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滅蜀用了半年,為何劉備入蜀卻用了三年?

2021-01-09 地圖帝

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率兵數萬從荊州出兵,陰謀圖蜀。三年後的公元214年,劉備使盡各種手段,才逼迫益州牧劉璋投降,劉備成為蜀中之主。劉備死後,寶貝兒子阿鬥做了42年的蜀漢皇帝。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司馬昭假魏帝之名,大舉伐蜀。徵西將軍鄧艾出沓中以取姜維。十一月,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兩千人直逼成都。蜀主劉禪投降,蜀漢亡。

為何鄧艾兩千人取蜀,半年就獲得成功,而劉備帶著荊州主力卻打了三年。是鄧艾的軍事能力強於劉備?並非如此,二人取蜀的時間長短,和當時各自的歷史條件以及地理條件是分不開的。

劉備佔據荊州,北有曹操,東有孫權,戰略縱深太窄,唯有取蜀。劉備入蜀,是益州牧劉璋在被張松等人騙了之後,主動邀請劉備入蜀的,任務是防禦北部漢中的張魯。所以,劉備入蜀,剛開始算的並不是軍事帳,而是人心帳。

軍師龐統,以及張松、法正等人勸劉備在二劉相會之時,拿下劉璋,奇兵直取成都,被劉備拒絕。劉備的理由是:我剛來蜀中,人情不熟,如果以詐取蜀,蜀人怎麼看我?劉備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就算奇兵拿下成都,蜀人不心服,劉備在蜀中的統治未必穩固。劉備在涪城與劉璋相會,「暢敘同宗兄弟之情」。二劉天天喝酒聊天,這一聊就是一百多天。用了三個多月的時候,劉備也只是在表面上穩住了劉璋而已,真正的在蜀中收買人心還沒有開始。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年底,龐統給劉備定三條計策,上策還是奇襲成都,再被劉備否決,理由還是在蜀中未邀足人心。

而如果從地理上講,劉備率軍從荊州入川,只有一條路可走。益州西邊是青藏高原,東邊是巫山,南邊是雲貴高原,北邊有米倉山與大巴山。益州與荊州的聯繫,主要是巫山之間的長江兩岸,也就是著名的三峽。劉備入川,走的是水路,荊州兵出兵後,坐船逆長江西進。這條道路是入蜀的最便捷路線,看似要比鄧艾偷渡的陰平關行進容易,但劉備算的還是人心帳。所以路線再近,劉備也不方便動手。荊州軍在路過巴郡(重慶)時,巴郡太守嚴顏長嘆:「獨自坐在窮山之上,放縱老虎以自衛。」劉備如果剛入蜀就耍刀弄槍,好不容易掖起來的狐狸尾巴就露出來了。

劉備開始動手時,才發現蜀中並不易徵服。劉備圍著雒城打了一年也沒得手,還把軍師龐統賠了進去。劉備帶的兵不夠用了,只好讓諸葛亮率荊州兵主力入蜀。第二批荊州兵入蜀後,張飛在巴郡打了一仗,雖生擒嚴顏,但至少在速度上慢了下來。

得到第二批荊州兵的支援,劉備這才圍住成都。到了這時,劉算還在算人心帳,圍而不打,讓劉璋主動出降是最符合劉備仁德形象的。折騰了一大圈,劉備入成都時,已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

再說鄧艾。誠然,滅蜀的是鄧艾,但首功卻不能給單獨給鄧艾。獲得首功的還有鍾會,鍾會所率的十幾萬魏軍才是此次滅蜀的主力,鍾會部從漢中入蜀時,蜀漢的軍事保證姜維此時正避禍於沓中(今甘肅省甘南州舟曲附近),被鄧艾等幾路魏軍偏師圍攻。聽說鍾會攻漢中,姜維撤軍去救漢中。漢中救不下來,姜維只好退守劍閣。

這樣一來,沓中一線就無兵可守。都說鄧艾只有兩千軍,可鄧艾部在偷渡陰平七百裡時根本沒有對手。即使路途艱難,但鄧艾的對手只有大自然,克服一下就行了。等鄧艾進入平原地帶後,他的對手也不是蜀漢主力,更何況主帥是軍事能力平庸的諸葛瞻。諸葛瞻拒絕黃崇的計策,不介意魏軍進入平原再戰,結果一戰身死。

魏軍本就擅長平原作戰,擊敗不太強的蜀軍後,就把劉後主給嚇個半死,趕緊投降。以姜維的能力,鄧艾部在綿竹作戰的如果是姜維,鄧艾是不會那麼容易取勝的。

還有一點。從東向看,成都距離荊州距離非常遠,中間隔著山川縱橫的四川盆地。從北向看,成都距離鄧艾所偷渡的陰平山區非常近,魏軍到了平原地帶的江油,成都蜀軍就無險可守了。

相關焦點

  • 鄧艾滅掉蜀國功高蓋世,堪稱一代名將,為何卻身死族滅?
    三國後期,雖不似群雄逐鹿之時群星薈萃,但其中卻也不乏柱石之才;而其中魏國大將鄧艾更是其中翹楚;鄧艾治軍嚴整,將才卓越。鄧艾一生北化匈奴,南敗文欽,偷渡陰平,滅蜀挫吳,可以說是魏國後期最閃亮的將星。但他最終卻被人陷害而死,家族也遭受連累,為何一代名將會慘遭毒手?
  • 鄧艾滅掉蜀國有多困難?
    三國魏、蜀、吳中,最先滅亡的便是國力最為弱小的蜀漢。不過,蜀漢的滅亡是非常帶有偶然性的。在魏國伐蜀大軍難以前進的關頭,鄧艾另闢蹊徑,從滿是懸崖峭壁的陰平道偷渡,來到了成都平原腹地,隨後直取蜀漢的都城成都,劉禪開城投降。那麼,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道是現在的哪裡?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在詔書中,司馬昭稱白起破楚、韓信克趙、吳漢平公孫述、周亞夫定七國之亂都無法與鄧艾滅蜀之功相比。到底能不能比見仁見智,但封賞是真的豐厚:封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兩個兒子為亭侯,封邑各一千戶。鍾會則封為司徒,食邑一萬戶,同樣兩個兒子為亭侯、封邑千戶。雖然兩人都位列三公,但從封邑上看,顯然司馬昭認可鄧艾是首功之臣,對鄧艾承制封拜蜀漢皇帝百官之事也予以認可。
  • 鄧艾在劉禪皇宮裡發現一件東西,才明白為什麼諸葛亮也救不了蜀國
    因此原本蜀地是人口稠密之地。那麼,為何最後會變成如此境況呢? 劉氏父子保全蜀地一方平安,劉備發動內戰 在東漢末年時天下大亂,而劉焉趁機割據益州,保全了蜀地的一方平安。 早在東漢時,蜀地便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之地。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姜維與東吳為何不派兵回援,致蜀漢滅國
    煮酒論三國上回說到諸葛瞻並沒有在阻擋住鄧艾的進攻,最終蜀漢最後的防線綿竹失守,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那麼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問,蜀漢大將軍姜維與東吳方面為何沒去救援成都?小百科在這一一位大家分析下來。
  • 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究竟在哪?地勢有多險要,為何劉禪不做防備?
    鄧艾走的這條陰平小道非常險,一般人都不會走,不過在當年也並非沒有人走過,要不然鄧艾怎麼會知道有這麼一條路?這條路太難走了,一般都是當地的百姓,獵戶才會偶爾走一走,想必當年的鄧艾也是在這些人的帶領下才穿越了陰平小道,到達了蜀漢腹地的!
  • 鄧艾兵臨成都,蜀漢尚有十餘萬軍隊,劉禪為何不戰而降?
    蜀漢景耀六年十月,鄧艾率領三萬精兵,繞過劍閣天險,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城下。此時的蜀漢政權尚有十餘萬軍隊,可是後主劉禪卻放棄抵抗,派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等人攜帶印綬,向鄧艾遞上降表。鄧艾抵達成都後,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至此蜀漢徹底滅亡。此時,姜維率軍據守劍閣,成都尚有數萬兵馬,雙方如能裡應外合,是有可能殲滅鄧艾這支孤軍的。可是,劉禪在諸葛瞻戰敗後,居然放棄抵抗,選擇投降。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位大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就是譙周!按照史書的記載,劉禪「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
  • 與成都梓潼並稱三蜀,為何說廣漢是成都的門戶?
    何止重要,這麼說吧,廣漢在,蜀在;廣漢失,蜀亡。在東漢時代的益州,廣漢是響噹噹的大郡,轄區北起秦嶺,西近邛崍山,東接西漢水(嘉陵江主要支流),而廣漢郡治雒縣往南四十多公裡,就是歷代蜀國的「天然國都」成都。如果中原王朝要滅蜀,最易走的路線就是從漢中取金牛道南下,而金牛道就在廣漢郡轄區內。金牛道南端,出了劍門關,就是沃野千裡的四川盆地。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比鄧艾差在哪裡呢?一首先,針對為什麼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沒有進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在魏滅蜀之戰中,姜維沒有守住蜀漢,而鄧艾則成功消滅了蜀國。雖然評價古代歷史上的名將,不能僅僅採用「成王敗寇」的標準。
  • 三國多老將,除了黃忠,還有66歲滅蜀的鄧艾,74歲滅吳的這位老將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本是荊州牧劉表部下的中郎將黃忠,後來在歸降於劉備後,煥發出第二春,黃忠在後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於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在小說《三國演義》裡,經過羅貫中先生的極力渲染,尤其是在劉備攻下漢中稱「漢中王」後,將黃忠封為「五虎上將」之一,黃忠的名字更是逐漸成為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 《全面戰爭:三國》劉備入蜀心得分享
    《全面戰爭:三國》中劉備劉皇叔是很多玩家都喜歡玩的,而讓劉備入蜀成了很多玩家要操心的事,那麼怎麼樣劉備入蜀比較好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柳迷途」分享的劉備入蜀心得,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劉備入蜀心得分享1、一路做任務,到要求你拿下琅琊縣城。2、齊心吞縣城,拆一個建築做產糧序列(因為拿下琅琊後糧食-2)。3、和北邊的黃巾軍、黃巾亂軍和談,找孔融籤貿易,找陶謙籤開邊。
  • 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地勢到底有多險要?
    公元263年,曹魏晉公司馬懿以鍾會、鄧艾為大將兵分三路大舉伐蜀。結果鍾會十萬大軍被姜維阻攔在劍閣,鄧艾的三萬軍隊卻偷渡陰平小道得手,最終率先抵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抬棺自縛出降,蜀漢滅亡。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晉公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起兵18萬,三路大軍攻蜀。當時,因為宦官黃皓得後主寵信,專擅朝政。姜維進言勸後主殺了黃皓,不納,姜維為避禍遂屯田沓中。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滅蜀事宜。然而,徵西將軍鄧艾認為這事兒不靠譜,「屢陳異議」。司馬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派人反覆勸說鄧艾,才將他說服——當然,那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幾個月後,正是這個鄧艾,成了滅蜀第一功臣。當年8月,曹魏徵集18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
  • 滅蜀名將鄧艾,所走的陰平小道在今天哪裡?
    鄧艾原本是荊州人,曹操佔荊州後,將其民強行遷往汝南(今河南上蔡)屯墾。在汝南屯田民中,有學問的很少,鄧艾雖有才學,但因口吃,而未受重用,被任命為看守稻草的下級官吏。很幸運,鄧艾遇到他一生的貴人——司馬懿。
  • 一把好牌打得稀爛,鄧艾滅掉蜀國,卻背上了幾十年的汙名
    這句話,放在曹魏名將鄧艾身上,再合適不過。料誰也沒想到:這個出身寒微,看似唯唯諾諾,說話也結結巴巴的「小子」,竟然能一路逆襲,不僅成為了一代戍邊大將,而且還做到了兩千兵馬滅掉蜀國的壯舉。可惜繁華過後,易見蒼涼。鄧艾滅蜀,本是不世奇功。可沒過多久,這位一代名將,便慘遭不白之冤而死。更令人叫屈的是,朝野上下皆知鄧艾之冤,卻無一人為之翻案。
  • 漢史拾遺-劉邦據蜀得天下,劉備據蜀失天下,何解?
    但是,時隔400年後,作為漢高祖後裔的劉備也取得了蜀中與漢中。甚至在前期還一度具有荊州諸地,實力甚至一度超過高祖劉邦。但是,夷陵之敗後,蜀漢一蹶不振,再也沒有進一步成功地開闢疆土,擴大勢力。其原因究竟為何,後代賢達多有議論,今筆者不揣鄙陋,簡述一些自己的看法,盼交流指正。
  • 劉璋輕信屬下,守良地良兵,請劉備入蜀,最終引狼入室失了益州
    可是卻不能用一句是非恩怨就能說清楚。東漢末年的精彩紛呈,讓我們看到了政治舞臺上的明與暗,成與敗。歷史舞臺上從不缺少主角,你方唱罷我登場,從這一幕幕計謀策略中,各自感受恐怕是各有不同吧。讓我們印象深刻的當是西蜀劉備的精彩。
  • 蜀漢帝國滅亡之謎:劉禪麾下有姜維輔佐,為何卻要投降鄧艾?
    而伐蜀的原因是司馬昭說蜀漢政權「師老兵疲」。 但是曹魏三路大軍打下漢中後發現,蜀軍主力不見了。原來姜維率僅剩的四萬多北伐軍守在成都最後的一道屏障,劍閣劍門關。鍾會大軍想著打完這一仗回家和親人團聚,所以攻勢格外兇猛,但是姜維拿曹軍屠城的事例鼓舞士氣,加上蜀中各地都在支援姜維,所以蜀軍守勢格外堅固,曹魏大軍一下子屍橫遍野,傷亡頗大。
  • 蜀將姜維假意投降鍾會,鍾會決意與司馬昭較量一番,事成則得天下
    蜀主劉禪棄城投降之後,蜀將姜維假意投降魏國鍾會麾下,計劃激化魏國鍾會與鄧艾的矛盾。姜維對鍾會說:今鄧艾奪得益州,益州民殷國富可成霸業,其意自明。鍾會大怒,決心除掉鄧艾。鍾會宴請眾將,酒過三巡後,示意埋伏在外的士兵衝入宮中。眾將驚恐萬分,不知何意,鍾會哭著說郭太后留有遺詔,命他討伐司馬昭,請眾將畫押盟誓。眾將半信半疑,無奈性命握在鍾會手中,只好畫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