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能進入武廟十哲?和其他九位相比,他有資格嗎?

2021-01-20 騰訊網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

武廟的主神是太公呂尚,以張良為副祀。張良等歷代名將十人分列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又進行了調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

不管如何歷代調整,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始終名列武廟十哲之一。那麼,諸葛亮和其他九位相比,他有資格進入十哲嗎?以諸葛亮的戰績,他能坐穩嗎?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政治家,這不用多說,輔佐劉備和劉禪父子兩人,幫助白手起家的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治理蜀漢,發展生產,獎勵耕織,足兵足食。

軍事家,這也不用多說,幫助劉備從無立足之地,到坐擁荊、益二州,平定南方蠻夷叛亂,五次北伐曹魏。

外交家,諸葛亮說服孫權,分析天下大勢,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

文學家,《出師表》和《誡子書》,足以代表了諸葛亮的文學水平。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法家,諸葛亮在青少年時代就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非常出色。

發明家,諸葛亮發明連弩和木牛流馬,足以證明。

諸葛亮能進入武廟十哲,和其他九人相比,一點也不差,甚至超出他們當中的很多人。

理由是,諸葛亮二十六七歲,一出山,就提出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幫助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建立蜀漢政權,三分天下有其一,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要知道,劉備當時什麼都沒有,被曹操打的到處跑,要兵沒兵,要地盤沒地盤,將不過關羽、張飛、趙雲,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硬是在這種情況下,讓劉備打出了一片天地,換成張良,未必能做到。

這是其一,其二,諸葛亮軍事上,並不是無可取之處,有人說,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成功,這不是說明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不會打仗嗎?

諸葛亮五次北伐,是沒有成功,但是,諸葛亮的對手,是強大的魏國,魏國的實力比吳國和蜀漢加起來還強,當時,魏國總人口四百多萬,兵力四十多萬,蜀漢總人口才九十四萬,兵力才十萬,魏國比蜀漢多了四倍。

諸葛亮以微弱的兵力,多次主動挑戰魏國,打的魏國司馬懿不敢出戰,閉門當了縮頭烏龜,這難道還不能證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嗎?

《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除此之外,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退軍時,斬殺魏國大將王雙,在第四次北伐時,射殺魏國大將張郃,如此戰績,一點也不差。

其三,諸葛亮忠心耿耿,是千古忠臣的楷模。諸葛亮受劉備託孤,雖然手握大權,但始終忠心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要換別人,早就篡權了,司馬懿就是例子。

諸葛亮文能治國,武能徵戰,是真正的出將入相,十哲,諸葛亮不但有資格能進入,甚至能名列前茅。以諸葛亮的當時的處境,讓張良和韓信來,也未必有他做得好。

相關焦點

  • 唐玄宗讓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與韓信孫武並列,是否合理
    一種人在軍事實戰和理論領域都有極高造詣,曾著書立說,影響深遠,如孫武、吳起等人。為什麼會有人質疑諸葛亮進入「武廟十哲」的資格?一是因為諸葛亮參與主持蜀漢軍事大局的時間有限。在蜀漢的領導架構分工中,曾長期以治理民政、坐鎮後方為主,扮演的是一個宰相的角色。直到劉備死後,他才接手軍事。而且準確地說,他的軍事生涯也不長,從228年第一次北伐開始,到234年病逝,只有6年。
  • 諸葛亮戰績平平,憑什麼能入選武廟十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後世把他描述為智慧的化身,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尊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為武成王,建立武廟,祭祀禮節同孔子,又立十位傑出的軍事將領為「十哲」一同供奉。武廟「武廟十哲」包括: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武廟七十二將,張良地位躍居十哲之上,宋徽宗為何如此尊崇他?
    唐朝配享武廟的名將有七十四位,其中又以分坐姜子牙左右的十人地位最高被尊之為武廟十哲,這十人分別是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但不同"文廟"相對。
  • 軍人殿堂——武廟十哲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姜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十人分左右兩列分坐。接下來介紹武廟十哲中的主神與左列五人。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於是,唐玄宗先是追封孔子為文宣王,改此前供奉孔子的宣聖廟為文宣王廟,這才有了後世文廟之稱。隨後,又將唐太宗時期設立的太公廟推廣至全國,要求各州至少修建一座太公廟,以此供奉呂尚,這是唐朝歷史上第一次「武廟熱」。
  • 唐朝武廟十哲:戰國三人入選,三國僅諸葛亮入內
    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一。田穰苴(生卒不詳),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
  • 諸葛亮為何能進入武廟十哲?其實光憑一招就足夠,歷史上從未輸過
    陣法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創造,其中古代陣法的集大成者就是兩漢到三國時期的將領們,他們對於陣法的理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是諸葛亮的八陣之法,更是令人無比振奮,那麼諸葛亮的八陣法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呢?兩漢時期,將領們充分意識到陣法的優劣對於戰爭的勝負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 武廟十哲都是歷史牛人,為何趙匡胤稱帝後,將2人踢出了武廟
    唐玄宗之前,只有祭祀孔子的文廟,配享文廟的人都是顏回、孔伋、曾參、孟軻、閔損、冉雍這類先賢先儒,但唐玄宗即位後,也將姜子牙尊為了武聖,並設立武廟祭祀他。同時,還將歷朝歷代的武將放入了武廟。最開始的時候,武廟只有十哲64名將,後來增添到了十哲72名將。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評歷史名將,例如我身邊很多人都會討論白起與李靖誰厲害,韓信和樂毅誰厲害等等。這種討論歷史名將的話題不止在現在有,在古代也有類似的。唐宋兩朝就對古今名將做出了一個大概的排名,設立了武廟。唐朝武廟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
  • 武廟十哲都有誰?一眼望去全是名將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特地建了一座廟,叫做武廟,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姜尚為主祭,西漢三傑之一、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這十人被後世稱為「武廟十哲」。武廟十哲分別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司馬司馬穰苴、「兵家至聖」孫武、戰國時期楚國宰相吳起、燕國名將樂毅、歷史上著名的殺神白起、西漢三傑之一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朝開國名將李靖以及唐朝名將李勣,下面咱們就來詳細說說這武廟十哲。
  •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很多人對劉備的評價很低,認為他是一個腹黑式的人物,其實,單從打仗這方面來說,劉備還是挺能打的,從一窮二白,一直打到三分天下,也是一號人物。當然,劉備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根本上還是在於發現人才,利用人才,這才導致很多人都願意投奔劉備。說白了,劉備的技能就是識人善用,但是這樣一個人物在白帝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武廟十哲,中國古代兵家的巔峰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是古代祭祀姜子牙和歷代良將的廟宇,唐肅宗上元年間,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孔子相若,以歷代良將為十哲陪祀,這十哲就是所謂的武廟十哲,分別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和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 享譽古今的武廟十哲去哪兒了
    大家都有個疑問,文廟有孔子他老人家,那麼武廟呢?武廟聽說是關帝關羽的神廟是也,怎麼又聽旁人議論,說什麼「姜太公」、「武廟十哲」?那麼,到底武廟祭祀的是誰?這期間又有什麼名堂呢? 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唐玄宗他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立的廟,其實不然的。唐肅宗做的這幾件事讓他被歷史重重記上了一筆:第一件事,在原廟基礎上,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第二件事,將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第三件事,其實跟前面有關,拔高了姜太公,廟裡祭祀對象分主次了,姜太公為主祭對象。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一個武將,不管在歷史上有多大的威名,始終還是不如入選武廟,受世人祭祀來得尊崇吧;在唐朝時期,武廟十哲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但是到宋朝時期,武廟十哲成了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司馬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 山東自古出名將,武廟十哲中有一半都是山東人,你知道都是誰嗎
    從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到千古一相的諸葛亮,再到現代著名的東方學大師季羨林,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等等,山東可謂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而很多人可能不曾注意到的是,在威名赫赫的武廟十哲中,山東籍的名將竟足足佔據了一半之多,直叫其他地域汗顏。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5人都是誰。以下排序按照人物出生時間先後排列,沒有高低之分。
  • 除白起外,還有一人也被踢出了武廟十哲,理由是不仁不孝私德有缺
    武廟是仿文廟而建,當時文廟中除了供奉聖人孔子外,還有十哲和七十二先賢,所以武廟中自然也要配上十哲和七十二名將;又是在經過反覆的挖掘史料和探討後,最終敲定十為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這十人在歷史上的威名自是不必多說,比如韓信被譽為「兵仙」,李靖被譽為唐朝「軍神」,其他人也是一個時代獨領風騷的人物。
  • 武廟十哲之諸葛亮
    《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琅琊諸葛氏是世家大族,大概是為了逃避徐州戰亂且父親早逝,諸葛亮和叔父諸葛玄南遷荊州,其兄諸葛瑾則出仕東吳。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十多年,卻沒有磨滅他的壯志。
  • 趙匡胤拜武廟十哲後,為什麼下令將白起踢出去?
    731年,唐玄宗李隆基為了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設立了一個廟宇,人稱武廟。武廟的主祭是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姜子牙,以漢朝開國功臣張良配祭。此外,還以10名古代名將在武廟裡配享,吃一口冷豬肉。這就是「武廟十哲」。
  • 孫武韓信位列十哲,關羽張飛是武廟七十二弟子,武聖武成王是誰?
    供奉文聖人的文廟,供奉武聖人的武廟,是歷朝歷代君王都要前去叩拜的。文廟可能一直叫文廟,武廟卻不是總叫武廟,其中供奉的也不總是關羽。武廟一開始叫武成王廟,在武成王廟裡,孫武吳起韓信張良諸葛亮等「十哲陪祀」,關羽張飛這樣的名將充當七十二弟子,這是按照文廟祭祀孔子的規矩來的——只是後來關羽火箭上升,擠掉了武成王,自己當了武聖人。