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四川大地,鍾靈毓秀,物產豐饒,自古便被稱為天府之土。加上地形特殊,易守難攻,北上可取陝甘,向東可得兩湖,可以說重要的戰略要地。漢朝的開創者漢高祖便是憑藉蜀中、漢中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才一步一步逐鹿天下,定鼎中原。但是,時隔400年後,作為漢高祖後裔的劉備也取得了蜀中與漢中。甚至在前期還一度具有荊州諸地,實力甚至一度超過高祖劉邦。但是,夷陵之敗後,蜀漢一蹶不振,再也沒有進一步成功地開闢疆土,擴大勢力。其原因究竟為何,後代賢達多有議論,今筆者不揣鄙陋,簡述一些自己的看法,盼交流指正。
高祖立業,逐鹿中原
首先,劉邦自項羽分封諸侯後,獲賜為漢王,都南鄭。又因為「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政治承諾,獲得了漢中地區。同時期被項羽分封的諸侯很多,具體如下表:
項羽分封諸侯列表
除此之外,還有獲封南皮三縣的趙國大將陳餘,據守南越的趙佗等不在表中。所以,推翻秦王朝後,雖然義帝是天下共主,但是實際上只是鬆散的聯盟。劉邦的進攻路線大致如下:先進攻三秦之地,掌握整個關中——再進攻韓國、西魏國、河南國——聯合九江國、臨江國,一起攻打楚國。這一計劃也在漢高祖二年正式實施,高祖先殲滅雍國,塞國、翟國、河南國。接納了西魏國的聯盟軍,擊敗韓國後派自己的部將出任韓王,率韓國之兵。這也就是歷史上的漢王劫五諸侯兵伐楚的由來。進攻的路線如下圖:
但是,雖然各國聯軍攻進了霸王的國都——彭城,但很快就被項羽打得大敗,聯軍瓦解。隨後,劉邦改變策略,以最快的速度吞併了曾經的盟友西魏國,並且派遣韓信進一步攻打趙國、齊國。並且聯合南方的九江王英布和活躍在魏國境內的遊擊勢力彭越,趁著項羽北上的空隙,四路出兵擊敗項羽,最終建立了大漢朝,進攻路線如下圖:
劉備入川,折戟猇亭
時間轉移到四百餘年後,劉備通過益州、漢中等多場大戰,獲得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就起地理面積看來,已經超過了高祖剛被封為漢王時的面積。但是,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孫權襲殺關羽,取荊州。兩年後,劉備伐吳失敗,元氣大傷,半年後駕崩於永安宮。前後僅僅不過三年時間,劉備就輸光了所有的籌碼,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從戰略上看來,劉備的意圖非常明顯,是希望沿長江而下,攻取實力較弱的孫吳,而後再與曹魏南北對峙。從基本戰術的角度,劉備伐吳的進程早期可以說非常順利,無論是軍隊數量、兵器輜重、民心士氣幾乎都是劉備佔優勢。但是猇亭一敗,卻根本斷送了蜀漢政權的根基,劉備去世後的若干戰爭,可以說蜀漢的力量都顯得有些外強中乾,難以擴大戰爭局面,並且長時間保持勝利果實。
劉備出川路線
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看來,筆者認為劉邦的勝利與劉備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劉備登基時,天下的整體形勢發生了重大改變,三方政權勢力得到穩固,群雄逐鹿的情況難以再現。
劉邦攻打項羽時,天下分為十數塊大小不一的諸侯國,使得劉邦可以遠交近攻,鯨吞蠶食。劉邦的進攻策略是先攻打三秦地區,殲滅雍國、塞國、翟國,控制關中。進而向東發展,這些國家的實力均不如劉邦,所以蠶食三秦的計劃進行的很順利。諸葛亮的早期計劃也是如此,他北伐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三秦的核心——長安。但是,他所面對的確實一個統一的曹魏政權,後援軍隊源源不斷的支援長安,糧草軍械也順利地從北方地區調至長安。所以,終諸葛亮一生也沒有收復長安,更難言控制關中。戰爭的成敗往往有時是由你的敵人決定的,獲得勝利的原因不是你自己有多強,而是對手有多強。劉邦最後打敗項羽時所聯絡的諸侯,無論是韓信彭越還是英布,就單獨實力上來看都無法與項羽正面對抗,但是聯合起來後的漢軍卻能夠在廣武與楚軍對峙,正所謂是猛虎難敵群狼。但劉備的想法確實要儘快吞併實力並不弱於自己的孫吳,空耗國力也難以取勝,正所謂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如果劉備的發跡早10年左右,如果他是徵討董卓的諸侯之一,如果他活躍於那個諸侯林立,逐鹿中原的時代,那麼很有可能,漢朝就會在劉備的手中復興。但很可惜的是歷史不容假設。所以諸葛亮隆中對策也將核心放在聯盟上,「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在現在看來,就是劉邦當年「地跨蜀、漢,固守關中,遠交齊燕,滅韓亡魏。外聯九江,齊心伐楚」戰略計劃的翻版,但劉備沒有將這個計劃推進下去,讓人不禁感慨。
此外,政權中心設置不當。雖然都保有川蜀地域,但是對於這一地域的態度,兩位君主卻是截然相反。劉邦雖然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但是卻將重心放置在北部,沒有深入蜀地,南鄭是今日的陝西漢中。劉邦深刻意識到,蜀中雖富饒,但交通閉塞。蜀中雖多俊傑,但人心多變。所以,漢王一直將蜀中作為自己的戰略大後方,沒有將自己的政治勢力深入到蜀中,一直在積極準備,伺機北上。所依靠的核心臣子,幾乎都是跟隨自己徵戰多年的老部下。但是,自立為漢中王的劉備卻將都城設在了成都,其根本上就放鬆了對於漢中的重視程度,有一定的偏安避難思想。而且,自入蜀之後,大力重用益州當地勢力,造成了朝廷內部的地域性傾軋與矛盾。成都雖安,終非帝王之都,益州雖富,難為立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