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死前,暗中留下三個心腹,沒有他們劉備不可能有所作為!

2021-01-07 網易

  提到龐統,相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龐統乃荊州襄陽人,雖然長相比較恐怖,但是他的才華卻是人中之龍。因為如此,早在荊襄一帶,便流傳著一句話叫,「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的才華不用多說,而龐統呢?他與臥龍諸葛亮相比又如何呢?

  

  龐統的才華到底如何?其實很簡單,東吳大都督魯肅是一個老實人,他一生從來不開玩笑,魯肅曾經給劉備寫信說,:「龐統非百裡之才,至少也可以管一個縣。」,而龐統他自己也說了這樣一句話,「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這句話,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上你仔細品一品就知道了,龐統他這個人其實是不簡單的。

  「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這豈是凡夫俗子可以做到的?這句話也表明了,龐統沒事的時候更多的是在研究歷來帝王們成就大事的戰略、方法,如果中國自古以來帝王成就大事的戰略都研究透徹,這種謀略、思路,相信沒有哪一個謀臣敢小看,就算是郭嘉在世,也得稱他一聲士元兄。

  

  龐統一身本事,超前的戰略眼光,他最開始投奔劉備之時,便向劉備提出,應該佔據益州,而不要死守荊州。荊州乃是四戰之地,雖然交通條件不錯,如果是處於和平年代,的確是一個不錯的城州,但是如果是在戰亂不止的時期,那荊州這塊土地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了。

  根據九州春秋記載,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後面龐統要說的話呢,就很直接了,就是建議劉備要取西川,好就成不世之業。後來,的情況也很簡單,劉備答應了龐統的謀略,而且還把諸葛亮掠在了一邊,劉備親自帶著龐統,假借幫張魯拒敵的機會,就帶著軍隊前往蜀中了。

  其實從上面的史料記載來看,就足以證明龐統的戰略眼光的確要強於諸葛亮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之中,就已經言明,他要先佔荊州,再取益州。這種戰略,雖然很妙,但是對於實力弱小的劉備來說是根本行不通的!

  

  試想,如果佔了荊州,那麼就需要強大的軍力來守城,否則隨時可能會被曹操、孫權給侵佔城池。要保住荊州,就需要佔據劉備絕大多數兵力,那麼,劉備又從何處借來兵馬,圖取益州呢?對於這一點呢,龐統早在剛剛進入劉備團隊之時,便私下給劉備講明了。

  而對於劉備來說,他也察覺到龐統之才絕對是王霸之佐,因而才會同意龐統帶兵入川的戰略。在經過2年多的奮鬥劉備終於拿下了益州,然而在得到成都之時,最大的功臣軍師龐統,就不能再和劉備喝慶功酒了。因為,龐統在進攻雒縣時,便不幸被敵人殺害。

  

  只不過,在龐統臨死之前,他為劉備提出了三條妙計,幫助劉備成功奪取益州。除此之外,龐統還在臨死之時,悄悄在留下了3個心腹之人,這3人與龐統的關係非常微妙,從某種干係上來說呢,他們三人就是龐統的心腹。

  在這三個人之中,其中有2人被劉備套路,1人死於非命!他們都有誰呢?下面就一同來看看。

  誰才是龐統的第一個心腹之人呢?很簡單,他就是出使劉備,勸劉備入蜀的名士,此人正是法正。為什麼說法正是龐統的心腹之人呢?先來看一段記載,統曰:「此非統之謀,是法孝直得張松密書,言事不宜遲,只在早晚當圖之。」,這段記載的意思,非常清晰明了,意思就是建議劉備要在宴請劉璋的宴席之上,埋伏刀斧手,以除去劉璋。如此一來,便可以不用加班加點,就可以入駐成都。

  

  法正,如此妙計,只恨劉備當時直接給拒絕了!玄德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劉備當時以初入蜀中,恩信不足,說白了,就是蜀中的百姓還沒有被劉備給教化,因而才錯失了除掉劉璋的最佳機會。

  法正最終也被劉備所套路,成為了劉備手下最擅長奇謀的軍師。就連曹魏的大老闆曹操,都曾經感嘆,「吾收盡天下英雄,獨不得法正耶!」,此乃是曹操在漢中失利之時,所感嘆。當時,法正用利正確、出其不意的戰略,打敗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曹操這個人,一輩子誇獎的人不多,郭嘉一個,荀彧一個,還有就是他法正。

  

  對於有才能的人,劉備是喜歡得很,在得到成都之後,劉備給予法正的權力很大,而且還讓法正做了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最終還當上了尚書令。在法正為官期間,利用手上的職權,私自處罰之前得罪過他的人。凡平日一餐之德,睚毗之怨,無不報復。而對於此,就連諸葛亮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然,這只是法正得意的一面。

  除開風光的一面,法正也有忠心的一面。《三國志》: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這段記載說的就是,法正、與劉備當年在與曹軍交手時的一個場景,當時劉備是失利了,而且很有可能被敵人隨時包餃子。就在這個時候敵人還放著箭,劉備就是不肯退去,無奈之下,法正就充當了人肉護盾,用自己的身體為劉備擋箭。後來,劉備才肯退去。

  

  可以從上面的故事之中,能夠看出,這個法正雖然與當時龐統的戰略思想一樣,但是最終卻被劉備給套路得死死的。

  除了法正之外,龐統還有兩個心腹之人,一個主文,一個主武。我們先來說一說這個主文之人,他就是黃權。

  

  奇怪,為什麼黃權會是龐統的心腹,其實這裡的「心腹」,是指他們心意相通的意思。眾所周知,黃權乃是劉璋手下的能人,早在劉備入蜀之時,黃權便建議劉璋不要讓劉備入蜀,如果非要讓劉備入川,那麼就非常危險了。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黃權這個人說話是一點即破。只可惜,當時劉璋並沒有採納黃權的意見。

  後來,黃權設計派遣張任等人,在落鳳坡截殺龐統。而龐統呢,最終也算是死在了黃權的算計之下。照理來說,龐統與黃權之間算是仇人。但是讓世人沒有想到的是,龐統在臨死之前,竟然讓劉備重用黃權,如果不用黃權那麼想要發展開發益州這塊土地,就非常困難。

  

  劉備也搞不清楚,這個黃權到底有什麼可牛的?但是劉備不得不顧龐統的話,最終在拿下成都之後,還是重用了黃權,而且還不跟黃權計較無禮之失!後來,劉備拜黃權為偏將軍。

  公元215年,黃權向劉備提出,此時應該收回漢中,如果漢中一直在曹操手裡,那麼成都將坐不安穩。就如同,失去了大腿與臂膀,這還叫人怎麼活?劉備一聽,恍然大悟。於是,劉備首先打敗、還有就是巴郡七姓夷王樸胡,後來便攻打在漢中的夏侯淵。

  

  說到底呢?讓劉備做出決定收取漢中的人,正是他黃權,漢中就像是蜀中的咽喉一樣,如果不收取,始終是如刺在喉。《三國志》: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後來,劉備帶著軍隊,包括軍師法正,將軍黃忠,還有馬超、張飛等人,幾乎出動手下所有的大將,終於在漢中打敗了曹操。從此,劉備的勢力也得到了質與量的提升。

  當然,從上述的史料記載來看,劉備之所以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收回漢中,這全都要依靠黃權。龐統雖然死於黃權之計,但是黃權卻是龐統生命的延續。幫助劉備收回了漢中,讓劉備實力得到提升。

  而黃權最終在夷陵之戰時,被迫投降了曹魏,他這一生也算是被劉備給套路了。而劉備呢,也沒有追究黃權投降曹魏的行為。

  

  除了黃權、法正,之外,龐統其實還留下了一個心腹之人,不過非常可惜,此人卻死於非命!他就是魏延,魏延與龐統的關係非常簡單,但是此二人,皆是深知對方的。早在劉備入川之時,魏延就與龐統唱了一齣戲,打算在宴席之上,便拿下劉璋,如此一來,劉備就會少奮鬥2年。

  延遂拔劍進曰:「筵間無以為樂,願舞劍為戲。」龐統便喚眾武士入,列於堂下,只待魏延下手。龐統與魏延唱這一齣戲,可以說是配合得非常的到位,他們之前從未有過彩排,但是魏延卻能明白龐統的意思。魏延,龐統皆是荊州派系人物,他們一個主謀,一個從武。一個謀略驚人,一個武力出眾。

  

  試想,當時,如果沒有劉備阻止,那麼魏延成功的概率至少在80%以上,如此一來,劉備也不會錯失龐統了。說不定,在夷陵之戰時,還會打敗孫權。更有可能,就連關羽也都不會死於孫權之手。只可惜,劉備當時阻止了魏延。

  公元234年,魏延被諸葛亮遺計給除掉。後來才發現,魏延的確是被冤枉的。可惜的是,魏延因為當時的過激行為(帶兵,攻殺楊儀。),還被誅滅了三族,真是可悲,可嘆!

  

  現觀龐統的貢獻,除了幫助劉備拿下益州之外,他最大的功勞就是幫助劉備自我提升,讓劉備從之前的軟弱主將,真正變成了人主之將,不但有自己的風格,也願意做出犧牲,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也可以不擇手段。這一切,都是龐統教會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龐統臨死前的一句話,暗示出劉備不可能一統天下,只有諸葛亮明白
    這「臥龍鳳雛」說的便是諸葛亮和龐統。巧合的是他們還都是水鏡先生的徒弟。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兩位徒弟都如此厲害,那水鏡先生的實力可想而知。但這都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今天要討論的是龐統臨死時說過一句話,這句話暗示了劉備不可能一統天下。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諸葛亮和龐統不僅師傅是同一個人,就連主公都是同一個人。
  • 龐統臨死前的一句話!說出劉備不可能得到天下了,只有諸葛亮明白
    三國演義中,最讓人感到痛心疾首的人物就是龐統了。龐統學富五車,才智過人。曾經龐統在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夠和南陽的名士水鏡先生談天說地,贏來水鏡先生的稱讚,水鏡先生就說過,龐統將來是一個能夠撼動天下的人。但是龐統非常的不幸運。
  • 龐統助劉備打下江山,死前大喊8字,諸葛亮聽了怕是想要回臥龍崗
    就算是沒有讀過三國的人也有所耳聞。臥龍諸葛聲名遠播,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而相比於諸葛亮,鳳雛龐統卻顯得籍籍無名了,但沒有人會小覷龐統的能力。赤壁大戰之後,劉備算誰站穩了腳跟,荊州被劉備收入囊中。此後,龐統也加入了劉備的陣營,臥龍鳳雛雙雙在手。然而,劉備再見到龐統面目後,覺得此人長得實在太醜,心裡對他有了些輕視,於是隨意給他安排了個閒職,便不再在意。
  • 龐統臨終前說了8個字,讓諸葛亮物傷其類,劉備淚溼衣襟
    水鏡先生在三國裡面最大的貢獻就是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人,那就是諸葛亮和龐統。水鏡先生當時說的話很吸引人,只要得到臥龍和鳳雛其中的隨便一個就可以得到天下,劉備不心動才怪呢。不過,這也是水鏡先生在吹噓自己的學生罷了,畢竟劉備就算是得到了兩人,依然只是一個鼎立的局面。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龐統自赤壁之戰獻上連環計之後,先是來到了東吳。恰逢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龐統在周瑜的葬禮上大放厥詞,想試探孫權的胸襟。卻不想被吳國太聽聞,於是將龐統趕了出去。
  • 龐統死前喊出八個字,劉備聽了不思其解,諸葛亮聽後想歸隱山林!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後世的瘋狂膜拜,不僅是裡面的故事讓人著迷,更是因為樹立的一個個英雄人物形象,為人所津津樂道。而說起三國,就離不開曹操、孫權和劉備了!曹操孫權都是有一定基礎的,而劉備則是白手起家,於是更多的受到人關注。而一說到劉備,就離不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其中諸葛亮是後期蜀漢的中流砥柱,一人承擔了整個蜀國的北伐大業!後期的蜀漢,人才匱乏,仿佛謀士中唯有諸葛亮一人。其實在劉備死前,他本還有一個能與諸葛亮齊名的人才,不過他沒出場幾集就掛了,十分可惜!沒錯,他就是龐統!
  • 龐統死前喊出8字,劉備聽了不明所以,諸葛亮卻是想要歸隱山林!
    龐統死前喊出8字,劉備聽了不明所以,諸葛亮卻是想要歸隱山林!每每提起三國歷史,總是要圍繞著曹魏、東吳以及蜀漢說起,三方勢力之中,曹魏一統北方劍鋒直指華夏大地,而東吳則是偏安一隅,沒有過多的作為,蜀漢由最初的弱小逐漸的一步步三分天下,然而在龐統慘死落鳳坡、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逐漸的走上了沒落的進程。
  • 龐統臨死前大喊7個字,諸葛亮聽後搖頭嘆息,劉備聽了卻後悔不已
    還有一個,你可能會有所耳聞,但是卻不一定了解的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那就是龐統了。龐統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曾經有人這樣評價他們兩個:「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誠然,諸葛亮無論是在書中還是書外的名氣,似乎都比龐統高上不少。但是鳳雛的能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唯一可惜的,就是英年早逝,時年三十六歲。
  • 此人不出,鳳雛不死,此人一出,龐統必亡,這就是他的命數!
    但是這也只能說龐統的命數是要遭此一劫,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命數,誰都改變不了的命運,只能說天妒英才,所以這樣就可以回應了我們的題目。此人不出,鳳雛不死,此人一出,龐統必亡,這就是他的命數!鳳雛為什麼要死,龐統和這個人有關係嗎?這個人又是誰和龐統有過不為人知的秘密嗎?這個人其實叫法正,他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 攻雒城前,諸葛亮寫了一封信給劉備,龐統不聽,最後亡於亂箭之下
    哪知劉備早已對西蜀懷有野心,想收入自己囊中作為安身立命之地。劉備見劉璋勢弱,便帶著一眾人馬前去攻打。在《三國演義》有一回說到劉備想取劉璋的蜀地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他和龐統準備攻打雒城。哪知,臨行前,諸葛亮寫了一封信給劉備,劉備給軍師龐統看了,龐統卻認為諸葛亮是擔心他爭得先功,所以讓人送來消息,阻止他前進。於是,龐統不聽諸葛亮的勸,急催劉備攻打雒城。
  • 龐統在臨死前道破劉備的秘密,諸葛亮沒聽懂,可至今也沒人相信
    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劉備,若是還能活著回到軍營的,他會把自己的位置交給自己的親兒子劉禪,而第一託孤大臣應該還是諸葛亮,而不應該是龐統。落鳳坡之戰時,劉備集團還沒有取下西川,如果這時候劉備戰死沙場,那時候劉備集團將會迎來一個極其困難的時期。
  • 《三國演義》鳳雛龐統的死因,是故意死的?是劉備害的?
    龐統會死劉玄德是有一定責任的,曾經他給皇叔出了三條計策,幫助他佔據益州,但是劉皇叔覺得用其他的計策會破壞他仁義的名聲就沒有採用,如果劉備能採用他的其他計策的話,益州早於平定了,龐統也不會因此而死。還有一點就死,劉備把他的坐騎給了龐統,益州的將領以為他就是劉備,箭不往他身上招呼往誰招呼,他不死的話誰死,在戰場上裝備越獨特死得越早,可以說龐統的死他是有一點責任。
  • 龐統主張出奇制勝,劉備沒有聽從,卻被後人說成是假仁義
    由於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誤導,大部分人總以為劉備是一個愛哭鬼,而且還特愛虛名,假仁假義。其實,真實的劉備根本就不是那樣的。三國時期的劉備本來是一個「梟雄」,雄才大略不輸於曹操的人物。縱觀劉備大起大落的一生,做過的正確決斷還是遠甚於錯誤選擇。否則,劉備也不可能成為一代帝王。
  • 鳳雛龐統死在落鳳坡是天意嗎?
    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令後軍疾退。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時年止三十六歲。這是小說中的龐統之死,在此之前,書中曾經交待,諸葛亮寫信給劉備說:我夜觀天象,太白臨於雒城,將帥會有危險,希望劉備和龐統停止進攻,但是龐統認為諸葛亮是怕自己立了大功,因此才不讓他們前進的,於是極力勸說劉備進攻,劉備經不住龐統的勸諫,這才勉強答應,而在進攻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說龐統的馬驚了,劉備看到後就把自己的白馬讓給了龐統
  •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龐統之死說明問題
    但是,戲劇化的是,這兩位都讓勢力最弱的劉備得到了,可是,有了這兩位驚天動地的人才,劉備卻還是沒能得到天下,最終只能偏居益州,與曹操、孫吳鼎足而立。那擁有這麼強力的人才資源的劉備,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其實,在劉備這一派中,龐統的軍事能力是比諸葛亮要強的,他特別善於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出謀劃策,並以慣出奇謀著稱。
  • 龐統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為何龐統卻英年早逝還身死落鳳坡?
    ,能人輩出,而爭霸的那三位君主,絕不能只靠一人之力就能奪得霸主之位,所以,他們的成功與身邊的謀士,至關重要。而三國時期的能人異士中,諸葛亮是謀士中的翹楚,而作為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謀士的龐統,為何卻英年早逝身死落鳳坡?接下來,便跟隨小編的腳步,來深入的探索一下,為何龐統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名揚天下,深受尊敬,而龐統卻英年早逝,青史不留名。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三國裡面的「臥龍鳳雛」?
  • 龐統如果沒死,蜀國竟然會變成這樣,推理太嚇人了!
    龐統,大家都不陌生這個人的名字,他是蜀國的有名的謀士之一。在三國混戰時期蜀國有幾個十分有名氣的謀士。他們分別是諸葛亮,法正,龐統,還有姜維。諸葛亮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就不多說了,小學時候竟背他的出師表了。算是給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回憶的人物了。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一首先,在劉備入川的時候,諸葛亮、龐統這兩位謀士,劉備可以任選一位帶在身邊,另一位則留下配合關羽鎮守荊州。但是,最終的結果,是龐統跟隨劉備來到益州,而諸葛亮則在荊州,如果不是後來戰事膠著,諸葛亮很可能不會被劉備調往益州。對此,在筆者看來,劉備之所以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原因顯然不止一個。
  • 他們很可能被劉備暗中除掉了
    事實上,陶謙當時之所以肯將徐州交到劉備手中,其實就是希望作為交換,劉備能保護他的兩個兒子,至少要保護他的兒子不受到曹操的迫害。然而在陶謙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就此沒有了任何記載,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陶謙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結局如何?
  • 打下涪城後,龐統看透了劉備,來不及提醒孔明就犧牲了!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但是三國演義是小說,既然是小說,那就一定會帶有作者的主觀想法,三國演義就是這樣。所以說一定要從正史中來了解劉備。正史中的劉備和三國演義中的並不一樣,其中龐統對劉備這個人看的就非常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