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歸一
西晉鹹寧六年(西曆280年),西晉大軍攻陷孫吳國都建鄴城。孫吳末代皇帝孫皓陷入眾叛親離、無力回天的境地,只能投降西晉。自此,東漢滅亡後,長達數十年的三國分立時代徹底結束——因為早在孫吳滅亡之前,蜀漢已經被曹魏吞併,而蜀漢滅亡不久,曹魏權臣司馬炎又脅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退位,終結曹魏。換句話說,孫吳算得上是三國中熬到最後一刻的政權。
而耐人尋味的是,三國的亡國之君在國家滅亡以後,被冊封的爵位各不相同。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蜀漢是被曹魏所滅,但是在當時,曹魏的政權早就被司馬家掌控,因此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司馬家族統治的朝廷,滅掉了魏蜀吳三國。
那麼,為什麼司馬家族給魏蜀吳三國君主的爵位封號截然不同?
陳留王曹奐
曹魏鹹熙二年(西曆265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奐受司馬炎脅迫,宣布禪位給司馬炎,自此,曹魏帝國滅亡,司馬炎登基後,宣布冊封廢帝曹奐為陳留王。
對於逼迫前朝皇帝禪位給自己,對於司馬家來說,曹家算是老師。因為司馬家導演的讓曹魏皇帝禪位這一幕,本身是曹魏開國皇帝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的翻版,不同的是,魏文帝冊封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為「山陽公」,而司馬炎冊封曹奐為陳留王。
關於曹魏為什麼不按照曹魏對漢獻帝的先例冊封曹奐為公爵,而是封為王爵的原因,一般認為是早在曹奐退位之前,蜀漢末代皇帝劉禪已經被司馬家以曹魏朝廷的名義封為公爵,而如果將曹奐也封為公爵,等於將曹奐和劉禪的地位等同。
雖然曹奐和劉禪都是亡國之君,但是在我國古代講究「天命」,所謂「天命」,相當於法理。從法理角度上,西晉朝廷的合法性,來自曹魏的禪讓,而曹魏的禪讓如果合法,那麼,蜀漢和東吳則就屬於非法政權。
因此,司馬炎必須抬高陳留王的地位,為西晉爭取正統性、合法性,於是,才有了冊封曹奐為王爵的決定。
安樂公劉禪
蜀漢炎興元年(西曆263年),蜀漢滅亡,蜀漢末代皇帝劉禪歸降曹魏以後,被曹魏權臣司馬昭冊封為安樂公。
法理角度上,曹魏是不承認蜀漢和東吳這兩個政權的合法性,因此,劉禪之於曹魏,堪稱僭主,但是,司馬昭考慮到蜀漢畢竟是以復興漢朝的名義建立的政權,雖然曹魏不承認這一點,但是東漢作為數百年之正統,其復興勢力(蜀漢)遭遇傾覆,容易引起天下人同情;並且由於蜀漢滅亡之後不久,蜀地又在蜀漢殘餘勢力(姜維)的煽動下,發生了叛亂(著名的鐘會之亂),因此司馬昭為了穩定局面,也為了收買人心,有必要好好安撫一下劉禪。
於是,司馬昭冊封劉禪為公爵。
歸命侯孫皓
孫吳滅亡後,孫吳末代皇帝孫皓被西晉皇帝司馬炎冊封為歸命侯,這個爵位級別比起曹奐和劉禪,無疑要低很多。
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一來,西晉不承認孫吳的合法性(因此不能比照陳留王曹奐),二來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非法政權,孫吳也引不起天下人的同情,並且吳人惱恨孫皓很久了,司馬炎也沒必要考慮安撫吳人的人心,因此,在司馬炎眼裡,孫皓的地位,是遠遠不敵劉禪的。
因此司馬炎為了彰顯一個勝利者的大度,宣布冊封孫皓為侯爵。
事實上,對於孫皓來說,能被晉朝封為侯爵,他該感激司馬炎,感激那個時代。因為東晉後期,東晉朝廷滅亡和孫吳政權屬性差不多的非法政權——後秦、南燕以後,東晉朝廷將這兩個政權的末代皇帝公開處決,比起這些,孫皓何其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