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2020-12-13 淺評歷史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評歷史名將,例如我身邊很多人都會討論白起與李靖誰厲害,韓信和樂毅誰厲害等等。這種討論歷史名將的話題不止在現在有,在古代也有類似的。唐宋兩朝就對古今名將做出了一個大概的排名,設立了武廟。

姜子牙

武廟是與祭拜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賢的文廟相對應的,祭祀姜尚與歷代名將。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代的武廟定了下來,姜尚的封號也從武聖轉變為武成王。

唐朝武廟

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

諸葛亮

唐武廟十哲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唐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唐六十四名將範蠡、孫臏、 廉頗、王翦、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賈復、寇恂、馬援、皇甫嵩、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慕容恪、檀道濟、王僧辯、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蘇定方、張仁亶、王晙、王孝傑。管仲、田單、趙奢、李牧、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吳漢、馮異、耿弇、段熲、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王猛、長孫嵩、王鎮惡、吳明徹、斛律光、于謹、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裴行儉、郭元振、張齊丘、郭子儀。

宋朝武廟

宋朝武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確定下來。宋朝武廟中,張良被尊為亞聖與姜尚一起位列武廟十哲之上。

張良

宋武廟十哲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西側東向: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宋六十二將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 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 李光弼。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 李晟。

宋朝的武廟大體與唐朝相同,但還是有些區別。宋朝的武廟十哲把武安君白起與西河郡守吳起降為六十二名將,張良從十哲拔高至姜尚的地位,管仲、郭子儀、範蠡從名將行列上升到十哲之中。這是為何?

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運籌帷幄的張良從十哲入選亞聖,地位拔高;坑四十萬趙軍的白起與殺妻求官的吳起雖然軍事才能卓越,但其不符合宋朝的禮儀制度與重文抑武的風氣,自然被刷下十哲之位;增加的管仲、範蠡從嚴格意義來說與張良蕭何類似,不似白起王翦的統帥,郭子儀相對來說是儒將,這三人顯然更加符合大宋以文治國的價值觀。

白起

除了十哲的變化之外,在名將中,檀道濟、慕容紹宗、長孫嵩、張齊丘四人被去除,增加了李光弼、李晟兩人。

三國時期被選入武廟的名將

不論是唐朝還是宋朝的武廟,三國時期的名將入選的都是九人。

魏國:鄧艾、張遼

蜀國:關羽、張飛、諸葛亮

吳國:周瑜、呂蒙、陸遜、陸抗

其中魏國有兩人,蜀國有三人,吳國有四人,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差距?

帝王不入選魏國的曹操與司馬懿憑著他們的軍事才能肯定是能夠進入武廟的,但是武廟是不能有帝王的,曹操被追封為魏武帝,司馬懿被追封為晉宣帝,都不能入選,魏國就少了兩個可以穩進武廟的人。

曹操

時間觀看名將如果按照公元184年為三國的開端,那麼曹魏兩人,東吳四人,蜀漢三人沒有毛病。但是我們如果以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為三國的開端,那麼蜀漢的關羽(死於公元219年)就不能算作蜀漢的名將,只能算作東漢末年的名將;同理吳國的周瑜(死於公元210年)、呂蒙(死於公元220年)也只能算東漢末年的名將。這樣一來,魏蜀吳三國的名將都只有兩人入選了。

關羽

結語

在我看來,評定名將的標準其一受到當時的皇帝喜好影響較大,例如宋太祖覺得白起殺戮過重、吳起殺妻違背道德,於是白起、吳起就從十哲的行列掉了出去;其二,皇帝不能入選名將的標準限制了很多帝王式的統帥,例如曹操、司馬懿等;其三評定他是哪裡的名將也受到時間限制,像韓信生於秦朝,卻成名於漢朝,我們也只能把他定義為漢朝名將而不是秦朝將領。

其實在我看來,張良更多的是出謀劃策,而其他的人都有帶兵打仗的經歷,後人推崇張良也是他的智謀過人,個人感覺張良應該入選文廟才是。

相關焦點

  • 武廟72將:蜀漢入選2位,東吳3位,曹操麾下良將千員卻只有2位?
    自古文臣武將眾多,當時在位皇帝為了緬懷先烈,專門為他們修建了文廟和武廟,供後人祭祀上香祈福祭拜。文廟與武廟的祭祀體系大體一致。在三國時期武將層出不窮,必定會有名將位於武廟中。就來簡單地談談武廟,武廟又稱武成廟,祭祀歷代良將,裡面分別有聖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
  • 武廟供奉72位名將,三國有9位上榜,卻沒有司馬懿和趙雲
    武廟中72位名將,有62位都是唐朝以前的將領,而三國就佔了9位。魏國是三國中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國家,但是在武廟72位名將中,卻是上榜最少的國家,只有僅僅兩位——鄧艾和張遼。鄧艾沒有華麗的出生,也就是說沒有後臺,是靠自己的個人能力拼殺出來的名將。
  • 關羽張飛皆入祀武廟,趙雲沒有入祀武廟,只因趙雲沒戰勝過名將
    武廟,史稱武成王廟,始建於唐朝時期。到了宋朝的時候,武廟以姜尚為主祀,七十二將為從祀。武廟七十二將當中,蜀漢有三人入選,分別是武侯諸葛亮、漢壽亭侯關羽、西鄉侯張飛。大名鼎鼎的常山趙子龍,沒有入選武廟七十二將。
  • 曹操大將雲集,為何只有張遼入選七十二名將,張飛為何卻能入選?
    唐朝玄宗、肅宗兩位天子在位期間,唐朝朝廷設置了武廟,以祭祀姜子牙為主,附帶祭祀唐之前歷代名將七十二人——這便是著名的「武廟」七十二子。在三國時代的蜀漢集團中,最為忠於蜀漢政權的將領,莫過於關羽和張飛。張飛雖然沒有獨當一面的戰績,但一來具備較高的知名度,二來忠義程度遠遠超過歷史上大部分武將,因此,唐朝朝廷選擇讓張飛入選武廟,並希望藉此激勵當世和後世的將領學習張飛,為大唐效忠。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在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在此基礎上,曹魏不僅謀臣眾多,在武將上也是人才濟濟。對於曹魏武將來說,既包含了張郃、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等曹魏宗室武將。
  • 武廟72將:蜀漢2位,東吳3人!擁有眾多兩將的曹魏為何僅2人?
    話說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當屬是雄踞北方的曹操,其次才是東吳的孫權,最後才是在蜀地的劉備。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士若干。曹操靠著這些人,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先後打敗了北方諸如公孫瓚和袁紹之類的強敵,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 武廟72將:蜀漢2人,東吳3人,曹魏擁有良將千員為何只有2人?
    後世的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各不相同,也有很多後世的皇帝,或者當地的人們為他們修築廟堂去祭拜他們,武廟一共有七十二將,收錄了蜀漢兩個人,東吳三個人,曹操帶領的魏國明明有上千名優秀的將領,可是為什麼被收錄進去的僅僅只有兩個人呢?原因一共有三條。其一,受到歷史因素和時代限制的影響,帝王對前朝的評判有自己的標準。
  • 為何死後封神的三國名將不少,被朝廷官方認證的卻沒有曹魏一眾名將?
    微信ID:shuosanguo為何死後封神的三國名將不少,被朝廷官方認證的卻沒有曹魏一眾名將?而有些人物被民間封神,更有些人物甚至得到了官方朝廷的認可,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三國時期死後那些被封神的名人,很有趣的是,我們在蜀漢和東吳陣營中都找到了被官方認證封神的名將,可單單只有曹魏空無一人,這到底為何?讓小編我一一道來。先來了解一下,三國時期哪些名將被後人官方認證封神。
  • 武廟七十二將,有張飛和張遼卻沒有趙雲,只因趙雲戰績不如二張
    大唐天子還下詔,選擇七十二位古代名將,作為姜子牙的弟子陪祀,謂之曰武廟七十二將。根據《唐會要.卷二十三.武成王廟》的記載,蜀漢的關羽和張飛,曹魏的張遼、鄧艾,東吳的周瑜和呂蒙、陸遜入選武廟七十二將行列。日後大名鼎鼎的趙雲,不在大唐天子欽定的武廟七十二將行列。《三國演義》裡的趙雲,在五虎上將中排名第三,僅次於關羽和張飛。
  •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入武廟十哲?和其他九位相比,他有資格嗎?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武廟的主神是太公呂尚,以張良為副祀。張良等歷代名將十人分列左右。
  • 曹操名將雲集,為何只有張遼入選武廟七十二名將?其他人輸在哪?
    說起武廟七十二將,其實這是宋代做出來的排名。其中三國時期共有有12人上榜,分別是諸葛亮、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羊祜、王濬。可以看到,曹操手下名將雲集,卻只有張遼一人入選,這是為何呢?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三位西晉名將上榜,都和滅吳之戰有關!
    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三位就來自於西晉時期。
  • 武廟七十二將,張良地位躍居十哲之上,宋徽宗為何如此尊崇他?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主祀是西周開國功臣姜尚姜子牙,最初的名稱不叫武成王廟,而是稱為太公尚父廟,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設立,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才改為武廟。
  • 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為什麼東吳才滅亡?原因不簡單
    話說公元263年,曹魏對蜀漢亮劍了——發動了「大決戰」。原因是東吳實力比蜀漢強多了。蜀漢只有益州、漢中郡、雲中等核心地區,而吳國卻佔據了漢末的荊州、揚州、交州三州,無論人口和軍隊數量都大大超過了蜀漢,就算西晉想強攻東吳,也不像能拿下蜀漢那樣輕鬆。其實,蜀漢被滅亡時,吳國派兵從交州、荊州出發,去爭奪雲中、巴郡等地區。晉朝派出了楊肇、羊祜等大軍去支援步闡。
  • 斬殺關羽的名將,死後與關羽一起入祀武廟,成為中國人崇拜的英雄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有12位三國名將入選武廟七十二將的行列。這些入選武廟的三國名將,有一對生死冤家,他們就是關羽和呂蒙。 呂蒙,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孫策死後,孫權接管東吳,呂蒙的地位日益提高。呂蒙15歲就隨姐夫鄧當參軍,所以他沒讀什麼書。
  • 曹魏六大前將軍:兩位是孫權剋星,一位重創諸葛亮
    在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將擔任過該職務。第一位:夏侯惇。夏侯惇,字元讓,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將領之一,是曹魏帝國的開國元勳之一。夏侯惇的勇猛,從他少年時的一次經歷就能看出來。當時,有人侮辱夏侯惇的師父,他為了替師父報仇,一怒之下殺掉了辱師者,此時的夏侯惇只有十四歲。
  • 三國賺錢大計:曹魏屯田挖溝,東吳造船航海,蜀漢又靠什麼?
    因此曹魏的軍屯戰略,才是抵禦吳蜀兩國的堅實壁壘。當然,除屯田之外,與之相輔相成的還有曹魏的挖渠事業。所謂「成於漕運」。總的來說,曹操的鄴城營造計劃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溝通了漳河與另外四條水系。由此可見,曹操對於「挖溝」這件事,是頗為在意的。
  • 古往歷朝歷代名將武廟榜,一聖、一亞、十哲、六十一將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古往歷代名將,武廟一聖、一亞聖、十哲、六十二將。中華浩瀚歷史中,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將領,戎馬一生,後世留名,受人敬仰。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特意修建廟宇,以周朝開國太師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良將十人從之。稱(武成王廟)簡稱武廟,並在之後歷代多次調整增加。
  • 葭萌關之戰後,只剩三位名將敢單挑張飛,其中為何沒有呂布馬超?
    在葭萌關之戰後,張飛的勇悍程度令三國名將都心驚膽戰,細算下來,可能也就只有三位名將敢單挑張飛,這其中當然不包括呂布和馬超。至於葭萌關之戰後敢單挑張飛的三國名將名單中為何沒有呂布和馬超,睿智的讀者諸君心中瞭然,所以放在後面再說,咱們還是先來看看哪三位三國名將還敢單挑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