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滅東吳、一統天下的西晉,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2020-12-17 香茗史館

西晉作為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從太康元年(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再到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滅亡,前後不過短短三十六年。那麼,西晉為何如此短命呢?其中雖然有朝政混亂、奢靡成風的原因在,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國家架構出了問題,再加上繼承人選擇錯誤,從而使西晉的根基本就不穩,而「八王之亂」則成為了最終的導火索。

大封宗室、罷州郡兵,內弱外強的局面已經形成

司馬炎之所以能夠代魏建晉,曹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和推行「九品中正制」取得士族支持乃是重要原因,因此司馬炎建立西晉之後,為了防止歷史再次重演,於是便採取了大肆任用宗室,從而達到鞏固皇室、對抗士族的效果。

為了鞏固皇權,司馬炎最初只是封王而不賜地,後為防止地方勢力趁機做大,重演東漢末年的局面,於是不僅先後分封二十七位宗室為王,且規定「邑二萬戶為大國,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千五百人」,從而使得宗室諸王成為了手握兵權的實權藩王。

而在加強宗室權力的同時,司馬炎又大肆限制地方勢力,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晉書·山濤傳》),即諸州無事者不再駐兵,刺史只作為監察官員,不再擁有領兵權力,也不再兼領兵的校尉官,同時實行軍民分治,都督校尉治軍,刺史不治民。

司馬炎此舉雖然成功限制了地方勢力的崛起,但同時也打破了地方勢力的平衡,進而滋生了手握重兵的地方諸王野心,造成了西晉末年內弱外強的局面,可以說是「八王之亂」爆發的根源。而少數民族政權趁亂起兵之後,由於地方實力太弱,根本無法平息叛亂,這又是「五胡亂華」局面迅速惡化的重要原因。

胡人內遷、任用胡將,北方胡漢平衡已經被打破

自西漢武帝時期漢匈戰爭爆發以來,由於中原政權與北部、西北各少數民族經常爆發戰爭,因此經常有投降的少數民族內遷。到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期,由於常年戰亂和瘟疫頻發,導致中原人口下降極為明顯,這導致曹魏、西晉對於少數民族內遷採取積極鼓勵乃至招誘措施。

自兩漢以來的胡人內遷不僅時間較長,且內遷部落和數量也較多,例如光武帝劉秀便曾接納四萬南匈奴,而東漢永元元年(89年)又有二十多萬匈奴人歸附漢朝。又如氐族在漢武帝和三國時期的兩次大規模遷徙。再如三國時期鮮卑部落由於首領軻比能的遇刺身亡而分裂,此後禿髮部自塞北遷入河西,乞伏部則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

到西晉時期,由於外族持續的內遷,已經嚴重打破了北方漢人和外族的人口比例,如西晉大臣郭欽便曾直接指出,「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並提出將內地各郡居住的戎狄逐漸地驅逐到邊疆,並且加強關防以防不測,然而這種建議並未被晉武帝司馬炎所採納。同時也有人建議應該將胡人分散安置,但同樣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

而相較於胡人的大規模內遷,由於持續戰亂導致朝廷大量招募胡人為兵為將,更是加劇了這種局勢的惡化,例如漢靈帝便曾借匈奴兵平定黃巾之亂,曹操也曾將氐族、匈奴兵將編入軍隊增強戰鬥力。晉武帝司馬炎同樣沒有意識到這種危害,例如匈奴人劉淵便那曾擔任北部都尉,晉惠帝時更是擔任了五部大都督,這使他們不僅得知了晉朝虛實,而且導致外族軍隊得到了充分鍛鍊,形成了一定戰鬥力,這為此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隱患。

儲君選錯、皇后立錯,晉武帝去世後西晉陷入嚴重內亂

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晉武帝司馬炎在兒子司馬衷八歲時將其立為太子,此事本也不算有錯,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衷智力不足的表現已經越來越明顯,司馬炎也是「素知太子闇弱」,然而他最終還是放棄了改立儲君。

司馬炎其實也曾想過改立太子,然而出身弘農楊氏的皇后楊豔,卻直接以「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為由給懟了回去,再加上當時朝臣對於司馬衷也是全力支持,導致司馬炎不得不「順從王公卿士之議」。此外,司馬衷背後的龐大勢力,以及司馬衷之子司馬遹的「幼兒聰慧」,也是司馬炎最終放棄易儲的重要原因。

而在挑選兒媳方面,司馬炎同樣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在皇后楊豔和大臣荀勖等人的極力推薦下,司馬炎最終決定為司馬衷迎娶開國功臣賈充的女兒。不過,賈充最開始是想將小女兒嫁給了太子,後因女兒實在太小,這才改由賈南風代替妹妹出嫁。要知道,《晉書》中對於賈南風的描述是「妒而少子,醜而短黑」,誰也不知道司馬炎為何最終同意了這樁婚事。

司馬炎臨終之前,鑑於兒子智力低下,便詔令「太后楊氏家族和司馬亮、衛瓘等人共同輔政」,然而在其去世後不久,皇后賈南風便與楊氏家族產生了劇烈衝突,不僅誅滅了太后楊氏家族,而且勾結楚王司馬瑋將顧命大臣全部殺死,最後更是對太子司馬遹下手,結果直接引發了「八王之亂」。

宗室內亂、相互攻伐,嚴重內耗最終引發「五胡亂華」

賈南風廢黜並囚禁太子司馬遹,自然引起了西晉宗室的極大忌憚,而與此相比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太子司馬遹乃是司馬衷的唯一兒子,太子被廢直接導致西晉的皇位繼承出現了空缺,這導致各地實力強橫、又素有野心的諸王開始蠢蠢欲動。

趙王司馬倫作為太子太傅,而且深受賈南風信任的他還掌控了皇宮禁軍,在孫秀的建議下,司馬倫先是勸說賈南風殺死了太子司馬遹,之後又以為太子復仇為由,誅殺皇后一黨,從而掌控朝中大權,並於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自立為帝。

然而,司馬倫也不是個合格的皇帝,很快便引發了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的「三王起義」,司馬倫兵敗被殺,司馬衷又被重新扶上皇位,之後三王之間又爆發內亂,長沙王司馬乂也捲入其中,司馬冏最終兵敗被殺。此後司馬乂和司馬顒、司馬穎又生矛盾,雙方又是一場鏖戰,而東海王司馬越則趁機襲擊捕獲司馬乂,司馬乂被火烤而死。

司馬乂被殺之後,朝中大權落入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和東海王司馬越手中,然而不久三人之間又爆發矛盾,最終司馬越從中勝出。光熙元年(307年)晉惠帝司馬衷去世,其弟司馬熾即位(晉懷帝),此後晉懷帝與司馬越之間矛盾爆發,司馬越最終憂憤而死。

就在西晉內部爆發「八王之亂」的同時,各少數民族部落也紛紛起兵,西晉已經開始喪失對全國的控制能力,到司馬越去世之後,西晉最後的抵抗力量也就此喪失,都城洛陽最終於永嘉五年(311年)被攻破,此後司馬鄴雖然於長安稱帝延續西晉統治,但僅僅四年後便於建興四年(316年)再度被攻破,西晉徹底滅亡。

相關焦點

  • 蜀漢滅亡後東吳過分依賴長江天險對西晉進攻的準備不足
    眾所周知,東吳最大的優勢就是長江天塹了,這條防衛線上,東吳水軍可以通過水路迅速集結,救援長江上被攻擊的各處要地,對防守來說十分便利。所以,當年孫權不惜背盟,偷襲荊州這處長江上遊地區。曹丕三路伐吳,曹休、臧霸攻入建鄴附近,結果因為東吳援軍迅速雲集而功虧一簣。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其實,在制定滅蜀計劃的同時,司馬昭同時製作了滅東吳計劃:「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也就是說,按照司馬昭的計劃,滅蜀後三年,就對東吳用兵,一統天下。可是最終為何卻拖延了十幾年的時間呢?今天就從西晉和東吳兩方面來說一下為什麼拖延了十幾年!
  • 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為什麼東吳才滅亡?原因不簡單
    後主劉禪在驚慌失措之下,選擇了投降,蜀漢滅亡。蜀漢滅亡後,按理說魏國應該乘勝追擊,把三國的另一個對手吳國也消滅了才對。然而,此後魏國卻一直「按兵不動」,直到17年後,才對吳國進行「遲來的」真情對對碰。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有內外兩個因素造成的。
  • 西晉開國四大名將,幫助西晉平定東吳,三分歸一
    曹魏滅亡,西晉開始。但是此時,東南還有東吳政權,公元279年,晉軍開始發動滅吳之戰,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了。司馬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西晉開國平定東吳的四大名將。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西晉卻為何先滅蜀後滅吳?
    蜀漢滅亡後,司馬昭準備過幾年再進攻東吳,完成司馬氏的統一大業。但由於各種原因,司馬氏建立的西晉到了公元280年才消滅了東吳,「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 嶺南烽火:西晉與東吳在交州拉鋸爭奪,拉開了西晉統一全國的序幕
    位於嶺南地區的交州在漢末三國時期一直以來是一塊遠離戰火的「淨土」,但是蜀漢滅亡後,這裡卻成為西晉和東吳拉鋸爭奪的主要戰場,戰況極為慘烈。嶺南地區燃起的數年烽火,也拉開了西晉統一全國的序幕。交州戰前形勢不過263年蜀漢滅亡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東吳和曹魏、西晉處於對立狀態,位於交界地區的交州則從大後方變為前線地區,東吳和曹魏及其取代者西晉的戰火在這裡一觸即然。
  • 西晉的滅亡只因為「八王之亂」?不是的,還有這些原因!
    只是,為什麼晉朝,尤其是西晉。只存在了52年,就滅亡了呢?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司馬炎的傻兒子,司馬衷將江山敗壞的。其實,並不盡然。叛亂的種子,早在司馬炎時期,就已經種下了。雖然「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滅亡的重要因素,因為故事線太長,所以在這裡就暫且不談。順著時間的推動,我們向下接著捋。司馬炎在位期間,也曾提倡節儉,大力發展本國GDP,國內經濟實力也是蹭蹭的往上漲,史稱「太康之治」。眼看著家底越來越厚,隨之而來的,就是遏制不住的奢靡之風。
  • 以賈充、荀勖為代表的西晉開國功臣為什麼強烈反對伐吳?
    鹹寧五年(279年)到鹹寧六年(280年),西晉武帝司馬炎滅亡東吳,三分歸一統。有意思的是,司馬炎滅亡東吳的最大阻礙並不是東吳方面的抵抗,而是以賈充、荀勖為首的西晉功臣的反對。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究竟是誰滅了西晉
    司馬懿更是消滅了當時勢頭最大的魏國,他的後代也順勢建立了晉朝,建立王朝十五年之後,晉國君主在當時大將軍的勸說下,一舉發兵消滅了當時最後一個政權東吳。為期上百年的天下大亂的局勢暫時又被平穩下來,趨於統一。也迎合了那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言。但僅僅在十多年後,晉國就經歷了建國以來的最大一次政變,隨後時政動亂。
  • 西晉淪為短命王朝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西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雖出現過太康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在短暫輝煌過後,便迅速地衰敗下去了。國家衰敗,百姓自然苦不堪言,諸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讓百姓流離失所,使得西晉在短短數年就徹底亡國。究其原因,恐怕逃不掉以下幾點。
  • 秦王嬴政親政後,秦軍徵戰十年滅六國一統天下,打了多少場仗
    看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網上評論區出人才,有人才評論說秦王嬴政七十七集親政,七十八集就滅六國一統天下。看歷史都知道秦王嬴政在剪除掉嫪毐和呂不韋兩個阻礙後,公元前238年正式親政,也正式開始實施滅六國諸侯,一統天下,成就帝業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軍徵戰十年滅了六國,試問這期間秦軍打了多少場仗?
  • 被陸抗拔擢的東吳名將——吾彥,卻遭遇與姜維類似的悲劇
    尤其是蜀漢滅亡之後,可能很多人對三國時期興趣寥寥了。不過名氣不高不意味著人物不盛,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個東吳名將——吾彥。吾彥被陸抗拔擢;參與過"西陵之戰";在西晉準備進攻東吳時已經覺察到異象,向東吳後主孫皓求援,但並沒有被允許,目睹了東吳的滅亡。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三位西晉名將上榜,都和滅吳之戰有關!
    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三位就來自於西晉時期。就西晉時期來說,共有徵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上榜,位列唐代追封的名將六十四人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羊祜、王濬、杜預這三位名將,其實都和晉滅吳之戰存在直接的關係。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消滅東吳,結束三國時代的功勞,促使羊祜、王濬、杜預可以成為後人肯定的名將。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秦國第一個目標選定在韓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韓國實力在「戰國七雄」中最弱;二是韓國地處中原腹心,扼制著秦出函谷關東進的道路。
  • 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原因和影響
    「八王之亂」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這次內亂不僅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而且直接引發「五胡亂華」,並導致西晉亡國。那麼,「八王之亂」到底因何發生,又產生了什麼影響呢?根本原因:司馬炎的施政錯誤,為「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司馬炎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為了確保江山永固,他在施政方面汲取了東漢和曹魏滅亡的教訓,從而制定了一套自認為極為穩妥的統治架構,但這個架構卻存在嚴重的結構問題,而這則成為了「八王之亂」的根源。
  • 司馬懿子孫滅了三國,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司馬懿後代家族——德不配位,後繼無人,後宮亂政,八王之亂……讓少數民族迅速崛起,滅了西晉而且五胡十六國亂華三百年!西晉「八王之亂」——直接決定了一直伴隨著西晉滅亡,導致五胡十六國亂華三百年,西晉也被十六國的前趙所滅。
  • 大秦賦秦滅六國 先滅韓還是先滅趙 王翦對還是李斯對
    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秦王嬴政終於要準備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嬴政召開軍事會議與眾臣討論。秦國要東出就繞不開三晉韓魏趙,到底是先出兵攻打哪一個,眾臣各說一詞,其中李斯認為先弱後強,先出兵滅了最弱的韓國,然後再攻打魏趙,而王翦認為先滅了最強大的趙國,如此韓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
  • 三國多老將,除了黃忠,還有66歲滅蜀的鄧艾,74歲滅吳的這位老將
    而鄧艾卻偷渡陰平,並攻克了由諸葛亮長子諸葛瞻防守的綿竹,隨後兵臨無人防守的成都城下,後主劉禪無奈之下,只得出城投降,蜀國滅亡,這時的鄧艾年齡已達66歲。老將鄧艾建立下滅蜀的大功勳,而17年後滅掉東吳的英雄更是一位74歲的老將——王濬( jùn,同浚)。
  • 中國朝代時間線集:西晉大一統-東晉十六國(公元280年-420年)
    西晉一朝是從它建立,設立國號為晉起點是266年,但我們更多認為西晉是中國又一個大一統的朝代,故按照滅東吳,徹底結束三國鼎立的時期,應該要從公元280年開始算起,那麼如果是從280年開始算起到316年,僅僅也是36年的短命大一統王朝。
  • 同樣是巴蜀之地,為什麼大秦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卻六出祁山無果
    戰國時期的大秦和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的蜀國都是佔據了巴蜀之地,大秦東出一口氣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而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果,這兩者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呢?我覺得有三處原因。01國力深厚的原因其實大秦一統天下絕對不是嬴政一人的功勞,而是幾代秦王都有一統天下的心願。他們向著同一個目標用著不同的方法一點一點改變秦國讓秦國富強。就跟滴水穿石一樣是正好滴到嬴政手裡把石頭滴穿了。到嬴政手裡秦國國力本身就是六國之首,才讓秦國有橫掃六國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