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多老將,除了黃忠,還有66歲滅蜀的鄧艾,74歲滅吳的這位老將

2020-12-12 史家之韻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本是荊州牧劉表部下的中郎將黃忠,後來在歸降於劉備後,煥發出第二春,黃忠在後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於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經過羅貫中先生的極力渲染,尤其是在劉備攻下漢中稱「漢中王」後,將黃忠封為「五虎上將」之一,黃忠的名字更是逐漸成為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實際上,在三國時期,除了黃忠外,還有多位建立不世功勳的老將,比如,我們都熟悉的滅蜀頭號功臣——鄧艾。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其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景元三年(262年),魏國總攬朝政的大將軍司馬昭制定先滅蜀再順江滅吳的戰略。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餘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將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後直趨成都。

鍾會所率領的主力被姜維阻隔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

而鄧艾卻偷渡陰平,並攻克了由諸葛亮長子諸葛瞻防守的綿竹,隨後兵臨無人防守的成都城下,後主劉禪無奈之下,只得出城投降,蜀國滅亡,這時的鄧艾年齡已達66歲。

老將鄧艾建立下滅蜀的大功勳,而17年後滅掉東吳的英雄更是一位74歲的老將——王濬( jùn,同浚)。

王濬(206年-286年),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郡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

王濬和黃忠相似,在年輕的時候默默無聞,沒什麼突出的事跡,直到西晉泰始八年(272年),任廣漢太守時,發兵討滅了益州叛軍,才升任益州刺史。後因治邊有方,被徵入朝為右衛將軍、大司農。

西晉的車騎將軍羊祜正在籌劃滅吳事宜,他認為伐吳必須憑藉長江上遊的高地勢,乘船順流而下直搗建業(東吳都城,今江蘇南京市)。

當時,吳國有童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

羊祜聽到後說: 「這預示伐吳水軍會成功,要想想哪個人對應童謠中的阿童。」

而王濬的小字正是阿童,因此,羊祜便建議將王濬仍鎮守益州,參與滅吳大計。晉武帝依羊祜之建議,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並密令王濬修造戰船,準備伐吳。

於是,王濬造連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裝載二千餘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修城樓望臺,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以來往馳馬。又在船頭畫上益鳥首怪獸,以恐嚇江神,船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自古未有。

王濬在巴蜀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滿江面,順流漂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些木片呈給吳主孫皓說:「晉必有進攻我們的打算,應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晉軍終不敢東下。」

昏庸的孫皓根本聽不進去,吾彥無奈,只得用鐵鎖橫斷了江路。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晉國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晉武帝發出滅吳的戰爭總攻,兵分六路大舉伐吳。王濬率水陸大軍7萬,乘坐所造的戰船,從成都沿江東下。

二月,王濬攻破秭歸附近的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擒吳丹陽監盛紀。然後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置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

吳軍將江邊淺灘上的要害區域,用鐵鎖攔住,還打造了一丈多長的大鐵錐,暗中放進江裡,用以阻擋戰船。

對此,王濬就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方百餘步,筏上紮成草人,被甲執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火炬,長10餘丈,大數十圍,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這樣一來,戰船通行無阻。

二月初三,王濬攻克西陵,俘獲吳鎮南將軍留憲、徵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荊門、夷道二城,俘獲監軍陸晏。初八,攻克樂鄉,俘獲陸遜的孫子水軍都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等投降。

王濬一路兵不血刃,從武昌順著長江直接向吳都建業進逼。孫皓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領水軍一萬人抵抗,而張象僅僅望見王濬的旌旗就投降了。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殺入石頭城。吳主孫皓學著蜀後主劉禪的亡國之禮,駕著素車白馬,袒露肢體,縛住雙手,銜璧牽羊,率領著文武百官及宗室子弟,出城投降。

王濬親自為孫皓鬆綁,接受了玉璧,燒掉了棺材,將孫皓送往洛陽。

至此,繼蜀漢滅亡後的17年,吳國又被一位已經74歲的老將王濬所滅亡,三家歸晉,天下又恢復大一統。

太康六年(286年),王濬去世,終年八十歲。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他的《西塞山懷古》中的前四句,說是正是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本文參考自:《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

相關焦點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危險的是鄧艾並不自知,他胸懷天下內心沒鬼,覺得自己滅蜀大功古今少有,所以開始飄飄然起來。《三國志·鄧艾傳》載: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
  • 滅蜀平吳將領為何結局不同
    司馬氏掌控曹魏政權後,發兵滅了蜀漢;建立西晉後,又平定東吳,再次統一了中國。率軍平定蜀漢、東吳的將領,可謂一時之才俊,但他們的結局大不相同:率軍滅蜀的鐘會和鄧艾,都死於非命;率軍滅吳的王濬和王渾,卻得以善終。箇中緣由,值得回味。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西晉卻為何先滅蜀後滅吳?
    三國後期的名將雙璧鍾會和鄧艾成就不世奇功,劉備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漢江山,只存在了50年(從入蜀的214年算起)就煙消雲散了。 蜀漢滅亡後,司馬昭準備過幾年再進攻東吳,完成司馬氏的統一大業。但由於各種原因,司馬氏建立的西晉到了公元280年才消滅了東吳,「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 三國中徐姓大將:一位破曹,一位滅蜀,一位敗魏!
    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出現了很多的名人志士,有的馳騁在疆場上建功立業,有的在廟宇之中妙計頻出。在那個時期,有一戶大姓人家,出來的人才都有著不俗的戰績。那就是三位徐姓大將,一位破曹,一位滅蜀,一位敗魏。結果可想而知,熟讀兵書的曹操卻忘記了「窮寇莫追」的道理,中了徐榮的埋伏差點死了,要不是曹洪把自己的戰馬給了曹操讓他逃跑,可能徐榮就斬殺了這位亂世梟雄!那這第二位滅蜀的是哪位徐姓大將呢?眾所周知,鄧艾偷渡陰平直達成都城下,劉禪帶著蜀國一幹文臣開城獻降,至此,蜀滅。可當年如果沒有大將徐晃將關羽逼至絕境,蜀漢又怎麼會丟失荊州呢?
  • 三國殺:老夫聊發少年狂!誰說老將只能打打醬油劃划水?
    在三國殺中也有很多老將,雖看上去年邁體衰,但打起仗來是絲毫不含糊!王司徒在演義裡,年邁尚能上戰場的武將有很多,像老黃忠年過六旬斬殺夏侯淵,老趙雲七十仍然力斬五將!畢竟這些都是武將,像王司徒王朗這樣已經八十歲仍然上戰場的文臣,真的幾乎是沒有的。
  • 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還有五大名將,可惜都不在成都!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偷渡陰平,突襲到蜀地。對此,後主劉禪派諸葛瞻抗擊鄧艾。雖然是諸葛亮之子,可是,諸葛瞻實在不能稱之為一位名將。在綿竹之戰中,鄧艾斬殺諸葛瞻及張遵、黃崇等人,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當時蜀漢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
  • 三國猛將鄧艾(下):「厚道人」往往發跡於亂世,卻衰敗於盛世
    此戰後,鄧艾名聲大振,受到朝廷封賞,初步步入武將行列。這年鄧艾已五十二歲,對多數武將來說,五十二歲已稱得上是老將,而鄧艾卻初出茅廬。與鄧艾交手的姜維比鄧艾小五歲,卻已統兵多年,更是蜀國武將之首。鄧艾是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的,故而他是司馬氏的嫡系,所以在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爭鬥中,鄧艾堅定站在了司馬氏一方。
  • 品三國之曹魏為何改變策略先滅蜀後滅吳?
    看過三國的人可能都知道,曹操自從「赤壁之戰」大敗而回之後,一直想一雪前恥,很多次發兵攻打東吳,後來曹操死了兒子曹丕當了魏王還稱帝了,沒過兩年也發兵攻打東吳,可以說兩父子是老打東吳,對於蜀漢是不理會的,後來諸葛亮掌權後,諸葛亮是老打曹魏,是不是都挺奇怪的,最後曹魏調整策略先滅蜀,是不是因為被諸葛亮和姜維給打煩了
  • 鄧艾滅掉蜀國功高蓋世,堪稱一代名將,為何卻身死族滅?
    三國後期,雖不似群雄逐鹿之時群星薈萃,但其中卻也不乏柱石之才;而其中魏國大將鄧艾更是其中翹楚;鄧艾治軍嚴整,將才卓越。鄧艾一生北化匈奴,南敗文欽,偷渡陰平,滅蜀挫吳,可以說是魏國後期最閃亮的將星。但他最終卻被人陷害而死,家族也遭受連累,為何一代名將會慘遭毒手?
  •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2019-10-22 16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其實,在制定滅蜀計劃的同時,司馬昭同時製作了滅東吳計劃:「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也就是說,按照司馬昭的計劃,滅蜀後三年,就對東吳用兵,一統天下。可是最終為何卻拖延了十幾年的時間呢?今天就從西晉和東吳兩方面來說一下為什麼拖延了十幾年!
  • 鄧艾偷渡陰平,滅亡蜀漢,向司馬昭建議滅吳,未被採納
    立此大功之後,鄧艾隨即向司馬昭建議,滅吳計劃,但司馬昭沒有採納,那麼,當時鄧艾的作戰計劃,是否能行得通呢?鄧艾滅亡蜀漢,功勞超過了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鄧艾被封為太尉,增加食邑兩萬戶,兩個兒子被封為亭侯,各食邑千戶。由此可見,鄧艾位極人臣,光宗耀祖,頗為顯貴。拋開鄧艾偏低的政治能力,暫且不說,僅僅說鄧艾此時的作戰計劃,還是很清醒的。
  • 作為滅蜀之戰的兩大功臣,鄧艾和鍾會為啥會被司馬昭無情殺害?
    三國末期,司馬昭見蜀漢內部不和,派兵攻伐蜀國。鄧艾和諸葛緒負責圍攻姜維,鍾會負責進攻漢中。實際上在戰前司馬昭根本沒有想到,能這麼快速的滅亡蜀漢,大家想像的都是最多擊敗蜀軍,佔領漢中。哪曾想,鄧艾兵行險著打進了蜀漢腹地,直接逼降了劉禪。給了司馬昭一個天大的驚喜。
  • 魏國滅蜀最大功臣,為何蜀國一滅,他卻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魏國滅蜀最大功臣,為何蜀國一滅,他卻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文/古今花滿樓相信大多數人都只看了《三國演義》的前八、九十回。雖然歷史沒有給他們過去那個波瀾壯闊的舞臺,然而哪怕天下三分後,他們也能演出一臺好戲,而鄧艾就是這樣一個角色。鄧艾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大家族,自幼喪父,而那又是一個動蕩的年代。他十一歲時,曹操南徵荊州,等他拿下荊州後,強行要求當地居民北遷,小鄧艾只有跟著媽媽顛沛流離來到汝南郡。
  • 數千魏軍就滅掉了蜀國,鄧艾偷渡陰平為什麼能大獲成功?
    三國時期發生大大小小的戰役不計其數,其中歷史上公認的「三大戰役」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然而,在所有戰役中若論經典程度,沒有一場能比得上鄧艾偷渡陰平攻滅蜀國。三國末期,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攻打蜀國。
  • 鄧艾從陰平古道長驅南下直抵成都滅了蜀國,而今古棧道如何?
    《三國志》記載:三國時,司馬昭命鍾會、鄧艾領兵伐蜀。被蜀漢大將姜維堵在劍門關以北,久攻不下,鄧艾則回軍景谷道,到達陰平郡,走數百裡險要小道,到達江油關,蜀漢守將馬邈開關投降。鄧艾軍長驅南下,攻克綿竹,直抵成都。蜀後主劉禪投降,滅了蜀國。從此留下了陰平古道的歷史遺蹟。
  • 鄧艾:三國中的天才軍事家,為何結局悽慘?
    這個時代魏蜀吳三方勢力都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問題,蜀漢僅有姜維一個人撐臺面,東吳則有諸葛恪、陸抗支撐,曹魏則是司馬師兩兄弟,鄧艾、諸葛緒、鍾會等少壯派將領。最終曹魏靠著絕對的實力碾壓蜀漢、殲滅東吳完成統一。很多朋友不理解,鄧艾作為親自攻滅蜀漢的將領,又對司馬氏忠心耿耿,按理來說結局應該很好才對。但實際上卻被夷三族,令人想不通!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三位西晉名將上榜,都和滅吳之戰有關!
    因此,在筆者看來,羊祜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晉滅吳之戰,但是,羊祜之前所做的準備,無疑為消滅東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西晉得以順利消滅東吳,結束三國時代,羊祜這位功不可沒。杜預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魏晉時期著名大臣,曹魏散騎常侍杜恕之子。
  • 三國最厲害的神射手,甘寧被沙摩柯爆頭,關羽差點被黃忠射殺
    歷史原創作者:歷史貨鋪三國之中相信大多數人都說當屬呂布最為厲害。那麼小編今天問大家,三國之中,誰是第一神箭手呢?可是三國之中也有很多英雄的射箭技術不在呂布之下,那麼下面小編就和大家盤點一下這其中的大神。第一位,我們要說的就是我們的老將黃忠,隱藏在劉備手下的他,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說黃忠的雙臂張開長有兩尺,這樣的天賦當然射箭的技術是不在話下了,百發百中,無一失誤,到底有多厲害呢?就連我們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也曾吃過他的虧,這位六十多歲的老將可真的是不容小覷了。
  •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能短期內滅了蜀國嗎?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為了建立功勳,為篡奪皇位做鋪墊,決定發起滅蜀之戰。而就在這時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險招,為什麼說是險招呢,因為陰平小道太難走了,一來陰平道都是崇山峻岭,只要蜀軍稍微放一點兵力埋伏,魏軍都會全軍覆沒。二來這條路一直荒廢,就算沒有伏兵,自己翻山越嶺進入蜀國腹地,到達涪城已經只有半條命了,那麼只要蜀軍開門出來收割一下,就又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