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巴蜀這個地方,沃野千裡,天府之國。秦國因為拿下了巴蜀,將這裡作為他們的糧倉,為日後統一天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因為巴蜀之地自然環境優越,而且土地肥沃,遠離戰火,因此也受到許多統治者的青睞。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就佔據巴蜀這塊根據地。從而一統天下,開創了大漢四百多年的歷史。
但是也有一些政權佔據了巴蜀這塊土地,卻沒有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今天我們先來說說劉邦的後代劉備,為何無法像自己的祖先那樣統一天下呢?
除了大家所知道的最基本條件(人才數量,兵力,武器的強勢)以外,其實還有四個因素:
一、戰略要地
我們先看看形勢,我們都知道統一天下的政權,都有一個特點,首先他們先擁有了中原的戰略要地,然後再擁有巴蜀,進而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我們先看看統一六國的秦國,他們起初並不是先佔有了巴蜀,而是先佔有了關中這地方。在關中的基礎之上,然後再佔領巴蜀這塊肥沃的土地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輸出地,然後實現目標。
二、經濟因素
我們都知道先秦時期,就算是東漢末年,南方與北方的經濟實力就不對等,天下諸侯都逐鹿中原,連年戰爭讓北方人民流離失所,使得大批的北方人口湧入南方,使得南方的經濟得到了提高,而且也注入了一些人才,但是與北方相比還是有差距,這就是為什麼各路諸侯要先取得中原,因為中原地區是政治中心,人才,經濟,人口都在這裡。
我們看看三國時期為什麼曹魏政權能夠消滅蜀漢(雖然後來政權被西晉篡奪),就是因為北方人才多,經濟重心,商業也比蜀漢發達,而且古代還是農業文明,百姓以此為生。所以得到了中原政治經濟的支持,再加人口的支持,再得到巴蜀之地的戰略支持,所以劉邦才能敢於與項羽分庭抗禮,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想和項羽奪天下無異於痴人說夢。
三、楚漢爭霸與三國鼎立形勢不同
第一,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在彭城,劉邦與他距離很遠。
第二,劉邦底下人才眾多有,有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武將也眾多。而反觀劉備呢?後期人才凋零,只能以廖化做先鋒。
第三,劉備剛剛把兵家必爭之地的荊州,已經從根本上無法實現隆中對中的待天下有變,兵分兩路北伐,一路從荊州,一路從祁山。,但是隨著荊州的丟失,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只能出祁山,而曹魏可以以逸待勞憑藉祁山的險峻等待蜀軍的疲憊之師。
第四,因為蜀道難,後勤保障成了一個問題,再加上人口與經濟大不如魏國,連年徵戰又不能迅速結束戰爭,所以只能活生生的被魏國拖垮,而在楚漢爭霸的那個時代,巴蜀之地還是很富饒的,經濟實力與項羽對比還是有很大的優勢。
第五三國時期曹魏已經統一了北方,站穩了腳跟,實力很強大,蜀國的實力是遠遠沒有曹魏強的。而劉邦楚漢爭霸時項羽方面總是後方出叛亂,每次在項羽就快滅了劉邦的時候總是後院起火,導致了項羽不得不收兵放劉邦一馬,讓項羽疲於奔命,實力消耗很大。
四、爭霸對象
大家都知道,楚漢爭霸主要人是項羽與劉邦,然後劉備主要是和曹操,大家都知道雖然曹操是一代奸雄,性格多疑。一句『寧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更是流傳了上千年。但是他懂得禮賢下士,就說官渡之戰的時候,赤腳迎許攸足以看出他的胸懷與志向,因而打敗袁紹奠定了一統北方的基礎.而項羽呢?在定都的時候放棄了關中這個戰略要地,而是選擇離家鄉比較近的彭城,為了光宗耀祖由此可見一斑,而且優柔寡斷,不識別人才,比如劉邦底下的韓信起初是項羽帳下的,沒有得到項羽的重視於是他就轉投劉邦,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
總結
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假設。劉邦能夠最終取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劉邦這個人雖不會帶兵打仗,但是很會識人。而且爭霸的對手差別太大,如果二者的對手對調,劉邦對手換成曹操,相信劉邦估計在鴻門宴就被殺了,也就沒有後面的楚漢爭霸,而劉備的對手是項羽的話,即使曹魏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事在人為,恐怕項羽又是一個袁紹,重演官渡之戰的悲劇。劉備都依然能在東漢末的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最終還是有一定可能奪取天下的。各位看官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