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2020-12-17 詩詞歷史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

其實,在制定滅蜀計劃的同時,司馬昭同時製作了滅東吳計劃:「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也就是說,按照司馬昭的計劃,滅蜀後三年,就對東吳用兵,一統天下。可是最終為何卻拖延了十幾年的時間呢?今天就從西晉和東吳兩方面來說一下為什麼拖延了十幾年!

司馬昭

一、西晉方面

西晉未建立之前,司馬家已經實際掌控曹魏政權,當家主事之人就是路人皆知的司馬昭。在公元263年滅亡蜀漢之後,司馬昭篡位之心更是昭然若揭,肆無忌憚。司馬昭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距離篡位稱帝只剩一步之遙。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公元265年6月司馬昭突然暴斃身亡。接替司馬昭位置繼續掌控曹魏政權的就是晉武帝司馬炎!也是在這一年的12月,剛剛掌權半年的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王朝。

曹丕影視劇形象

司馬炎與當初的曹丕相似,對朝局的掌控力不如其父。一方面朝中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對於東吳的態度表現出兩種態勢。以原定伐吳主帥賈充為首的朝廷重臣紛紛反對出兵滅吳,滿朝文武只有四個人力主滅吳;另一方面,與曹丕掌權之時,曹操已經北徵烏桓,將北方少數民族打怕不同。司馬炎當政之後,北方少數民族因為連年雪災大舉南下,進攻中原。雙重壓力之下,司馬炎只能將工作重心放在穩定朝局和對抗少數民族進攻上,暫時放棄滅吳計劃。

晉武帝司馬炎

二、東吳方面

從三國時期開始一直到東吳滅亡,無論是曹魏還是西晉都必須要面對一個現實,水軍實力弱於東吳。可是東吳卻擁有長江天險,對東吳作戰水戰是必不可少的戰爭。當年曹操匆匆南下,便因為水軍準備不足,在赤壁之戰險些一敗塗地。公元252司馬昭親自掛帥乘孫權病逝,進攻東吳也是一敗塗地。東吳的水軍優勢不容忽視。在公元264年東吳國君孫休病逝,此時蜀國剛剛滅亡,繼位的便是孫晧。孫皓即位初期,度施行善政,一時被譽為「令主」,吳國軍力有了一定的恢復。隨後孫皓表現出殘暴一面,但是在統兵作戰方面並不昏庸。東吳在公元271年、272年兩次擊敗西晉軍隊。兩次的勝利讓孫皓錯誤地以為有了對西晉作戰的資本,於是開始窮兵黷武,壓榨民生。很快東吳國內怨聲載道,孫吳國內上下離心。

孫皓

與此同時的西晉則是養精蓄銳,磨練水軍。到公元279年(天紀三年),西晉國內政治穩定,邊境隱患消除,水軍訓練大成。晉武帝下令,以賈充都督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舉伐吳。僅僅一年時間,西晉大軍兵臨東吳國都健康,孫皓見大勢已去,出城投降!至此東吳滅亡,西晉統一全國。

東吳水師

由此可見東吳能夠在蜀國滅亡之後,堅持十餘年時間,除了西晉因為司馬昭之時產生的政治動蕩和邊境隱患之外,與東吳本身強大的水軍實力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可是東吳君主孫皓的殘暴統治致使東吳國內上下離心,怨聲載道,最大的優勢水軍也逐漸被後備力量雄厚的西晉追上。滅亡也就不難理解!

相關焦點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西晉卻為何先滅蜀後滅吳?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實際控制曹魏的晉公司馬昭正式出兵討伐蜀漢。三國後期的名將雙璧鍾會和鄧艾成就不世奇功,劉備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漢江山,只存在了50年(從入蜀的214年算起)就煙消雲散了。 蜀漢滅亡後,司馬昭準備過幾年再進攻東吳,完成司馬氏的統一大業。
  • 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為什麼東吳才滅亡?原因不簡單
    後主劉禪在驚慌失措之下,選擇了投降,蜀漢滅亡。蜀漢滅亡後,按理說魏國應該乘勝追擊,把三國的另一個對手吳國也消滅了才對。然而,此後魏國卻一直「按兵不動」,直到17年後,才對吳國進行「遲來的」真情對對碰。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有內外兩個因素造成的。
  • 相比魏、蜀兩國,吳國是最不「統一」的,也最沒有可能爭得天下
    三國形勢圖那麼,魏、蜀、吳三國,誰最有能力統一天下呢?若說誰最沒有可能統一天下,很多人會以為是實力最弱的蜀國,其實不然,是實力居中的孫吳。根據歷史上真實的三國態勢發展,可以明確地分析出,吳國是最沒有可能爭得天下的。因為吳國最不「統一」,最不團結,三個國家的最高領導,只有孫權最沒有話語權,時刻要看江東士族的顏面。
  • 三國多老將,除了黃忠,還有66歲滅蜀的鄧艾,74歲滅吳的這位老將
    而鄧艾卻偷渡陰平,並攻克了由諸葛亮長子諸葛瞻防守的綿竹,隨後兵臨無人防守的成都城下,後主劉禪無奈之下,只得出城投降,蜀國滅亡,這時的鄧艾年齡已達66歲。老將鄧艾建立下滅蜀的大功勳,而17年後滅掉東吳的英雄更是一位74歲的老將——王濬( jùn,同浚)。
  • 外族為什麼不選擇三國戰亂時期入侵,反而在大一統後的晉朝入侵?
    我們所謂的三國戰亂時期,一般是從公元220年的漢獻帝退位,曹丕稱帝算起,至280年晉吞吳結束。如果再往前推一下,從漢末戰亂開始,到三國歸晉結束,也就是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來算,到公元280年晉滅吳結束。 這期間不到一百年,也是漢民族飽受摧殘的一百年,那麼為什麼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再到三家歸晉,這個過程中外族這麼安分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漢王朝對周邊外族,尤其是匈奴的打壓是非常狠的。
  • 此人是魏國滅蜀國的「功臣」,深得劉嬋信任,卻被司馬昭處死
    三國時期,經過激烈的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而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三分天下的格局始終未能被打破。隨著魏國曹丕稱帝以後,吳國的孫權和蜀國的劉備也都迫不及待稱帝了,這樣一來,魏、蜀、吳三國徹底坐實。
  • 司馬懿子孫滅了三國,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西晉「八王之亂」——直接決定了一直伴隨著西晉滅亡,導致五胡十六國亂華三百年,西晉也被十六國的前趙所滅。第二個皇帝傻子,被自家親人堂叔司馬家族司馬越毒殺,第三個皇帝被晉武帝司馬炎從兄弟,西晉宗室,晉惠帝至晉懷帝時期權臣,八王之亂的參與者之一司馬越立為皇帝,後被匈奴軍進攻洛陽,晉懷帝被匈奴貴族政權劉漢軍俘虜,次年後被劉漢主劉聰用毒酒毒殺,第四個皇帝晉孝愍帝司馬鄴即位時才13歲,由琅邪王司馬睿,南陽王司馬保輔政,匈奴劉曜進攻長安,愍帝投降,受盡侮辱,317年被殺,時年18歲。
  • 後主劉禪投降之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除掉他,反而封其為「安樂公」?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後主。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年17歲,在位四十一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 三國混亂了60年,異族為何不趁勢入侵?要等西晉建立才五胡亂華?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一計謀不應該是君子所為,但在亂世,能夠用上這一計謀實為明智之舉。五胡亂華大家也應該都知道,當時胡人趁著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退,陸續建立了政權,開始和漢人政權對峙。當胡人統治北方地區後,對待漢人的方式比較殘暴。
  • 攻滅東吳、一統天下的西晉,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西晉作為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從太康元年(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再到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滅亡,前後不過短短三十六年。那麼,西晉為何如此短命呢?其中雖然有朝政混亂、奢靡成風的原因在,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國家架構出了問題,再加上繼承人選擇錯誤,從而使西晉的根基本就不穩,而「八王之亂」則成為了最終的導火索。
  • 「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晉」指曹魏和西晉,還是北魏和東晉?
    「魏晉南北朝」,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三國兩晉南北朝」,所以其中的「魏」指的是三國時期的「曹魏」,晉指的是西晉和東晉。三國時期,之所以用曹魏替代,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曹魏受漢朝禪讓得國,繼承了漢朝的正統,蜀、吳等國,只能說是割據政權。第二、曹魏佔領了中原、關中等中國的核心區域,人口最多,勢力最強。第三、西晉受曹魏的禪讓得國,尊魏為正統。
  • 三國時期,蜀國可能奪得天下嗎?看看蜀國巔峰期的實力就知道了
    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段精彩紛呈的歷史,得益於《三國演義》的推廣,三國可能是在民間知名度最高,傳唱度最廣的一段時期了,老弱婦孺,都能張口來一段三國故事。
  • 雅魚為了越王勾踐在吳國夜侍晉國使者,為何吳國滅亡後她卻自殺?
    談秦說漢(256)雅魚為了越王勾踐在吳國夜侍晉國使者,為何吳國滅亡後她卻自殺?「君為王,我為後,結髮相從期白首,君為奴,我為婢,人間反覆何容易。」宋代的趙文一首《勾踐夫人歌》,唱出了臨去吳國前越王勾踐與王后雅魚心中的悲傷。
  •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哪個難度更高,答案顯而易見!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前者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一統,後者則終結了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亂世,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從創業難度上,秦朝完爆西晉!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數代秦王百餘年勵精圖治,才在嬴政時完成統一大業,秦朝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來,儘管許多文武大臣出自六國,但並不妨礙秦朝的偉大。反觀西晉司馬氏是竊取曹魏政權而來,雖說也有一定的風險係數,但創業的艱辛由曹氏承擔,司馬氏不過是鳩佔鵲巢,與秦國相比高下立現!從自身實力上,秦朝完爆西晉!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三位西晉名將上榜,都和滅吳之戰有關!
    羊祜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物質準備,另一方面,羊祜在東吳名將陸抗去世後上表奏請伐吳,卻遭到眾大臣的反對。鹹寧四年(278年),羊祜抱病回洛陽,於同年十一月病故,在臨終前舉薦杜預自代。死後獲贈侍中、太傅,諡號「成」。因此,在筆者看來,羊祜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晉滅吳之戰,但是,羊祜之前所做的準備,無疑為消滅東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西晉得以順利消滅東吳,結束三國時代,羊祜這位功不可沒。
  • 三國時的蜀國不設史官
    三國時的蜀國不設史官,令人費解讀《三國志》時,突然發現,三國鼎立時期,蜀國沒有設置專門修史的史官,「惟蜀國無史,必須由陳壽直接採集資料。陳壽是蜀人,又是史學家譙周的弟子,在蜀未亡時即注意蜀事,他所採集的雖然不及魏、吳官史那樣豐富,也終於完成蜀書,與魏、吳兩書並列。」後來《蜀書》的內容是由作者陳壽親自採集的。這實在是一件令人不解的事。《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
  • 晉滅三國而歸一,三國降主稱號卻不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
    三國的歸一西晉鹹寧六年(西曆280年),西晉大軍攻陷孫吳國都建鄴城。孫吳末代皇帝孫皓陷入眾叛親離、無力回天的境地,只能投降西晉。自此,東漢滅亡後,長達數十年的三國分立時代徹底結束——因為早在孫吳滅亡之前,蜀漢已經被曹魏吞併,而蜀漢滅亡不久,曹魏權臣司馬炎又脅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退位,終結曹魏。換句話說,孫吳算得上是三國中熬到最後一刻的政權。而耐人尋味的是,三國的亡國之君在國家滅亡以後,被冊封的爵位各不相同。
  • 鄧艾滅掉蜀國功高蓋世,堪稱一代名將,為何卻身死族滅?
    三國後期,雖不似群雄逐鹿之時群星薈萃,但其中卻也不乏柱石之才;而其中魏國大將鄧艾更是其中翹楚;鄧艾治軍嚴整,將才卓越。鄧艾一生北化匈奴,南敗文欽,偷渡陰平,滅蜀挫吳,可以說是魏國後期最閃亮的將星。但他最終卻被人陷害而死,家族也遭受連累,為何一代名將會慘遭毒手?
  • 三國時代結束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為何待遇差別這麼大?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結束之後,魏蜀吳三國的國君其實都活了下來,並得到了優待。其中魏國皇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而吳國皇帝孫皓則是被封為歸命侯。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都是亡國之君,為何三人的待遇卻相差甚遠?其實這裡面是有一定講究的。
  • 西晉開國四大名將,幫助西晉平定東吳,三分歸一
    鹹熙二年(266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但是此時,東南還有東吳政權,公元279年,晉軍開始發動滅吳之戰,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了。司馬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西晉開國平定東吳的四大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