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史拾遺-劉邦據蜀得天下,劉備據蜀失天下,何解?

2020-12-12 騰訊網

廣袤的四川大地,鍾靈毓秀,物產豐饒,自古便被稱為天府之土。加上地形特殊,易守難攻,北上可取陝甘,向東可得兩湖,可以說重要的戰略要地。漢朝的開創者漢高祖便是憑藉蜀中、漢中作為自己的根據地,才一步一步逐鹿天下,定鼎中原。但是,時隔400年後,作為漢高祖後裔的劉備也取得了蜀中與漢中。甚至在前期還一度具有荊州諸地,實力甚至一度超過高祖劉邦。但是,夷陵之敗後,蜀漢一蹶不振,再也沒有進一步成功地開闢疆土,擴大勢力。其原因究竟為何,後代賢達多有議論,今筆者不揣鄙陋,簡述一些自己的看法,盼交流指正。

高祖立業,逐鹿中原

首先,劉邦自項羽分封諸侯後,獲賜為漢王,都南鄭。又因為「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政治承諾,獲得了漢中地區。同時期被項羽分封的諸侯很多,具體如下表:

項羽分封諸侯列表

除此之外,還有獲封南皮三縣的趙國大將陳餘,據守南越的趙佗等不在表中。所以,推翻秦王朝後,雖然義帝是天下共主,但是實際上只是鬆散的聯盟。劉邦的進攻路線大致如下:先進攻三秦之地,掌握整個關中——再進攻韓國、西魏國、河南國——聯合九江國、臨江國,一起攻打楚國。這一計劃也在漢高祖二年正式實施,高祖先殲滅雍國,塞國、翟國、河南國。接納了西魏國的聯盟軍,擊敗韓國後派自己的部將出任韓王,率韓國之兵。這也就是歷史上的漢王劫五諸侯兵伐楚的由來。進攻的路線如下圖:

但是,雖然各國聯軍攻進了霸王的國都——彭城,但很快就被項羽打得大敗,聯軍瓦解。隨後,劉邦改變策略,以最快的速度吞併了曾經的盟友西魏國,並且派遣韓信進一步攻打趙國、齊國。並且聯合南方的九江王英布和活躍在魏國境內的遊擊勢力彭越,趁著項羽北上的空隙,四路出兵擊敗項羽,最終建立了大漢朝,進攻路線如下圖:

劉備入川,折戟猇亭

時間轉移到四百餘年後,劉備通過益州、漢中等多場大戰,獲得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就起地理面積看來,已經超過了高祖剛被封為漢王時的面積。但是,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孫權襲殺關羽,取荊州。兩年後,劉備伐吳失敗,元氣大傷,半年後駕崩於永安宮。前後僅僅不過三年時間,劉備就輸光了所有的籌碼,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從戰略上看來,劉備的意圖非常明顯,是希望沿長江而下,攻取實力較弱的孫吳,而後再與曹魏南北對峙。從基本戰術的角度,劉備伐吳的進程早期可以說非常順利,無論是軍隊數量、兵器輜重、民心士氣幾乎都是劉備佔優勢。但是猇亭一敗,卻根本斷送了蜀漢政權的根基,劉備去世後的若干戰爭,可以說蜀漢的力量都顯得有些外強中乾,難以擴大戰爭局面,並且長時間保持勝利果實。

劉備出川路線

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看來,筆者認為劉邦的勝利與劉備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劉備登基時,天下的整體形勢發生了重大改變,三方政權勢力得到穩固,群雄逐鹿的情況難以再現。

劉邦攻打項羽時,天下分為十數塊大小不一的諸侯國,使得劉邦可以遠交近攻,鯨吞蠶食。劉邦的進攻策略是先攻打三秦地區,殲滅雍國、塞國、翟國,控制關中。進而向東發展,這些國家的實力均不如劉邦,所以蠶食三秦的計劃進行的很順利。諸葛亮的早期計劃也是如此,他北伐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三秦的核心——長安。但是,他所面對的確實一個統一的曹魏政權,後援軍隊源源不斷的支援長安,糧草軍械也順利地從北方地區調至長安。所以,終諸葛亮一生也沒有收復長安,更難言控制關中。戰爭的成敗往往有時是由你的敵人決定的,獲得勝利的原因不是你自己有多強,而是對手有多強。劉邦最後打敗項羽時所聯絡的諸侯,無論是韓信彭越還是英布,就單獨實力上來看都無法與項羽正面對抗,但是聯合起來後的漢軍卻能夠在廣武與楚軍對峙,正所謂是猛虎難敵群狼。但劉備的想法確實要儘快吞併實力並不弱於自己的孫吳,空耗國力也難以取勝,正所謂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如果劉備的發跡早10年左右,如果他是徵討董卓的諸侯之一,如果他活躍於那個諸侯林立,逐鹿中原的時代,那麼很有可能,漢朝就會在劉備的手中復興。但很可惜的是歷史不容假設。所以諸葛亮隆中對策也將核心放在聯盟上,「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在現在看來,就是劉邦當年「地跨蜀、漢,固守關中,遠交齊燕,滅韓亡魏。外聯九江,齊心伐楚」戰略計劃的翻版,但劉備沒有將這個計劃推進下去,讓人不禁感慨。

此外,政權中心設置不當。雖然都保有川蜀地域,但是對於這一地域的態度,兩位君主卻是截然相反。劉邦雖然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但是卻將重心放置在北部,沒有深入蜀地,南鄭是今日的陝西漢中。劉邦深刻意識到,蜀中雖富饒,但交通閉塞。蜀中雖多俊傑,但人心多變。所以,漢王一直將蜀中作為自己的戰略大後方,沒有將自己的政治勢力深入到蜀中,一直在積極準備,伺機北上。所依靠的核心臣子,幾乎都是跟隨自己徵戰多年的老部下。但是,自立為漢中王的劉備卻將都城設在了成都,其根本上就放鬆了對於漢中的重視程度,有一定的偏安避難思想。而且,自入蜀之後,大力重用益州當地勢力,造成了朝廷內部的地域性傾軋與矛盾。成都雖安,終非帝王之都,益州雖富,難為立國之本。

相關焦點

  • 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什麼劉邦能得天下,劉備卻不能呢?
    與此相對應的是,劉備之前的劉邦同樣握有巴蜀之地,後者卻擊敗項羽等諸侯,從而建立了西漢王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什麼劉邦能得天下,劉備卻不能呢?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漢中陰平武都遷走人口在三十萬左右。劉備得其地不得其民。所以,諸葛亮之後北伐中原的時候,千裡北伐都要從蜀地運糧,而無法在漢中之地獲得人口、糧食等方面的補充。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朝末年,漢中之地較少受到戰爭的破壞,劉邦所得到的漢中擁有較多的人口,這和劉備的漢中是不一樣的。
  • 為什麼劉邦得到巴蜀後建立了西漢王朝,而劉備卻沒能統一天下?
    歡迎來到小人物歷史,在三國時代,劉備佔據了巴蜀,和東吳、曹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劉備雖然志在恢復漢室,但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依然沒有統一天下。而且,在三國中,蜀漢還是最早滅亡的。和劉備相對應的是,劉備之前的漢高祖劉邦同樣擁有了巴蜀,卻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等人,建立了西漢王朝。
  • 同樣佔據蜀地和漢中,為何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劉備卻最終失敗
    不知為何,大家似乎都喜歡將劉邦和劉備拿來對比,雖說兩人都曾佔據蜀地和漢中,且可能有那麼一絲血緣關係,但因天下局勢、自身實力、戰略決策和敵人的不同,劉邦的成功對於劉備來說根本無法複製,我們不妨具體分析一番。
  • 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得四川者不易得天下(四川篇)?
    承接昨天的《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得四川者不易得天下(山西篇)?》,今天我們進入本文的下半部分四川篇。雖然上下部分沒有非常強烈的連續關係,但是山西篇中有關於中國省域區劃的基本原則「山川形便、犬牙交錯」的一些介紹。這些知識點,對於了解本文接下裡將要研究的內容,很有幫助。如果沒有看過的朋友,建議回顧一下。
  • 為何劉邦出蜀得天下,諸葛亮北伐總失敗,魏延一眼看出其中原因
    經過長期徵戰,最終形成相遇,劉邦兩大勢力,楚漢之爭為大家所熟知,鴻門宴未能將劉邦殺死,眼看他日益做大,相遇擔心會對他造成威脅,於是封其為漢王,地盤為巴蜀之地,但是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拿下關中,與項羽對峙,最終奪取天下。
  • 秦據關中而統一六國,漢據關中而統一天下,為何到三國卻失效了
    秦朝建立僅僅15年後,天下大亂,反秦義軍蜂擁而起,項羽在巨鹿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則第一個攻進了秦國腹地關中,滅亡了秦朝,秦朝雖然滅亡,但當時的天下並沒有統一,戰爭仍然沒有停止,被封到漢中的漢王劉邦,利用漢中和巴蜀之地為後方,首先還定三秦,越過了八百裡秦嶺,攻佔了關中。
  • 劉備與劉邦都佔據了巴蜀與漢中,那蜀漢到底弱在哪?
    劉備稱帝之時,蜀漢的地盤(漢中、巴、蜀)。基本上與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時,佔據的地盤差不多。那為何劉邦能得天下,而同樣人才濟濟的蜀漢,卻始終沒有在疆域上有突破呢?劉備集團與劉邦集團相比,到底弱在哪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外部的政治形勢不同。
  • 劉邦佔有巴蜀之地統一天下,劉備不可以,二者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秦國因為拿下了巴蜀,將這裡作為他們的糧倉,為日後統一天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因為巴蜀之地自然環境優越,而且土地肥沃,遠離戰火,因此也受到許多統治者的青睞。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就佔據巴蜀這塊根據地。從而一統天下,開創了大漢四百多年的歷史。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名士司馬徽讚譽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頗為出名。但打臉的事情很快便發生了:劉備儘管得到了臥龍、鳳雛兩位大才,但他依舊沒辦法安定天下。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其實劉備誤解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字——「安」。
  •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蜀地政權,為何大多短命
    說到四川或者蜀地的歷史,大概真的就是中國兩千多年的一個縮影,看似天下分分合合很少和蜀地有關,但是似乎每一分合又離不開蜀地。蜀地很多時候都是一個近乎配角的角色承擔著無比重要的責任。公元前221年,秦國一舉殲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王朝,看似秦國先後殲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 劉備才是扶不起的「阿鬥」,進入蜀地犯了一個錯誤,令人惋惜不已
    在秦漢以前,中國的歷史被稱為先秦時期,到了漢朝之後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坐擁天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說說漢室後裔劉備,那個人們扶不起的「阿鬥」。我們在討論劉備之前,先來說一下他的先祖劉邦和劉備有什麼共同點。
  • 「天下未變蜀先變」,諸葛亮的隆中對,僅僅只完成了第一步
    劉關張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師,諸葛亮第一次在草廬中與劉備見面,就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局勢,並有預判性地,給劉備列出了策略。劉備與諸葛亮這次草廬會話,被稱為《隆中對》,也被稱為是《草廬對》。《隆中對》中,諸葛亮結合當時形勢,讓劉備先奪得劉表的荊州、劉璋的益州,以荊州和益州為根據地。當時的曹操「已擁百萬之師,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的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劉備要想達到天下三分的目的,只能以荊州和益州作為突破口。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爆發。
  • 當劉邦佔據關中,約法三章時,項羽已輸掉了天下
    秦末漢初, 劉邦是如何收取甘肅的秦末,天下大亂,各地豪傑紛紛揭竿而起,但最後獲勝者,卻是漢王劉邦。究其原因,漢王劉邦,重人才,善將將,尤其善於經營陝西、甘肅、四川等根據地。那麼,漢王劉邦是如何奪取甘肅的呢?秦人在甘肅境內,只有兩郡自古佔據關中,如果有志於統一天下,在東出函谷關之前。首先,要西進穩定後方。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皆得,為何也沒能安天下?
    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皆得,為何也沒能安天下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1.兩人不和。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諸葛亮比龐統早一點出山,劉備是如魚得水。
  • 得關中者得天下,為什麼馬超佔據關中,卻得不到天下呢?
    人們常說「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關中獨特的地理優勢使得其進可攻、退可守,而渭河平原肥沃的土地則是龐大的後勤基地。關中地區被東函谷關、西大散關、南武關、北蕭關四座關隘圍在中央,因而也被稱為「四塞之地」。
  •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怎麼就搞砸了呢?
    東漢末年著名學士司馬徽(水鏡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意思很明白:伏龍、鳳雛這二人只要得到其中一個,就能奪得天下。伏龍、鳳雛,自然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劉備把二人全部得到了,可是,他卻沒能奪得天下,事情怎麼就被劉備搞砸了呢?接下來看看筆俠的分析。1、這句話本身有問題事情得從兩個角度去分析,第一,這句話本身有問題,也就是說:司馬徽言過其實了。
  • 秦國得到巴蜀便統一了天下,蜀漢已有巴蜀,為何卻不能統一天下
    (秦軍進攻巴蜀)只擁有巴蜀地區而沒能實現全國統一的非常多,比如三國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東晉李特李雄父子建立的成漢政權、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權、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政權、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等等而劉邦擁有漢中及巴蜀,後來他也是通過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才擁有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最後實現天下統一。如果劉邦沒有三秦之地,他基本上就死在漢中了。至於只擁有中原,卻未能實現全國統一的政權,實在太多了,在此不贅。為什麼必須要同時擁有這兩個地區,才能實現全國性的統一呢?
  • 劉邦和劉秀建立「兩漢」,劉備建立「蜀漢」,其中區別如何?
    劉邦跟劉備完全沒法比,好比成吉思汗跟噶爾丹。劉邦是魏豐大夫劉清之孫,秦未戰爭中舉兵芒碭山割據豐沛一帶。魏相周市在陳勝吳廣兵敗後在原魏地攻城略地並召降劉邦,這本是水到渠成的事,劉邦少年為遊俠愛慕信陵君曾與信陵君上賓張耳約為兄弟而且豐沛一帶離魏近離楚遠。
  •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皆得而沒能如願,司馬徽:怪我咯?
    身在亂世,劉備一腔恢復漢室的熱血,但僅僅只有關羽、張飛這兩人是不夠,於是招募人才也成為了劉備日思夜想的話題,而劉備也有本事,相繼籠絡了不少人才,臥龍鳳雛皆在其中。 正所謂: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兩人皆得卻沒能如願呢,司馬徽卻表示:怪我咯?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
  • 得蜀而得天下 《天之煉獄》四川區開通
    得蜀而得天下 四川,古時的蜀國,這是一個孕育了中國四大元帥的沃土,這是一個擁有都江堰這樣絕世工程的土地,這是玉米之鄉,這是天府之國。而自古蜀中多才子,杜甫,司馬相如,諸葛亮。這裡有舉世聞名的九寨溝,長江蜿蜒而過,大巴山還留著無數英烈的靈魂。如今,四川隨著祖國開放大不得邁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