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滅三國而歸一,三國降主稱號卻不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

2020-12-21 藤樹先生

三國的歸一

西晉鹹寧六年(西曆280年),西晉大軍攻陷孫吳國都建鄴城。孫吳末代皇帝孫皓陷入眾叛親離、無力回天的境地,只能投降西晉。自此,東漢滅亡後,長達數十年的三國分立時代徹底結束——因為早在孫吳滅亡之前,蜀漢已經被曹魏吞併,而蜀漢滅亡不久,曹魏權臣司馬炎又脅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退位,終結曹魏。換句話說,孫吳算得上是三國中熬到最後一刻的政權。

而耐人尋味的是,三國的亡國之君在國家滅亡以後,被冊封的爵位各不相同。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蜀漢是被曹魏所滅,但是在當時,曹魏的政權早就被司馬家掌控,因此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司馬家族統治的朝廷,滅掉了魏蜀吳三國。

那麼,為什麼司馬家族給魏蜀吳三國君主的爵位封號截然不同?

陳留王曹奐

曹魏鹹熙二年(西曆265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奐受司馬炎脅迫,宣布禪位給司馬炎,自此,曹魏帝國滅亡,司馬炎登基後,宣布冊封廢帝曹奐為陳留王。

對於逼迫前朝皇帝禪位給自己,對於司馬家來說,曹家算是老師。因為司馬家導演的讓曹魏皇帝禪位這一幕,本身是曹魏開國皇帝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的翻版,不同的是,魏文帝冊封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為「山陽公」,而司馬炎冊封曹奐為陳留王。

關於曹魏為什麼不按照曹魏對漢獻帝的先例冊封曹奐為公爵,而是封為王爵的原因,一般認為是早在曹奐退位之前,蜀漢末代皇帝劉禪已經被司馬家以曹魏朝廷的名義封為公爵,而如果將曹奐也封為公爵,等於將曹奐和劉禪的地位等同。

雖然曹奐和劉禪都是亡國之君,但是在我國古代講究「天命」,所謂「天命」,相當於法理。從法理角度上,西晉朝廷的合法性,來自曹魏的禪讓,而曹魏的禪讓如果合法,那麼,蜀漢和東吳則就屬於非法政權。

因此,司馬炎必須抬高陳留王的地位,為西晉爭取正統性、合法性,於是,才有了冊封曹奐為王爵的決定。

安樂公劉禪

蜀漢炎興元年(西曆263年),蜀漢滅亡,蜀漢末代皇帝劉禪歸降曹魏以後,被曹魏權臣司馬昭冊封為安樂公。

法理角度上,曹魏是不承認蜀漢和東吳這兩個政權的合法性,因此,劉禪之於曹魏,堪稱僭主,但是,司馬昭考慮到蜀漢畢竟是以復興漢朝的名義建立的政權,雖然曹魏不承認這一點,但是東漢作為數百年之正統,其復興勢力(蜀漢)遭遇傾覆,容易引起天下人同情;並且由於蜀漢滅亡之後不久,蜀地又在蜀漢殘餘勢力(姜維)的煽動下,發生了叛亂(著名的鐘會之亂),因此司馬昭為了穩定局面,也為了收買人心,有必要好好安撫一下劉禪。

於是,司馬昭冊封劉禪為公爵。

歸命侯孫皓

孫吳滅亡後,孫吳末代皇帝孫皓被西晉皇帝司馬炎冊封為歸命侯,這個爵位級別比起曹奐和劉禪,無疑要低很多。

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一來,西晉不承認孫吳的合法性(因此不能比照陳留王曹奐),二來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非法政權,孫吳也引不起天下人的同情,並且吳人惱恨孫皓很久了,司馬炎也沒必要考慮安撫吳人的人心,因此,在司馬炎眼裡,孫皓的地位,是遠遠不敵劉禪的。

因此司馬炎為了彰顯一個勝利者的大度,宣布冊封孫皓為侯爵。

事實上,對於孫皓來說,能被晉朝封為侯爵,他該感激司馬炎,感激那個時代。因為東晉後期,東晉朝廷滅亡和孫吳政權屬性差不多的非法政權——後秦、南燕以後,東晉朝廷將這兩個政權的末代皇帝公開處決,比起這些,孫皓何其幸運。

相關焦點

  • 三國時代結束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為何待遇差別這麼大?
    首先第一個被冊封的是蜀後主劉禪,因為蜀國是第一個滅亡的。當時劉禪一家,被遷到魏國都城洛陽居住,然後魏國的傀儡皇帝曹髦給他封了一個安樂公的爵位。這個爵位基本上就是參照當初曹魏篡漢後給予漢獻帝的待遇來的。當年漢獻帝退位之後,被封山陽公,食邑萬戶。注意,這裡的公,和我們常講的「三公」是不一樣的。
  • 三國多老將,除了黃忠,還有66歲滅蜀的鄧艾,74歲滅吳的這位老將
    景元三年(262年),魏國總攬朝政的大將軍司馬昭制定先滅蜀再順江滅吳的戰略。而鄧艾卻偷渡陰平,並攻克了由諸葛亮長子諸葛瞻防守的綿竹,隨後兵臨無人防守的成都城下,後主劉禪無奈之下,只得出城投降,蜀國滅亡,這時的鄧艾年齡已達66歲。老將鄧艾建立下滅蜀的大功勳,而17年後滅掉東吳的英雄更是一位74歲的老將——王濬( jùn,同浚)。
  • 三國文化
    後主建興元年(223年),遷步兵校尉、丞相長史。建興六年,為馬稷失守街亭事受牽連,被免官,閒居成都20年。後起用為左將軍,封顯明亭侯。  向寵(?-240)  向朗之侄。宜城人。三國時蜀將。初為牙門將。章武二年(222年)彝陵之戰中,劉備大敗,唯其營壘獨存。次年任中部督,封都亭侯。繼為中領軍。後主延熙三年,鎮壓漢嘉郡少數民族,被殺。  董恢    字休緒。襄陽人。
  • 魏,蜀,吳三國被滅後,末代後主結局如何?
    經過多年的混戰,曹操、劉備和孫權從眾群雄中脫穎而出,各自建立了政權,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三國鼎立的局面被司馬家畫上句號,實現大統一,建立了西晉政權。可見,司馬懿真是老謀深算,城府極深。
  •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哪個難度更高,答案顯而易見!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前者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一統,後者則終結了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亂世,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從創業難度上,秦朝完爆西晉!好在吳蜀兩國都出現了昏君,西晉抓住機會一舉殲滅。從思想上來說,秦滅六國的難度更高!秦朝以前沒有絕對的統一,秦國雖然強大,但是在統一的道路上只能摸索試探。在秦昭襄王末期已經具備了滅國的實力,但因為種種原因在嬴政時才完成。秦滅六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西晉滅三國從一開始就目標明確。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西晉卻為何先滅蜀後滅吳?
    三國後期的名將雙璧鍾會和鄧艾成就不世奇功,劉備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漢江山,只存在了50年(從入蜀的214年算起)就煙消雲散了。 蜀漢滅亡後,司馬昭準備過幾年再進攻東吳,完成司馬氏的統一大業。但由於各種原因,司馬氏建立的西晉到了公元280年才消滅了東吳,「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 品三國之曹魏為何改變策略先滅蜀後滅吳?
    看過三國的人可能都知道,曹操自從「赤壁之戰」大敗而回之後,一直想一雪前恥,很多次發兵攻打東吳,後來曹操死了兒子曹丕當了魏王還稱帝了,沒過兩年也發兵攻打東吳,可以說兩父子是老打東吳,對於蜀漢是不理會的,後來諸葛亮掌權後,諸葛亮是老打曹魏,是不是都挺奇怪的,最後曹魏調整策略先滅蜀,是不是因為被諸葛亮和姜維給打煩了
  • 你其實不知道,三國是哪三國?
    在難以計數的三國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在中學生背誦的各種版本的中國朝代歌中,以至在絕大多數的文史研究著作中,「三國」都是魏、蜀、吳!比如央視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片頭自始至終「蜀」旗飄揚,這真是「氣死歷史學家」的大錯!類似的錯誤,在電影電視劇中屢見不鮮。
  • 這三國十大文武全才,你都認識嗎?
    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傑並起、軍閥混戰的局面,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周瑜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 。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人們多以「周郎」代稱周瑜,就是表示他年輕有為才華橫溢,易中天先生說就是「周帥哥」,大致如此。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其實,在制定滅蜀計劃的同時,司馬昭同時製作了滅東吳計劃:「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也就是說,按照司馬昭的計劃,滅蜀後三年,就對東吳用兵,一統天下。可是最終為何卻拖延了十幾年的時間呢?
  • 滅蜀平吳將領為何結局不同
    司馬氏掌控曹魏政權後,發兵滅了蜀漢;建立西晉後,又平定東吳,再次統一了中國。率軍平定蜀漢、東吳的將領,可謂一時之才俊,但他們的結局大不相同:率軍滅蜀的鐘會和鄧艾,都死於非命;率軍滅吳的王濬和王渾,卻得以善終。箇中緣由,值得回味。
  • 三國裡的後主都是怎麼樣的?蜀後主大智若愚,吳後主才學卓絕
    而在諸多亡國之君裡面,最有名的卻並不是那些大一統王朝的末代帝王,反而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後主劉禪,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那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而既然說到了蜀後主劉禪,就乾脆說說三國時期的後主們,看看他們究竟是不是無能之輩吧。首先就來說說蜀後主劉禪,畢竟他的名氣最大。
  • 三國魏蜀吳混戰,為什麼就沒有外族大面積入侵?
    三國魏、漢、吳混戰期間,是有外族對中原進行入侵的。只不過當時的魏漢吳三國,都帶有一定的軍國主義特徵,軍隊的戰鬥力彪悍。因此當時的蠻夷部落稍稍冒頭,立刻就會引起三國的注意。
  • 三國中徐姓大將:一位破曹,一位滅蜀,一位敗魏!
    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出現了很多的名人志士,有的馳騁在疆場上建功立業,有的在廟宇之中妙計頻出。在那個時期,有一戶大姓人家,出來的人才都有著不俗的戰績。那就是三位徐姓大將,一位破曹,一位滅蜀,一位敗魏。那這第二位滅蜀的是哪位徐姓大將呢?眾所周知,鄧艾偷渡陰平直達成都城下,劉禪帶著蜀國一幹文臣開城獻降,至此,蜀滅。可當年如果沒有大將徐晃將關羽逼至絕境,蜀漢又怎麼會丟失荊州呢?沒有丟失荊州,諸葛亮的北伐之路也不會那麼艱辛還屢戰屢敗。追根溯源,便可得知,徐晃對後世蜀漢政局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所以說徐晃有滅蜀之功勞,應該不算過分。
  • 武侯祠、桓侯巷、八陣圖……成都原來隱藏眾多三國遺存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 「三國時期,蜀地百姓已經開始使用天然氣了?「諸葛亮在成都的家位於何處?」「劉備是在哪裡登基為王?」……三國迷們最想知道答案的這些問題,近日一一揭開謎底。成都武侯祠博物館13日透露,《全國三國文化遺存調查報告(成都地區)》一書近日正式出版。
  • 湖北鄂州觀音閣與三國吳都風光欣賞(18圖)
    鄂州古稱「武昌」,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首都,鄂州在漢亡以後三百年內,一度是南朝最發達的經濟中心之一。但鄂州從兩晉時期開始衰落,漸漸縮小為縣城,直到建國後才重新成為地級市,也是現在中國面積最小的地級市。鄂州市三國吳都風光帶的龍蟠閣。因觀音閣又稱龍蟠磯寺,所以建龍蟠閣是為更好展示觀音閣的文化內涵。
  • 三國二十四名將排名,第一名無人可以撼動
    蜀之諸將,惟飛最雄。劉備稱漢中王后,加封后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諡為剛侯。 三國箭法第一人!成就:江陵破吳,街亭敗蜀 結局:太和五年(231年),張郃受司馬懿所迫而領兵追擊蜀軍,追至木門,中箭身亡,諡曰壯侯。
  • 湖北,讓我好好看看你(三國篇 < VI > 宜昌)
    兵家必爭古夷陵    宜昌處處是三國 宜昌古稱「夷陵」,是三國兵家拼死爭奪的焦點,是名副其實的「爭地」。三國之爭,爭在荊州,荊州之爭,爭在夷陵。夷陵的得失關乎魏、蜀、吳三國興衰成敗。從東漢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將戰略重點轉向南方荊州到西晉太康元年(280 年)王浚滅吳這七十來年中,夷陵地區便成了各方反覆爭奪、硝煙瀰漫的主戰場之一,其戰爭次數之頻繁、規模之宏大、戰鬥之慘烈、關係之錯綜複雜,在漢末三國時期都是不多見的,小規模的戰鬥不計,傷亡慘烈的大規模爭戰就不下十次,著名的有曹劉當陽之戰、孫曹夷陵爭奪戰、關羽敗走麥城之戰、吳蜀夷陵之戰、陸抗夷陵平叛之戰、王浚兵出夷陵之戰等。
  • 三國中諸葛亮、張飛都是鄉侯,為什麼義薄雲天的關羽只是亭侯
    東漢時的列侯,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三級,授以位次不同的功臣。雲臺二十八將,都封為縣侯,其間又有食二縣、四縣、六縣的區別。封邑之行政區劃級別,是判定列侯等級的重要標誌之一。此外,又以功之大小授以不同的食邑戶數,以明等秩。如亭侯,就有三百戶、六百戶、千戶……等等。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危險的是鄧艾並不自知,他胸懷天下內心沒鬼,覺得自己滅蜀大功古今少有,所以開始飄飄然起來。《三國志·鄧艾傳》載: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