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一年拿不下成都北邊的廣漢,還折損了龐統?

2021-01-20 騰訊網

站在防守的角度看,作為歷代蜀國國都的四川省成都市有很多門戶,比如最遠的陝西漢中,近點的四川廣元、劍門關、江油,再近點的綿陽、綿竹、什邡都是。如果說距離成都最近的門戶要地,可能就要說廣漢了。

在四川省內,作為省轄市德陽下轄的縣級市,廣漢的知名度並不高,可能還不如德陽。但廣漢最大的優勢是距離西南中心城市之一的成都實在太近了,也就二十公裡左右。如果說哪座城市可以稱為成都的北大門,廣漢顯然是最合適的。

歷代蜀國之所以定都於成都,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地理上的防禦優勢。北方軍隊如果從漢中方向南進攻,需要經過很多山脈大河,如上所述城市。即使是南方軍隊從奉節方向西進攻,同樣距離遙遠,成都在這個大三角的最西端,相對比較安全。如果將漢中、米倉山、廣元、劍閣、廣漢等北線要塞稱為成都的「九條命」,那廣漢無疑可以被看作成都的「第九條命」。第九條命沒了,成都在北軍面前也就失去了防禦意義。

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荊州牧劉備受益州牧劉璋之邀入蜀,名義上為防禦漢中張魯,實為取蜀。二劉翻臉後,益州軍張任等部退守雒城,荊州軍大舉圍城。然後呢,就是張任戰死,可是以劉備梟雄之姿,卻沒能拿下雒城。雒城就是現在的廣漢,在東漢時是廣漢郡的治所。當時的廣漢郡轄區包括廣元、綿陽、德陽、遂寧等地區,而廣漢郡之所以把治所放在雒城(下同今之四川省廣漢市),大致有一點考慮到。雒城距離成都太近,郡治放在雒城可以就近支援成都,二城互為犄角,而且雒城的地勢相對比較複雜。

唐朝人就認為蜀中有三蜀,哪三蜀呢?成都、梓潼、廣漢。站在唐人的角度,梓潼當是現在的綿陽至廣元這一險道,包括號稱天下雄險的劍門關。成都自不必說,居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又兼沱江與岷江之地,山川險勝之地。廣漢則居於成都和梓潼這二蜀之間,起到了連接的作用。

劉備兵圍雒城,只要拿下雒城,成都就在眼前。讓劉備沒想到的是,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也沒拿下雒城,反而折了此次入川最重要的謀士龐統,中流矢而亡。龐統的死對蜀漢未來的走勢,或者是整個三國歷史的走勢都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有分析認為龐統如果不死於雒城(廣漢),則諸葛亮不必離開荊州,那麼孫權就沒有多大的可能偷襲荊州,偷襲了也沒多少勝算。諸葛亮因為龐統之死,劉備頓於雒城之下,只好帶著劉備集團最重要的武將之二張飛和趙雲入川,把荊州扔給了驕傲自大的關羽,結果搞砸了劉備爭奪天下的大業。換言之,孫權偷襲荊州(西部)得手,才在真正意義上奠定了三國並立的格局,反正誰也吃不掉誰了。在此之前,劉備集團勢力急速擴張,已讓曹操和孫權感受到了極大的生存威脅,曹孫聯手做掉了關羽。

我們可以這麼講,雒城(廣漢)雖然小,卻在不經意間改變了三國歷史的走向。當然,劉備在攻下雒城志得意滿時是完全想不到日後會發生什麼讓他刻骨銘心的事。劉備控制蜀中後,覺得廣漢郡太大,就從廣漢郡北部分出了梓潼郡。不過雒城依然是縮水版廣漢郡的治所,依然是成都最為重要的北大門。

廣漢對於成都有多重要,古人云:「雒城居成都上遊,得雒城則得成都,雒城失則成都不守。」又云:「歷代爭奪蜀中者,必死爭廣漢。」晉朝人對廣漢之於成都的意義看得非常清楚,「益州咽喉之地,成都得失之關鍵。」劉備入蜀五十年後,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在綿竹殺死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隨後長驅直入雒城,後主劉禪已經無路可逃了。

圖-俯瞰四川廣漢市

五代十國中期的後唐滅後蜀,唐軍殺進時稱漢州的廣漢時,前蜀後主王衍同樣無路可退。隨後的後唐大將孟知祥據蜀時,與東川節度使董川爭奪蜀地,漢州同樣是孟知祥退可守成都、攻可取東川的關鍵要塞。明朝初年,大將傅友德進攻成都,同樣是先打下漢州,成都才投降的。所以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說:「漢州之於成都,有唇齒之勢」。作為「唇」的廣漢亡,則作為「齒」成都寒,堪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相關焦點

  • 與成都梓潼並稱三蜀,為何說廣漢是成都的門戶?
    站在蜀國的角度,守住廣漢郡(廣義上的轄區),就能憑藉縱橫的山川,阻中原之敵於外。狹義上的廣漢,一般指廣漢郡治雒城,對成都意義更為重大。由於廣漢郡治距離成都實在太近,歷代蜀國都把廣漢郡治當成成都的最後一道保險。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荊州牧劉備在益州牧劉璋的邀請下,率兵入蜀。「傻白甜」劉璋雖然很信任劉備,但也不敢讓劉備居守廣漢郡治。而劉備北上居於葭萌,已是心滿意足。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公元211年的時候,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卓膺等將領入川。其中,就龐統來說,無疑承擔著軍師的職責,也即幫助劉備在益州之戰中出謀劃策,類似於漢中之戰時,劉備帶在身邊的法正。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龐統,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間顯然更早。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文/阿聞標題: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龐統自赤壁之戰獻上連環計之後,先是來到了東吳。恰逢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龐統在周瑜的葬禮上大放厥詞,想試探孫權的胸襟。卻不想被吳國太聽聞,於是將龐統趕了出去。
  • 龐統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為何龐統卻英年早逝還身死落鳳坡?
    龐統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為何龐統卻英年早逝還身死落鳳坡文/烈日對黑夜關鍵詞:龐統 本文約為1200餘字 閱讀約需4分鐘在三國爭霸時期而三國時期的能人異士中,諸葛亮是謀士中的翹楚,而作為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謀士的龐統,為何卻英年早逝身死落鳳坡?接下來,便跟隨小編的腳步,來深入的探索一下,為何龐統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名揚天下,深受尊敬,而龐統卻英年早逝,青史不留名。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三國裡面的「臥龍鳳雛」?
  • 劉備取西川,龐統獻三計,龐統想用上計,劉備為何執意用中計?
    上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中計: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下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上計極其冒險,建立在兩個不確定條件下,既要保證奇襲不被發現,又要期待劉璋沒有預備。
  • 你好,廣漢.雒城掠影...
    行攝他鄉的小城,這一站,哥來到了小城廣漢。這次運氣不太好,拍到下午居然下雨了。所以很多計劃的地方都沒有去成。甚至連廣漢的名片「三星堆」都落榜了。不過,像三星堆這種國際大咖景點,其實我本來也沒準備去。因為哥一貫的風格就是「不買門票,不湊熱鬧」,專走冷門路線。
  •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龐統之死說明問題
    但是,戲劇化的是,這兩位都讓勢力最弱的劉備得到了,可是,有了這兩位驚天動地的人才,劉備卻還是沒能得到天下,最終只能偏居益州,與曹操、孫吳鼎足而立。那擁有這麼強力的人才資源的劉備,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其實,在劉備這一派中,龐統的軍事能力是比諸葛亮要強的,他特別善於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出謀劃策,並以慣出奇謀著稱。
  • 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埋伏,為何還要去送死?
    臥龍肯定是諸葛亮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經常以妙計戰勝對手,而這個鳳雛龐統竟然能與諸葛亮齊名,可見這個鳳雛龐統雄才謀略絕不在諸葛亮之下。當年在落風坡的時候,龐統明知前面有埋伏,龐統依然選擇前進,簡直就是送死,一點反抗都沒有。龐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為何?
  •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水鏡先生淡淡地告訴劉備:"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剛開始劉備還不知道臥龍鳳雛是誰,直到他在荊州的人脈慢慢擴大,終於知道這兩人是諸葛亮和龐統,也才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而龐統則是赤壁之戰結束後自己加盟劉備,後來還親自為劉備制定攻略益州上中下三策,是劉備吞併益州的首功。儒生俗士,豈識時務?
  • 為何說雒城戰役順利取勝,殉職的龐統功勞最大呢?
    想必大家對於龐統這個人物都不陌生,龐統被世人稱之為「鳳雛」,又有人說:「鳳雛臥龍二人,得一人便可得天下。」但是這位足智多謀,才智能夠與諸葛亮起名的龐統為何卻英年早逝呢?為何說雒城戰役順利取勝,殉職的龐統功勞最大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探索一下其中的真相。根據小編參考了解當時張飛大軍在嚴顏的幫助下,幾乎兵不血刃,很快地平定了巴西,再度和諸葛亮會師德陽。
  • 一事無成的龐統,為何能與諸葛亮齊名?劉備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龐統從小的出生並不算好,長相老實,性格也是如此,他被人所知是源於二十歲的一個巧合,他在一個樹下休息的時候,遇到了擅於辨識人才的"伯樂"司馬徽,司馬徽在樹上採摘桑葉,在下樹後便看到了龐統,二人便交流起來,越聊越盡興,仿佛是多年未見的老友一般,很快便聊到了一起去,司馬徽在與龐統拜別後評價此人"南州士子之最",由此一來,可見龐統的才學與心性。
  • 攻雒城前,諸葛亮寫了一封信給劉備,龐統不聽,最後亡於亂箭之下
    哪知劉備早已對西蜀懷有野心,想收入自己囊中作為安身立命之地。劉備見劉璋勢弱,便帶著一眾人馬前去攻打。在《三國演義》有一回說到劉備想取劉璋的蜀地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他和龐統準備攻打雒城。哪知,臨行前,諸葛亮寫了一封信給劉備,劉備給軍師龐統看了,龐統卻認為諸葛亮是擔心他爭得先功,所以讓人送來消息,阻止他前進。於是,龐統不聽諸葛亮的勸,急催劉備攻打雒城。
  • 龐統臨終前說了8個字,讓諸葛亮物傷其類,劉備淚溼衣襟
    水鏡先生在三國裡面最大的貢獻就是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人,那就是諸葛亮和龐統。水鏡先生當時說的話很吸引人,只要得到臥龍和鳳雛其中的隨便一個就可以得到天下,劉備不心動才怪呢。不過,這也是水鏡先生在吹噓自己的學生罷了,畢竟劉備就算是得到了兩人,依然只是一個鼎立的局面。
  • 龐統主張出奇制勝,劉備沒有聽從,卻被後人說成是假仁義
    由於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誤導,大部分人總以為劉備是一個愛哭鬼,而且還特愛虛名,假仁假義。其實,真實的劉備根本就不是那樣的。三國時期的劉備本來是一個「梟雄」,雄才大略不輸於曹操的人物。縱觀劉備大起大落的一生,做過的正確決斷還是遠甚於錯誤選擇。否則,劉備也不可能成為一代帝王。
  • 鄧艾滅蜀用了半年,為何劉備入蜀卻用了三年?
    三年後的公元214年,劉備使盡各種手段,才逼迫益州牧劉璋投降,劉備成為蜀中之主。劉備死後,寶貝兒子阿鬥做了42年的蜀漢皇帝。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司馬昭假魏帝之名,大舉伐蜀。徵西將軍鄧艾出沓中以取姜維。十一月,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兩千人直逼成都。蜀主劉禪投降,蜀漢亡。為何鄧艾兩千人取蜀,半年就獲得成功,而劉備帶著荊州主力卻打了三年。是鄧艾的軍事能力強於劉備?
  • 龐統臨死前,揭發劉備想爛在肚子裡的秘密,可惜說出來都沒人相信
    東吳的魯肅為他叫冤,親自寫信給劉備,說龐統不是百裡之才,最起碼也是縣長級別的人。後來,劉備親自打聽龐統在任上的情況,發現他已經有3個多月沒有去上班,而是整天在府衙喝酒!劉備聽後,直接派遣了張飛前去查明情況!張飛到後,發現龐統果然在喝酒,憤怒至極!正要拿掉龐統,問他為何不管縣務,龐統卻道,小小縣務需要每天上班嗎?我只需要數個時辰便可搞清楚數月累積下來的公務。
  • 龐統死前,暗中留下三個心腹,沒有他們劉備不可能有所作為!
    ,後面龐統要說的話呢,就很直接了,就是建議劉備要取西川,好就成不世之業。後來,的情況也很簡單,劉備答應了龐統的謀略,而且還把諸葛亮掠在了一邊,劉備親自帶著龐統,假借幫張魯拒敵的機會,就帶著軍隊前往蜀中了。  其實從上面的史料記載來看,就足以證明龐統的戰略眼光的確要強於諸葛亮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之中,就已經言明,他要先佔荊州,再取益州。
  • 打下涪城後,龐統看透了劉備,來不及提醒孔明就犧牲了!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但是三國演義是小說,既然是小說,那就一定會帶有作者的主觀想法,三國演義就是這樣。所以說一定要從正史中來了解劉備。正史中的劉備和三國演義中的並不一樣,其中龐統對劉備這個人看的就非常透徹。
  • 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埋伏,為何還要去送死
    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還。龐統字士元,荊襄人士。統自幼勤奮好學,博學多識,又精通謀略,他被龐德公稱為「鳳雛」,與諸葛亮齊名。然而不幸的是,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伏擊,中箭身亡。於是有人便產生疑問,以龐統的智慧可以看出落鳳坡小路有伏兵,為何還要去送死呢?個人認為,龐統走小路,有著深刻的原因,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 當年司馬徽為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為何絲毫不提司馬懿?
    三國時期,諸葛亮、龐統、司馬懿、姜維四人,各有一個非常霸氣的稱號,分別是臥龍、鳳雛、冢虎、幼麟。而且他們也都懷有濟世之才,不負這等稱號,例如諸葛亮功蓋三國分;龐統獻計取西川;司馬懿隱忍多年,笑到了最後;姜維則在蜀漢滅亡之後,一計除三賢。由此可見,他們四人理應是齊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