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陸抗拔擢的東吳名將——吾彥,卻遭遇與姜維類似的悲劇

2020-12-17 騰訊網

三國時期一直是被人所熟悉的一個時代,不過大多集中於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的前中期。尤其是蜀漢滅亡之後,可能很多人對三國時期興趣寥寥了。不過名氣不高不意味著人物不盛,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個東吳名將——吾彥。吾彥被陸抗拔擢;參與過"西陵之戰";在西晉準備進攻東吳時已經覺察到異象,向東吳後主孫皓求援,但並沒有被允許,目睹了東吳的滅亡。

吾彥其人

吾彥是吳郡吳縣人,這個地方出現過很多江東豪族,但是吾彥不是,只是一個寒門子弟。不過吾彥本身很爭議,"身長八尺,手格猛獸",憑藉這身本事當成一個縣吏。當時東吳所控制的交州出現曠日持久的叛亂,吳將薛珝、陶璜等人率軍平叛。吾彥看到薛珝的軍容非常羨慕。有一個劉札相士對吾彥說:"看你的面相,以後也能夠成為將軍,不需要羨慕薛珝。"

後來吾彥成為一個低級軍官,在東吳大司馬陸抗帳下效力。陸抗是陸遜的兒子,父子兩人都可以說是東吳名將,陸抗還被很多人視為東吳最後的名將。陸抗就非常看重吾彥,認為吾彥有將才、有勇略。但是吾彥畢竟出身寒門,而且沒有軍功在身,貿然提拔吾彥可能會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類似的情況不是沒發生過,比如劉備拔擢黃忠就讓關羽感到不爽。

為了重用吾彥,陸抗想出一個計策。陸抗與各個將士宴會,秘密令一個人假裝發狂拔刀跳躍。坐上其他將領嚇得撒腿就跑,之後吾彥沒有驚慌失措,反而舉起案幾做出防禦的姿態。陸抗用這個手段幫助吾彥在軍中樹立權威。在"西陵之戰"中,吾彥也有所表現,被陸抗命令圍攻西陵。值得一提的是,"西陵之戰"就在薛珝、陶璜平定交州叛亂不久之後。

獻木求援

吾彥稍遷至建平太守,這個位置正是東吳與西晉的前線之一。這個時候西晉雖然失去交州,但對東吳還是呈現出鉗擊的勢頭,從益州、荊州、揚州都可以威脅東吳。雙方的國力也不可同日而語,東吳不僅國土、人口、經濟有限,遠遠落後於幅員遼闊的西晉;其統治者孫皓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在位時期導致東吳人心浮動、國力衰弱。伐吳的計劃被西晉君臣提上日程。

西晉掌握益州,擁有從益州乘水道順流而下的優勢。當初鄧艾在消滅蜀漢之後,就和司馬昭提出滅吳的計劃。而此時西晉的益州刺史王濬就在益州製造戰船。造船的木料順著長江東流,被吾彥發現。吾彥趕緊拿著木料向孫皓上報請求增援。

這就有點像當初的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現鍾會在關中調兵的動向,意識到曹魏即將伐蜀,但是劉禪聽信黃皓不予增兵。孫皓也沒把吾彥的話當回事,沒有給建平郡增援。吾彥只能用鐵鎖切斷長江水道,試圖用這種方式阻擋益州水軍的東下。

吳滅降晉

區區鐵鎖當然不能阻礙西晉大軍的腳步。王濬製作十多丈高的火炬,將鐵鎖盡數熔斷。西晉大軍一路上可以說是勢如破竹,長江防線上各個城關或者望風而降,或者被攻克。吾彥則堅守建平,抵抗西晉大軍的進攻。不過吾彥的軍力也非常有限,無法阻止西晉滅吳的腳步。等到東吳徹底滅亡之後,吾彥才向西晉投降。

在投降西晉之後,吾彥仍然願意維護後主孫皓的名譽,將西晉滅吳歸因於天時而非人事。晉武帝司馬炎不但沒有不滿,還讚賞吾彥這種態度。吾彥在西晉歷任金城太守、敦煌太守、雁門太守、順陽內史(相當於太守),在交州刺史陶璜去世後擔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也與劉札的預言相符合了。

參考文獻:《晉書》、《三國志》

相關焦點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姜維與東吳為何不派兵回援,致蜀漢滅國
    煮酒論三國上回說到諸葛瞻並沒有在阻擋住鄧艾的進攻,最終蜀漢最後的防線綿竹失守,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那麼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問,蜀漢大將軍姜維與東吳方面為何沒去救援成都?小百科在這一一位大家分析下來。
  • 也許你聽過「三國24名將」打油詩,但你一定沒聽過三國十大名將歌
    應該說,喜歡《三國》的人,幾乎都聽過什麼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但這種說法,老樂以前就說過,這不過是為了湊人頭,合轍押韻方便才產生的,典韋、張飛還有姜維,這三位隨便往三六九的位置上排都可以,更有甚者,今年來還有網友創造出了所謂的「二十四名將」,顏良文丑張遼徐晃以及太史慈周泰這些知名大將,全都加入了進來,雖說看起來像是更合理的三國名將譜,可仍然問題很多。
  • 三國時期曹魏集團,頂尖的名將都有哪些?又有什麼能力呢?
    但是在中國的西南還有劉備的勢力,在東南地區也有東吳孫氏家族,可以說在外部曹氏集團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威脅。正所謂國難思良將啊,在危難關頭怎麼可能沒有良將在手呢?曹氏集團無論是在成長初期還是在後來的鼎盛時期都有許多優秀的良將,也正是因此曹氏集團才能屹立不倒,經久不衰啊。即使再多的人想去推翻曹氏政權,也是不可能的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曹氏集團手下那些名將吧。
  • 蜀漢政權具備統帥之才的只有四個人,除了關羽和姜維外,還有兩人
    統帥可是方面軍主帥,是完全能夠在其他將領不在的時候,能夠獨當一面和鎮守一方,比如關羽常年鎮守四戰之戰和戰略要地的荊州,並且能夠威懾周邊之敵,常年保荊州平安,這就是關羽的軍事能力,不要總看結果,即使是歷史上有名的戰神項羽,最終也是戰死沙場,關羽鎮守的荊州如果不是主動對外攻擊,憑關羽的能力,曹魏和東吳都沒有能力拿下荊州。
  • 三國被嚴重低估的十大名將,一位名垂赤壁,一位號稱小趙雲
    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說起名將,蜀漢的五虎上將,東吳四英將,曹魏的五子良將,八虎騎,可以說是非常出名。然而在《三國演義》之中也存在很多人被低估,甚至被弱化,其實,他們在正史之中,是非常厲害的大將。今日,就跟著小編一起,盤點三國歷史上被人低估的名將。  第十名 先登達人 樂進  樂進,字文謙,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樂進聰慧又有膽識,深受曹操的愛戴。
  • 武廟供奉72位名將,三國有9位上榜,卻沒有司馬懿和趙雲
    武廟中72位名將,有62位都是唐朝以前的將領,而三國就佔了9位。魏國是三國中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國家,但是在武廟72位名將中,卻是上榜最少的國家,只有僅僅兩位——鄧艾和張遼。鄧艾沒有華麗的出生,也就是說沒有後臺,是靠自己的個人能力拼殺出來的名將。
  • 曹魏名將張遼是如何一戰斬殺太史慈的?張遼最終的結局如何?
    三國名將很多,但真正做到威震敵國的極少。著名的24名將中要說真正文武雙全的大將也就關羽,孫策,張郃,鄧艾,姜維罷了。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孫策以一個校尉的身份平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而張郃也是九死一生,成為了曹魏後期第一名將,威震天下;鄧艾與姜維這對生死冤家,在三國後期表現也是極為耀眼。
  • 《天水千古秀》名人傳之-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囧戰死,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 赤壁之戰:三國名將雲集的一場巔峰對決,該來的都來了
    之所以說這三大戰役影響最大是有原因的:官渡之戰是決定北方歸屬的大決戰,曹操和袁紹誰贏了基本上誰就能統一北方;赤壁之戰是南北統一與否的關鍵之戰,曹操勝了,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曹操輸了統一遙遙無期;夷陵之戰則是吳蜀兩國的一場對決,之前勢頭強勁的蜀漢被東吳敲了一悶棍再也緩不過氣來。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評歷史名將,例如我身邊很多人都會討論白起與李靖誰厲害,韓信和樂毅誰厲害等等。這種討論歷史名將的話題不止在現在有,在古代也有類似的。唐宋兩朝就對古今名將做出了一個大概的排名,設立了武廟。運籌帷幄的張良從十哲入選亞聖,地位拔高;坑四十萬趙軍的白起與殺妻求官的吳起雖然軍事才能卓越,但其不符合宋朝的禮儀制度與重文抑武的風氣,自然被刷下十哲之位;增加的管仲、範蠡從嚴格意義來說與張良蕭何類似,不似白起王翦的統帥,郭子儀相對來說是儒將,這三人顯然更加符合大宋以文治國的價值觀。
  • 魏國夏侯氏五大名將:除了夏侯淵,你還認識誰?
    而在夏侯家族中除了夏侯淵外,還有那四位夏侯家的名將是你熟知的?夏侯霸他是夏侯淵的兒子,曾經在司馬懿的軍隊中有著出色的表現。在司馬懿發動政變後,曹爽因此被殺。而作為效忠曹家已久的夏侯霸非常害怕自己被殺,於是投奔到了蜀國。後來還和蜀國的姜維一起討伐魏國。
  • 西晉開國四大名將,幫助西晉平定東吳,三分歸一
    但是此時,東南還有東吳政權,公元279年,晉軍開始發動滅吳之戰,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了。司馬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西晉開國平定東吳的四大名將。 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調集大軍二十多萬,兵分六路,水陸齊進,大舉進攻東吳。晉武帝任命杜預為西線指揮,具體任務功佔荊州。杜預很快拿下江陵,佔據荊州。接著杜預揮師東進,配合其他地區各路晉軍攻打孫吳的都城建鄴。在向東進的同時,杜預還分兵南下,攻佔了交州、廣州地區。整個滅吳一役,杜預功勳卓著,共斬殺、俘虜孫吳都督、監軍一類的高級官吏十四人,牙門、郡守一類的中級官吏多達一百二十人。
  • 鄧艾抄陰平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會怎麼樣?
    因此,司馬昭便以蜀漢大將軍姜維屢次進犯魏境為由,派遣鍾會、鄧艾,以及諸葛緒等三路大軍,將近二十萬大軍兵向蜀漢。因為蜀漢命令前線的各個據點回防,縮小兵線而謹守漢、樂二城,使得魏軍得以直入漢中,鍾會等主力軍可以直下陽安關口,並在攻克關城後,長驅南下。姜維得知鍾會大軍西出陽安口,便緊急率軍回援,行至陰平的時候,和前來截斷蜀漢後路的諸葛緒大軍相遇。
  • 江蘇發現家族墓群 或與東吳名將陸遜有關(圖)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無錫考古工作者對古墓群進行了挖掘,專家稱,古墓群的時代從東吳延續至南朝。由於古墓在歷史上曾多次被盜掘,因此墓中出土文物有限,雖然令考古人員期待的墓主身份,沒有尋找到相關文字記載。 不過根據墓磚上的文字,考古專家推測,這些家族墓群可能與東吳名將陸遜有關聯。
  • 盡得孔明真傳 進擊的趙雲將領「姜維」介紹
    姜維,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在諸葛亮去世後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他號稱諸葛亮第二,一生忠於蜀漢卻飽受爭議,原因便是他沒取到什麼顯赫的戰功,那麼在《進擊的趙雲》中他表現如何,又是一名什麼樣的武將呢,一起來看看今天的介紹吧!
  • 三國中的四位孝子,姜維第三,徐庶第二,第一竟然是他!
    第四名孫權,是東吳的領袖,也是孝敬母親的大孝子,諸葛亮的三個錦囊的妙計,均是利用了孫權的孝道,他曾找龐統為謀士,其母說此人太醜,他便將龐統辭退。第三名姜維,是蜀漢著名將領,他智勇雙全,熟讀兵法,多次看破諸葛亮的詭計,諸葛亮也喜愛姜維,得知他是孝子,便想出一計,利用其母親將姜維收到自己門下,做了自己的助手。第二名徐庶,劉備得到徐庶輔佐後,多次戰勝曹操,曹操害怕徐庶,得知他是一位大孝子,便以徐母重病,將徐庶騙去了曹營,徐母因徐庶歸降曹操自縊而死,徐庶便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策。
  • 東吳軍中的四大統帥將軍,前兩位功成名就,後兩位卻徒有虛名
    東吳歷史上曾有四位前將軍,他們都是東吳軍中的統帥,不過,這四位將軍最終的結局喜憂參半,其中兩人後來還投降了敵國。 東吳第一任前將軍是呂範,呂範雖然比不上東吳江表十二虎將,但其也算是東吳內部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呂範是東吳的老將,早年間,他就跟隨孫堅、孫策父子徵戰沙場,其為東吳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結果會怎麼樣?
    劉禪死守,姜維回援,正是鄧艾原先的設想。鄧艾的設想在發起滅蜀戰爭時,司馬昭原本的設想是:讓鄧艾、諸葛緒的6萬人牽制姜維於沓中,鍾會率10餘萬人迅速攻取只有3萬人的漢中,一舉突破劍閣。姜維如果不去救涪縣,補給線會被切斷。姜維如果去救涪縣,則鍾會可以突破劍閣,進入坦道。所以,姜維回援,原本就是鄧艾此行的設想。只不過,蜀軍的混亂遠遠超出了鄧艾的預想。鄧艾萬餘人,居然一口氣擊敗諸葛瞻,攻取了綿竹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