定都漢中,而不是成都,目的自然是為了方便進攻關中。在鴻門宴後,劉邦只好忍氣吞聲接受封號,於四月領兵入漢中、並燒毀棧道(用木板架在懸崖上鋪成的道路),以示再也無意東出,以麻痺項羽,從而暗渡陳倉。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五、六月份,齊國王室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

同年11月,劉邦乘機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重返關中,很快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而這,無疑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如果漢高祖劉邦定都成都,而不是漢中的話,那麼因為距離的拉遠,想要悄無聲息的進攻關中,無疑是非常困難的。更為關鍵的是,從成都進攻關中的話,不管是兵力運輸成本,還是後勤補給壓力,都是比較大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漢昭烈帝劉備來說,之所以選擇定都成都,而不是漢中,主要還是因為漢末三國時期的漢中,不適合作為都城。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在漢中之戰後,劉備奪取了漢中之地,從而進位漢中王,並在公元221年登基稱帝,正式建立蜀漢。

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地後,群雄逐鹿的局面已然結束,也即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完全形成。雖然蜀漢擁有益州、漢中之地,但是,在東漢十三州中,曹魏一家就佔據了大部分的州郡。儘管劉備的目標是消滅曹魏,匡扶漢室,可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曹魏實力數倍強於蜀漢,對於後者來說,首要目標其實是自保,而不是進攻曹魏。在此基礎上,如果定都漢中的話,蜀漢的滅亡時間將明顯提前。

相對於定都漢中,定都巴蜀之地內部的成都,則可以拉遠自己和曹魏之間的距離,並藉助山川之險來進行有效的防禦。這體現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中,鍾會大軍突破了漢中防線後,仍然無法順利直指成都上。另一方面,就漢高祖劉邦來說,在鴻門宴之後,項羽一共分封了十多位諸侯,尤其是在關中一帶,項羽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董翳為翟王、司馬欣為塞王。這就是「三秦」的由來。從項羽的角度來看,分封三個諸侯鎮守關中,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劉邦入關。

但是,因為關中之地被一分為三,這導致三個諸侯的各自實力,都是相對較弱的,從而給了劉邦各個擊破的機會。並且,劉邦的主要敵人項羽,雖然在整體實力上相對較強,但是,項羽定都彭城,也即劉邦和項羽之間還隔著不少諸侯,這無疑給了劉邦逐步消滅諸侯,進而壯大勢力的機會。如果劉邦一開始就直面項羽的話,他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了。

最後,回到漢末三國時期,劉備在建立蜀漢時,他和曹操之間已經在地盤上互相接壤了,從而沒有任何緩衝空間了。對於劉備來說,即便定都漢中,也很難從強大的曹魏手中奪取關中,這和劉邦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是截然不同的。並且,在漢中之戰時,曹操已經將漢中一帶的人口遷移走了,這導致漢中缺乏作為都城的客觀條件。早在公元215年時,曹操接受雍州刺史張既建議,為防止張魯東山再起,「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曹操除帶走了張魯家族,還下令遷徙漢中百姓數萬家到長安、洛陽、鄴城。而在漢中之戰時,曹操撤退的過程中,繼續將在漢中可控制的範圍內將百姓遷走。

因此,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獲得的漢中之地,幾乎是一座空城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都城往往都會選擇人口相對稠密的地區,比如長安、洛陽等。現在,漢中已經沒有什麼百姓了,如果要在漢中定都的話,勢必要投入非常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比如遠距離徵調百姓建造都城,運送物資等。凡此種種,都會加重蜀漢的負擔,讓本就弱小的蜀國更加虛弱。而在秦朝末年,漢中之地較少受到戰爭的破壞,所以劉邦在漢中南鄭定都,無疑是比較容易的。綜合以上因素,同樣佔據巴蜀之地,漢高祖劉邦選擇定都漢中,而漢昭烈帝劉備則選擇定都成都,這是符合當時情況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劉備與劉邦都佔據了巴蜀與漢中,那蜀漢到底弱在哪?
    劉備稱帝之時,蜀漢的地盤(漢中、巴、蜀)。基本上與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時,佔據的地盤差不多。那為何劉邦能得天下,而同樣人才濟濟的蜀漢,卻始終沒有在疆域上有突破呢?劉備集團與劉邦集團相比,到底弱在哪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外部的政治形勢不同。
  • 劉邦的封地有巴蜀和漢中,為何都城選漢中而非成都?
    有這麼一個問題:作為漢朝開創者的漢高帝劉邦是楚人,為何國號卻是「漢」呢?秦末大亂,諸侯起兵反抗暴秦。楚懷王熊心與諸侯約定,誰先入關中滅掉秦朝,誰就為關中之主,「先入關中者王之。」項羽實力最強,但他沒想到之前不怎麼起眼的沛公劉邦居然搶先一步入關中滅秦。
  • 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什麼劉邦能得天下,劉備卻不能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劉備佔據巴蜀之地,從而和曹魏、東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不過,對於志在恢復漢室的蜀漢,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依然沒有一統天下。而且,在魏蜀吳三國中,劉備建立的蜀漢還是最先被滅亡的。與此相對應的是,劉備之前的劉邦同樣握有巴蜀之地,後者卻擊敗項羽等諸侯,從而建立了西漢王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什麼劉邦能得天下,劉備卻不能呢?
  • 同樣佔據蜀地和漢中,為何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劉備卻最終失敗
    不知為何,大家似乎都喜歡將劉邦和劉備拿來對比,雖說兩人都曾佔據蜀地和漢中,且可能有那麼一絲血緣關係,但因天下局勢、自身實力、戰略決策和敵人的不同,劉邦的成功對於劉備來說根本無法複製,我們不妨具體分析一番。
  • 劉備奪取漢中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拿下關中呢?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在漢中之戰中,不管是劉備還是曹操,都調集了眾多名將。結果,在這場名將雲集的戰役中,劉備在公元219年贏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也即劉備佔據漢中,疆域得到擴張,並進位漢中王。不過,在奪取漢中之地後,劉備並沒有繼續向北進攻關中。眾所周知,關中作為漢朝都城的長安所在地,可謂兵家必爭之地。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奪取漢中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拿下關中呢?一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 為何古代皇帝落難,都愛往巴蜀之地跑
    那麼為何古代皇帝落難,都愛往巴蜀之地跑?首先,蜀地是快「風水寶地」。秦朝末年,劉邦夥同項羽一起推翻了秦國的暴政,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個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在鴻門宴上,作為帶頭大哥的項羽並沒有遵守諾言,而是偷換了概念,認為漢中也屬秦地,將劉邦封為漢王,領地為巴蜀、漢中一帶。
  • 為什麼劉邦得到巴蜀後建立了西漢王朝,而劉備卻沒能統一天下?
    歡迎來到小人物歷史,在三國時代,劉備佔據了巴蜀,和東吳、曹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劉備雖然志在恢復漢室,但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依然沒有統一天下。而且,在三國中,蜀漢還是最早滅亡的。和劉備相對應的是,劉備之前的漢高祖劉邦同樣擁有了巴蜀,卻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等人,建立了西漢王朝。
  • 佔據巴蜀優勢,蜀漢為何沒有奪得天下,和秦朝的差距就在這裡!
    巴蜀之地,天府之國。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司馬錯伐蜀滅巴,秦國自此一舉開拓大片領土。史料中對於取得巴蜀的意義大都如此記載「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史記》)「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 。
  • 漢中地區何等重要?漢中之戰後,曹操兵敗離去劉備稱王
    在眾多小型割據勢力中,張魯割據的漢中,由於夾在曹操、劉備勢力之間,便成為了曹、劉都想爭奪的一塊地盤。 說起東漢時的漢中,其實是指益州北部一郡,治所南鄭(今天的漢中市漢臺區),轄九縣,地域遠大於今天的漢中市。漢中北橫秦嶺,南亙巴山,四周可謂是高山深丘,中間為帶狀盆地,漢水橫貫其間,可謂是,物產豐富,兵家之良地。此外,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當秦、隴、蜀三地的咽喉要衝。
  •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為何歷史上蜀國定都於此而不選重慶?
    四川省面積約49萬平方公裡,西部是青藏高原,東部是四川盆地,四川省省會成都位於四川盆地的西部,距離青藏高原不遠。有人覺得奇怪,四川盆地面積約26萬平方公裡(一說為20萬平方公裡),除去重慶直轄市佔據四川盆地東部外,剩下大部分都屬四川省。那麼,四川省的省會為何放在盆地西部的成都?
  • 中國古代九大軍事戰略要地之漢中、巴蜀
    01漢中漢中地區,是秦嶺和巴山之間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秦嶺隔開了漢中與關中,巴山則把漢中與巴蜀分在兩側。漢中這個地方,在九大戰略要地裡差不多是最小的。單獨佔據漢中很難成事,必須要向關中或者巴蜀挺進,才能把根據地建的厚實。所以漢中的意義,在於與關中和巴蜀的聯繫。漢中與關中隔著秦嶺,期間開了四條古道曲折相通。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陳倉道自不用說,韓信的暗渡陳倉之策早已成為中國戰爭的經典。它的北口正事大散關。褒斜道並不出名,但卻開發最早。
  • 漢中和蜀地一脈相承的,為何卻劃歸陝西,而不是四川?
    關於漢中這個地方我們的印象是什麼?如果從中國歷史上的漢中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漢中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出現時,很多時候都是和另一個地區捆綁在一起,那就是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地區。當年漢高祖被項羽封為漢王,其控制地區就包括漢中和巴蜀,在西漢時期,漢中郡更是直屬益州刺史和巴蜀地區處於同一行政區劃管轄內。
  • 同樣是政教合一,黃巾軍全軍覆沒,為何張魯能佔據漢中?
    但是在漢中,張魯卻憑藉著五鬥米教三代張天師的身份割據一方長達二十三年,直到建安20年,公元215年才投降曹操,還被封為列侯。同樣推崇的是道教,同樣是以政教合一的方式立足,在黃巾軍被剿滅之後,為何張魯仍然能以天師教的名義割據一方?甚至在佔據漢中之後,為什麼朝廷對張魯坐視不理,沒有去討伐張魯呢?
  • 劉邦佔有巴蜀之地統一天下,劉備不可以,二者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巴蜀這個地方,沃野千裡,天府之國。秦國因為拿下了巴蜀,將這裡作為他們的糧倉,為日後統一天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因為巴蜀之地自然環境優越,而且土地肥沃,遠離戰火,因此也受到許多統治者的青睞。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就佔據巴蜀這塊根據地。從而一統天下,開創了大漢四百多年的歷史。
  • 劉備為何閒置張飛7年,讓張飛一直在閬中?看完這些地圖你就明白
    因此,歷代徵戰,米倉道都被蜀地的統治者視為必有分兵之處的防禦要樞。在當時閬中就是米倉道的一個樞紐關卡,卡在了由米倉道進入成都的最為關鍵的一個部位,只要守住這裡,外敵就休想借米倉道入蜀中,繼而直入成都。簡單地說,閬中就是金牛道的劍閣,它和劍閣一樣,是川北防禦體系的兩把鎖,只要這兩把鎖不被打開,蜀中無憂矣。
  • 為何說江陵是巴蜀政權東擴必不可少的踏板,李白的詩裡藏著原因
    然而說到它封閉的特徵,大多數榮光都給了蜀地的北大門漢中,擁有漢中的蜀漢和成漢都都存活了四十年以上,甚至還有泗水亭長靠著以漢中為門戶的巴蜀拿下了漢家延續四百年的天下,而那些沒掌握漢中的政權,比如說前蜀後蜀以及張獻忠的大西拿下成都後都沒蹦躂多久。
  • 漢中: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代是哪三個諸侯先後稱霸於此?
    漢中除了物產豐富,又因漢中地形極為險要,在歷史上曾是軍事戰略要地,即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漢中北有秦嶺,南有大巴山,西有岷山,東有武當山,形成天然屏障。漢中是關西和巴蜀之間的南北通道,對關西和巴蜀來說都很非常重要。
  • 劉備為何一年拿不下成都北邊的廣漢,還折損了龐統?
    站在防守的角度看,作為歷代蜀國國都的四川省成都市有很多門戶,比如最遠的陝西漢中,近點的四川廣元、劍門關、江油,再近點的綿陽、綿竹、什邡都是。如果說距離成都最近的門戶要地,可能就要說廣漢了。
  • 劉璋和劉備都立足於益州,為何後者開基立業,前者卻為他人做嫁衣
    《三國志》中《蜀書》的部分,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別是"劉二牧"和劉備,"劉二牧"可以說是劉備的前輩了。劉焉的歷史形象還算是一個鐵腕的野心家,而劉璋卻是一個暗弱的失敗的軍閥。在"益州之戰"當中,劉備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接連擊敗劉璋;同樣立足於益州,劉備能夠開基立業,創立蜀漢政權,劉璋卻只能為他人做嫁衣。那麼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 劉備為何閒置張飛7年,直到他死在閬中!看看這張地圖就瞬間明白了
    劉備關羽張飛 後來攻佔漢中,劉備毫不客氣的自立漢中王,封了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 此時,大家都以為而劉備卻出人意料:破格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且看原文: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三國志 魏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