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主張出奇制勝,劉備沒有聽從,卻被後人說成是假仁義

2020-12-17 燦爛海灘

由於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誤導,大部分人總以為劉備是一個愛哭鬼,而且還特愛虛名,假仁假義。其實,真實的劉備根本就不是那樣的。三國時期的劉備本來是一個「梟雄」,雄才大略不輸於曹操的人物。縱觀劉備大起大落的一生,做過的正確決斷還是遠甚於錯誤選擇。否則,劉備也不可能成為一代帝王。除了提防敵人,劉備還得防備被自己人的錯誤建議坑害。即便是大名鼎鼎的龐統,也曾出過餿主意。

在聯合孫權成功收穫荊州5郡後,劉備開始犯愁如何攻略益州。正在無計可施之時,天上掉餡餅。劉璋為了抵禦張魯,派出法正為使者,邀請劉備入益州,幫忙對付張魯。《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一般人都認為,劉璋愚蠢,沒有識破劉備野心,因而親自迎接劉備。

而號稱為「鳳雛」的龐統卻也犯了這種低級認知錯誤,令人意外。《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而《三國志龐統傳》中記載:「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這兩個記載都明白無誤的表明,急於立功的龐統,希望擺一個鴻門宴,直接兵不血刃的拿下益州。可是,劉備似乎因為擔心自己名聲受損,所以不願意聽從龐統的建議。對於這個事情,有兩種記載。《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而在《三國志龐統傳》中記載為:「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這兩種記錄結論不同,但是本意一致,只是《先主傳》記載的更加委婉罷了。

不過,這裡確實給那些認為劉備沽名釣譽的人留下了口實。劉備似乎就是因為自己背著仁義的名聲,因此不願意幹這種事情。不過,這僅僅是表象罷了。劉備作為一代梟雄,怎麼可能就因為背負仁義之名,就錯過圖謀霸業的機會。之所以這麼說,不過是因為不划算罷了。

要判斷劉備的做法到底對還是不對,其實很好檢驗,看看劉備的策略帶來的效果就知道了。《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由此可見,劉備雖然沒有趁此機會除掉劉璋,但卻收穫了兩大好處。一個是被劉璋推薦為司隸校尉,另一個則是得到了劉璋2萬人馬和物資的資助。

在亂世中,官職可能沒那麼重要,僅僅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2萬兵馬和錢糧,則是實實在在的資本。劉備沒有趁機殺掉劉璋,仍然保持著仁義的美名,而且實力大增,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劉備的決策給劉備集團帶來了巨大的收益,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既然如此,就不能非常武斷的說劉備的決策錯誤。

再來看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聽從龐統建議的後果。龐統只看到劉備有機會誅殺劉璋,卻沒看到其中蘊藏的極大危機。首先,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就遭到了手下絕大多數人的反對,這表明劉璋勢力還是有很多人不服劉備的。《三國志劉璋傳》記載:「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於州門以諫,璋一無所納,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

劉璋會見劉備,並非孤身前往,而是「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僅僅一萬兵馬,如何能保證誅殺劉璋後就能得到蜀地人員的擁護,如何保證不被這三萬人馬擊敗。這當然是不可能得到保證的,可以說風險巨大。稍有不慎,不僅名聲受損,連自己都將陷入險地。

因此,劉備沒有採納龐統的建議其實沒什麼不妥之處。作為一代梟雄,長期遊走於危險邊緣,劉備的目光更加敏銳。而且,事實也證明劉備的判斷沒有問題。可惜的是,後人因為龐統的意外死亡而遷怒於劉備此時過于謹慎,批評劉備假仁假義,實屬極大的冤枉了劉備。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鳳雛」龐統——一個亂世當中複雜的矛盾體
    但是在正史當中沒有任何關於龐統長相的記載,所以龐統長得醜應該只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三國志·龐統傳》記載龐統「少時樸鈍」,龐統是一個非常忠厚的人,他喜歡評價人物,培養別人的名聲,所以被他評價的人,都往往超過該人實際的才能。人們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去問龐統,龐統說:「方今天下大亂,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想要宣揚好的榜樣,改善世風,如果不這樣做,善人會越來越少。
  • 劉備被譽為仁義之君,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幾個例子道出真相
    但劉備一介布衣,卻最終一手創立了蜀漢集團,其巔峰時期甚至堪比曹操;這份膽識和手段,也足以讓人稱道。那麼前半生四處飄零的劉備,為何卻能順利組建起屬於自己的一份龐大基業呢?對此,不少人表示,劉備佔據了人和之利。因為從劉備一生行事來看,劉備始終秉持著「仁義」二字。不管劉備是真的仁義,還是為了某種目的裝出來給世人看的,但他在進入蜀中之前,的確做到了始終仁義。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龐統自赤壁之戰獻上連環計之後,先是來到了東吳。恰逢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龐統在周瑜的葬禮上大放厥詞,想試探孫權的胸襟。卻不想被吳國太聽聞,於是將龐統趕了出去。
  • 龐統臨死前的一句話,暗示出劉備不可能一統天下,只有諸葛亮明白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一句話說到「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這「臥龍鳳雛」說的便是諸葛亮和龐統。巧合的是他們還都是水鏡先生的徒弟。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兩位徒弟都如此厲害,那水鏡先生的實力可想而知。但這都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而就劉備來說,最終採納了中間的計策。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龐統沒能提出類似於《隆中對》的戰略方案,但是,在戰術層面,龐統制定的計策,無疑是天馬行空,並且讓劉備感到滿意的。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龐統和諸葛亮之間,可以說是各有所長,對於後者來說,擅長治理天下和戰略規劃,而就前者來說,則和法正一樣擅長出奇謀。
  • 假如劉備採取龐統上策,龐統也沒死,蜀漢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
    蜀漢巔峰是劉備佔據了益州和漢中,同時關羽關二爺留守荊州。可天下大勢還是魏蜀吳天下三分還是會保持不變。龐統再厲害,沒到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程度。如果說諸葛亮是曹魏版的荀彧加程昱,然後法正是曹魏版的郭嘉的話,和龐統對位差不多是陳宮、田豐、沮授等謀臣。這點來說,賈詡就比這些謀士高了一層。
  • 龐統死前,暗中留下三個心腹,沒有他們劉備不可能有所作為!
    龐統的才華到底如何?其實很簡單,東吳大都督魯肅是一個老實人,他一生從來不開玩笑,魯肅曾經給劉備寫信說,:「龐統非百裡之才,至少也可以管一個縣。」  根據九州春秋記載,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後面龐統要說的話呢,就很直接了,就是建議劉備要取西川,好就成不世之業。後來,的情況也很簡單,劉備答應了龐統的謀略,而且還把諸葛亮掠在了一邊,劉備親自帶著龐統,假借幫張魯拒敵的機會,就帶著軍隊前往蜀中了。
  • 龐統臨終前說了8個字,讓諸葛亮物傷其類,劉備淚溼衣襟
    水鏡先生在三國裡面最大的貢獻就是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人,那就是諸葛亮和龐統。水鏡先生當時說的話很吸引人,只要得到臥龍和鳳雛其中的隨便一個就可以得到天下,劉備不心動才怪呢。不過,這也是水鏡先生在吹噓自己的學生罷了,畢竟劉備就算是得到了兩人,依然只是一個鼎立的局面。
  • 攻雒城前,諸葛亮寫了一封信給劉備,龐統不聽,最後亡於亂箭之下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聯合東吳孫權,與周瑜率領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不久,劉備從孫權手中借的荊州江陵(南郡),佔據荊州五郡。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
  • 龐統臨死前,揭發劉備想爛在肚子裡的秘密,可惜說出來都沒人相信
    龐統臨死前,揭發劉備想爛在肚子裡的秘密,可惜說出來都沒人相信!「知己知彼」,不但是兵家所倡導,依然也是為人之所必修。如何能看透一個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有的人奮鬥數年,事業可以風生水起!然而有的人窮盡一生,仍然是在打醬油!為什麼?自己沒看透,沒有讀懂合作團隊,或者是老闆,亦或者是上司!
  • 龐統臨死前大喊7個字,諸葛亮聽後搖頭嘆息,劉備聽了卻後悔不已
    諸葛亮以龐統生前所做之事來論,他大體上是一個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空間的「諸葛亮」。同樣在劉備進西川的時候,龐統跟隨大軍,並作為軍師獻策。龐統個人在三國志中留下的最大的閃光點在於,雖然不擇手段地出謀劃策奪取益州,但是對自己的行為卻有清醒的認識,不忘本心。因而在劉備得意忘形時直言勸諫。然而即使這樣,龐統的謀劃仍被認為有違大雅之義,難免被後人詬病。
  • 有了諸葛亮和龐統,劉備還是未能一統天下,臥龍雛鳳名不副實?
    劉備對外說自己是皇叔的身份,但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買草蓆的市民而已。就自己的才華來說,劉備還缺乏一方霸主的底氣。自己沒有什麼雄霸天下的雄才大略,也沒有什麼獨擋一面的高超武藝。 在人才的運用上,劉備也沒有自己的合理觀點。最大的特點就是「哭」,多次用眼淚來安撫下屬、四面討好、玩弄權術。
  • 龐統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為何龐統卻英年早逝還身死落鳳坡?
    而三國時期的能人異士中,諸葛亮是謀士中的翹楚,而作為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謀士的龐統,為何卻英年早逝身死落鳳坡?接下來,便跟隨小編的腳步,來深入的探索一下,為何龐統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名揚天下,深受尊敬,而龐統卻英年早逝,青史不留名。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三國裡面的「臥龍鳳雛」?
  • 打下涪城後,龐統看透了劉備,來不及提醒孔明就犧牲了!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但是三國演義是小說,既然是小說,那就一定會帶有作者的主觀想法,三國演義就是這樣。所以說一定要從正史中來了解劉備。正史中的劉備和三國演義中的並不一樣,其中龐統對劉備這個人看的就非常透徹。
  • 一事無成的龐統,為何能與諸葛亮齊名?劉備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龐統沒有諸葛亮那麼多實戰功績可以論道,但他的情商與智慧大都體現在對他人或者是局勢的正確判斷上,就比如在建安十四年發生的局勢改變,龐統來到東吳送喪,而那裡有名的文士便在他要離開的時候詢問龐統有何見解,龐統也不推脫,一一分析,並與陸績等人深交成為好友。
  • 龐統臨死前的一句話!說出劉備不可能得到天下了,只有諸葛亮明白
    三國演義中,最讓人感到痛心疾首的人物就是龐統了。龐統學富五車,才智過人。曾經龐統在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夠和南陽的名士水鏡先生談天說地,贏來水鏡先生的稱讚,水鏡先生就說過,龐統將來是一個能夠撼動天下的人。但是龐統非常的不幸運。
  • 劉備攜民渡江是仁義還是虛偽?龐統一句話早就有了定論!
    「東漢末年分三國 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 被亂世左右 誰來煮酒,爾虞我詐是三國,說不清對與錯,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 一切又從頭」,這是由林秋離譜曲,林俊傑演唱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曹操》,雖然主題曲談到的是曹操,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三國歷史中另外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劉備。
  • 劉備取西川,龐統獻三計,龐統想用上計,劉備為何執意用中計?
    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下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上計極其冒險,建立在兩個不確定條件下,既要保證奇襲不被發現,又要期待劉璋沒有預備。
  • 龐統的死難道僅僅是因為天意嗎?
    龐統為什麼能跟諸葛亮一起並稱呢,主要是因為水鏡呢個先生說的:臥龍跟鳳雛這兩個其中隨便得到一個,就能得到天下了。的這一話,主要諸葛亮和龐統隨便有一個就能得天下,而劉備把他們兩個人都擁有了,應該就能稱霸天下了把。但是龐統卻在很早的時候就死了,非常的讓人遺憾,龐統的死真的是天意嗎。
  • 當年司馬徽為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為何絲毫不提司馬懿?
    意思是說,劉備在荊州依附劉表的時候,與水鏡先生司馬徽議論時事,司馬徽說,普通的儒生,怎麼能看透天下大勢,成為可用之才呢?此處隱居著兩個人,號為臥龍和鳳雛,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並提到這個人分別是諸葛亮和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